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唐代獨到的園林藝術,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中國園林建筑,師法自然 我國造園藝術與其他藝術如繪畫、詩歌等雖然形式不同,卻有許多相同和相通之處。古典園林又有它獨有的特點,古樸典雅,景象優美,意境深邃,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古典園林是我國歷史文化遺產寶庫中一顆珍貴的藝術明珠。盡管許多歷史名園早已不見形跡,我們卻仍然可以從各地現今保存較好的園林中知道它往日的規模、結構和風格。中國古典園林的高度的造園藝術成就,無不出自勞動人民之手。它是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結晶,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的見證。中國園林建筑,師法自然。古代園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樓、臺、閣、館、齋、舫、墻等建筑。人工的山、石紋、石洞、石階、石峰等都顯示自然的美色。人工的水,岸邊曲折自如,水中波紋層層遞進,也都顯示自然的風光。所有建筑,其形與神都與天空、地下自然環境吻合,同時又使園內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園林體現自然、淡泊、恬靜、含蓄的藝術特色,并收到移步換景、漸入佳境、小中見大等觀賞效果。古典園林都采用古典式建筑。古典建筑斗拱梭柱,飛檐起翹,具有莊嚴雄偉、舒展大方的特色。它不僅以形體美為游人所欣賞,還與山水林木相配合,共同形成古典園林風格。建筑風格是建筑藝術最直接、最鮮明的體現。每一種風格中,既包含有物質的和精神的功能要素,也包含有時代的和民族的審美要素,所以建筑藝術表現為時代的風格、民族的風格和類型的風格。建筑藝術的基本風格是歷史的產物。 二、大唐盛象,獨到的園林藝術 我們的民族擁有一個讓后人可以自豪的朝代——唐代。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輝煌,縱覽我中華千古諸朝,無有出其右者;橫觀當時世界各國,大唐文明亦獨領風騷,澤被東西。唐代在文學藝術方面群星燦爛,成就輝煌。繪畫領域大為開拓,山水畫趨于成熟,畫家輩出,開始有工筆、寫意之分。所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確立了中國山水畫創作的準則。詩畫互滲的藝術風格,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并開始影響造園風格。詩文、繪畫、園林這三個藝術門類互相滲透,園林藝術開始呈現詩情畫意,園林建造更為興盛。究其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其一,隋代統一全國,修筑大運河,溝通南北經濟。盛唐之世,政局穩定,經濟、文化繁榮,呈現為歷史上空前的太平盛世,人們普遍追求園林享受。 其二,興起科舉制度,廣大的庶族地主知識分子有了晉升的機會,他們一旦取得官僚的身份便有了優厚的俸祿和崇高的社會地位,然而卻沒有世襲的保證。宦海浮沉,升遷貶謫無常,共同的經歷形成了共同的處世哲學。在朝為官努力做一番事業,同時也自己預留致仕罷官后的路。經營園林,便是為將來退隱林下獨善其身。 其三,科舉取士,文人做官的比較多,園林成為他們社會交往的場所,園林藝術受到文人趣味、愛好的影響也較上代更為廣泛、深刻。中唐以后,文人直接參與造園規劃,憑借他們對大自然風景的深刻理解和對自然美的高度鑒賞能力來進行園林的規劃,同時也把他們對人生哲理的體驗、宦海浮沉的感懷融注于造園藝術中。于是文人官僚的士流園林所具有的那種清新雅致的格調得以進一步的升華,更添上一層文化的色彩,便出現了“文人園林”。 唐都長安,那時是世界上最為繁華、最為富庶和文明的城市,為各國人民所向往。世界學者們公認的“中華文化圈”其總體格局也是在隋唐時期完成的。唐文化對東亞各國,尤其是對日本的影響更為突出,例如今天在日本被尊為“正統”的“和樣”建筑,即是唐代風格。唐代的建筑發展到了一個成熟的時期,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建筑體系。它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形體俊美,莊重大方,整齊而不呆板,華美而不纖巧,舒展而不張揚,古樸卻富有活力,正是當時時代精神的完美體現。大明宮是唐代長安城的皇宮,是唐朝幾代皇帝的“官邸”。含元殿位于大明宮內,是大明宮中軸線南北方向上的第一座正殿,建成于唐高宗龍朔三年(公元663年),面積達7萬平方米,唐僖宗光啟二年(公元886年)毀廢,歷時220余年,是唐長安城的標志建筑。含元殿在“凹”形平面上組合大殿高閣,相互呼應,輪廓起伏,體量巨大,氣勢壯麗,開朗輝煌,極富有精神震懾力。古人形容它為“如日之生”“如在霄漢”,不愧為大唐建筑杰出的代表。麟德殿規制宏偉,結構特別,堪稱唐代建筑的經典之作,是皇帝舉行宮廷宴會、觀看樂舞表演、會見來使的主要場所,也是中國古代唯一三重殿建筑形式。