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數理科學和化學期刊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數理科學和化學期刊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數理科學和化學期刊

大學通識教育評述

[摘要]

我國對高校通識教育的探討始于20世紀末,通識教育以其自身對于價值教育、“全人”教育、民族文化教育的強調,較好地適應了社會的需求,形成了良好的發展態勢,目前全國高校均初步建立了通識教育體系。通過對中美高校通識教育資料的梳理與分析,可以進一步明確通識教育的概念,厘清中美高校通識教育的具體實踐及效果,探索我國高校通識教育進一步發展的可行模式。

[關鍵詞]

大學;通識教育;高等教育

通識教育理念自提出以來,歷經100多年的發展,因其在人才培養中對“廣博的知識”、“人的本質需要”、“全面發展”等主題的強調,更加適應當代社會對于綜合性人才的需求。我國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受計劃經濟體制和蘇聯教育模式的影響,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在大學中推行專業教育,培養專業技術人才。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通識教育”才被引入大學教育中來。經過了近二十年的發展,我國的大學教育已從建國初期蘇聯模式下的專業教育逐漸轉變為現在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教育。雖然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步入了大眾化的發展階段,然而,時至今日,大學通識教育的現狀仍不容樂觀,仍有一部分人對通識教育的認識存在誤區。本文以中國知網、萬方中文數據庫中的期刊雜志、學位論文為基礎,對近二十年來關于中美大學通識教育的已有文獻進行總結,希望進一步明確通識教育的概念、梳理國內外已有的實踐形式及其優缺點,從而為我國大學通識教育的進一步開展提供些許啟示。

一、通識教育的概念界定

“通識教育”的思想源遠流長,無論是東方抑或是西方,通識教育的理念早已不同程度地滲透在傳統社會的教育體系中。“通識教育”這一詞語提出的具體時間現已無從考證,但可以確定的是它是從歐美社會中演進而來的,一般認為最初是那些提倡“文雅教育”的文雅高貴人士,認為含有“形而下”工作職業內涵的教育不能與其以高貴文雅為尚的教育形式相提并論,故采用“General”(普普通通,一般人接受的)教育以示區別。時至今日,通識教育已經發展成為一種被普遍推崇的育人方式,從內容上說,它“除了包含古典語文、人文學科、藝術數理等文雅教育的學科之外,還包含許多工作職業、實用技術的科目,亦即人文、社會、自然科目均有,心靈培養和生活實用兼容”[1]。美國博德學院的帕卡德(A.S.Packard)教授1829年在《北美評論》撰文捍衛耶魯報告,文中用通識教育(generaleducation)為共同學科辯護,提出“我們學院預計給青年一種generaleducation,一種古典的、文學和科學的、盡可能綜合的教育,它是學生進行任何專業學習的準備,為學生提供所有知識分支的教學,這將使得學生在致力于學習一種特殊的、專門的知識之前對知識的總體狀況有一個綜合的、全面的了解”[2]。這被普遍認為是第一次將通識教育與大學教育相結合。學者李曼麗在《通識教育———一種大學教育觀》一書中認為,就性質而言,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是所有大學生都應該接受的非專業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識教育旨在培養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有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展的社會的人和國家的公民;就其內容而言,通識教育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教育[3]。叢慧卉在《我國大學通識教育實施現狀與對策分析》中指出,通識教育的內涵包含了兩層意思,一層就是把通識教育看成是一種教育理念,一種大學的整體的辦學思想或觀念,即指大學教育應給予大學生全面的教育和訓練,教育的內容既包括專業教育,也包括非專業性教育,這是關于通識教育內涵的廣義的理解。另外一層就是把通識教育看作是不直接為學生將來的職業活動作準備的那部分教育,這是關于通識教育內涵的狹義的理解[4]。臺灣學者黃坤錦認為,美國大學現行的通識教育,系指大學生主修的專門教育之外,學校所實施的一切課程或教學。具體而言,通常包含基本能力的英語寫作、數理統計、一種外國語文以及涵蓋人文、社會、自然三大知識領域的各種課程和科目,大致為40學分(學期制)或占總畢業學分的35%左右。臺灣地區的大學目前一般所謂的“通識教育”,依臺灣教育主管部門1992年修訂的“大學共同必修科目表”及實行要點,系指共同必修科目28學分當中,除去國文6學分、外文6學分、中國歷史4學分等領域類別之外的“通識課程”8學分而言[5]。《哈佛大學通識教育紅皮書》中將通識教育的目標概括為“拓寬專業口徑,加強基礎理論,重視學科滲透”[6],最終旨在將學生培養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人和公民。臺灣清華大學教授林安梧則以臺灣高校為例,發表了對通識教育的看法,他認為,大學應“以通識教養為體,以職業養成為用”。孔子提倡的“六藝之教”,即禮、樂、射、御、書、數與大學的博雅教養是相通的,所以進一步認為,“六藝之教”就是通識教育[7]。到目前為止,有關通識教育的內涵仍沒有統一的界定,正如學者王生洪所指出的,通識教育是“大學應對時代和社會變遷的一種反應”[8],在人的全面發展的原則下,通識教育的理念也要隨時而變、因地而變。基于已有研究,本文認為,通識教育首先是一種教育理念,其次才是一種人才培養模式。針對過分專業化帶來的知識割裂等問題,通識教育強調的是培養人格健全之人。就現階段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的現狀而言,從廣義上講,它是一種尊重學生興趣特點、以培養具有較高道德品質和較強綜合能力的學生為目的的教育理念;從狹義上講,它就是各高校中公共必修科目學分當中,除去思想政治教育、英語、軍事理論等國家統一規定開設的課程之外的“通識課程”。

