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醫學物理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醫藥高?;瘜W教育探索
[摘要]本文將化學基礎理論和實踐與醫藥專業課程進行了深度融合,從教學內容的設置、實驗項目的重組、教材的編寫到教學團隊的科研方向,構筑與醫藥課程密切相關的化學課程教育新體系。通過多種教學組織形式,使學生能應用化學的理論、方法和手段去分析和解決與醫藥專業相關的化學問題。
[關鍵詞]醫藥高校;化學教育;融合教學
化學課程是醫學院校醫藥專業本科生必修的基礎課程,化學課程在大學前兩個學年開設,在課程教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作用,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提供方法論和理論指導,是重要的基礎課程。[1-2]學生不僅要掌握化學的基礎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其在醫藥領域的應用?,F在有不少學生認為化學與現實生活脫節,化學教材與醫藥專業聯系不多,給學生一種學之無用的感覺。[3-4]所以,如何使醫藥專業的化學課程的教與學變得輕松有趣且保障良好的教學效果就顯得尤為重要。應從加強醫藥學專業知識在化學課堂教學中的滲透、優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等方面提高教與學的效果。為配合醫藥專業人才培養的新需求,使學生能在生命科學領域內以化學的觀點從分子水平觀察和探索生命現象,能應用化學的理論、規律、方法、手段去分析和解決醫藥專業相關的問題[5-6],多年來我們進行了醫藥高?;瘜W教育的探索與實踐,總結為以下幾點。
1以化學基礎課程教學為平臺,將基礎課與專業課的多學科滲透交叉融合點轉化為教學和研究的創新點,教學和研究的的興趣點
對傳統四大化學課程進行改革,重組、優化、更新教學內容,構筑了與醫藥課程密切相關的化學課程新體系。以化學與醫藥學多學科滲透交叉的教學與研究為切入點,形成了能在化學基礎課程與生物無機化學、生物物理化學、無機藥物、物理藥劑學等交叉學科中進行教學和研究的教學和學習群體。以物理化學為例,作為藥學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為藥物化學、藥劑學等專業課提供方法和理論指導,同時它還是聯系藥學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應用的橋梁,因此,物理化學已滲透到藥學專業各個領域。將物理化學基礎課程與藥物合成、藥物制劑、藥物代謝動力學進行滲透交叉融合,將基礎理論與專業實踐緊密結合起來,轉化為教學和研究的創新點,教學和研究的興趣點,激發學生學習和科研的熱情。下面是物理化學與物理藥劑學課程融合的例子。兩門課程融合形成新的《物理化學》課程教學體系,有效促進了《物理化學》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
2以化學實驗為載體,使實驗室成為綜合培養
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一體化的最好場所通過編寫大學實驗化學(應用型醫藥專業)教材,改變傳統的四大化學實驗各自為陣、自成體系,各自依附于其理論課程的傳統模式,建立一個在一級學科水平上的大學化學實驗課程體系。該體系從教材編寫、實驗教學組織等各方面進行實施運行,具有堅實的實踐基礎。調整實驗課結構,改革實驗教學內容?;A化學實驗精選了元素性質的實驗,以60%化學定量分析的綜合性實驗,保證醫學生在醫學檢驗及生化檢驗方面的基本需要。無機化學實驗精選了元素性質的實驗,重點突出了化合物的制備、提純和分析檢驗的實驗。物理化學實驗與藥劑學緊密結合起來,滿足藥學專業的需要。綜合性實驗和綜合設計實驗占50%,基礎實驗占50%,增加動手動腦的綜合性訓練。
醫學類專業大學物理教學研究
摘要:大學物理是醫學生的一門重要的基礎課,但是教學效果通常不甚理想。文章分析了醫學專業的大學物理教學存在的問題,并詳細介紹了幾點改進教學的新嘗試。
關鍵詞:醫學類專業;大學物理教學;醫學生;教學改革
一、引言