從對唐代園林的賞析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特點是多方面的。 三、中國古典建筑的特點 1.巧妙而科學的框架式結構 這是中國古代建筑在建筑結構上最重要的一個特征。因為中國古建筑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木構架結構有很多優點,首先,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屋頂重量由木構架來承擔,外墻起遮擋陽光、隔熱防寒的作用,內墻起分割室內空間的作用。由于墻壁不承重,這種結構賦予建筑物以極大的靈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構架結構很類似今天的框架結構。“墻倒屋不塌”這句古老的諺語,概括地指出了中國建筑這種框架結構最重要的特點。這種結構,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氣候條件下滿足生活和生產所提出的千變萬化的功能要求。同時,由于房屋的墻壁不負荷重量,門窗設置有極大的靈活性。此外,由這種框架式木結構形成了過去宮殿、寺廟及其他高級建筑才有的一種獨特構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由斗形木塊和弓形的橫木組成,縱橫交錯,逐層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這種構件既有支撐荷載梁架的作用,又有裝飾作用。 2.庭院式的組群布局 中國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是以“間”為單位構成單座建筑,再以單座建筑組成庭院,進而以庭院為單元組成各種形式的組群。就單體建筑而言,以長方形平面最為普遍。此外,還有圓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幾何形狀平面。一般來說,多數庭院都是前后串聯起來,通過前院到達后院,這是中國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思想意識的產物。家中主要人物往往生活在離外門很遠的庭院里,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層層深入的空間組織。宋朝歐陽修《蝶戀花》詞中有“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門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處,就都形象地說明了中國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同時,這種庭院式的組群與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著縱軸線(也稱前后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比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縱軸線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兩側的橫軸線上,北京故宮的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體現這一組群布局原則的典型實例。這種布局是和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和禮教制度密切相關的。它最便于根據封建的宗法和等級觀念,使尊卑、長幼、男女、主仆之間在住房上也體現出明顯的差別。#p#分頁標題#e# 還有,中國古代建筑特別注意跟周圍自然環境的協調。建筑本身就是一個供人們居住、工作、娛樂、社交等活動的環境,因此不僅內部各組成部分要考慮配合與協調,而且要特別注意與周圍大自然環境的協調。中國的設計師們在進行設計時都十分注意周圍的環境,對周圍的山川形勢、地理特點、氣候條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認真調查研究,務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調等跟周圍的環境相適應,從而構成一個大的環境空間。中國的這種庭院式的組群布局所造成的藝術效果,與歐洲建筑相比,有它獨特的藝術魅力。一般來說,一座歐洲建筑,是比較一目了然的。而中國的古建筑,卻像一幅中國畫長卷,必須一段段地逐漸展看,不可能同時全部看到。走進一所中國古建筑也只能從一個庭院走進另一個庭院,必須全部走完才能看完。北京的故宮就是最杰出的一個范例,人們從天安門進去,每通過一道門,進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這一頭走到那一頭,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變換,給人以深切的感受。故宮的藝術形象就深深地留在人們的腦海中了。 3.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 如前所述,建筑不僅僅是技術科學,而且是一種藝術。