閱讀全文

中國高等農業教育探索

抗戰前,中國已有金陵大學農學院、中央大學農學院、四川大學農學院和浙江大學農學院四所“名牌”農學院。而在1946—1949年短短4年時間里,北京大學農學院就“白手起家”一躍成為當時國內最好的農學院,“由這兩個農學院(北京大學農學院和清華大學農學院)為主體合并組成的北京農業大學更是遠強于當時由中央大學農學院、金陵大學農學院及浙江大學農學院部分系合并組成的南京農業大學”。這是俞大紱在學科系別設置、籌資與人才選聘等方面所做的貢獻。

一、科學設置學科系別

“農業為較復雜學科,復深于地域性,教學之實施,實宜因時因地而變,以謀當地需要之適應。”[2]“俞大紱在金陵大學辦農學院的經驗豐富。”[3]

(一)從理論和農業實踐出發科學設置學科門類和系別

俞大紱在對北京大學農學院進行專業設置時進行綜合考慮,最后確定了農藝學、園藝學、森林學、畜牧學、獸醫學、昆蟲學、植物病理學、農業化學、土壤學和農業經濟學共10個系。大致分為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兩大門類。1.農業基礎學科類植物病理學系要求必須具備高深的化學知識,防病比得病后再醫治要有利且容易,要求在經濟性原則下開展植物病害集體防除和抗病育種等研究。農業化學系開展農產品分析和農產品加工方面的研究,當時的農產品加工以釀造為主,與園藝品制造不同,以理論化學、生物化學、高等有機化學為基礎。土壤學系研究土壤的改良和土壤與作物的關系,主修土壤肥力、土壤微生物學、土壤物理、測量學等課程。2.農業應用學科類農藝學系中遺傳學是主課,也是育種學的基礎;作物學則分門別類設有稻作、棉作等專門課程;還要學習偏重于田間的試驗設計學。園藝學系的園藝品制造與高等物理化學有著密切關系,一切園藝產物需要調制、貯藏和裝罐,這都是研究的對象。昆蟲學系研究如何進行害蟲的防治,主要學習昆蟲毒理、殺蟲藥劑及經濟昆蟲學。森林學系以樹木學為基礎,研究造林學、森林利用,最終目標為促進林業發展。畜牧學系注重家畜育種和家畜飼養,動物遺傳是其基礎課程。獸醫學系研究的對象是家畜,學習解剖學、藥物學、組織學、寄生蟲學等。農業經濟學系著重于社會科學,學生要有自然科學與農業基本常識。主要有農業統計、農村經濟、農村調查、農村社會、農業政策等課程。