大學物理是醫學類專業醫學生第一學年的一門基礎課,根據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的經驗,醫學生大學物理的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課時少,任務重。以我們的教學安排為例,一個學期共設72個學時,需要完成大學物理上、下兩冊所有內容的教學。大學物理本身就是難度較大的一門課,又要在有限的時間內講授較多的知識。對教師來說,難免會因為趕進度造成課堂內容的枯燥;對學生來說,沒有足夠的時間消化和吸收學到的新知識。(2)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不足,這是很多非物理專業學生的通病。具體到醫學類專業,很多學生認為,物理與醫學沒有關系,要做一名醫生,只要學會看病就行了,學物理沒有實際意義。有了這種想法,學生就只會機械式地應付考試,學習效果也會大打折扣。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我們從以下兩個方面做出了一些嘗試。
二、強調物理與醫學的聯系
大學物理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對其他學科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與很多學科有交叉。在醫學方面,某些疾病的病因與治療方法有其物理原理,醫學儀器大多也是根據基礎的物理原理制造和使用的。為了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學學物理的意義,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將物理與醫學結合起來,在完成基礎知識講授的前提下,介紹一些與物理原理對應的醫學應用。以下列舉幾個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的例子。1.流體力學。在大學物理教學中,流體力學并不是重點。但是在醫學中,流體力學與血流關系密切。因此,我們抽出一部分時間介紹一些流體力學的醫學應用。如動脈粥樣硬化和血壓的測量,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過程可用初步的流體力學知識解釋,將血液看成在動脈中穩定流動的理想流體。由于動脈內有脂質堆積使該處動脈的橫截面積縮小,從而該處血液的流速變大、壓強變小,更多脂質再堆積,形成惡性循環,造成動脈粥樣硬化。用血壓計測量血壓則涉及湍流。液體作湍流時,會產生人耳聽覺范圍之內的聲音。測量血壓時,當血壓計袖帶中的壓強稍低于心臟的收縮壓時,血液通過被壓扁的血管形成湍流,此時在聽診器中可聽到湍流聲;當袖帶中的壓強繼續降低,血管完全恢復原狀時,湍流聲消失,這時袖帶的壓強恰好與心臟的舒張壓一致。2.聲學。提到聲學在醫學方面的應用,學生們很容易就能想到超聲成像。我們在上課時通過播放科普視頻向學生們系統介紹了超聲成像的原理。超聲在人體內傳播的時候,在兩種不同組織的界面處會發生反射和折射,在同一組織中傳播的時候也會因為人體組織的不均勻性發生折射。超聲通過不同的器官和組織就會得到不同的反射和散射信號,這些信號最后通過處理轉化為我們看到的超聲圖像。進一步學習的多普勒效應又可用于彩色多普勒超聲成像。3.光學。我們的眼睛就是一套精密的光學系統。有的同學眼睛近視,要戴近視眼鏡。這樣我們就很容易地把凸透鏡、凹透鏡以及組合透鏡的原理與學生們的專業和生活聯系起來了。此外,還有許多例子,如力學在骨骼和運動中的應用、電磁學在核磁共振成像中的應用、核物理在核醫學中的應用以及醫用直線加速器的原理和應用等。這樣可以使學生更多地了解物理在醫學中的作用和意義,也可以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好地與學生互動,讓學生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減少恐懼感,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作業形式多樣化
醫學物理教學阻礙及解決方式
作者:湯明玥 陳虹 單位:川北醫學院基礎醫學院
