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史、民俗學史、非遺論壇、民間文學、學術前沿、實踐民俗學、田野報告、黃河文化研究、民俗觀察、禮俗社會研究、武術民俗研究、佳作賞析
1、民俗文化的內價值與外價值劉鐵梁;
2、民俗學的人文學學科特征趙世瑜;
3、漢代民間巫術與知識信仰趙光懷;
4、雙星水族的建房習俗初探代世螢;張振江;
5、七夕節的歷史與七夕文化的乞巧內容趙逵夫;
6、1958年:戰后日本民俗學轉折的胎動王京;
7、中國民俗學研究梳理下的思考周大鳴;
8、新時期民俗學研究范圍與方法的探索黃永林;
9、清末民國間常州地區刊印的寶卷車錫倫;
10、磧口古渡水陸交通運輸民俗調查報告閆愛萍;
11、從民俗、民俗學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卞利;
12、馬來西亞華人端午節的歷史與內涵王琛發;
13、由《禮記•內則》看兩周時期的事佩習俗馬榮良;
14、宋代男子簪花習俗及其社會內涵探析馮尕才;榮欣;
15、古代“贅婿”的稱謂詞勾稽及禮俗特性分析果娜;孫劍藝;
1、文章標題要簡短,能概括中心思想,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必要時加副標題
2、正文應層次清楚,行文規范,方便閱讀,字數一般以2500-8000字為宜,重要稿件可不受此限制
3、題目下面均應寫作者姓名、單位名稱、所在城市、郵編,多位作者分別列出上述信息
4、來稿必須附有100-300字的內容摘要和3-5個關鍵詞
5、如文章獲得基金項目資助,以[基金項目]作為標識,并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和編號
6、正文中圖表主要是文字難以表達清楚的內容,圖表應設計合理,先后分別給出圖表序號
7、來稿請注明姓名、性別、籍貫、出生年月、學歷、職稱、工作單位、聯系電話、詳細郵寄地址
8、編輯部有權對稿件進行修刪,不同意請在稿件中聲明
9、請勿一稿多投,發現一稿多投者,一切不良后果由作者承擔
10、若不能被錄用,恕不退稿,請作者自留底稿,不同意上述稿件處理方式的作者請轉投他刊
11、本站并非民俗研究雜志社和民俗研究編輯部官方網站
地 址:濟南市山大南路27號
郵政編碼:250100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濟南市山大南路27號,郵編:25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