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文明》是由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主辦的一份文博類刊物,集學術研究與知識鑒賞于一體,以視角新穎、底蘊厚實、品位高雅為特色,以宏揚長江文明為宗旨,以長江流域及廣大南方地區為研究范圍,以長江文明的源流及其區域特色為研究對象,以長江文明的物質和非物質遺產為研究載體,來闡述研究者的思考和工作成果。
《長江文明》遵循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進行廣泛深入而自由寬松的學術研究與問題探討;追蹤最新文物考古發現,發表最新文化遺產研究成果;突出長江流域及廣大南方地區燦爛輝煌的古代文明,圖文并茂、雅俗共賞,為海內外廣大研究者和讀者服務。我們的目的是為推進長江文明的研究盡一份心,為中華文明的發展和文化崛起作出自己的貢獻。我們追求的辦刊目標是“質量上乘,內容豐富,形式生動,讀者廣泛”。
文物與考古專題、川渝古代歷史研究、近代史專題、學術評論
萬州文氏宗祠
重慶佛學社始末
傅以禮的家世及生平
四川隆昌縣云頂寨考
北宋時代的陜西保捷軍
明代葉淇形象變遷考論
竹禪和尚生平行跡實考
范熙壬與漢口慘案的交涉
戰時重慶的城市衛生運動
明玉珍龍袍團龍紋樣淺析
史前古城演進模式與國家形成
柳本尊十煉圖中的官員形象研究
重慶大足“三寶寺”石刻造像考釋
《大明敕封太孺人高氏墓志銘》考
論莫高窟中唐第7窟弈棋圖非雙陸圖
清代黔江墓葬的類型和外觀形制研究
唐代吳興姚氏與山東士族婚姻之我見
重慶沙坪壩區江家嘴墓群考古發掘簡報
大足南宋多寶塔供養人像及題記的考察
淺析抗戰時期重慶地區的抗屬優待工作
淶灘二佛寺摩崖造像南巖三圣像內容解析
近代海關對長江上游航道圖的發售與編繪
淺析重慶云陽大地坪遺址夏商時期文化遺存
近代長江上游巡江工司與川江內河航政建設
早期楚文化研究辨析與早期楚國的地域范圍
回顧與展望——關于重慶舊石器時代考古的思考
金湯失險,車書共道:論東漢討滅“成家”割據之役
走出特色文創開發之路——以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為例
宋代黔州知州群體考述——兼論夔州路官員的敘用、遷轉諸問題
華人掌校與教會大學的“中國化”——以劉湛恩執治滬江大學為例
家譜“歌訓”文化研究——以《王氏宗譜》和《尹氏聯宗初修通譜》為例
荊門虎牙西塞乃三峽之終始點——兼談古代長江三峽第一城宜昌的歷史地位
1、文章標題要簡短,能概括中心思想,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必要時加副標題
2、正文應層次清楚,行文規范,方便閱讀,字數一般以2500-8000字為宜,重要稿件可不受此限制
3、題目下面均應寫作者姓名、單位名稱、所在城市、郵編,多位作者分別列出上述信息
4、來稿必須附有100-300字的內容摘要和3-5個關鍵詞
5、如文章獲得基金項目資助,以[基金項目]作為標識,并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和編號
6、正文中圖表主要是文字難以表達清楚的內容,圖表應設計合理,先后分別給出圖表序號
7、來稿請注明姓名、性別、籍貫、出生年月、學歷、職稱、工作單位、聯系電話、詳細郵寄地址
8、編輯部有權對稿件進行修刪,不同意請在稿件中聲明
9、請勿一稿多投,發現一稿多投者,一切不良后果由作者承擔
10、若不能被錄用,恕不退稿,請作者自留底稿,不同意上述稿件處理方式的作者請轉投他刊
11、本站并非長江文明雜志社和長江文明編輯部官方網站
地 址:重慶市渝中區人民路 236號
郵政編碼:400015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重慶市渝中區人民路 236號,郵編:400015。本站僅做歷史信息展示,不提供任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