物理學所研究的規律在自然界中具有最基本、最普遍的意義,是現代醫學不可缺少的基礎。醫學物理實驗能使醫學生在科學實驗能力和方法上得到系統的訓練和培養,為學習后續課程和將來從事專業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1]。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對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理實驗教學也必須與時俱進、進行改革才能更好地培養醫學生的知識結構和科學素質。
1.物理實驗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
1.1實驗課程教學內容存在問題
實驗內容陳舊、甚至個別內容與中學物理內容有所重復。附屬于大學物理學理論課的教學,無獨立的教學體系。醫學專業醫學物理學實驗課的教學學時較少,無法進行系統教學訓練。醫學物理學的學時安排一般是:理論部分50-60學時、實驗部分30學時左右。然而,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醫學物理學》第五版教材所提出的理論部分教學參考學時數為72-108學時。本部門的理論部分43學時、實驗部分21學時左右。對于物理基礎相對比較薄弱的醫學生而言,如此少的學時很難學到應有的知識。另外,實驗教學無醫學院校的特色,醫學物理學實驗內容與工科物理學的實驗內容完全相同,多為驗證性試驗、純物理實驗、理論性強而實用性差,與醫學生的后續醫學課程關聯性不大,不利于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求知欲。
1.2實驗教學資源有限
由于經費不足致使全國各醫學院校的物理實驗教學普遍存在實驗儀器老化、實驗內容陳舊的現象。這種情況使得實驗教學計劃很難完成,同時也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粘滯系數實驗,由于玻璃容器重心高容易損壞,一輪實驗下來,完好的玻缸所剩無幾。容器的生產廠家由于利潤少已停產,下學年的粘滯系數實驗實施起來非常困難。
期刊知識大全介紹
1.學術期刊分類
國家級期刊、省級期刊、核心期刊、中心核心期刊
2.學術期刊科目分類
社會科學、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自然科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等。
3.中國期刊方陣
“中國期刊方陣”的基本框架分為4個層面,形成寶塔形結構。第一個層面為“雙效”期刊。以全國現有8135種期刊為基數,按10%—15%的比例選取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好的1000余種期刊,作為“中國期刊方陣”的基礎。通過各?。▍^、市)和中央部委評比推薦產生。第二個層面為“雙百”期刊。即通過每兩年一屆評比產生的百種重點社科期刊、百種重點科技期刊。每屆進入全國“雙百”重點期刊數量控制在200種左右。第三個層面為“雙獎”期刊。是全國“雙百”重點期刊基礎上評選出的國家期刊獎、國家期刊獎提名獎的期刊。此類期刊約100種左右。第四個層面為“雙高”期刊,即高知名度、高學術水平的期刊。此類期刊約50種左右。建設“中國期刊方陣”的運作步驟采取分級負責的形式,各省的“雙效”期刊由省級新聞出版管理部門按照規定比例推薦,入選期刊必須是省、部級以上優秀期刊,或有希望成為優秀期刊者。“雙獎”和“雙百”期刊通過評選產生。“雙高”期刊由新聞出版總署、科技部確定,入選期刊均為國內知名品牌期刊。根據新聞出版總署“建設‘中國期刊方陣’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由科技部負責組織的科技期刊的推薦評選工作已經結束??萍疾坑谌涨肮剂嗽u選結果,共評出716種科技期刊進入“中國期刊方陣”,高校期刊入選113種。其中,高知名度、高學術水平期刊(雙高期刊)40種,高校占7種;國家期刊獎、國家期刊提名獎期刊(雙獎期刊)58種,高校占3種;百種重點社科期刊、百種重點科技期刊(雙百期刊)122種,高校占18種;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好的期刊(雙效期刊)496種,高校占85種。《河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入選“雙效期刊”。
