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預防醫學期刊引文探索,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作者:徐浩 申俊龍 錢愛兵 單位:南京中醫藥大學
一、預防醫學與衛生學引用概況分析
為初步窺探該學科期刊引用網絡結構,筆者統計了學科內期刊2004至2008年度引文數量、被引次數及自引次數,歸一化后求的綜合值,結果如表1所示。需要說明的是:期刊的引文數量、被引次數及自引情況及期刊所涉及的學科范圍均影響到期刊的引用網絡結構,其中除期刊自引次數與期刊引用網絡的復雜程度呈負相關關系外,其他指標均呈正相關關系,為了保證數據對引用網絡結構影響的一致性,筆者對自引次數歸一化值進行了數據處理。觀察表1的數據我們可以發現26本預防醫學與衛生學期刊綜合值呈現出明顯的層次現象:(1)《中國婦幼保健》位于第一層次,其引文數量、綜合值排名均列第一,表明該期刊網絡結構最為復雜、穩定,與其他期刊交互頻繁。(2)位于第二層次的為綜合值位于0.6左右的三本期刊,分別為:《現代預防醫學》、《中國公共衛生》、《中華流行病學雜志》,說明其期刊引用網絡結構較為復雜,期刊發展較為成熟。(3)綜合值介于0.4和0.6之間16本期刊歸為第三層次,該層次內綜合值變化幅度較小,網絡結構相對簡單。該層次內《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被引次數、自引次數均為學科內最高,表明該期刊單純注重本期刊的發展,吸收信息渠道單一,網絡結構穩定性偏低。(4)其他6種期刊則隸屬于第四層次,該層次內期刊引文數量、被引次數、自引次數位于學科內較低水平,表明該層次期刊研究內容與其他層次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引用網絡結構簡單,穩定性較低,但6本期刊的存在擴充了學科的研究領域,增強了學科引用網絡的穩定性,對學科發展有良好的推動作用。
二、預防醫學與衛生學學科內期刊引用網絡分析
EugeneGarfield曾指出“引文能夠把全部科學論文編織成一個統一的網系”。因此以期刊為節點,以期刊之間的引證關系為聯系,可以得到期刊間的有向網絡關系圖,進而發現學科內部期刊的引用特點及關系。為此筆者構建了該學科的二維期刊引用網絡矩陣,如表2所示,其中行標題代表來源期刊,列標題代表被引期刊,主對角線數據代表自引數據。姜春林等[14]認為作為有向網絡的期刊引文網絡,節點的度數分為出度和入度。出度越大,說明引用其他期刊次數越多,入度越大,則說明被其他期刊引用的次數越多。據此,筆者統計了預防醫學與衛生學學科內26本期刊的出入度,以衡量學科內知識流向。需要特別說明的是:(1)5年內兩種期刊之間學科引用總次數或學科被引總次數大于10次,視為相互連通,出度或入度增加1,反之不連通。(2)期刊自引視為不連通,因此26本來源期刊出度或入度最大為25。首先從連通度的角度對表2的數據進行分析:如果代表26本期刊的26個節點能夠完全連通,那么共可以構成650條有向邊。表2數據顯示,26本CMSCI來源期刊的連通度為296,表明預防醫學與衛生學內部期刊之間相互融合度較低,學科內多個研究領域具有差異性。其次從出入度的角度進行分析,依據出入度的差值將26本來源期刊劃分為3類:(1)出度高于入度5次以上的為第一類,有:《環境與職業醫學》和《中國婦幼保健》兩本期刊。對比兩本期刊,其入度值相同、出度值相當,但《環境與職業醫學》期刊被學科內期刊引用次數為305次僅占《中國婦幼保健》的51%,表明《中國婦幼保健》對學科內其他期刊的影響強度較強。(2)出入度基本平衡,期刊對學科內信息的輸入、輸出基本相當的為第二類。該類期刊種類高達20種,表明預防醫學與衛生學學科發展較為成熟。其中《中國公共衛生》期刊的出入度均達到了25,為該學科內最高水準,顯示出該刊在學科內部處于核心地位。《現代預防醫學》出入度水平均高于20,說明該期刊對學科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的出入度水平位于學科內最低,表明該刊研究內容與學科內多數期刊有明顯的差異,處于學科內相對邊緣的位置。(3)出度低于入度5次以上的其他4本期刊歸為第三類,該類期刊最明顯的特點是對學科內其他期刊的影響較大,但吸收借鑒較少。其中《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學科內他引次數高于引用他刊次數446次,學科自引率高達91%,說明該刊較為注重本期刊的發展,吸收信息的渠道單一。
