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護生針刺傷的原因及防護,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針刺傷是指被各種注射針、穿刺針、縫針等銳利物扎傷皮膚出血的意創傷害,常發生于醫務人員,護士是發生針刺傷及感染經血液傳播疾病的高危人群,特別是剛到醫院實習的護生,發生職業性損傷的危險性更大。2010年5月—2011年3月我們對在我院實習的實習護生進行了問卷調查,以了解護生接受職業防護教育情況、接種乙肝疫苗情況、發生針刺傷時戴手套情況、發生針刺傷環節、發生針刺傷后的處理及上報情況、對針刺傷危險程度認識。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0年5月—2011年3月在我院實習的護生108名,均為女性。平均年齡(19.19±1.28)歲;大專學歷37人,中專學歷71人。 1.2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自行設計問卷,實習結束反饋會上將問卷發給護生,對護生進行無記名問卷調查,要求如實填寫。有部分內容采用多選方式,內容包括:護生一般情況、接受職業防護教育情況、接種乙肝疫苗情況、發生針刺傷時是否戴手套、發生環節、發生針刺傷后如何處理及上報醫院感染管理科情況、對針刺傷危險程度的認識、認為醫院對針刺傷的重視程度。共發出問卷108份,回收108份,有效率為100%。 2結果 2.1護生接受職業防護教育情況 有75人接受過職業防護教育,占69.44%,大專生23人,中專生52人。其中知識主要來自于學校的有18人,占24%;來自于實習醫院的有57人,占76%。 2.2護生接種乙肝疫苗情況 曾接種乙肝疫苗45人(41.66%);未接種乙肝疫苗63人(58.33%)。 2.3發生針刺傷時戴手套情況 戴手套14人,占15.56%;有時戴12人,占13.33%;不戴64人,占71.11%。 2.4實習護生發生針刺傷環節分布 實習護生108人實習中針刺傷發生90人(83.33%),其中大專26人,中專64人。64.44%以上發生針刺傷時是在工作較忙的時候,發生環節見表1。 2.5護生對于針刺傷危險程度的認識 認為一般62人(57.40%);認為非常危險28人(31.11%);認為無所謂18人(16.67%)。 2.6發生針刺傷后護生向帶教老師匯報的35人,占38.88%;沒有向帶教老師匯報的55人,占61.11%。帶教老師沒有逐級匯報的21人,占60%;有逐級匯報14人,占40%。 2.7發生針刺傷后處理措施擠出少量血液清潔傷口的78人,占86.66%;用乙醇或消毒液消毒后包扎55人,占61.11%;做相關檢查,確定是否感染10人,占11.11%;不做任何處理12人,占13.33%。 3原因分析 3.1學校因素 本調查顯示:護生接受職業防護教育來自于學校教育的占24%。由于大部分學校還沒有設立專門的護士職業防護教育課程,對護生未進行相關職業防護知識的培訓,因此護生對實習中針刺傷的危害性及防護措施認識不足。 3.2醫院因素 醫院在護生進入臨床實習前沒有進行相關針刺傷防護知識的培訓,且由于醫院工作環境和護理對象的特殊性,護生在臨床實習過程中隨時面臨針刺傷危險。實習護生由于缺乏臨床經驗、操作不熟練,患者及家屬對護生持不信任態度,患者煩躁時護理操作不配合,使護生成為醫院中發生銳器傷的高危人群。 3.3自身因素 調查顯示:護生對于針刺傷危險程度認為非常危險占31.11%,認為無所謂占16.67%;護生在臨床實習前沒有接種過疫苗達到58.33%;發生針刺傷時不戴手套占71.11%;沒有向帶教老師匯報的占61.11%;發生針刺傷后不做任何處理占13.33%。護生總體防護意識不理想,受針刺傷的護生大多數未執行針刺傷的匯報流程及相關處置;同時,有些護生害怕上報后帶教老師會批評自己不遵守操作規程,粗心大意,從而影響帶教老師對其臨床實踐能力的評價,因此護生針刺傷后無上報意識。 3.4社會因素 社會態度及相關法制的缺陷:在我國針刺傷的報告制度是一個薄弱環節,也還沒有相關針刺傷的法律規定,衛生部門也沒有相關規章制度。針刺傷管理落不到實處,使針刺傷情況得不到準確的上報和有效的處置,受傷后缺乏社會支持系統,導致大部分護生包括臨床護士都認為上報就是一種形式。 