4.學術期刊基本知識(SCI、SSCI)
期刊科學論文體的進化
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發達,僅唐代的8000余卷藏書中,就有4000余卷與歷算、天文觀測、農業生產、醫學和工程技術相關。春秋戰國時期《呂氏春秋》中的《任地》《審時》《辯土》被認為是我國最早的3篇論文,其中出現了一般論說文體的引經據典、提問題、擺現象、陳述觀點等寫法,甚至還出現了用“一曰”“二曰”“三曰”等漢語數字標識二級標題層次的最初形態[1]。然而,我國真正意義上的科學論文,特別是期刊科學論文在清代中期的《吳醫匯講》中方才初見端倪。這之后,相繼有李善蘭(1811—1882)、徐壽(1818—1884)等中國科學家發表了有關素數以及律管研究等原創論文,從而表明李約瑟(JosephNeedham,1900—1995)關于到18世紀中國科學除中醫學、農學外,“中國科學便和世界的科學匯成一體”,“已不易分辨出中國思想家和觀察家所作貢獻特殊風格”的說法[2],有一定偏頗,起碼以李善蘭、徐壽為代表的一批科學家在接受和融通西學的能力與水平同樣處于世界前沿。這表明我國期刊科學論文體早在清代中期和晚期已形成了具有現代意義的論文樣式,并最早出現在中醫學、數學、聲學等領域。
1最早的期刊中醫學論文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至清嘉慶六年(1801)的《吳醫匯講》,既是我國最早的醫學雜志,也是中華第一刊[3]。該刊相繼發表41位作者的94篇醫學文章。其中發表在《吳醫匯講》卷一王云林的《禱告藥皇誓疏》,葉天士的《溫證論治》,以及唐大烈的《張、劉、李、朱后當以薛、張、吳、喻配為八大家論》(圖1)已經具備了中醫科學論文的基本特征。該刊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發表的王云林(1645—1710)《禱告藥皇誓疏》是迄今所見中國繼承傳統醫德以來最早的醫者誓詞,亦即中國版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它傳承了孫思邈(541—682)《大醫精誠》的內容,也在“忍辱安貧”方面豐富了其內涵;但更重要的是它將其條理化、誓言化,標志著我國醫德作為一種準則、一種信條、一種規范的表述,開始萌芽和生發,是中醫業逐漸走上成熟的標志之一。“藥皇”,即藥王,《吳醫匯講》指韋慈藏、啟玄子、王冰,后世供奉的藥王也有唐代名醫和我國醫德的提出者孫思邈;“疏”,即分條陳述,祝告文。它在形式上,已有篇首刊眉(《吳醫匯講》卷一)、騎縫刊眉、按篇編碼(便于重新分類再版)、主編者(長洲唐大烈立三氏纂輯)、審閱校對者署名(門人沈文燮玉調氏校訂)、作者署名與簡介(王云林:“諱家瓚,號緘齋,?贈文林郎,徐州府學教授。年六十六歲,歿于康熙庚寅。此篇系令曾孫繩林授梓。繩林名丙,號樸莊,吳縣恩貢生,世居包衙前”)[5]、論文篇名(《禱告藥皇誓疏》)、文末附載孫岱東、唐大烈的審稿意見和編輯評語等。在立論、舉例、分析、論證上,第1步,提出問題,依據文中注類型的參考文獻,如“竊聞《詩》云……《書》曰……又曰……此列圣所垂之明訓也”,引用了《詩經•大雅》和《尚書•大禹謨》有關善惡吉兇的論點,并由此提出是否會“惠迪吉,從逆兇,惟影響”?[6]即是否行善即有百祥,作惡即有百殃,從于道德有福,違反常道就會有兇咎?第2步,分析問題,以作者自己命運多舛,一線單傳,6個兒女皆殤,到無論貧富,先懷悲憫,兢兢業業于中醫外科家傳而相繼得二子的例證,說明《詩經》《尚書》所言不謬。第3步,解決問題,提出結論性建議,即“王家瓚七誓”,要求兒子謹守此誓,并專門救濟“貧病無告,煙火不繼之家”和“每有不堪之慘”的患者。由此可見,其論證有理有據,論文的基本要素皆已具備。其選題也符合“發前人所未發”的求新原則。這篇《禱告藥皇誓疏》的宿命論或佛教因果報應說自然應予批判,但也有謀事在人、勸人向善、多做好事的積極成分,“謀事”就是要有醫德。郭月霞也認為“雖文字不免摻雜迷信,然本意在宣揚醫德”[7]。唐大烈門人顧景文在隨同溫病學奠基者葉天士游洞庭山時,在舟中口述筆錄其言談,并特約發表的《溫證論治》一文,最早提出“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8]的認識,形成了察舌、驗齒、辨斑疹、辨白疹等診治方法,將其發展變化分為衛、氣、營、血4個階段,漸成外感溫病和辨證施治的金科玉律,從而與《內經》的熱論、張仲景的《傷寒論》一樣,均成為論述外感熱病證治的劃時代的代表作,也是溫病學說走向鼎盛的奠基之作。