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與爭鳴》雜志創刊于1985年,是一份綜合性理論評論刊物。創刊以來,始終以“堅持正確方向、提倡自由探索、鼓勵學術爭鳴、推進理論創新”為辦刊方針,積極反映時代主旋律,努力追蹤改革新浪潮,注重對學術和社會熱點作深層次的理論評析,強調問題意識、思想性與爭鳴性,追求內容新、傳播快、覆蓋廣的辦刊特色,是學術界進行理論探索、交流、爭鳴的重要園地。
《探索與爭鳴》面向全國,放眼世界,力避從概念到概念、從經典到經典的純理性思辨,及時反映學術界對經濟、政治、文化發展進程中的重大問題的理論探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力求全方位、多視角、深層次、高品位地探索和思考社會變革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努力為社會的穩定與發展提供反思性和前瞻性的理論成果。不僅深入追蹤理論界資深專家學者的新思想、新研究,而且自覺向思想敏銳、充滿活力、功底扎實的中青年理論工作者全面開放。
專欄_圓桌_碳達峰與碳中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中國行動、專欄_特稿_重識中國與世界(三十一)、專欄_特稿_數字時代平臺反壟斷的國家行動、專欄_論壇、專欄_爭鳴、專題_社會_鄉土中國與鄉村調查研究、專題_技術、專題_思想、專題_人文_紀念魯迅誕辰140周年、專題_青年、專題_插頁
“新生代農民工”的自我建構郝宇青
社會重建視閾下的公民精神培育吳鵬森
實現“中國夢”要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周尚文
學術自由權是高等教育法律制度的核心鮑嶸
減少婚姻焦慮,須從完善公共政策做起陳友華
我們該如何發掘和繼承馬克思美學的批判性楊春時
以法治反特權是人類文明的基本經驗陳步雷
網絡“扒糞運動”:一種新型社會監督力量的興起熊光清
應對中西文化作雙向反思及重估高宣揚
文化因素是世界城市評價的重要指標金元浦
農村社區建設:鄉村結構變遷中的新治理文軍
用系統科學原理剖析群體行為涌現機理沈惠璋
公共決策中的利益沖突及其治理陳國權,周魯耀
建立程序公正的醫患糾紛解決機制蔣曉偉
焦慮:當下中國一個嚴重的社會政治問題郝宇青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根本路徑與長效機制劉志彪
發生學的意識形態闡釋:大眾文化研究的新范式張檸
新左派的選擇性記憶與青年的歷史意識郝宇青
包容的基礎是尊重和維護公民的權利夏禹龍
轉型時代“中國體驗”視域下的社會心態沈暉
社會風氣的改善需要示范性群體引領何云峰
執政黨民主建設的議程:科學建黨的新視閾胡偉
西方正義觀的倫理-政治維度與法治-政治維度鄧安慶
日本排放低放射性污水入海的法律責任郁志榮
以嚴格執法促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完善夏勇
辛亥革命是20世紀多災多難時代的開端蕭功秦
在基層重建中同步規劃公共服務與社會管理丁元竹
軍隊黨組織現代化建設:變化與應對吳其良
警務模式變革與社會管理創新的共進殷建國
新世紀城市文學的缺憾——以上海文學為例楊劍龍
1、文章標題要簡短,能概括中心思想,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必要時加副標題
2、正文應層次清楚,行文規范,方便閱讀,字數一般以2500-8000字為宜,重要稿件可不受此限制
3、題目下面均應寫作者姓名、單位名稱、所在城市、郵編,多位作者分別列出上述信息
4、來稿必須附有100-300字的內容摘要和3-5個關鍵詞
5、如文章獲得基金項目資助,以[基金項目]作為標識,并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和編號
6、正文中圖表主要是文字難以表達清楚的內容,圖表應設計合理,先后分別給出圖表序號
7、來稿請注明姓名、性別、籍貫、出生年月、學歷、職稱、工作單位、聯系電話、詳細郵寄地址
8、編輯部有權對稿件進行修刪,不同意請在稿件中聲明
9、請勿一稿多投,發現一稿多投者,一切不良后果由作者承擔
10、若不能被錄用,恕不退稿,請作者自留底稿,不同意上述稿件處理方式的作者請轉投他刊
11、本站并非探索與爭鳴雜志社和探索與爭鳴編輯部官方網站
地 址: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號社聯大樓
郵政編碼:200020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號社聯大樓,郵編:20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