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on Heritages and Preservation
《遺產與保護研究》(雙月刊)創(chuàng)刊于2016年,是經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正式批準,由中國機械工業(yè)聯(lián)合會主管,北京卓眾出版有限公司主辦和出版的專業(yè)學術類期刊。雜志現(xiàn)面向歷史、地理、考古、文博、建筑、農業(yè)、藝術等遺產相關學科的科研人員、廣大師生、遺產管理人員、工作者及關注者公開征稿。
《遺產與保護研究》辦刊宗旨:刊載覆蓋自然遺產、文化遺產、雙重遺產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保護與利用的政策法規(guī)、科學技術、先進理念、問題剖析、創(chuàng)新方法等,傳播國內外遺產保護先進理念與技術,總結推廣各類遺產保護的經驗,提升我國遺產保護與利用水平。
重要通知:《遺產與保護研究》現(xiàn)已更名為《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
專題策劃、理論與方法、保護與管理、展示與利用、遺產觀察、動態(tài)信息等
安徽宿松白崖寨保護研究
國內紙質文獻脫酸研究進展
“南海Ⅰ號”船載鐵器初探
芻議京族醫(yī)藥文化保護與傳承
古城墻保護方針與修繕原則分析
考古調查勘探前置改革的實踐與思考
從遺產到資源:巖畫遺產研究的新轉向
陜西省壽峰寺壁畫制作材料與工藝研究
山東東漢畫像石中反映的飲食習俗研究
淺議工業(yè)遺產鞍鋼迎賓館的保護與利用
藏族傳統(tǒng)吉祥圖案在服裝設計中的運用
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補還岱村的田野調查
館藏文物的陳列展覽現(xiàn)狀與改進方法研究
遺址類與歷史紀念類博物館的管理與利用
偽滿皇宮緝熙樓、同德殿保護修繕工程綜述
圖書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探索
博物館陳列展覽中通俗化與知識化的融合分析
泉州港江口古碼頭——“海上絲綢之路”遺產點
古城墻與現(xiàn)代城市發(fā)展關系——以荊州古城墻為例
淺析柏孜克里克石窟回鶻佛教壁畫的藝術特色及淵源
關于非遺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探討——以昌黎地秧歌傳承為例
基于遺產活化視角下的大慶市紅旗村干打壘群保護探索
智慧博物館智能感知的應用研究——以可見光通信技術為例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8級考古班第二期課程圓滿結束
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的大遺址保護與區(qū)域發(fā)展管理探討——以洛陽城為例
公民群體在文物保護中的作用——以CasadelPrado的建成為例
第五屆“全球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中國)工作交流會在阿魯科爾沁旗召開
博物館建立內部圖書館相關問題探討——以大冶市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博物館為例
地方立法保護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以《南京市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辦法》為例
非物質文化視野下文化線路遺產構成的整體性研究——以絲綢之路起始段(陜西境內)為例
1、文章標題要簡短,能概括中心思想,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必要時加副標題
2、正文應層次清楚,行文規(guī)范,方便閱讀,字數(shù)一般以2500-8000字為宜,重要稿件可不受此限制
3、題目下面均應寫作者姓名、單位名稱、所在城市、郵編,多位作者分別列出上述信息
4、來稿必須附有100-300字的內容摘要和3-5個關鍵詞
5、如文章獲得基金項目資助,以[基金項目]作為標識,并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和編號
6、正文中圖表主要是文字難以表達清楚的內容,圖表應設計合理,先后分別給出圖表序號
7、來稿請注明姓名、性別、籍貫、出生年月、學歷、職稱、工作單位、聯(lián)系電話、詳細郵寄地址
8、編輯部有權對稿件進行修刪,不同意請在稿件中聲明
9、請勿一稿多投,發(fā)現(xiàn)一稿多投者,一切不良后果由作者承擔
10、若不能被錄用,恕不退稿,請作者自留底稿,不同意上述稿件處理方式的作者請轉投他刊
11、本站并非遺產與保護研究雜志社和遺產與保護研究編輯部官方網(wǎng)站
地 址:北京德外北沙灘一號院16信箱
郵政編碼:100083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lián)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德外北沙灘一號院16信箱,郵編: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