該文經唐大烈修改潤色后,首刊于《吳醫匯講》。此后,《臨證指南醫案》《醫門棒喝》《溫熱經緯》等醫著競相轉載,奉為圭臬。其弟子吳鞠通、章虛谷、王孟英等,以及兒子葉奕章、葉龍章等,也都傳承光大,成為著名醫家?!抖\告藥皇誓疏》《溫證論治》與春秋戰國時期最早的3篇農業栽培論文相比,在引經據典、推求本源、解釋疑難、論斷推理方面有許多共性;但不同的是其載體形態開始由圖書向連續出版的期刊過渡,出現了署名、作者簡介、連載、特約稿、編輯評語、同人評審、隨到隨鐫等新的形式,文體也有了口述筆錄、述評、短評、講稿、遺著再整理等多樣化體裁,除引用經典以外,也以自己親身經歷為例,特別是其“發前人所未發”“兩說并采”等做法,成為我國圖書論文體向期刊論文體轉化的一個標志。
2最早的期刊數學論文
清同治十一年(1872),同文館在北京創刊的《中西聞見錄》相繼發表了中國數學家的一批數理天文學論文,在我國期刊科學論文演化史上具有特殊意義。其中,以1872年第2、3、4期連載發表的中國數學家李善蘭的《考數根法》(圖2)[9]一文最為重要。它標志著中國人對素數問題,即費瑪定理最早的研究。李善蘭在翻譯《幾何原本》后9卷時,開始沿用《數理精蘊》的譯法將素數譯為“數根”。偉烈亞力從李善蘭處得到一個判定素數的方法,將其譯成英文,并于1869年5月10日給香港的一家英文雜志《有關中國和日本的札記和答問》(NotesandQueriesonChinaandJapan)寫信,附上李善蘭所得的這個定理,當月,便被冠以“中國定理”(ChineseTheorem)發表于該雜志,即若2p-2≡0(modp),則p為素數,亦即費爾瑪(PierreFermat)定理的逆定理。當然已知其定理不真,但它引發了許多討論和爭論。李善蘭采納歐洲人對“中國定理”的意見,發表了《考數根法》,從而成為我國素數研究第一人[10]。在該文中,李善蘭并未列入“中國定理”,想必已知費爾瑪定理的逆定理不真,故給出了自己的素數判定定理,又給出了4種判斷素數的方法,得到了相當于費爾瑪小定理的理論。他在全然不知西人素數論的情況下,獨立地獲得了近似結果,雖說晚于歐洲,但亦首開我國數論研究之先河,功不可沒。1897年,《湘學報》轉載該文,同年又被收入《西學新政叢書》之《算學名義釋例》《中西算學九種》之四、《湘學報類編》本和《湘學報大全集》本等。此外,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中國數學家戴煦(1805—1860)的《求表捷法》,涉及冪級數、對數和三角函數造法,運用級數計算對數和常用對數,得到了與牛頓相同的結果,遂由傳教士艾約瑟(EdkinsJoseph,1823—1905)譯成英文,在倫敦刊行,也堪稱19世紀中期我國數學家的重要成就之一。傳教士所辦期刊科學論文體的特點是科學消息報道、科學問答、科學論文翻譯、科學論文編譯等體裁的大量使用,甚至是百科全書、教科書上科學知識的選擇性連續介紹,很少有純粹的科學論文體,即便有,也是以社論、評述等形式出現的一些有關科學與社會問題的論述。因此,在此背景下李善蘭發表的《考數根法》等原創性科學論文就具有特殊的意義。它雖然在科學論文的論證方式、符號體系使用、公理化概念的建立等方面還是落后于西方,但這畢竟標志著中國學者促使科學論文體走向近代化的重要進步,特別是在號稱“科學之母”的數學領域獲得突破,就更顯得彌足珍貴。
3最早的期刊聲學論文
中國科學家徐壽發表于《格致匯編》第3年第7卷(1880年8月)的《考證律呂說》一文,亦為我國有重大影響的科學論文之一。《格致匯編》的主編者傅蘭雅,本來把此稿寄到英國,請一位聲學家評審,但這位聲學家對中國科學家的研究頗為贊賞,結果被推薦到英國《Natuer》雜志,于1881年3月10日以《聲學在中國》為題發表。徐壽對樂律學有獨特的愛好,青年時代即曾復制古樂器,晚年熱衷于律管的管口校正實驗,研究律管的半黃鐘與正黃鐘不相應的問題,得出“兩支相差八度的同徑管,其管長比為4/9”的最新結論,推翻了黃鐘律管與長為其一半的半黃鐘管應該剛好相差八度音的傳統說法,從而攻克了困擾人們上千年的一大難題。晉代的茍勖(?—289)和明代的朱載?(1536—1611)都曾對此有所研究。徐壽在朱載?“理雖近似”,但“尚未密合”結果[11]的基礎上,縮小管長,用九寸長(1市寸=3.3•cm)的開口銅管實驗,發現按傳統做法截去其一半并不能得到八度音,但再截去半寸稍長一點,則能準確地得到八度音。