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集刊》(年刊)中文,16開,出版地:浙江省金華市,2008年創刊,主要探討了韓國傳統藝能的傳承現況及其反思;韓國文化財制度和生活文化的記錄??文化財廳和民俗博物館記錄工作的考察;關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制度的思考;嵊州竹編的生存現狀調查及對其振興發展的一點思考;昆曲藝術在蘇州的傳承與傳播??以“清曲社”、“清曲”為例等內容。
《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集刊》以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雙百方針”,理論聯系實際,開展教育科學研究和學科基礎理論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進學院教學、科研工作的發展,為教育改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傳統文化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影視文化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教育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個案調查研究
湘西自治州花垣縣的苗族民歌
我國臺灣地區傳統工藝發展的啟示
東白山仙姑殿七仙女信仰調查報告
運用農村文化禮堂構建農民精神家園
基于常州梳篦民俗文化特性的產品創新
培育地域特色文化與構建鄉土精神家園
道教中和思想資源的現代知識性轉化研究
電視劇《白鹿原》中自然信仰的文化宿命
安吉平安燈會的民俗特色及社會功能研究
家庭烘焙——一種飲食文化的興起與適應
傳統祭月儀式——吉安中秋節俗“燒寶塔”
上海金銀細工制作技藝的藝術特色及當代價值
現代小城鎮再造中一般化傳統工藝傳承性分析
轉型與融合:非遺保護背景下的梁祝文化傳承
美國國立印第安博物館與印第安文化保護的關系
本土化的中國藝術人類學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非物質文遺產保護語境下儋州調聲的傳承與發展
“南田民居營造技藝”的存續現狀與未來發展策略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媒體應用語境下的保護與傳承
非遺保護視野下浙江武義昆曲傳承與發展調研報告
2016年武義七夕節接仙女儀式的田野調查報告
中國的第五大發明——《二十四節氣農諺大全》序
潤物無聲——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當下生活的紹興實踐
傳統文化是一條不斷流的河——《過去的鄉居生活》序
舟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學基地的建設現狀與發展對策
從節氣到節日——杭州“半山立夏節”的民俗傳承及價值初探
非遺展示館建設初探——以南潯區非遺展示館(群)實踐為例
中國非遺傳承人群培訓的實踐與反思——以浙江師范大學2015年浙江瓷器燒制技藝培訓班為例
保護弘揚余杭優秀傳統文化努力提升區域文化軟實力——余杭區區域構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的實踐與探索
1、文章標題要簡短,能概括中心思想,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必要時加副標題
2、正文應層次清楚,行文規范,方便閱讀,字數一般以2500-8000字為宜,重要稿件可不受此限制
3、題目下面均應寫作者姓名、單位名稱、所在城市、郵編,多位作者分別列出上述信息
4、來稿必須附有100-300字的內容摘要和3-5個關鍵詞
5、如文章獲得基金項目資助,以[基金項目]作為標識,并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和編號
6、正文中圖表主要是文字難以表達清楚的內容,圖表應設計合理,先后分別給出圖表序號
7、來稿請注明姓名、性別、籍貫、出生年月、學歷、職稱、工作單位、聯系電話、詳細郵寄地址
8、編輯部有權對稿件進行修刪,不同意請在稿件中聲明
9、請勿一稿多投,發現一稿多投者,一切不良后果由作者承擔
10、若不能被錄用,恕不退稿,請作者自留底稿,不同意上述稿件處理方式的作者請轉投他刊
11、本站并非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集刊雜志社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集刊編輯部官方網站
地 址:杭州市教工路198號
郵政編碼:310012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杭州市教工路198號,郵編:310012。本站僅做歷史信息展示,不提供任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