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邊疆民族研究》(半年刊),由云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主辦。創刊于2003年。2008年3月,經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指導委員會第七次會議評審并報教育部批準,被確定為全國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收錄來源(CSSCI)輯刊的86種之一,是當年全國民族學和人類學學科唯一入選的輯刊。
民族學、人類學、跨境民族及邊疆問題、東南亞南亞研究及相關學科的學術論文、研究報告、綜述、書評和學術動態
少數民族族際通婚研究綜述
滇藏怒江通道之歷史演變考察
新中國成立前川南民族關系淺析
納木依人的災害敘事與文化記憶
清代黔桂土司糾紛與行政區劃調整
衛藏與康區的界線形成演變過程探討
區隔與交融:資源利用中的民族關系
中國王朝國家的疆域格局與邊疆形態
生態文化視域下的洱海周邊農村環境保護
論馬克思主義在廣西的傳播與民族區域自治
共生的實際:論中國西部民族間擬親屬關系
傳統與現代:一個普米族村落的百年生計變遷史
起源與回歸:納西族神話與儀式中的死亡與靈魂
“邊治”與“縣治”:中國邊境縣治理的雙重路徑
中緬跨境區域傣族樂器“光邦”的變遷與當代傳承
論宗教儀式中藝術的心理治療功能——以彝族為例
境外中籍背包客的性別差異:基于加德滿都市的調查
生存政治與邊區歷史——明代以降盞西土目孟氏研究
東漢時期南部邊疆三郡的駱越及其與中央王朝的關系
原生到再生:非遺保護語境下西北“花兒”的傳承與創新
“二元一體”宗教信仰影響下的德宏傣族特色村寨景觀解析
繼承與突破:中國西南古代民族的歷史人類學研究前景及其可能
從生存需求到族群團結和國家認同:拉祜族敬老儀式的文化表達
鄉土性與城市融入——《重慶“棒棒”:都市感知與鄉土性》評介
節慶轉型視角下呼倫貝爾那達慕節慶利益相關者參與問題的觀察研究
物、儀式實踐與權力生產——大理白族火把節“搶升斗”的人類學解讀
佛教認同空間與建筑構形的互證關聯——以大理白族佛寺、塔、民居為例
芻議涂爾干“神圣”與“凡俗”的二元性——以中國南傳上座部佛教為個案
新中國成立初期西南地區衛生防疫中的去污名化與權力擴張——以黔南瘧疾防治為例
新中國成立初期成阿公路修筑與現代民族國家構建——以《岷江報》《筑路報》相關報道為線索
1、文章標題要簡短,能概括中心思想,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必要時加副標題
2、正文應層次清楚,行文規范,方便閱讀,字數一般以2500-8000字為宜,重要稿件可不受此限制
3、題目下面均應寫作者姓名、單位名稱、所在城市、郵編,多位作者分別列出上述信息
4、來稿必須附有100-300字的內容摘要和3-5個關鍵詞
5、如文章獲得基金項目資助,以[基金項目]作為標識,并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和編號
6、正文中圖表主要是文字難以表達清楚的內容,圖表應設計合理,先后分別給出圖表序號
7、來稿請注明姓名、性別、籍貫、出生年月、學歷、職稱、工作單位、聯系電話、詳細郵寄地址
8、編輯部有權對稿件進行修刪,不同意請在稿件中聲明
9、請勿一稿多投,發現一稿多投者,一切不良后果由作者承擔
10、若不能被錄用,恕不退稿,請作者自留底稿,不同意上述稿件處理方式的作者請轉投他刊
11、本站并非西南邊疆民族研究雜志社和西南邊疆民族研究編輯部官方網站
地 址: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大學文津樓A座301室
郵政編碼:650091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大學文津樓A座301室,郵編:650091。本站僅做歷史信息展示,不提供任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