他反復截取不同管徑的銅管進行驗證,所得數據均完全一致,從而否定了弦管同律論。然而,這與英國物理學家丁鐸爾(J.Tyndall,1820—1893)《聲學》(徐建寅,傅蘭雅譯)1874年由上海江南制造局刊行的有關論述不符。清光緒六年(1880)十月,徐壽讓傅蘭雅將此結果譯成英文,向丁氏求教。同時,他們將信件也寄給了《Nature》雜志。最終,徐壽的研究結果雖然使用的實驗材料最簡單、最原始,但卻得到了與英國物理學家瑞利(LordRayleigh,J.W.Strutt,1842—1919)勛爵在《聲學理論》(《TheoryofSound》)中發表的理論推算公式相同的結果。1881年3月10日,徐壽的實驗結果以《聲學在中國》為題在《Na-ture》雜志發表,并以“編者按語”宣布“一個古老定律的現代科學的修正已由中國人獨立地解決了”[12]。徐壽用中文在《格致匯編》發表的《考證律呂說》和《格致匯編》主編者傅蘭雅在英國尋找專家評審,并推薦到《Natuer》發表一事,加之傅蘭雅要將《格致匯編》打造成“中國的《科學美國人》”的辦刊抱負,使《格致匯編》漸成19世紀中國文明進程的標志,不僅發表了諸如關于巴斯德細菌學說的科學家演講體、傅蘭雅考察英國工業的考察報告體等一批新的科學論文體裁,而且論文所涉內容也越來越廣泛,遍布于數學、熱學、光學、電學、力學、化學、天文學、植物學、動物學、地質學、工程技術,甚至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自然科學史等各個領域,大大豐富了我國期刊科學論文的題材體裁。
關于醫學物理教學反思
作者:蘭冰潔 郝燕 單位:山西醫科大學汾陽學院
醫學物理學是自然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是物理學與醫學相結合的產物,物理學與醫學的結合使醫學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特別是高科技技術在醫學中的應用,例如X射線斷層攝影術、磁共振成像技術(MRI)、放射性核素示蹤技術等[1]1-3??梢赃@樣說,沒有現代物理學就沒有現代醫學[2]。因此,醫學物理也就同時以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作為研究對象。同志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因此,醫學物理學與科學發展觀是一脈相承的,在其教學中必須強化科學發展觀教育,培養可持續發展的醫學人才,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風氣,同時又在德、智、體等方面都得到發展。
一、多種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應用,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一)類推法和對比法的應用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動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學生能夠愉快主動地學習[3]。因此在教學中可以采用類推法,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講到實際液體的層流運動規律時,用一個問題引出:一個底部關閉的漏斗,裝上三層不同顏色的沙子,問打開漏斗底部的閥門,最先流完的是那種顏色的沙子?最后流完的是那種顏色的沙子?這個問題立刻引起同學的興趣,然后因勢利導,指出實際液體的運動軌跡和沙子向下流動的軌跡類似,進而能幫助學生很好的理解實際液體的層流運動規律。在講到各種物理公式時,可以采用對比法。如直線運動規律在高中知識的基礎上是很容易理解的,而剛體的轉動規律學生則是初次接觸,因此在講授剛體時適宜采用對比法。因為剛體的轉動規律與直線運動規律有很多相似之處,只需把直線運動規律公式中的物理量換成對應的轉動規律的物理量,就變為轉動規律的公式。如:質點直線運動規律公式:速度V=dsdt,而剛體的轉動規律公式:角速度ω=dθdt許多公式都可以用對比的方法來記憶和掌握,這樣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使得同學們能很快聯系起高中所學的知識,學習起來感到輕松和簡單。
