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探討醫學創新人才培育路徑,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作者:王萍玉 謝書陽 單位:濱州醫學院基礎學院
前言法國哲學家迪卡爾所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醫學統計學屬于一門方法學,是醫學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作為保證醫藥科研工作的重要手段已寫入有關文件的要求中,是醫學院校各相關專業、各層次學生的一門必修課程,為其進行醫學實踐、科學研究、學習其他課程和閱讀專業文獻打下必要的統計學基礎,促進醫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1]。作為21世紀的中國高等醫學人才,不僅應具備完備的知識結構與精湛的醫療技術、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醫德醫風,還應具有應對各種挑戰的心理素質和敢于攻克醫學難關的毅力,最重要的是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了能在醫學教育領域與國際接軌,培養創造型、開拓型的醫學人才,我們結合醫學臨床與科研實際,從學生知識水平和教學內容實際出發,嘗試采用PBL教學法,改革醫學院校必修課程醫學統計學的教學方式,探索醫學創新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
1醫學統計學PBL教學的必要性
醫學統計學是建立在數理統計基礎上的一門邏輯性較強的應用學科,是醫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門工具學、方法學。醫學統計學教材中出現了大量的公式,部分公式顯得復雜,容易讓學生產生畏難情緒,望而止步。傳統以授課為基礎的學習(lec-ture-basedlearning,LBL)的醫學統計學教學中,教師備課主要是以教科書為主,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梳理和串聯各個知識點,側重于在課堂上進行某一章節理論知識講授,很少向學生介紹醫學統計學中新的領域、研究進展以及存在的問題,然后布置學生相應章節的作業,學生利用計算器或統計軟件套用課本例題格式,參照課本公式進行統計運算,單純做練習、交作業,學生沒有正確理解統計學中的概念含義以及概念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在分析醫學問題時不知道如何正確應用統計學原理和方法,甚至對資料的設計類型、性質和分析目的都是模棱兩可的。隨著科學的進步和醫學的發展,各種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日益增多,醫學領域中研究的內容也將更加的深入和多樣,觀察指標將更加復雜化和多元化,傳統的醫學統計學教學內容和方法越來越不能滿足現代醫學生的需要,更不利于醫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PBL(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學法,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于1969年在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創立,并于1993年在愛丁堡世界醫學教育會議中得到推薦,其在醫學教育中是指:以臨床問題作為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和引導學生把握學習內容的教學方法,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的小組討論教學。與傳統以授課為基礎的學習(lecture-basedlearning,LBL)相比,更受到學生歡迎[2-4]。有研究表明PBL教學法在醫學統計學教學中的效果顯著,值得推廣,能提高醫學統計學教學質量[5]。
2醫學統計學PBL教學的內容
醫學統計學PBL教學法其特征是"以病人疾病問題為基礎,學生為中心,教師為引導",教師引導學生從病人疾病問題開始去學習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根據教師的技能和使用的設計方法不同,它可以有許多不同的形式。
2.1聯系工作實際,開設案例討論課
開設一定數量的案例討論課,充分發掘調動醫學生日常的生活經驗去體驗、理解統計學的各種概念與原理。這樣,由淺入深,由簡而繁,在靜態的書本知識和動態的實際應用之間架起橋梁,將實際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引入到案例討論中,將這些問題的解決與統計學分析思路的形成結合在一起,激發學生的興趣、熱情和創造思維能力,以提高學生靈活運用和綜合運用統計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2評述醫學期刊已中的所用統計方法