為了更形象展示預防醫學與衛生學學科內部期刊的二維引用網絡矩陣,筆者將表2數據輸入社會網絡分析軟件Pajek,生成期刊引用網絡圖譜。其中每個節點代表1種CMSCI來源期刊,兩個節點之間的有向連接線粗細代表對應相互關系的強弱。據此我們發現:26本CMSCI來源期刊呈現出不同程度的聚集現象,形成了多個聚合子網。子網內部各期刊在研究內容上具有高度一致性:(1)《中國衛生事業管理》、《中國衛生經濟》及《中華醫院管理雜志》構成的子網相對閉合,期刊之間的有向連接線較粗,表明期刊之間聯系較為密切。這可能與這3本期刊載文的研究內容較多涉及衛生學與管理學有關,與學科內其他期刊明顯相異;(2)《工業衛生與職業病》、《中國職業醫學》、《中華勞動衛生職業病雜志》、《中國職業醫學》和《環境與職業醫學》5本期刊構成一個子網,5本期刊主要以職業病為選題,因此自然形成了關系子網;(3)《生殖與避孕》、《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及《中國婦幼保健》3本期刊所刊載的論文主要涉及優生保健,相互借鑒成果較多,形成了子網;(4)《中國公共衛生》、《現代預防醫學》、《中國學校衛生》、《中華流行病學雜志》4本期刊之間的有向連接線最粗,形成了整個網絡中聯系最為密切的子網。該子網的形成表明:流行病依舊困擾著學校等公共場所,因此成為了現代醫學預防的主要對象。
三、預防醫學與衛生學期刊與其他學科期刊引用網絡分析
為探索預防醫學與衛生學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交互程度,筆者統計了該學科期刊與其他學科期刊之間的相互引用數據如表3、表4所示。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8年版)共收錄了256本醫學期刊劃分為17個學科,其中綜合性醫藥衛生學科期刊所刊載的論文綜合性較高,無法隸屬于某一特定學科,筆者未將該學科作為討論對象。此外,將口腔醫學、眼科學及耳鼻咽喉科學三個學科合并為五官科學,因此納入討論范圍的最終有14個學科。分析表3、表4的數據我們可以發現:5年內預防醫學與衛生學學科期刊引用及被引總次數逐年上升,該現象一方面說明該學科注重對其他學科知識的借鑒和吸收,另一方面說明該學科對其他學科的滲透能力逐步提高,學科融合度逐步提升。綜合分析表3、表4,依據5年合計引用次數指標,將其他13個學科分為3類:第一類為與預防醫學與衛生學強相關學科,包括臨床醫學、內科學及基礎醫學3個學科;第二類是與預防醫學與衛生學部分相關學科,囊括藥學、中醫學、兒科學、神經病學與精神病學、外科學及婦產科學6個學科;其他4個學科為與預防醫學與衛生學弱相關學科。#p#分頁標題#e#
(一)與預防醫學與衛生學強相關學科
預防醫學衛生學著重在保持、促進與維護社會大眾、特定群體或一般個人的健康,并包括預防傳染病、疾病、殘疾、癌癥、其他身體組織變異、與過早死亡的發生,因此預防醫學與衛生學與其他多個學科的研究內容存在交叉。臨床醫學引用預防醫學與衛生學次數高達4386次,是第二位的內科學2倍多,百分比高達33.06%,預防醫學與衛生學引用臨床醫學次數為3881次,表明預防醫學與衛生學和臨床醫學兩個學科之間相互融合程度高,關系緊密。臨床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科學,重點在于利用現代科學手段診斷并治療疾病。預防醫學對疾病進行預防的同時,需要借鑒臨床醫學的診斷經驗、了解疾病發病的機理,因此兩個學科內部期刊相互引用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兩學科關系緊密,相輔相成。預防醫學與衛生學引用內科學次數及被內科學引用次數均位于第二位,引用百分比均不低于15%,兩學科相互滲透程度很高、關系較為密切。內科學是一門涉及面廣和整體性強的學科,其研究對象與預防醫學與衛生學研究存在交叉,兩學科在發展過程中相互借鑒,融合度較高。與預防醫學與衛生學強相關的學科還有基礎醫學,其引用預防醫學與衛生學及被引次數均位于第三位。基礎醫學學科內被引較多的期刊為:《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及《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志》,其研究內容與預防醫學與衛生學類似,因此學科實現雙向互動,聯系緊密。
