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史》創刊于1981年。迄今為止,已出版100多期,1500多篇,成為學術界公認的國內三大經濟史雜志之一,并發行到美、英、日、韓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中國農史》反映了我國農史學界最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包括農業史學理論、農業歷史研究論文、農業歷史文獻資料和農業史學著作評論等。
農業科技史、農業經濟史、農村社會史、會議綜述
漢唐間北方農業技術的南傳及在江南地區的本土化發展朱宏斌
青藏高原史前農業起源與發展研究沈志忠
中國合眾蠶桑改良會在江浙地區的蠶業改良(1918-1936)胡茂勝曹幸穩
中國史前時代歷史分期及其農業特征任繼周
中國的農業遺產研究:進展與變化王思明盧勇
1600年之后黃海鯡的旺發及其生態影響李玉尚
近代水稻傳入東北及其影響研究金穎
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擬創設“萬國鼎獎學金”盧勇
桐馬禾云——宋、元、明農具秧馬考王?王為華
民國時期一年兩作制江南地區普及問題考王加華
20世紀我國淡水養殖技術發展動因分析蔣高中
生態適應與文化創造:漢魏六朝時期嶺南人民對植物的利用李榮華
中國傳統農業中的系統思想及其實踐劉國平余林媛
再談木棉“傳入朝鮮”——兼談其在宋元時期的傳播張建松
明清廣東山區灰糞和平原泥肥應用的歷史演變吳建新
祠靈星與兩漢農事祀典的幾個問題王健
美國與近代中國高等農業教育傅瓊
漢代祈農與籍田儀式及其重農精神王健
日偽時期“華北綿羊改進會”及其活動述論丁曉杰
傳統農業時代鄉村糧食安全水平估測卜風賢
從彝文古籍探索西南農業文明的起源東人達
咖啡的起源、發展、傳播及飲料文化初探張箭
麋鹿和原始稻作及中華文化游修齡
馬鈴薯在中國傳播的技術及社會經濟分析丁曉蕾
《齊民要術》與北朝胡漢飲食文化的融合王玲
《古今農業論叢》出版陳志國
歷史學習與研究方法漫談李根蟠
《齊民要術》所記載的肉食加工與烹飪方法初探楊堅
中國白蠟蟲的養殖及白蠟的西傳龍村倪
從園林初始形態談六朝建康的園林張縱
1、文章標題要簡短,能概括中心思想,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必要時加副標題
2、正文應層次清楚,行文規范,方便閱讀,字數一般以2500-8000字為宜,重要稿件可不受此限制
3、題目下面均應寫作者姓名、單位名稱、所在城市、郵編,多位作者分別列出上述信息
4、來稿必須附有100-300字的內容摘要和3-5個關鍵詞
5、如文章獲得基金項目資助,以[基金項目]作為標識,并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和編號
6、正文中圖表主要是文字難以表達清楚的內容,圖表應設計合理,先后分別給出圖表序號
7、來稿請注明姓名、性別、籍貫、出生年月、學歷、職稱、工作單位、聯系電話、詳細郵寄地址
8、編輯部有權對稿件進行修刪,不同意請在稿件中聲明
9、請勿一稿多投,發現一稿多投者,一切不良后果由作者承擔
10、若不能被錄用,恕不退稿,請作者自留底稿,不同意上述稿件處理方式的作者請轉投他刊
11、本站并非中國農史雜志社和中國農史編輯部官方網站
地 址:江蘇省南京市衛崗1號南京農業大學中華農業文明博物館內
郵政編碼:210095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江蘇省南京市衛崗1號南京農業大學中華農業文明博物館內,郵編:21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