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氣象》是全國性大氣科學期刊之一,創刊于1982年,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主辦及科學出版社出版。《高原氣象》為中文核心期刊,曾獲“中國杰出學術期刊獎”、“中國科學院優秀期刊獎”,入圍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本刊被國內外十余種權威性檢索系統檢索,是我國主要發表有關青藏高原氣象學原始論文的學術性刊物,現已發行到26個國家和地區。主要以從事氣象及相關的水文、農業及地球環境等學科領域的科技人員、業務人員及高等院校師生為主要讀者對象。
《高原氣象》主要報道我國大氣科學,尤其在青藏高原氣象學,山地氣象學等學科領域研究的新成果、新觀點、新進展,推動和促進大氣科學及相關學科的發展以及人才的成長,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主要刊登大氣科學領域的各個方面,涵蓋天氣氣候方面的理論、觀測和預報預測方法、全球氣候變化、大氣物理、大氣化學和大氣雷電等學科。特別歡迎并優先發表國家知識創新工程和國家重大攻關項目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在大氣科學前沿各分支領域以及學科交叉點上有創造性的研究成果。
北大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 CSCD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含擴展版)、 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論文優秀期刊)、 知網收錄(中)、 維普收錄(中)、 萬方收錄(中)、 JST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數據庫(日)、 國家圖書館館藏、 上海圖書館館藏、
論文、短論、研究簡報、學術論文、經驗交流、綜合評述、相關學術會議報道
1、2010年我國天災預測結果的回顧廖留峰;湯懋蒼;高曉清;
2、近100年中國地表平均氣溫變化的誤差分析杜予罡;唐國利;王元;
3、黃河流域冬、夏季水汽輸送及收支特征李進;李棟梁;張杰;
4、天津夏季大氣消光性質的研究蔡子穎;韓素芹;劉愛霞;姚青;黃鶴;
5、切比雪夫多項式在模式地形平滑中的應用研究屠妮妮;陳靜;何光碧;
6、青海湖水位變化對青藏高原氣候變化的響應袁云;李棟梁;安迪;
7、近50年渭河流域秋雨的特征與成因分析薛春芳;董文杰;李青;王式功;
8、邊界層局地相似理論在草原下墊面的適用性檢驗王丙蘭;胡非;程雪玲;朱蓉;
9、內蒙古科爾沁沙地起沙近地層動力學閾值的試驗研究李曉嵐;張宏升;
10、WRF模式陸面參數擾動對一次西北暴雨影響的數值模擬李安泰;何宏讓;張云;
11、近51年我國對流層頂高度的變化特征劉慧;韋志剛;魏紅;李振朝;王超;
12、利用TRMM衛星資料對青藏高原地區強對流天氣特征分析李典;白愛娟;黃盛軍;
13、衛星遙感結合氣象資料計算的西北干旱區地面感熱特征分析王慧;李棟梁;
14、不同土壤類型的熱通量變化特征李亮;張宏;胡波;劉廣仁;劉子銳;王躍思;
15、黔東南地區各季節極端干期日數的時空分布特征顧欣;楊紹洪;黃大衛;潘平珍;
1、文章標題要簡短,能概括中心思想,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必要時加副標題
2、正文應層次清楚,行文規范,方便閱讀,字數一般以2500-8000字為宜,重要稿件可不受此限制
3、題目下面均應寫作者姓名、單位名稱、所在城市、郵編,多位作者分別列出上述信息
4、來稿必須附有100-300字的內容摘要和3-5個關鍵詞
5、如文章獲得基金項目資助,以[基金項目]作為標識,并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和編號
6、正文中圖表主要是文字難以表達清楚的內容,圖表應設計合理,先后分別給出圖表序號
7、來稿請注明姓名、性別、籍貫、出生年月、學歷、職稱、工作單位、聯系電話、詳細郵寄地址
8、編輯部有權對稿件進行修刪,不同意請在稿件中聲明
9、請勿一稿多投,發現一稿多投者,一切不良后果由作者承擔
10、若不能被錄用,恕不退稿,請作者自留底稿,不同意上述稿件處理方式的作者請轉投他刊
11、本站并非高原氣象雜志社和高原氣象編輯部官方網站
地 址:甘肅省蘭州市東崗西路322號
郵政編碼:730000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甘肅省蘭州市東崗西路322號,郵編:7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