(二)與預防醫學與衛生學基本相關學科
兒童是患傳染病高危人群之一,預防醫學與衛生學學科內《中國婦幼保健》期刊引用兒科學次數較多,兒科學引用預防醫學與衛生學期刊最多的也為《中國婦幼保健》,因此兩學科通過《中國婦幼保健》形成良好互動。《現代預防醫學》及《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引用藥學期刊《中國抗生素雜志》、《中國藥學雜志》次數較多,反映出現代預防醫學預防疾病依賴于抗生素等藥物的運用。預防醫學與衛生學引用藥學及被藥學引用的次數均位于1000次以上,因此兩個學科相互滲透程度較高。中醫學“治未病”的思想由來已久,到現代逐步演變為預防醫學,《現代預防醫學》較多引用《中國中藥雜志》、《中藥材》等描述中藥藥理特性的期刊,表明現代預防醫學研究熱點為如何利用中藥預防、治療常見傳染病。外科手術通常需要在無菌的環境下進行,預防傳染病的重要過程之一就是隔離傳染源,同樣需要無菌的環境,學科內《現代預防醫學》引用外科學次數最多,表明隔離技術已經成為現代預防醫學預防疾病的重要手段。外科學引用預防醫學與衛生學較多的期刊為《中華男科學》。預防醫學與衛生學5年共引用外科學1198,而被引僅為439,說明兩學科信息傳輸不對稱,與該學科類似還有婦產科學。心腦血管疾病是近年來預防醫學與衛生學防治的重點,該類疾病病因與人類飲食習慣聯系緊密,因此神經病學與精神病學期刊中被引最多的期刊為《中國行為醫學科學》。預防醫學與衛生學引用神經病學與精神病學約為其被引次數的兩倍,反映出神經病學與精神病學對預防醫學與衛生學影響較大。
(三)與預防醫學與衛生學弱相關學科
由于與預防醫學與衛生學研究規律、對象具有較大的差異性,腫瘤學、五官科學、特種醫學及皮膚病學與性病學4個學科被引用次數較少,但是其對預防醫學與衛生學學科的發展也起著一定的、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預防醫學與衛生學與臨床醫學、內科學、基礎醫學、藥學4個學科引用與被引次數較多且基本平衡隸屬于雙向強引用層次;預防醫學與衛生學引用兒科學、婦產科學、神經病學與精神病學、外科學次數遠遠高于其被引次數,屬于單向強引用層次;中醫學、特種醫學、五官科學、腫瘤學及皮膚病學與性病學引用預防醫學與衛生學期刊次數、被引用次數均相對較少屬于雙向弱引用層次。
四、預防醫學與衛生學引用外文期刊分析
對外文知識的借鑒程度是衡量學科國際化程度的重要指標。為了考察預防醫學與衛生學學科與國際接軌程度,筆者統計了2004-2008年預防醫學與衛生學各期刊引用外文期刊次數如表5所示。對表4的數據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1)2004至2008年度我國預防醫學與衛生學期刊引用外文數量總量呈直線上升趨勢,前3年增長趨勢較為緩慢,2007年較2006年度增長次數多達10291篇次,實現了較快增長,2007至2008年度增長趨勢仍然持續,但增長幅度較小,該現象說明2007年為該學科發展的重要時期。(2)國外醫學:衛生學分冊5年篇均引用外文高達18.66遠遠高于學科內其他期刊,該現象是由于該刊主要是以綜述、編譯及簡訊等形式報道國外衛生領域的新成果、新進展,自然對外文期刊引用次數較多。
結語
綜合以上數據及可視化分析,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結論:(1)2004年至2008年5年內,《中國婦幼保健》、《現代預防醫學》、《中國公共衛生》及《中華流行病學雜志》四本期刊與醫藥衛生類其他期刊融合程度較高,網絡結構較為穩定;(2)2004年至2008年預防醫學與衛生學學科內相互引用網絡連通度較低,表明該學科囊括多個研究領域,各學科在交叉融合的同時又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依據研究內容等學科內期刊呈現不同程度的聚合現象;(3)預防醫學與衛生學吸收、被其他學科借鑒次數呈現上升趨勢,表明該學科吸收知識途徑多樣化,與其他期刊滲透融合程度達到了較高的水準。尤其與臨床醫學、內科學、基礎醫學及藥學4個學科關系十分密切;(4)引用國外期刊的次數呈直線上升趨勢,表明該學科與國際接軌程度較高,國內學者正努力尋找學科新的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