(二)以前瞻性和因地制宜的理念指導科系設置

俞大紱1920—1924年在金陵大學農學院進行本科階段學習,1928—1932年在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農工研究院學習,獲博士學位。1914年,金陵大學始辦農科,1930年,金陵大學農科、林科改組為農學院。金陵大學農學院仿照西方農科大學創設農業系科。至抗戰結束,大學本部下設農業經濟、農藝、農村教育、植物學、園藝、森林、蠶桑、植物病蟲害與農業工程學共9個系以及農業專修科、林業專修科和農業推廣部,學科門類已很齊全。而俞大紱在有悠久農業傳統的愛荷華州立大學的學習經歷又使他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想法。他在北京大學農學院進行系科設置時,針對中國南北地域差異,不開設金陵大學農學院和浙江大學農學院設置的蠶桑(學)系,針對北京大學辦學思想、培養目標、學術資源等特點,注重學生基礎學科的培養。北京大學農學院在全國各農學院當中分系最多,其中昆蟲學、植物病理學、畜牧學、獸醫學和土壤學都是國內第一次單獨成系。其優勢是“分系多則必修學科可以比較少,或者更適宜于學習的需要,在學生課程的排列上,的確有許多方便和合理之處”[4]。其實這些新系的設置,既填補了國內空白,又偏重于農業領域更為基礎性的學科,同時也很好地利用了北京大學基礎理論教學方面的優質資源。