向所教學生布置如下作業:例如課外時間到圖書館或利用網絡資源查閱各類醫學期刊,重點看醫學統計分析部份,要求每個學生闡述論文中的統計學方法及其作者的統計分析過程,論文中統計方法有無誤用情況,并對誤用原因加以評述和討論。例如要遵守數學上的規則與習慣,如小數點及各個位數應上下對齊,一個多位數的數值不能分寫成兩行,等號不能寫在一行的末了而應寫在第二行的開頭等等各種統計符號必須寫正確,漢字、阿拉伯字與外文字母必須寫清楚,不能寫成模棱兩可。讓學生認識到統計方法應用條件的嚴格性和統計分析的嚴密性,提高學生正確運用統計知識的能力。
2.3進行統計應用能力訓練
統計學的用處不單單是數據處理,更重要的是實驗設計。很多學生不能很好地把握兩者之間的關系,認為統計學的目的就是在實驗完成之后進行數據處理,對于設計不合理的實驗,想通過統計學方法來彌補,其實這是一種非常錯誤的想法[6]。在醫學統計學學習中,實驗設計和調查設計是應用廣泛、內容抽象、教師難于講解、學生難于真正接受的內容。為使學生徹底掌握實驗設計和調查設計基原則、方法、步驟,在教學中,采取了以問題為基礎的PBL教學方法,根據本校的科研課題,篩選出典型的實驗設計和調查設計的科研項目,在課堂上就課題的研究目的,從研究對象、觀察指標,如何控制誤差和偏倚,樣本含量的確定及根據隨機化原則采用何種類型的實驗設計或抽樣方法進行討論,進而引伸到教材中歸納的重點掌握的原則、方法及注意事項方面。
2.4參加教師的科研課題
醫學統計學是一門應用性學科,為了使學生學以致用,在醫學統計學教學實踐中,可結合科研課題,進行應用能力訓練,在實踐中培養提高科研能力[7]。很多學生對老師的科研活動很關心,教師在教學中可以例舉自己工作、科研中遇到的實例,學生通過參加教師的科研課題,通過閱讀科研論文等了解了科學研究的整體過程,指導建立起一整套正確的科研方法,包括查閱文獻--立題----科研設計--實際操作--整理資料--數據處理到寫論文的整個過程,培養科學的思維方法及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嚴謹的科學態度,并讓學生對醫學統計學、科學研究產生興趣和激情,從而培養其科研能力。
3醫學統計學PBL教學的過程
3.1建立教學小組和集體備課
包括典型案例的準備、教材的編寫、參考文獻的查閱、教師集體備課及試講,反復探討教學方案。
3.2課前預習
預先將案例發給學生,并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針對案例提出若于思考題,供學生作為預習訓論之"基礎",要求學生查閱參考文獻并結合案例進行預習。
3.3分組討論#p#分頁標題#e#
分成小組,在各位教師輔導下,"以病人疾病問題為基礎"對案例進行充分的討論。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學生討論的方向,學生在分析案例時教師加以啟發其中的統計思維和統計知識,并對學生在預習中的一些疑問加以解釋。通過臨床案例討論和分析,讓學生較早接觸臨床,減少說教式教學負擔,培養學生學習能力[8]。
3.4學生發言
討論結束后,每組推選一名學生小結并發言。
3.5歸納總結
教師在聽取學生匯報發言后,給每組點評,并針對小組討論中存在的共性問題作一些補充解答,對整個課程的內容加以回顧總結,通過案例掌握一些相關的統計基本概念和原理方法,例如總體與樣本、同質與變異、參數與統計量、抽樣誤差、小概率事件及假設檢驗等,最后歸納本課程的重點內容。
4.1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師素質
醫學創新人才的培養離不開高素質醫學教師的辛勤培育,而醫學統計學PBL教學的過程實際上也是提高高校教師素質的一個過程。"予人一杯,己有一桶"。教師要開展醫學統計學PBL教學,課前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比如醫學統計學中編寫教材和臨床典型案例的準備、問題的提出等。這個過程要求教師從不斷去學習、探索、創新;擴大了教師知識面.有利于基礎與臨床研究有機結合;把醫學統計學領域的最新成果以及學術界正在爭辯的論題隨時溶進教學內容中去;身體力行地站在創新的最前沿去教學生和開拓學生,使他們尊重、熱愛創新,培養科研意識。在PBL教學實施中"問題"本身的質量和水平直接影響著學習的效果,因此,精心設計課程的問題顯得非常重要。在圍繞"問題"提出及解決的過程中,除了需要具備解決問題的專業素質和能力外,還必須掌握相關的學科基礎知識,調動相關的各種能力,因此,教師自身的整體素質得到有效地提高。而在課堂教學中,PBL教學法要求教師從傳統意義上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組織者和協調者,即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指導、計劃、組織和協調,注重培養學生自我學習及獲取信息和知識的能力,精心營造氛圍,誘導、激活學生的創造欲望和創造行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4.2有利于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PBL中的這個"P"是指問題problem,通過"P"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求知欲和好奇心是激發創造力的基礎,也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是人內在學習的動力。