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environmental law
《中國環境法治》(年刊)中文,出版地:北京市。2007年創刊,要做好環境保護工作必須加強環境法治,必須要對中國環境法治的實施背景、實施現狀和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全面、系統和深入的分析研究,對環境立法、執法、司法、法律監督等方面的經驗和教訓予以總結,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的法律對策。因此說,《中國環境法治》年刊的編輯工作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中國環境法治》以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雙百方針”,理論聯系實際,開展教育科學研究和學科基礎理論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進學院教學、科研工作的發展,為教育改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
研究報告、文獻綜述、簡報、專題研究
環境公益訴訟裁判方式研究
氣候變化背景下海洋法律問題
2014年環境法學成果綜述
環境公益訴訟損害賠償金研究
持久性場地污染責任主體之認定
土壤污染防治責任與救濟制度新論
對“有區別的責任”的第四種解釋
氣候保護與對私車排放的法律規制
氣候變化與航空碳排放的法律規制
環境司法公眾參與的路徑及制度保障
美國環境司法價值觀的演變及其啟示
論生物技術生態安全風險的法律防范
域外環境審判機構專門化的發展與趨勢
環境保護行政監管過程中代執行制度研究
全球暖化與我國農業政策因應的整體策略
環保非政府組織參與環境司法的現狀研究
國際二氧化碳捕集與封存法律監管框架研究
基于森林碳匯的碳排放權交易法制制度的構建
《大氣污染防治法》中機動車污染防治條款之完善
中國碳排放交易試點的現狀、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
論我國京津冀區際大氣環境生態補償:依據、原則與機制
大氣污染防治區域合作法律機制研究——以環渤海區域為例
“COP21:氣候變化政策與法律國際研討會”精要摘編
德國《聯邦土壤保護法》中義務承擔制度和資金承擔制度研究
環境侵權訴訟的審思與分析邏輯——因果關系推定的博弈與超越
中國地方碳排放交易制度比較——基于七個試點法律文本的考察
歐盟環境稅改革及其最新發展——以德國的生態稅改革實踐為重點
環境行政公益訴訟的體系建構與具體適用研究——以臺灣地區法治經驗為視角
多元共治:環境非政府組織的行動邏輯——以長沙湘和化工廠土壤污染事件為個案的研究
運用司法手段遏制環境污染犯罪調研報告——法釋[2013]15號司法解釋的問題與建議
1、文章標題要簡短,能概括中心思想,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必要時加副標題
2、正文應層次清楚,行文規范,方便閱讀,字數一般以2500-8000字為宜,重要稿件可不受此限制
3、題目下面均應寫作者姓名、單位名稱、所在城市、郵編,多位作者分別列出上述信息
4、來稿必須附有100-300字的內容摘要和3-5個關鍵詞
5、如文章獲得基金項目資助,以[基金項目]作為標識,并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和編號
6、正文中圖表主要是文字難以表達清楚的內容,圖表應設計合理,先后分別給出圖表序號
7、來稿請注明姓名、性別、籍貫、出生年月、學歷、職稱、工作單位、聯系電話、詳細郵寄地址
8、編輯部有權對稿件進行修刪,不同意請在稿件中聲明
9、請勿一稿多投,發現一稿多投者,一切不良后果由作者承擔
10、若不能被錄用,恕不退稿,請作者自留底稿,不同意上述稿件處理方式的作者請轉投他刊
11、本站并非中國環境法治雜志社和中國環境法治編輯部官方網站
地 址:北京市朝陽區和平里14區青年溝東路華表大廈6層
郵政編碼:100013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和平里14區青年溝東路華表大廈6層,郵編:100013。本站僅做歷史信息展示,不提供任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