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ical Jurisprudence
《歷史法學》(年刊)創刊于2008年,由清華大學法學院主辦,編者有感于“舊邦新命”依然是當下中國的主要問題,而就如青年馬克思所言,問題是時代的格言,遂著意于《歷史法學》的刊行,將長期積蓄的心事落實為編事,以法意演繹史義,藉史義揭示法意,而法意與史義者,人生與人心也。其基本命意在于,上接歷史法學理路,由闡揚其思緒而踐履其理念,通過省察民族國家法律生活的歷史理性,揭示中國文明規范體系的比較文化意義,從而求裨于中國當下的艱難歷史轉型;下啟漢語文明法律智慧的想象空間,以漸成漢語法學,為中國人世生活提煉和展現規范世界的意義之維。
研究報告、文獻綜述、簡報、專題研究。
復辟時代
語言與時間
施米特論敵人
出山更比在山清
主權國家與天下大同
歷史法學如何面向未來
法學當中如何對待歷史
有待安頓的新家國關系
歷史法學、審慎與個人
借法意作育,求文明化育
歷史法學的公共理性關懷
理論研究的實踐性和經驗性
歷史法學在中國的時代意義
建立與真實世界的真實聯結
從法律社會學轉向歷史法學
天下:中國自我規定的技術
一個偉大漢語修辭的悲憫致意
漫談許章潤的《歷史法學》十卷
“家國天下”的解構與社會重建
永續國家與常態政治中的“敵人”
儒家思想中的個人、家庭、國家與天下
“敵意”的政治學:關于《利維坦》的思索
家國天下:中國文明秩序的義理與實踐論綱
“大脫嵌”之后:家國天下之新秩序與自我認同
吾儕所學關天意:從王國維、陳寅恪到我們的歷史法學
法政宏大敘事的鋪陳——寫在《歷史法學》十卷出版之際
民族問題、國家認同、國際關系:儒家的新天下體系及其優越性
守成則無以拂遠的困局——淺議“天下”觀念與當代國際法秩序的兼容性
論“家國天下”——對于這一偉大古典漢語修辭義理內涵的文化政治學闡發
“以身為本”與“大同主義”——“家國天下”話語反思與“天下主義”觀念批判
1、文章標題要簡短,能概括中心思想,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必要時加副標題
2、正文應層次清楚,行文規范,方便閱讀,字數一般以2500-8000字為宜,重要稿件可不受此限制
3、題目下面均應寫作者姓名、單位名稱、所在城市、郵編,多位作者分別列出上述信息
4、來稿必須附有100-300字的內容摘要和3-5個關鍵詞
5、如文章獲得基金項目資助,以[基金項目]作為標識,并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和編號
6、正文中圖表主要是文字難以表達清楚的內容,圖表應設計合理,先后分別給出圖表序號
7、來稿請注明姓名、性別、籍貫、出生年月、學歷、職稱、工作單位、聯系電話、詳細郵寄地址
8、編輯部有權對稿件進行修刪,不同意請在稿件中聲明
9、請勿一稿多投,發現一稿多投者,一切不良后果由作者承擔
10、若不能被錄用,恕不退稿,請作者自留底稿,不同意上述稿件處理方式的作者請轉投他刊
11、本站并非歷史法學雜志社和歷史法學編輯部官方網站
地 址:北京市豐臺區蓮花池西里7號
郵政編碼:100073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市豐臺區蓮花池西里7號,郵編:100073。本站僅做歷史信息展示,不提供任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