在醫學統計學教學中我們采用PBL教學,以經典案例入手,問題為先導,學生為中心,培養醫學生學習興趣,能促使學生積極收集、整理有關問題的資料,主動地參與學習討論。例如一個經典案例:壞血癥的治療--醫學歷史上第一次有效控制的干預試驗。當時英國對這病采用的治療方案有6種:蘋果汁;桔子和檸檬;醋;瀉藥;硫酸丹劑;大蒜和芥子。針對這個案例提出統計問題,問題1是如何比較這6種治療方案的效果好壞?這就需要醫學統計學相關知識。1747年5月20日,Lind醫生將12名病情相同(似)的患者帶到一艘船上,分為6組,每組2人,分別給予下列6種干預:A組:每天飲1夸脫蘋果汁;B組:服25滴硫酸丹劑,每天3次;C組:服2匙醋,每天3次;D組:每天飲約半品脫海水,服緩和的瀉藥;E組:每天食2個桔子,一個檸檬;F組:每天服由大蒜、芥子等成份組成的干藥。問題2是Lind醫生為什么要在同一條船上作該實驗?問題3是研究對象的選擇為什么要強調病情相同?通過問題讓同學們深入思考,引導醫學生學習醫學統計學的興趣,同時培養其醫學統計學的思維和科研意識。
4.3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終生學習的能力
自主學習和終生學習的能力是21世紀醫學創新人才的基本能力,一個醫學生在學校所學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而醫學知識具有無限性,現有的醫學知識和技術應用將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科技的發展而變得陳舊、過時。人們常用"魚"和"漁"來比喻"知識"和"學習知識"。如果每天都想吃"魚",靠其他人將"魚"送上門無疑是不長久的,最好的方法是學會如何"漁(捕魚)"?,F代醫學教育的在校醫學教育-畢業后醫學教育-繼續醫學教育三階段統一體的概念表明,在校醫學教育只是基礎階段,是為畢業后接受進一步醫學專業培訓做準備的階段。通過自學和終身學習才能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己,時刻把握最新科技發展動態,并獲得科研成果。傳統的醫學統計學教學模式使學生養成被動吸收知識的習慣,而醫學統計學PBL教學,就是在經典案例或待創情景中,圍繞問題而不是圍繞課程程序的學習,其強調把學習設置到復雜的、相對真實的問題情境中,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學生帶著一種積極要求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強烈愿望,鍛煉學生經常查閱資料,利用網絡資源共享,獲得相關的背景資料,進行加工處理、分析、綜合,升華為自己的觀點,再與自己所要解決的問題聯系起來,解決疑問,掌握相應的知識與能力的目的,并逐步樹立一種"自主學習觀",學生不僅掌握了學習內容,而且掌握了學習方法,培養了自學能力和終身學習的意識,有利于培養探索精神,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創新意識,實現"魚"向"漁"轉化。同時,通過這樣的環節,學生熟練掌握了文獻檢索技能,提高了文獻識別及質量評價和汲取學科前沿知識的能力,這樣有助于啟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對創新能力的培養極為重要[9]。
4.4有助于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精神
醫學教育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教育,在實踐過程中,大多技能訓練需要2人以上配合。例如,一臺手術就需要醫生、護士和麻醉師的相互配合。團隊協作精神是新世紀醫學創新人才必具能力之一,要求在醫學學習過程中,醫學生之間要學會人際溝通與交流的基本技巧,具備了與他人建立相互尊重的和諧人際關系和合作的能力。在醫學統計學PBL教學中,學生分成一個個學習小組,不僅要發揮各自的主動性圍繞所提問題,搜集相關文獻資料,帶著問題獨立思考、自學相關知識,還要將自己的答案在小組中相互交流,在共享集體智慧的基礎上,逐步析疑,并由表及里地去探究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將學習者獨立地學習和小組討論有機結合、反復進行直至問題得到解決。PBL討論后問卷調查顯示,93%的學生都意識到了團隊合作的有效性,認為自己在學習中團隊協作精神得到了明顯提高[10]。通過活躍而融洽的討論,醫學生積極發言,不僅提高自己的口頭表達和協作能力,而且善于傾聽和批判性地吸收他人的觀點,學會借鑒和自我完善,引導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既相互交流又相互尊重,在合作中相互取長補短,既充滿溫情和友愛,又充滿互助和競爭,這樣潛移默化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學習理念,有助于學生建立協作的集體觀念,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精神。#p#分頁標題#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