閱讀全文

Cssci目錄

   本目錄根據中文社會引文索引指導委員會第九次會議確定的來源期刊收錄的原則方法經討論后審定,擬收錄25個大類的學術期刊535種,按學科代碼順序分類排列。

溫馨提示:快捷查找期刊方法,按Ctrl+F 輸入期刊名稱即可

管理學(29種) 序號 期刊名稱 主辦(管)單位 1 管理世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2 南開管理評論 南開大學商學院 3 科研管理 中科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等 4 科學學研究 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 5 管理科學學報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 6 中國軟科學 中國軟科學研究會 7 外國經濟與管理 上海財經大學 8 研究與發展管理 復旦大學 9 公共管理學報 哈爾濱工業大學管理學院 10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等 11 管理科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12 管理工程學報 浙江大學 13 中國管理科學 中國優選法統籌法與經濟數學研究會等 14 管理學報 華中科技大學 15 管理評論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16 中國行政管理 中國行政管理學會 17 預測 合肥工業大學預測與發展研究所 18 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 中國系統工程學會 19 科技進步與對策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 20 中國科技論壇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 21 科學管理研究 內蒙古自治區軟科學研究會 22 軟科學 四川省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 23 系統工程 湖南省系統工程與管理學會 24 經濟管理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 25 經濟體制改革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26 系統管理學報 上海交通大學 27 華東經濟管理 安徽經濟管理學院 28 宏觀經濟管理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管理編輯部 29 管理現代化 中國管理現代化研究會 馬克思主義(12種) 序號 期刊名稱 主辦(管)單位 1 馬克思主義與現實 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主義研究部 2 馬克思主義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等 3 教學與研究 中國人民大學 4 國外理論動態 中共中央編譯局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所 5 社會主義研究 華中師范大學 6 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 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主義研究部等 7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 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等 8 高校理論戰線 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 9 鄧小平理論研究 上海社會科學院 10 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 山東大學當代社會主義研究所 11 科學社會主義 中共中央黨校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 12 理論視野 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基金會 哲學(12種) 序號 期刊名稱 主辦(管)單位 1 哲學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2 哲學動態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3 自然辯證法研究 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 4 道德與文明 中國倫理學會、天津社會科學院 5 世界哲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6 倫理學研究 湖南師范大學 7 自然辯證法通訊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8 現代哲學 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9 科學技術哲學研究 山西大學、山西省自然辯證法研究會 10 系統科學學報 太原理工大學 11 孔子研究 中國孔子基金會 12 中國哲學史 中國哲學史學會 宗教學(3種) 序號 期刊名稱 主辦(管)單位 1 世界宗教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2 宗教學研究 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 3 中國宗教 國家宗教事務局 語言學漢語類(11種) 序號 期刊名稱 主辦(管)單位 1 中國語文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2 世界漢語教學 北京語言大學 3 當代語言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4 語言教學與研究 北京語言大學 5 語言科學 徐州師范大學語言研究所 6 語言文字應用 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 7 漢語學報 華中師范大學 8 方言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9 語言研究 華中科技大學中國語言研究所 10 古漢語研究 湖南師范大學 11 語文研究 山西省社會科學院 語言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類(1種) 序號 期刊名稱 主辦(管)單位 1 民族語文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 語言學外語類(11種) 序號 期刊名稱 主辦(管)單位 1 外語教學與研究 北京外國語大學 2 外語界 上海外國語大學 3 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 上海外國語大學 4 現代外語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5 中國翻譯 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等 6 中國外語 高等教育出版社 7 外語學刊 黑龍江大學 8 外語教學 西安外國語大學 9 外語與外語教學 大連外國語學院 10 外語電化教學 上海外國語大學 11 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 華東師范大學 外國文學(6種) 序號 期刊名稱 主辦(管)單位 1 外國文學評論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 2 外國文學研究 華中師范大學 3 外國文學 北京外國語大學 4 當代外國文學 南京大學外國文學研究所 5 國外文學 北京大學 6 俄羅斯文藝 北京師范大學 中國文學(16種) 序號 期刊名稱 主辦(管)單位 1 文學評論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2 文藝爭鳴 吉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3 當代作家評論 遼寧省作家協會 4 文藝理論研究 中國文藝理論學會 5 文學遺產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6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中國現代文學館 7 南方文壇 廣西文聯 8 中國比較文學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國比較文學學會 9 新文學史料 人民文學出版社 10 文藝理論與批評 中國藝術研究院 11 當代文壇 四川省作家協會 12 小說評論 陜西省作家協會 13 民族文學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 14 魯迅研究月刊 北京魯迅博物館 15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16 明清小說研究 明清小說研究中心 藝術學(20種) 序號 期刊名稱 主辦(管)單位 1 音樂研究 人民音樂出版社 2 文藝研究 中國藝術研究院 3 民族藝術 廣西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 4 中央音樂學院學報 中央音樂學院 5 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 上海音樂學院 6 電影藝術 中國電影家協會 7 中國音樂學 中國藝術研究院 8 中國音樂 中國音樂學院 9 當代電影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等 10 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 武漢音樂學院 11 人民音樂 中國音樂家協會 12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 南京藝術學院 13 天津音樂學院學報 天津音樂學院 14 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 西安音樂學院 15 世界電影 中國電影家協會 16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 北京電影學院 17 藝術百家 江蘇省文化藝術研究院 18 中國電視 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 19 音樂探索:四川音樂學院學報 四川音樂學院 20 美術研究 中央美術學院 歷史學(26種) 序號 期刊名稱 主辦(管)單位 1 歷史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 2 近代史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3 中國農史 中國農業歷史學會、中國農業科學院等 4 中國史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5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陜西師范大學 6 抗日戰爭研究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 7 當代中國史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 8 史學月刊 河南大學 9 中華文史論叢 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古籍出版社 10 史林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11 清史研究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 12 