4防護對策 4.1學校方面 學校應積極開展護理職業防護教育,在護生實習生涯開始前就對針刺傷的防護進行培訓教育。徐輝、毛秀英[1]等研究表明,對護生實習前進行針刺傷的防護培訓教育可降低針刺傷的發生率。應盡快將針刺傷等職業安全防護教育列入護理及醫學院校的教材中,使護生初步樹立針刺傷防護觀念。 4.2醫院方面 4.2.1醫院在崗前培訓時加強相關職業防護知識的醫院感染培訓。醫院雖然有健全的職業暴露報告制度,但護生發生針刺傷后很少有人上報,本調查顯示:發生針刺傷后護生向帶教老師匯報的占38.88%,帶教老師沒有逐級匯報的占60%。因此,醫院應當增強先對帶教老師進行針刺傷防護知識培訓,護生受傷后帶教老師應該及時報告,并使護生得到必要的檢查、治療及流行病學監測。醫院感染科結合醫院實際,規范防護流程,加強高危科室、高危人群的防護,如接觸傳染病的高危人群應預防接種疫苗,也可以總結發生針刺傷的環節,以便醫院針對醫務人員發生針刺傷后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 4.2.2改善醫療操作環境和人文環境。安全的操作環境能有效減少實習護士銳器傷的次數,醫院應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操作時光線充足,空間寬敞整潔,配置充足的防護用品,備流動用水及快速手消毒設備。同時,還應加強銳器廢棄物的管理,醫療垃圾分類清楚、處置合理,專人負責針頭、安瓿、輸液管等銳器廢棄物的處理。護生在努力提高護理實踐技能同時提高溝通能力,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取得患者主動配合。當給煩躁的患者實施護理時應有他人協助或者根據醫囑給予適當鎮靜處理。科室實行彈性排班制度,合理配置人員,避免護生在過度緊張勞作下發生針刺傷。#p#分頁標題#e# 4.2.3提供先進、安全的醫療器材,如普及使用真空采血系統,靜脈留置針,無針密閉輸液接頭,防漏、耐刺、密封的環保型銳器收集器等。實習護士應該掌握先進、安全的醫療器材的使用方法。 4.2.4嚴格帶教,護理操作規范化。本調查顯示有過針刺傷經歷的護生大部分發生在輸液完后拔針、抽血、針頭回收毀型及配藥時,因此帶教老師應在護理技能操作訓練上加大培訓力度,尤其對銳器類物品操作,應制定規范的預防針刺傷操作規程,正確處理銳器。當被銳器污染物刺傷后,應擠出傷口血液,立即用肥皂、流動水清洗傷口,然后用碘酊消毒,注射高效價免疫球蛋白。 4.2.5督導檢查。護理部對臨床帶教進行嚴格管理,并督查學生掌握銳器和廢棄物的正確處理方法,使之改掉操作中的不良習慣,以減少或避免銳器傷的發生。鼓勵護生對針刺傷進行上報,除對上報的針刺傷護生進行相應的體檢、疫苗預防接種和定期追蹤外,還應該增強護生之間和帶教老師對受傷護生的心理支持,減少針刺傷護生的自責和恐懼心理。 4.3加強護生防護意識,正規進行各項護理操作,做好標準預防。 護生在努力練習護理技能的同時,更應該從思想上重視針刺傷的危害,加強防護意識,實習前建議接種疫苗或并對血清乙肝抗體滴度進行常規檢測。針刺傷傳播職業性血源性傳染病的危險性遠遠大于皮膚、黏膜等傳播途徑,80%的職業性血源性傳染病由針刺傷造成。現已證實,20多種病原體可經針刺傷接種傳播,經針刺傷感染可能發生致命后果的有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HBV較H1V的致病性強,針刺傷發生時一般只需0.004mL血液就足以使受傷者感染HBV,被攜帶HBV的針頭刺傷而發生乙型肝炎的危險性為1/5[2]。 4.4社會方面動員社會支持系統。 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已將持續的職業安全防護教育作為強制執行的項目推薦給美國的所有醫院,值得借鑒[3]。社會上及衛生部門要加強對針刺傷的關注,完善針刺傷類職業防護的法律法規,使針刺傷防護得到強有力的支持,提高全民對針刺傷危害性的認識,使護理人員的健康得到保障,更好地為人們的健康提供優質高效的護理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