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il and Crop
《土壤與作物》(季刊)創刊于2012年3月,黑龍江省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主辦,是我國又一個有關土壤學、農業生態學及其相關基礎學科的綜合性學術期刊。將認真貫徹“雙百”方針,面向國際科技前沿和國家需求,旨在介紹土壤與作物系統研究的最新成果,促進土壤管理的優化和農田生產力的持續提升,為相關學科的人才培養和國內外學術交流提供交流平臺,推動區域農業可持續性發展,在科學性、規范性、嚴謹性和實用性上體現出刊物的特色。
《土壤與作物》重點刊登氣候變化背景下的土壤與作物交互作用的過程、機理和調控技術方面的基礎理論和應用層面的學術論文及綜述文章,包括土壤肥力質量與作物生產力、土壤水分和養分有效性與作物生育、土壤有益/病原微生物與作物互作、作物適應氣候變化的根際微環境等與土壤-作物互作相關的土壤生物化學和物理學、分子生物學、作物逆境生物學和作物生長發育模型等。
作物栽培與生理、農田生態、土壤與肥料
1、人力資本與糧食產量關系初探裴建鎖
2、動態增長的中國灘涂資源馮利華鮑毅新
3、農業信息化評價研究俞守華區晶瑩黃灝然
4、黑龍江生態省建設的思考王占哲王剛陸永祥
5、區域農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研究李曄李炳軍
6、農田黑土退化過程張興義,隋躍宇,宋春雨
7、山西省農業結構灰色系統回歸預測研究劉鳳蘭
8、植物保護的風險及其管理徐學榮張福山謝聯輝
9、安徽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影響因素分析王光字
10、坡地和平地保護性耕作比較研究陳淵張興義李樹學
11、基于IFS算法的植被虛擬仿真模擬王昊鵬趙凱李穎
12、西藏農業結構特征及調整效應研究李少偉余成群孫維
13、農田黑土玉米生長過程模擬研究陳學文張興義隋躍宇
14、不同土壤營養面積對大豆冠層結構的影響陳淵韓秉進
15、石家莊市農業系統的經濟結構及其模擬吳凱盧布袁璋
16、歷史時期黃河中游流域氣候變遷研究邵天杰趙景波李強
17、黑龍江省糧食生產變化及潛力預測鄧吉祥程葉青張陽生
18、吉林省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建立與評價顧康康劉景雙
19、農林交錯區景觀特征梯度時空變化分析寧靜張樹文王蕾
20、基于3S村域農田能流空間演化研究喬家君周志民孟秋芬
21、新型高效肥料研究展望武志杰,石元亮,李東坡,張麗莉
22、歷史時期耕地空間分布診斷方法研究白淑英張樹文張養貞
23、新疆有效灌溉面積動態變化杜曉梅琪美格瓦哈甫•哈力克
24、隴東旱塬區土壤磷素養分利用率模型研究秦來壽孫娟張玉虎
25、榆林城市化與生態環境的關系耦合規律分析任淑花盧新衛蔡慧
26、東北黑土資源質量變化特征研究概述魯彩艷陳欣史奕鄭靖周全來
27、基于Web的油菜生產專家系統的研究與應用廖桂平官春云陳社員
28、氮素調節玉米幼穗及籽粒發育的生理機制米國華,陳范駿,袁力行
29、基于灰色分離模型的黑龍江省水稻比較優勢分析的預測苗森,鄭煜
30、基于循環經濟的低碳農業建設路徑研究陳興鵬趙永波薛冰郭曉佳耿涌
1、文章標題要簡短,能概括中心思想,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必要時加副標題
2、正文應層次清楚,行文規范,方便閱讀,字數一般以2500-8000字為宜,重要稿件可不受此限制
3、題目下面均應寫作者姓名、單位名稱、所在城市、郵編,多位作者分別列出上述信息
4、來稿必須附有100-300字的內容摘要和3-5個關鍵詞
5、如文章獲得基金項目資助,以[基金項目]作為標識,并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和編號
6、正文中圖表主要是文字難以表達清楚的內容,圖表應設計合理,先后分別給出圖表序號
7、來稿請注明姓名、性別、籍貫、出生年月、學歷、職稱、工作單位、聯系電話、詳細郵寄地址
8、編輯部有權對稿件進行修刪,不同意請在稿件中聲明
9、請勿一稿多投,發現一稿多投者,一切不良后果由作者承擔
10、若不能被錄用,恕不退稿,請作者自留底稿,不同意上述稿件處理方式的作者請轉投他刊
11、本站并非土壤與作物雜志社和土壤與作物編輯部官方網站
地 址:哈爾濱市南崗區哈平路138號
郵政編碼:150081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哈爾濱市南崗區哈平路138號,郵編:15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