史學理論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 13 安徽史學 安徽省社會科學院 14 史學集刊 吉林大學 15 世界歷史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 16 民國檔案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17 文史 中華書局有限公司 18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邊疆史地研究中心 19 西域研究 新疆社會科學院 20 華僑華人歷史研究 中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 21 史學史研究 北京師范大學 22 歷史檔案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23 歷史教學 歷史教學社 24 文獻 國家圖書館 25 東南文化 南京博物院 26 歷史教學問題 華東師范大學 考古學(7種) 序號 期刊名稱 主辦(管)單位 1 文物 文物出版社 2 考古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3 考古學報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4 考古與文物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 5 中原文物 河南博物館 6 江漢考古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7 敦煌學輯刊 蘭州大學 經濟學(73種) 序號 期刊名稱 主辦(管)單位 1 經濟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2 世界經濟 中國世界經濟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經所 3 中國工業經濟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 4 經濟學(季刊)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 5 金融研究 中國金融學會 6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 7 會計研究 中國會計學會 8 中國農村經濟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 9 經濟科學 北京大學 10 財經研究 上海財經大學 11 國際金融研究 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等 12 世界經濟文匯 復旦大學 13 中國農村觀察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 14 農業經濟問題 中國農業經濟學會等 15 國際經濟評論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 16 財貿經濟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研究所 17 南開經濟研究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 18 世界經濟研究 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 19 經濟學家 西南財經大學、四川社科學術基金會 20 云南財經大學學報 云南財經大學 21 國際貿易問題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22 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 中國人民大學 23 審計研究 中國審計學會 24 現代日本經濟 吉林大學、全國日本經濟學會 25 經濟評論 武漢大學 26 當代經濟科學 西安交通大學 27 上海財經大學學報 上海財經大學 28 農業技術經濟 中國農業技術經濟研究會等 29 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30 產業經濟研究 南京財經大學 31 國際貿易 中國商務出版社 32 財經科學 西南財經大學 33 經濟學動態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34 經濟社會體制比較 中共中央編譯局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所 35 當代財經 江西財經大學 36 財經問題研究 東北財經大學 37 中國土地科學 中國土地學會、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 38 南方經濟 廣東經濟學會、中山大學(嶺南學院) 39 宏觀經濟研究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 40 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 41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廈門大學歷史研究所 42 財經理論與實踐 湖南大學 43 上海經濟研究 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44 證券市場導報 深圳證?交易所綜合研究所 45 商業經濟與管理 浙江工商大學 46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 山西財經大學 47 改革 重慶社會科學院 48 經濟與管理研究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49 財貿研究 安徽財經大學 50 審計與經濟研究 南京審計學院 51 政治經濟學評論 中國人民大學 52 中央財經大學學報 中央財經大學 53 廣東金融學院學報 廣州金融學院 54 經濟縱橫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 55 河北經貿大學學報 河北經貿大學 56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57 城市發展研究 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 58 經濟問題探索 云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59 國際經貿探索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60 財政研究 中國財政學會 61 現代經濟探討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 62 稅務研究 中國稅務雜志社 63 財經論叢 浙江財經學院 64 當代經濟研究 吉林財經大學 65 亞太經濟 福建社會科學院 66 金融論壇 城市金融研究所、中國城市金融學會 67 城市問題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 68 上海金融 上海市金融學會 69 江西財經大學學報 江西財經大學 70 中國經濟史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71 經濟經緯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72 現代財經 天津財經大學 73 價格理論與實踐 中國價格協會 政治學(39種) 序號 期刊名稱 主辦(管)單位 1 世界經濟與政治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 2 政治學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 3 當代亞太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等 4 國際觀察 上海外國語大學 5 國際政治研究 北京大學 6 東北亞論壇 吉林大學 7 美國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 8 現代國際關系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 9 外交評論 外交學院 10 國際問題研究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 11 求是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 12 江蘇行政學院學報 江蘇省行政學院 13 中共中央黨校學報 中共中央黨校 14 歐洲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 15 青年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 16 中共黨史研究 中共黨史研究室 17 國家行政學院學報 國家行政學院 18 公共行政評論 廣東省出版集團有限公司等 19 國際論壇 北京外國語大學 20 理論探討 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 21 婦女研究論叢 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中國婦女研究會 22 德國研究 同濟大學 23 南洋問題研究 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 24 東南亞研究 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 25 日本學刊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中華日本學會 26 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 27 北京行政學院學報 北京行政學院 28 求實 江西行政學院 29 俄羅斯研究 華東師范大學 30 南亞研究季刊 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 31 臺灣研究集刊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 32 中國青年研究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研究會 33 探索 中共重慶市委黨校 34 黨史研究與教學 中共福建省委黨校 35 新視野 北京行政學院 36 理論探索 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山西行政學院 37 上海行政學院學報 上海行政學院 38 南亞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研究所、中國南亞學會 39 理論學刊 中共山東省委黨校 法學(21種) 序號 期刊名稱 主辦(管)單位 1 中國法學 中國法學會 2 法學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 3 法商研究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4 中外法學 北京大學 5 清華法學 清華大學 6 政法論壇 中國政法大學 7 法學家 中國人民大學 8 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 西北政法大學 9 現代法學 西南政法大學 10 法學 華東政法大學 11 法制與社會發展 吉林大學 12 行政法學研究 中國政法大學 13 法學評論 武漢大學 14 知識產權 中國知識產權研究會 15 環球法律評論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 16 比較法研究 中國政法大學 17 法學論壇 山東省法學會 18 華東政法大學學報 華東政法大學 19 政治與法律 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 20 法學雜志 北京市法學會 21 當代法學 吉林大學 社會學(9種) 