(二)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
醫學物理教學的研究對象具有多樣性。如看不見、摸不著的射線、流場、電磁場等;還有在做無規則熱運動的氣體分子,這些研究對象很難憑借口頭之言向學生解釋清楚,但借助于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則可使難以理解的物理過程具體化、形象化,不但有利于學生的理解,而且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4]。多媒體教學還可以增加教學的信息量和知識量,在有限的時間內向學生介紹更多的知識,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期刊基本知識
1、SCI(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SCI是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創辦出版的引文數據庫,其覆蓋生命科學、臨床醫學、物理化學、農業、生物、獸醫學、工程技術等方面的綜合性檢索刊物,尤其能反映自然科學研究的學術水平,是目前國際上三大檢索系統中最著名的一種,其中以生命科學及醫學、化學、物理所占比例最大,收錄范圍是當年國際上的重要期刊,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現出獨特的科學參考價值,在學術界占有重要地位。許多國家和地區均以被SCI收錄及引證的論文情況來作為評價學術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
2、EI(工程索引)TheEngineeringIndex,簡稱EI.創刊于1884年,是美國工程信息公司(EngineeringinformationInc.)出版的著名工程技術類綜合性檢索工具。EI每月出版1期,文摘1.3萬至1.4萬條;每期附有主題索引與作者索引;每年還另外出版年卷本和年度索引,年度索引還增加了作者單位索引。出版形式有印刷版(期刊形式)、電子版(磁帶)及縮微膠片。EI選用世界上工程技術類幾十個國家和地區15個語種的3500余種期刊和1000余種會議錄、科技報告、標準、圖書等出版物。年報道文獻量16萬余條。收錄文獻幾乎涉及工程技術各個領域。具有綜合性強、資料來源廣、地理覆蓋面廣、報道量大、報道質量高、權威性強等特點。
3、ISTP(科技會議錄索引)IndextoScientific&TechnicalProceedings,簡稱ISTP。創刊于1978年,由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編輯出版。該索引收錄生命科學、物理與化學科學、農業、生物和環境科學、工程技術和應用科學等學科的會議文獻,包括一般性會議、座談會、研究會、討論會、發表會等。其中工程技術與應用科學類文獻約占35%,其他涉及學科基本與SCI相同。
4、ISR(科學評論索引)IndextoScientificReviews簡稱ISR。創刊于1974年,由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編輯出版,收錄世界各國2700余種科技期刊及300余種專著叢刊中有價值的評述論文。高質量的評述文章能夠提供本學科或某個領域的研究發展概況、研究熱點、主攻方向等重要信息,是極為珍貴的參考資料。
5、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hineseSocialScienceCitationInformation英文名稱首字母縮寫,是由南京大學研制成功的、我國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領域的標志性工程??茖W引文索引是從文獻之間相互引證的關系上,揭示科學文獻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的檢索與查詢,可以揭示已知理論和知識的應用、提高、發展和修正的過程,從一個重要側面揭示學科研究與發展的基本走向;通過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的統計與分析,可以從定量的視角評價地區、機構、學科以及學者的科學研究水平,為人文社會科學事業發展與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CSSCI俗稱“南大版核心期刊”。
