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家》(雙月刊)創刊于1989年,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國人民大學主辦的綜合性法學學術理論刊物。秉承“尚理明德,情系社稷,篤信法意,揮灑正義”的宗旨,以嚴謹、求實、開放、公正的姿態,首推具有原創思想、關注現實的作品,高度重視有關重大主題、具有重大價值或可能產生重大影響的研究,推崇厚積薄發的研究力作,力求反映我國的學科前沿問題,推動法學繁榮發展。
《法學家》的前身,是創辦于1986年的《法律學習與研究》雜志,它曾經擁有數以十萬計的讀者,具有一定的學術影響和自身的鮮明特色。1992年起該刊改由主管,主辦,編輯;經國家新聞出版部門批準,自1993年第1期起改名為《法學家》。它是一個依托于中國人民大學的法學家群體,面向國內外法學界,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的法學刊物。為努力使《法學家》成為一座溝通中外法律文化的重要橋梁,成為一個面向國內外、匯集全世界法學家學術智慧的多彩園地和展示最新法學研究成果、反映最新法制變革的重要窗口,《法學家》編委會、編輯部決定著手編輯英文版。英文版的編輯籌備工作正次第展開。
主題研討:法治、緊急權與例外狀態、專論、視點_建設中國特色法治體系研究、視點、爭鳴、評注
1、“管轄錯誤”作為再審事由不宜刪除 湯維建;
2、法院選擇協議的性質之辯與制度展開 焦燕;
3、公共利益法治論——基于需求溢出理論的分析 劉太剛;
4、社會危害性理論之當代中國命運 趙秉志;陳志軍;
5、刑法擬制的功能評價與運用規則 蘇彩霞;
6、非法集資行為的界定——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非法集資的司法解釋 彭冰;
7、錯誤出生的損害賠償責任 張紅;
8、胎兒的準人格構成 劉召成;
9、論國際投資協定中“投資”的性質與擴大化的意義 張慶麟;
10、國際投資仲裁裁決在中國的承認與執行 肖芳;
11、從獨立辯護觀走向最低限度的被告中心主義辯護觀
12、刑事庭審虛化的實證研究 何家弘;
13、請求損害賠償之團體訴訟制度研究 劉學在;
1、文章標題要簡短,能概括中心思想,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必要時加副標題
2、正文應層次清楚,行文規范,方便閱讀,字數一般以2500-8000字為宜,重要稿件可不受此限制
3、題目下面均應寫作者姓名、單位名稱、所在城市、郵編,多位作者分別列出上述信息
4、來稿必須附有100-300字的內容摘要和3-5個關鍵詞
5、如文章獲得基金項目資助,以[基金項目]作為標識,并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和編號
6、正文中圖表主要是文字難以表達清楚的內容,圖表應設計合理,先后分別給出圖表序號
7、來稿請注明姓名、性別、籍貫、出生年月、學歷、職稱、工作單位、聯系電話、詳細郵寄地址
8、編輯部有權對稿件進行修刪,不同意請在稿件中聲明
9、請勿一稿多投,發現一稿多投者,一切不良后果由作者承擔
10、若不能被錄用,恕不退稿,請作者自留底稿,不同意上述稿件處理方式的作者請轉投他刊
11、本站并非法學家雜志社和法學家編輯部官方網站
地 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大街59號
郵政編碼:100872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大街59號,郵編:10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