序號 期刊名稱 主辦(管)單位 1 社會學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 2 中國人口科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 3 人口研究 中國人民大學 4 人口學刊 吉林大學 5 社會:社會學叢刊 上海大學 6 人口與經濟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7 人口與發展 北京大學 8 南方人口 中山大學人口研究所 9 西北人口 甘肅省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等 民族學與文化學(14種) 序號 期刊名稱 主辦(管)單位 1 民族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 2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西南民族大學 3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 廣西民族大學 4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中南民族大學 5 中國藏學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6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 中央民族大學 7 廣西民族研究 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問題研究中心 8 西北民族研究 西北民族大學 9 世界民族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 10 貴州民族研究 貴州省民族研究所 11 青海民族研究 青海民族大學 12 民俗研究 山東大學 13 文化遺產 中山大學 14 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云南民族大學 新聞學與傳播學(15種) 序號 期刊名稱 主辦(管)單位 1 編輯學報 中國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 2 新聞與傳播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 3 新聞大學 復旦大學 4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中科院自然科學期刊編輯研究會 5 國際新聞界 中國人民大學 6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中國傳媒大學 7 出版發行研究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 8 編輯之友 山西出版傳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9 出版科學 湖北省編輯學會、武漢大學 10 科技與出版 清華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11 中國出版 新聞出版報社 12 中國編輯 中國編輯學會、高等教育出版社 13 新聞記者 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等 14 當代傳播 新疆日報社、新疆新聞工作者協會 15 現代出版 中國大學出版社協會等 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20種) 序號 期刊名稱 主辦(管)單位 1 中國圖書館學報 中國圖書館學會、國家圖書館 2 大學圖書館學報 北京大學、高校圖情工作指導委員會 3 情報學報 中國科學技術情報學會等 4 圖書情報工作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 5 圖書情報知識 武漢大學 6 情報理論與實踐 中國國防科學技術信息學會等 7 圖書與情報 甘肅省圖書館 8 國家圖書館學刊 國家圖書館 9 情報科學 中國科技情報學會、吉林大學 10 圖書館建設 黑龍江省圖書館學會、黑龍江省圖書館 11 情報資料工作 中國人民大學 12 圖書館雜志 上海市圖書館學會、上海圖書館 13 圖書館論壇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14 情報雜志 陜西省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 15 圖書館 湖南圖書館、湖南省圖書館學會 16 現代圖書情報技術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 17 圖書館工作與研究 天津圖書館、天津市圖書館協會等 18 圖書館理論與實踐 寧夏回族自治區圖書館學會等 19 檔案學研究 中國檔案學會 20 檔案學通訊 中國人民大學 教育學(37種) 序號 期刊名稱 主辦(管)單位 1 教育研究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 2 北京大學教育評論 北京大學 3 高等教育研究 華中科技大學等 4 電化教育研究 中國電化教育研究會、西北師范大學 5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清華大學 6 開放教育研究 上海遠程教育集團、上海電視大學 7 中國電化教育 中央電化教育館、中國電化教育雜志社 8 比較教育研究 北京師范大學 9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科版) 華東師范大學 10 教育與經濟 華中師范大學、中國教育經濟學研究會 11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華中科技大學等 12 中國高等教育 中國教育報刊社 13 教師教育研究 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 14 教育研究與實驗 華中師范大學 15 教育發展研究 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等 16 教育學報 北京師范大學 17 遠程教育雜志 浙江廣播電視大學 18 中國高教研究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 19 教育科學 遼寧師范大學 20 復旦教育論壇 復旦大學 21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 22 課程.教材.教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 23 全球教育展望 華東師范大學 24 現代大學教育 湖南省高等教育學會、中南大學 25 高教探索 廣東省高等教育協會 26 江蘇高教 江蘇教育報刊總社 27 現代教育技術 清華大學 28 中國教育學刊 中國教育學會 29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高等教育出版社 30 中國大學教學 高等教育出版社 31 中國特殊教育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 32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 33 現代遠距離教育 黑龍江廣播電視大學等 34 外國教育研究 東北師范大學 35 大學教育科學 湖南大學、中國機械工業教育協會 36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 四川廣播電視大學 37 研究生教育研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體育學(10種) 序號 期刊名稱 主辦(管)單位 1 體育科學 中國體育科學學會 2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 上海體育學院 3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 天津體育學院 4 西安體育學院學報 西安體育學院 5 中國體育科技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 6 體育與科學 江蘇省體育科學研究所 7 體育學刊 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范大學 8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北京體育大學 9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武漢體育學院 10 體育文化導刊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 統計學(4種) 序號 期刊名稱 主辦(管)單位 1 統計研究 中國統計學會、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 2 數理統計與管理 中國現場統計研究會 3 統計與決策 湖北省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 4 統計與信息論壇 西安財經學院 心理學(7種) 序號 期刊名稱 主辦(管)單位 1 心理學報 中國心理學會、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2 心理發展與教育 北京師范大學 3 心理科學進展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4 心理科學 中國心理學會 5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 6 心理與行為研究 天津師范大學 7 心理學探新 江西師范大學 人文、經濟地理(7種) 序號 期刊名稱 主辦(管)單位 1 旅游學刊 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 2 經濟地理 中國地理學會等 3 城市規劃學刊 同濟大學 4 人文地理 西安外國語大學 5 城市規劃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 6 旅游科學 上海師范大學旅游學院 7 地域研究與開發 河南省科學院地理研究所 環境科學(5種) 序號 期刊名稱 主辦(管)單位 1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等 2 資源科學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3 自然資源學報 中國自然資源學會等 4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中科院資源環境科學與技術局等 5 環境保護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綜合性社科期刊(50種) 序號 期刊名稱 主辦(管)單位 1 中國社會科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2 開放時代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 3 學術月刊 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4 社會科學研究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5 文史哲 山東大學 6 社會科學 上海社會科學院 7 學海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 8 江海學刊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 9 江蘇社會科學 江蘇社會科學雜志社 10 甘肅社會科學 甘肅省社會科學院 11 浙江社會科學 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12 讀書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3 求索 湖南省社會科學院 14 東南學術 