6、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由北京大學圖書館與北京高校圖書館期刊工作研究會聯合編輯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以下簡稱《要目總覽》)?!兑靠傆[》不定期出版,1996年出版了第二版,2000年出了2000版,2008年又推出了最新的版本?!兑靠傆[》收編包括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等各種學科類別的中文期刊。其中對核心期刊的認定通過五項指標綜合評估。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就是通常所說的中文核心期刊,俗稱“北大版核心期刊”。
醫學期刊統計學錯誤思考
本文作者:張巧蓮 鄭玉建 單位:新疆醫科大學學報編輯部 新疆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在醫學論文寫作中,醫學統計學方法應用是必不可少的,正確使用能保證科研工作順利進行,并使科研成果更具有科學性、代表性和可靠性。反之,如果使用不當或者誤用,會直接影響研究結果的質量,反而會使讀者產生誤解,甚至有時會導致錯誤的結論。近年來,醫學統計學方法在醫學科研中的應用越來越受到國內廣大醫學科研工作者的重視,統計分析結果表達已成為醫學論文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醫學統計學是評價醫學科技論文質量優劣的重要依據,然而從近年發表的論文來看,有不少作者對統計方法的使用還不熟悉,實際應用中統計方法濫用、錯用和誤用的情況時有發生[1]。據國外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對不同醫學期刊的調查,有統計學錯誤的論文比例最高者達66%,最低者也有20%[2-4]。國內有學者對5種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論著中統計學方法的應用狀況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1985年統計錯誤的論文比例為24%,1995年為36%[5]。這些調查研究均說明統計方法誤用的嚴重性以及正確應用的緊迫性。國外從20世紀70年代起就有針對醫學論文的科研設計與統計方法應用情況的調查研究,國內學者也進行了相關研究[6]。這種研究有助于及時了解醫學科研論文中統計方法的應用質量,發現存在的問題,提高醫學科研工作者應用統計方法的水平。筆者總結了近年來已發表的醫學科技論文中常見的統計學問題,希望能引起各位專家學者和臨床醫生的共識與重視,促進我國醫學期刊質量的提高。
1 統計設計存在的常見問題
統計設計是整個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環,是研究工作應遵循的依據。常見的統計設計問題有:忽視組間均衡性,樣本缺乏代表性,樣本例數不足,未設置對照組,未隨機分組,未提出統計分析方法等。針對以上問題,在科研設計中一定要遵循實驗設計的四大原則即“隨機、對照、均衡、重復”的原則[6]。
1.1不遵循或不重視隨機化原則
隨機化是科研設計的重要原則,直接影響研究結果的可信度。隨機化既要隨機抽樣,還要隨機分組,并有足夠的樣本量作前提。然而,在醫學論文中許多作者對此不夠重視,主要表現在論文中統計處理隨機化不突出,隨機化缺失情況比較常見,有的論文甚至將隨機誤解為隨意、隨便,不采用隨機化處理方法,導致結果缺乏可靠性。還有些文章中沒有提出“隨機”抽樣的設計與方法,沒有排除標準,給人隨意選擇病例之感,且病例數少,因此沒有代表性,所得出的結論不可靠。部分文章雖然注明了“隨機”,但未提及采取什么方法進行隨機化研究或兩組間的例數相差甚遠,不符合隨機化的一般規律,沒有臨床參考價值[7]。
1.2缺少對照研究或對照組設計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