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考古》(年刊)創刊于2004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編寫。本書收錄了該研究室在職科研人員和日本、美國、加拿大以及中國其他科研單位學者的論文20余篇,并刊載了“中原與北方早期青銅文化的互動”學術考察活動的筆談。
《三代考古》以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雙百方針”,理論聯系實際,開展教育科學研究和學科基礎理論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進學院教學、科研工作的發展,為教育改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
研究報告、文獻綜述、簡報、專題研究。
瓚爵辨
獨立紋飾范的研究
小議青銅爵的功能
試析殷墟一座玉匠墓
論夏商文化的年代分界
殷墟墓地中的車馬陪葬
魯北地區商代青銅容器研究
陶寺遺址石器工業性質分析
偃師商城宮城建筑過程解析
略論周代銅甬鐘的組合與演變
國保單位中先秦城址命名檢討
試析陶寺遺址的“毀墓”現象
二里頭文化嵌綠松石牌飾的來源
商代商奄集團的青銅器特征探討
海昏侯劉賀墓所出父乙卣之斷代研究
偃師商城遺址出土青銅制品及相關問題
鄭州小雙橋商代青銅建筑飾件紋飾研究
論婦好墓隨葬銅觚爵的配制及相關問題
論淅川楚墓銅器群的傳世與其歷史背景
安陽宜家苑墓地出土倒鉤銅矛的無損檢測
論寶雞石鼓山M3的商器周用現象及其背景
形于藝而成于禮:關于銅壺起源問題的探討
河南省安陽市辛店商代鑄銅遺址發掘及學術意義
青銅時代和無紋陶器文化:韓國考古學的新成果
論新泰周家莊遺址春秋時期青銅禮器墓的文化因素
陜西省華縣南沙遺址1983~1984年發掘報告
西周金文中的“西宮”“東宮”“南宮”及相關問題
關于中國失蠟法出現之學史討論——關于東亞地區失蠟法出現與發展之研究序論
區域社會的形成與發展——從社會史角度對關中地區商代考古學遺存的幾點解讀
殷墟青銅器銘文之字體差異與鑄銅作坊——以花園莊東地54號墓出土“亞長”銘銅器群為中心
1、文章標題要簡短,能概括中心思想,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必要時加副標題
2、正文應層次清楚,行文規范,方便閱讀,字數一般以2500-8000字為宜,重要稿件可不受此限制
3、題目下面均應寫作者姓名、單位名稱、所在城市、郵編,多位作者分別列出上述信息
4、來稿必須附有100-300字的內容摘要和3-5個關鍵詞
5、如文章獲得基金項目資助,以[基金項目]作為標識,并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和編號
6、正文中圖表主要是文字難以表達清楚的內容,圖表應設計合理,先后分別給出圖表序號
7、來稿請注明姓名、性別、籍貫、出生年月、學歷、職稱、工作單位、聯系電話、詳細郵寄地址
8、編輯部有權對稿件進行修刪,不同意請在稿件中聲明
9、請勿一稿多投,發現一稿多投者,一切不良后果由作者承擔
10、若不能被錄用,恕不退稿,請作者自留底稿,不同意上述稿件處理方式的作者請轉投他刊
11、本站并非三代考古雜志社和三代考古編輯部官方網站
地 址:北京東皇城根北街16號
郵政編碼:100717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北京東皇城根北街16號,郵編:100717。本站僅做歷史信息展示,不提供任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