中國古代建筑經過長時期的努力,同時吸收了中國其他傳統藝術,特別是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等造型藝術的特點,創造了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并在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點。其中比較突出的有以下三個方面。 (1)富有裝飾性的屋頂。中國古代建筑造型優美。尤以屋頂造型最為突出,主要有廡殿、歇山、懸山、硬山、攢尖、券棚等形式。廡殿頂也好,歇山頂也好,都是大屋頂,顯得穩重協調。中國古代的匠師們很早就發現了利用屋頂以取得藝術效果的可能性。他們充分運用木結構的特點,創造了屋頂舉折和屋面起翹、出翹,形成如鳥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頂各部分柔和優美的曲線,增添了建筑物飛動輕快的美感。同時,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適當的雕飾,檐口的瓦也加以裝飾性的處理。宋代以后,又大量采用琉璃瓦,為屋頂加上顏色和光澤,再加上后來又陸續出現其他許多屋頂式樣,以及由這些屋頂組合而成的各種具有藝術效果的復雜形體,使中國古代建筑在運用屋頂形式創造建筑的藝術形象方面取得了豐富的經驗,成為中國古代建筑重要的特征之一。 (2)襯托性建筑的應用。襯托性建筑的應用,是中國古代宮殿、寺廟等高級建筑常用的藝術處理手法。它的作用是襯托主體建筑。最早應用的并且很有藝術特色的襯托性建筑便是從春秋時代就開始的建于宮殿正門前的“闕”。到了漢代,除宮殿與陵墓外,祠廟和大中型墳墓也都使用。 (3)色彩的運用。中國古代建筑的裝飾豐富多彩,包括彩繪和雕飾。彩繪具有裝飾、標志、保護、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顏料中含有銅,不僅可以防潮、防風化剝蝕,而且還可以防蟲蟻。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時期規定朱黃為至尊至貴之色。中國古代匠師在建筑裝飾中最敢用色也最善用色的這個特點是和中國建筑的木結構體系分不開的。因為木料不能經久,所以,中國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辦法,以保護木質和加固木構件用榫卯結合的關節,同時增加美觀,達到實用、堅固與美觀相結合。以后又用丹紅裝飾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處繪制彩畫。經過長期的實踐,中國建筑在運用色彩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例如在北方的宮殿、官衙建筑中,很善于運用鮮明色彩的對比與調和。房屋的主體部分,也即經??梢哉盏疥柟獾牟糠郑话阌门?,特別是用朱紅色;房檐下的陰影部分,則用藍綠相配的冷色。這樣就更強調了陽光的溫暖和陰影的陰涼,形成一種悅目的對比。朱紅色門窗部分和藍、綠色的檐下部分往往還加上金線和金點,藍、綠之間也間以少數紅點,使得建筑上的彩畫圖案顯得更加活潑,增強了裝飾效果。在華北平原秋高氣爽、萬里無云的蔚藍天空下,它的色彩效果是無比動人的。當然這種色彩風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與北方的自然環境有關。因為在平坦廣闊的華北平原地區,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單調嚴酷的。在那樣的自然環境中,這種鮮明的色彩就為建筑物帶來活潑和生趣。 基于相同原因,在山清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為封建社會的建筑等級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南方終年青綠、四季花開。為了使建筑的色彩與南方的自然環境相調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較淡雅,多用白墻、灰瓦和栗、黑、墨綠等色的梁柱,形成秀麗淡雅的格調。這種色調在比較炎熱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產生一種清涼感,不像強烈的顏色容易令人煩躁。從這里也可知道,我國古建筑的色彩的運用,除了上面提到的兩種主要格調外,隨著民族和地區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別。 綜上所述,中國古典建筑以其獨特的風格,在世界建筑史上獨樹一幟。在今天,中國建筑產生了較大的變異。在傳統的園林建筑中,增加了建筑的比重,空間更加曲折多變,裝飾更加繁復綺麗,且出現了大量中西合璧式的公共建筑,更加注重其實用功能與審美功能的統一。20世紀80年代以后城市整體布局更加開放,變革更加迅速,風格更加豐富多樣。尋找時代風格與民族風格的有機結合將是中國現代建筑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