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文化》(雙月刊)創刊于1985年,是由南京博物院主辦的人文科學專業刊物。以江蘇省為主,兼及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江西、臺灣等東南地區的文物,收有考古學、民俗學、博物館學、區域史、藝術史等方面的具有學術性的論文或館藏文物、考古發掘、民俗調查等方面的資料性簡報、報告、省內有關學科的學術活動的消息報道等。
《東南文化》該刊注重從文物、考古學、民俗學和博物館學角度出發,研究探討中國東南地區的不同時代,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以此構成它的鮮明特色。江蘇省社科類十佳期刊,華東地區優秀期刊。2009年, 為了適應我國文化遺產事業發展的新內容、新趨勢和新要求,本刊調整了辦刊方向,定位于中國大陸東南地區及港、澳、臺地區乃至日、韓等東亞諸國文化遺產的探索、研究、保護、展示與利用等,并進行了探索性的改版,加強了對文化遺產從保護、研究、管理到繼承、欣賞、展示諸領域的理論創新與成功實踐的關注,以凸現文化遺產地位,彰顯東南地域特色,并努力打造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的交流與合作的平臺,從而推動中國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事業取得新的更大的發展。
遺產保護理論、考古探索、地域文明、博物館新論、新書架
南海Ⅰ號墨書問題研究——兼論宋元海上貿易船的人員組織關系陳波
理解 保護 利用:文化遺產與可持續發展——古恪禮教授專訪古恪禮;毛穎;廖汝雪;于曉磊
江蘇大云山江都王陵10號墓墓主人初步研究李則斌;陳剛
江蘇溧水二塘頭遺址發掘簡報李銀德;原豐;鄭洪全;田二衛;崔宗煥
江蘇淮安里運河明清磚工堤與碼頭發掘簡報劉光亮;張弛;祁小東;劉振永;李圣潔
現代博物館危機處理的流程與應急機制設計王秀偉;黃文川;
從禹會遺址的考古資料看淮河中游地區文明化進程錢仁發;王吉懷
淺析東南亞地區出土(水)的龍泉青瓷——遺址概況、分期及相關問題分析項坤鵬
《金陵長干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記》考釋及相關問題龔巨平;祁海寧
略論安徽史前考古發現中的早期文明因素李忠林;
關于鎮江宋元糧倉的幾個問題——轉般倉、淮東總領所、大軍倉王書敏
寧鎮地區夏時期的考古學文化結構——兼談江淮地區的文化變遷段天璟
了解觀眾 服務觀眾——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觀眾問卷調查分析報告蔡琴
漢畫中“撈鼎”的社會意義及其生死象征楊孝軍;郝利榮
明寶慶公主墓葬的清理及明代公主墓葬制度分析——兼釋趙伯容墓志龔巨平
大遺址價值評價體系與保護利用模式初探——以曇石山遺址保護與利用規劃為例王銀平
文博事業發展要契合社會與民生要求——龔良院長專訪龔良;毛穎
以學術研究推動故宮發展 以開放理念完善公眾服務——鄭欣淼院長專訪鄭欣淼;龔良
教育 服務 多元發展——周功鑫院長專訪周功鑫;龔良
江蘇淮安楚州區河下遺址龍泉窯堆積瓷片研究霍華;陳錦惠;郝明華;韓建立
隋唐大運河線性文化遺產特點及保護方式初探——以安徽段大運河為例王晶
博物館觀眾研究是博物館教育研究的基本點——對博物館觀眾定義的新探討史吉祥
論自然標本的文物屬性——以成都理工大學自然博物館藏品為例王龍;楊秀侃;王敏
南京市湖熟鎮窯上村漢代墓葬發掘簡報王光明;徐寧;徐華;
南京上坊孫吳大墓墓主身份的蠡測——兼論孫吳時期的宗室墓王志高;馬濤;龔巨平
淺析新石器時代生產工具中的“儀式用斧”問題——兼論生產工具功能的分化李艷紅;張居中
物質文化遺產的非物質性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物質性認同鄭柳青;陳興中
安徽省馬鞍山市獨家墩三國早期墓發掘簡報袁春榮;栗中斌;鄧雁
儀征南洋尚城唐墓發掘簡報劉勤;夏晶;郭菲;馬照武;劉劍;曹俊;陳輝
飽水木質文物的理化性能和微觀結構表征趙紅英;王經武;崔國士
1、文章標題要簡短,能概括中心思想,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必要時加副標題
2、正文應層次清楚,行文規范,方便閱讀,字數一般以2500-8000字為宜,重要稿件可不受此限制
3、題目下面均應寫作者姓名、單位名稱、所在城市、郵編,多位作者分別列出上述信息
4、來稿必須附有100-300字的內容摘要和3-5個關鍵詞
5、如文章獲得基金項目資助,以[基金項目]作為標識,并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和編號
6、正文中圖表主要是文字難以表達清楚的內容,圖表應設計合理,先后分別給出圖表序號
7、來稿請注明姓名、性別、籍貫、出生年月、學歷、職稱、工作單位、聯系電話、詳細郵寄地址
8、編輯部有權對稿件進行修刪,不同意請在稿件中聲明
9、請勿一稿多投,發現一稿多投者,一切不良后果由作者承擔
10、若不能被錄用,恕不退稿,請作者自留底稿,不同意上述稿件處理方式的作者請轉投他刊
11、本站并非東南文化雜志社和東南文化編輯部官方網站
地 址:南京市中山東路321號
郵政編碼:210016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南京市中山東路321號,郵編:2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