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月刊》(月刊)創刊于1957年1月10日,由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是哲學社會科學綜合性學術理論刊物。以推進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為宗旨,倡導學術探索與爭鳴。在發揚哲、經、文、史優勢的同時,加強對文化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及一些新興學科的研究。主要反映國內學術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也發表海外作者的學術論文及各類學術短文和綜述,報道學術動態。
《學術月刊》以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雙百方針”,理論聯系實際,開展教育科學研究和學科基礎理論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進學院教學、科研工作的發展,為教育改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
全球化當代學術走向、學林春秋、中青年專家網頁
從小區到社區——社區“精神共同體”的意義重塑王冬梅
地方政府社會管理的測量與制度化郁建興;關爽
中國農村社會救助制度改革的頂層設計馬靜
西方比較法學研究范式的后現代轉向及其限度朱淑麗
合理性的意義:政治與技術——以當代中國觀念為例韓水法
中國教育問題的根源:功利主義還是反功利主義葛四友
走向微觀正義——一種城市哲學與城市批評史的視角陳忠
從“西學東漸”到“中學西進”——當代中國哲學學者的歷史使命黃玉順
劍橋資本爭論之謎——實物還是貨幣、技術關系還是社會關系柳欣
出土簡帛文獻與古代思想世界新視野(上)王中江
當代中國社會建設中的協同治理——一個分析框架郁建興;任澤濤
往返于直觀與意義之間——梅洛-龐蒂的語言現象學研究唐清濤
公共領域與權力的合法性基礎——西方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孫承叔
中國發展的政治基礎——以人民民主為中心的考察林尚立;趙宇峰
制度與文化并重:新時期利益格局調整的路徑周怡;張江
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究竟是不是循環論證韓立新
出入“有”“無”之境:馬克思哲學研究的實相與命理袁祖社
改變世界的哲學何以可能(上)——從馬克思到后馬克思主義王南?
西方新無神論運動及其對漢語學界的意義黃保羅
發展戰略、轉型升級與“長三角”轉變服務業發展方式劉志彪
中華古文化中的“超越”哲思:“軸心”與“轉軸”陳啟云
從可能到必然——貫穿普蘭丁格本體論證明的邏輯之旅張力鋒
事實與價值可分嗎——以生態倫理學為視角陳嘉明
矛盾辯證法的兩種解讀——馬克思與列寧的辯證法之異同張紹宏
人本與物本的融通——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合法形態肖士英
激進抑或保守——拉克勞、墨菲與理查德·羅蒂政治思想比較董山民
“自我”是什么?——前期維特根斯坦“形而上學主體”概念解析徐?
辯證唯物主義還是實踐唯物主義——再讀馬克思安啟念
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四條路徑及其評價王鳳才;陳學明
人在場的本體論與馬克思哲學基本視閾鄒廣文
1、文章標題要簡短,能概括中心思想,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必要時加副標題
2、正文應層次清楚,行文規范,方便閱讀,字數一般以2500-8000字為宜,重要稿件可不受此限制
3、題目下面均應寫作者姓名、單位名稱、所在城市、郵編,多位作者分別列出上述信息
4、來稿必須附有100-300字的內容摘要和3-5個關鍵詞
5、如文章獲得基金項目資助,以[基金項目]作為標識,并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和編號
6、正文中圖表主要是文字難以表達清楚的內容,圖表應設計合理,先后分別給出圖表序號
7、來稿請注明姓名、性別、籍貫、出生年月、學歷、職稱、工作單位、聯系電話、詳細郵寄地址
8、編輯部有權對稿件進行修刪,不同意請在稿件中聲明
9、請勿一稿多投,發現一稿多投者,一切不良后果由作者承擔
10、若不能被錄用,恕不退稿,請作者自留底稿,不同意上述稿件處理方式的作者請轉投他刊
11、本站并非學術月刊雜志社和學術月刊編輯部官方網站
地 址:上海淮海中路622弄7號(乙)社聯大樓4F
郵政編碼:200020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上海淮海中路622弄7號(乙)社聯大樓4F,郵編:20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