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says on Linguistics
《語言學論叢》(半年刊)創刊于1956年,由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主辦,為面向國內外的漢語語言學論文集,主編林燾(34輯前),陸儉明(35輯起)。
《語言學論叢》宗旨是立足漢語研究,堅持漢語研究與理論探索相結合、漢語本體研究與應用研究相結合、漢語的共時研究與歷時研究相結合、標準語研究與方言研究相結合;借鑒國外語言學理論和最新研究成果,推進漢語語言學的發展。內容分語言學理論、漢語史、現代漢語、漢語方言或語音、語法、詞匯、文字等方面,除學術論文外也發表少量書評或譯文。實行雙向匿名審稿制。3000字以上的論文要求有中英文摘要和關鍵詞。
研究報告、文獻綜述、簡報、專題研究
粵東閩南語的分群
用具復合詞的構詞模式
漢語詞匯動態屬性與變異
體詞謂語句為何加“是”
卓克基嘉戎語的非實然結構
重建官話方言音韻史的設想
現代漢語基本詞“踩”的來源
《康熙字典撮要》注音系統研究
云澳閩南方言“囝”的功能及演變
韻律、句法和語義,誰制約了誰?
從語義地圖看五味之詞的語義演變
一百多年前上海話的使役、被動標記
上古方言研究中所用出土語料辨析二則
漢語名詞和動詞的心理學實驗研究綜觀
“少來”的表達功能及其副詞化與標記化
夸張型排除構式“除了X(,)還是X”研究
唐五代完成體標記“取”的范圍及其時制特點
從經師音注和通假異文看漢代聲訓的語音特征
等韻門法所涉等第對立對《蒙古字韻》標音的影響
書評:《生成詞庫理論與漢語事件強迫現象研究》
基于EPG和EGG的朝鮮語塞音和塞擦音發音生理研究
閩北區方言的陰調濁聲母字考察——兼評白—沙上古新系統
“輕動詞”之涵義辨析并論“加以”和“進行”的論元結構
上古漢語韻重現象研究——為慶祝郭錫良先生八十五華誕而作
漢語方言江宕攝舒聲開口非知二莊組字的合口化現象及其啟示
同音沖突的地理格局觸發官話化——以宜興話的南瓜、香瓜為例
再論《荔鏡記》與《明刊三種》之方言歸屬——以共同創新為基礎
湖南益陽方言的“得”類情態式——兼論湘語“得”類情態式語義圖
跨學科視野下進化語言學研究的整合——重讀《語言的起源:對假設的約束》
1、文章標題要簡短,能概括中心思想,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必要時加副標題
2、正文應層次清楚,行文規范,方便閱讀,字數一般以2500-8000字為宜,重要稿件可不受此限制
3、題目下面均應寫作者姓名、單位名稱、所在城市、郵編,多位作者分別列出上述信息
4、來稿必須附有100-300字的內容摘要和3-5個關鍵詞
5、如文章獲得基金項目資助,以[基金項目]作為標識,并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和編號
6、正文中圖表主要是文字難以表達清楚的內容,圖表應設計合理,先后分別給出圖表序號
7、來稿請注明姓名、性別、籍貫、出生年月、學歷、職稱、工作單位、聯系電話、詳細郵寄地址
8、編輯部有權對稿件進行修刪,不同意請在稿件中聲明
9、請勿一稿多投,發現一稿多投者,一切不良后果由作者承擔
10、若不能被錄用,恕不退稿,請作者自留底稿,不同意上述稿件處理方式的作者請轉投他刊
11、本站并非語言學論叢雜志社和語言學論叢編輯部官方網站
地 址:北京王府井大街36號
郵政編碼:100710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北京王府井大街36號,郵編:100710。本站僅做歷史信息展示,不提供任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