福建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15 貴州社會科學 貴州省社會科學院 16 學術研究 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17 國外社會科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 18 天津社會科學 天津社會科學院 19 南京社會科學 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等 20 浙江學刊 浙江省社會科學院 21 江西社會科學 江西省社會科學院 22 江漢論壇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 23 廣東社會科學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 24 學習與探索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 25 東岳論叢 山東社會科學院 26 社會科學戰線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 27 東疆學刊 延邊大學 28 人文雜志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 29 思想戰線 云南大學 30 河北學刊 河北省社會科學院 31 云南社會科學 云南省社會科學院 32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福建社會科學院 33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34 科學與社會 中國科學院學部等 35 學術界 安徽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36 探索與爭鳴 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37 北京社會科學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 38 山東社會科學 山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39 中州學刊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 40 學術論壇 廣西社會科學院 41 寧夏社會科學 寧夏社會科學院 42 社會科學輯刊 遼寧社會科學院 43 河南社會科學 河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44 天府新論 四川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45 學習與實踐 武漢市社會科學院 46 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 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院 47 湖南社會科學 湖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48 江淮論壇 安徽省社會科學院 49 青海社會科學 青海省社會科學院 50 新疆社會科學 新疆社會科學院 高校綜合性學報(70種) 序號 期刊名稱 主辦(管)單位 1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中國人民大學 2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北京大學 3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浙江大學 4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華中師范大學 5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清華大學 6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北京師范大學 7 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 南京大學 8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中山大學 9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吉林大學 10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復旦大學 11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西北師范大學 12 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上海師范大學 13 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廈門大學 14 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湖南師范大學 15 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四川大學 16 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湖南科技大學 17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上海交通大學 18 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河南大學 19 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湘潭大學 20 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南開大學 21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云南師范大學 22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中國農業大學 23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陜西師范大學 24 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河北大學 25 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上海大學 26 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重慶大學 27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中國地質大學 28 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天津師范大學 29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東北師范大學 30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南京師范大學 31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華東師范大學 32 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山東大學 33 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西南大學 34 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武漢大學 35 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西安交通大學 36 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蘭州大學 37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河南師范大學 38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南京農業大學 39 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北京工商大學 40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華中科技大學 41 求是學刊 黑龍江大學 42 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大連理工大學 43 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暨南大學 44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湖南大學 45 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東北大學 46 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東南大學 47 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四川師范大學 48 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首都師范大學 49 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西北大學 50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福建師范大學 51 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山西大學 52 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新疆師范大學 53 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湖北大學 54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華南師范大學 55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安徽師范大學 56 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安徽大學 57 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深圳大學 58 北方論叢 哈爾濱師范大學 59 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鄭州大學 60 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武漢大學 61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62 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同濟大學 63 齊魯學刊 曲阜師范大學 64 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煙臺大學 65 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華東理工大學 66 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北京理工大學 67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中國海洋大學 68 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海南大學 69 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西藏大學 70 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 新疆大學

