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農業考古》(雙月刊)創刊于1981年,是由江西省社會科學院主辦,為國內外唯一的專門發表有關農業考古學研究成果的大型學術刊物。同時用較多的篇幅介紹國外農業起源、稻作起源、農業歷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農業考古研究的理論、方法及先進技術,供國內學術界借鑒、參考。本刊著重從考古學和生產力角度研究中國農業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歷史,探討中國農業的歷史規律,總結其經驗教訓,貫徹古為今用的方針,普及農史知識,為實現中國農業現代化服務。
《農業考古》就已被中國農業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列為農業科學核心刊物,被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列為民族學的核心期刊、被復旦大學列為文史類核心期刊。經西北農業大學圖書館用“引文分析法”測度評價,在全國15種文物考古、歷史核心刊物中居第四位。1993年12月,經華東地區優秀報刊評委會評選,獲得優秀刊物一等獎。2003年《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收錄,2004年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編委會確定為“中文核心期刊”,2008年再次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編委會確定為“中文核心期刊”。
農業考古發現與研究、農業歷史、農業經濟史、農村社會史、農業思想史、農業工具、農業災害與救荒、農田水利、經濟作物等
江右商幫與明清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以吉安府為例李錦偉
明清商洛移民的構成及其對商洛社會的影響王秀絨;楊增強;李雪峰;許博
2012年第十二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暨西安金康國際茶博會散記韓星海
試論粟向華南、西南及東南亞地區的傳播陳洪波;韓恩瑞
由《詩經》中的農業現象解讀周代農業文明趙會莉
基于消除九江茶文化旅游發展成長上限的管理對策研究史術光
論儒家思想對我國農耕文化的影響和作用鐘小明
淺析戰國時期農業家庭轉型的原因和表現徐銘;李亞光
景德鎮“陶藝”與“浮梁茶”復合化模式的景觀生態學研究黃吉宏;王麗;李興華
北宋官田經營的新形式研究——以買撲制為中心的考察楊永兵
農村群體性事件處理中的問題和新思路——從法律監督權出發毛志鵬;姜瑞林
中國茶文化教育體系與國際視野——在江西工業貿易職業技術學院的演講余悅
論陽陵著衣裸俑與西漢前期的農業文明夏學兵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生態農業研究易冬瑛;伍國強
浮梁縣茶文化歷史遺存及茶文化線路的開發保護付火水;羅亨江
陜北靖邊老墳梁墓葬出土糧食的鑒定及初步分析王天佑;金普軍;馬明志
蘇北地區農業旱改水對改善當地民眾生活的重大意義闞國坤;惠富平
閩南茶韻 香飄兩岸——記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內“千人品茗”王家縉
荊州歷史文化名城鄉村古跡遺址保護癥結分析章大奇
中國共產黨在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發展農業的經驗研究蔣賢斌;曾嶸
《茶經》研究一得——說《茶經·四之器》中的“交床”歐陽勛
黑龍江地區史前社會經濟與農業生產的發展李延鐵
從一份完銀串票看太平天國的農村經濟政策邵鳳芝
女性與茶——初探女性在茶葉文明中的地位與作用王旭烽
水稻馴化進程與馴化率:長江下游田螺山遺址出土小穗軸基盤研究傅稻鐮;黃超;王玉琪
廣東封開發現的清光緒護林碑及相關問題探討姚錦鴻;黃春粵
飛入尋常百姓家——世俗化視野中的茶文化元素運用董文鑫
浙江瓶窯鎮卞家山遺址良渚文化晚期孢粉及植硅體記錄黃翡;金幸生;趙曄
《農政全書》所載果品貯藏方法的整理與研究劉丹;譚光萬
飛入尋常百姓家——世俗化視野中的茶文化元素運用董文鑫
1、文章標題要簡短,能概括中心思想,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必要時加副標題
2、正文應層次清楚,行文規范,方便閱讀,字數一般以2500-8000字為宜,重要稿件可不受此限制
3、題目下面均應寫作者姓名、單位名稱、所在城市、郵編,多位作者分別列出上述信息
4、來稿必須附有100-300字的內容摘要和3-5個關鍵詞
5、如文章獲得基金項目資助,以[基金項目]作為標識,并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和編號
6、正文中圖表主要是文字難以表達清楚的內容,圖表應設計合理,先后分別給出圖表序號
7、來稿請注明姓名、性別、籍貫、出生年月、學歷、職稱、工作單位、聯系電話、詳細郵寄地址
8、編輯部有權對稿件進行修刪,不同意請在稿件中聲明
9、請勿一稿多投,發現一稿多投者,一切不良后果由作者承擔
10、若不能被錄用,恕不退稿,請作者自留底稿,不同意上述稿件處理方式的作者請轉投他刊
11、本站并非農業考古雜志社和農業考古編輯部官方網站
地 址: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649號
郵政編碼:330006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649號,郵編:3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