閱讀全文

物理實驗教學改革與創新(共7篇)

第一篇

一、高校物理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

多方面的因素造成我國高校物理實驗教學存在許多問題,下面將從三個方面展開分析:

(一)學時分配不合理

高校為物理實驗教學分配的課時一般為兩個課時,教師需要在較短的時間內,為學生講解實驗原理,并介紹相關器材,學生需要撰寫實驗原理,兩個課時的時間對實驗教學來說捉襟見肘,學生自主學習和思考的時間非常少。學生在試驗中遇到問題,大部分都是向教師請教,得到答案就萬事大吉,雖然這樣能夠解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障礙,但是自主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得到培養,何談思維發散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二)沒有認識到實驗的重要性

大學生認為學習物理只要背會定理和定律,能夠在考試中得到好成績就足夠了,忽視了物理實驗的重要作用。這種現象的出現一方面是由于現在社會就業形勢嚴峻,學生認為只有掌握足夠的理論知識,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物理實驗對自己的就業和未來沒有什么幫助;另一方面是因為高校缺乏完善的物理實驗教學體系,在實驗器材、實驗教學改革等方面,不愿投入人力和物力,造成教師和學生以應付的態度對待物理實驗。

閱讀全文

農村留守兒童研討(10篇)

第一篇:農村留守與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研究

摘要:

目的了解齊齊哈爾市依安縣4~6年級留守兒童心理發展及教育現況,為政府制定相關政策及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健康干預提供科學依據。方法采用分層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依安縣2所小學360名學生,其中農村留守與非留守兒童按1∶1選取,采用自編問卷對其進行調查。結果收集齊齊哈爾市依安縣4~6年級留守與非留守兒童180對。心理健康狀況: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遇到困難告訴誰、父母不在家的心情、身邊好友個數及了解留守兒童與否問題上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學習教育狀況: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與父母間關系、放學回家做的第一件事、在校成績及是否參加補習班問題上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齊齊哈爾市依安縣農村留守兒童在心理和教育方面受到嚴重忽視。

關鍵詞: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狀況;心理狀況

隨著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改變,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流動,一個新興的名詞-“農村留守兒童”因此誕生[1]。我國貧困農村地區的留守兒童,因其可利用的生活、醫療和教育資源相對匱乏,而成為留守兒童中格外需要關注的群體[2]。目前,關于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已經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學者的廣泛研究,但是有關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的綜合關注較少[3]。我們于2016年3月對齊齊哈爾市依安縣4~6年級小學生進行無記名問卷調查,對其心理發展及教育現況進行分析,為進一步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健康干預提供依據。

1對象與方法

閱讀全文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探析(10篇)

第一篇:中國傳統文化與智慧本土管理探析

摘要:

目前我國的管理學研究深受西方管理研究的影響,變成了以西方旨趣和需求為導向的管理研究,這既不是我們的比較優勢,也不符合我們的學術使命。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企業在經營和管理實踐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為管理學的研究提供了無限的機會。當前,關于如何探索基于中國的文化智慧來理解當代中國的管理實踐,進而發展中國本土管理的新概念和新理論已經成為許多海內外華人學者熱衷的研究課題。華為、樂高等優秀企業應用陰陽思維不斷進行創新,取得了商業的成功。國內外本土管理研究學者應凝聚中華文化的精華,把中華智慧歸納起來,發展成為有系統的理論架構。中華智慧可補充西方理論的不足,進而將管理之道提升至一個更高的層次。

關鍵詞:

傳統文化智慧;本土管理研究;新概念;新理論

在過去一個世紀,管理學成為西方的一門顯學。經過幾代學者的探索與研究,管理學已被學術界確立為一門對行為科學有實質及重要貢獻的獨立學科,而管理學發展出來的概念和理論,例如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波特提出的五力模型和一般競爭戰略(成本領先戰略、差異化戰略和聚焦戰略)、以及麥卡錫提出的4Ps(營銷組合)等,已被視為每一位管理人員必須認識和掌握的管理工具和模式。自1979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之后,管理學的理論也隨西方的商品及意識形態一起被引入并學習借鑒。經過30多年的實踐,從事管理實務的高管人員及從事相關研究的中國學者開始反思以下兩個問題:①植根于西方土壤的管理學理論和分析架構,是否完全適用于不同的文化和政治環境,例如中國;②中國傳統的智慧和哲學思想,能否補充主要由西方發展出來的管理學的不足之處,并為其未來發展提供養分。要回答以上兩個問題,需要對中西文化和管理的差異有深入的了解和分析。

1東西方文化和管理的差異

閱讀全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第四页 |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激情明星 |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 欧美第四页 |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小说区 亚洲 自拍 另类 | 免费一级毛片 |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 |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日韩第一页在线观看 | 国产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 亚洲va国产日韩欧美精品 | 国产三级一区 | 欧美色色图 | 美女视频黄a视频免费全过程在线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2020 | 欧美精品第一页 | 毛片一区| 高清一区二区亚洲欧美日韩 | 国产精品福利久久久久久小说 | 国产精品久久二区三区色裕 | 欧美在线观看成人高清视频 |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综合 |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 国产高清在线看 | 久久国产精品成人免费古装 | www.亚洲一区 | 亚洲91在线| 久久国产精品成人免费 | 91精品国产品国语在线不卡 | 亚洲第一页中文字幕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专区 |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精品频道 | 日韩不卡一区二区 |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可播放的 | 看一级特黄a大片日本片 | 国产手机精品一区二区 | 久国产精品视频 |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激情91 |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 亚洲天码中文字幕第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