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養生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中草藥養生茶市場營銷論文
一、文獻綜述
中草藥養生茶是指以草藥為原料,通過特有的配方及工藝加工制作,在飲用過程中,除了滿足解渴的需要及為人體補充必須的水分外,還能同時提供相應的營養物質,以達到保健養生的目的,是一種保健飲品。與傳統以茶葉為基料的保健茶不同,中草藥養生茶的制作材料多數是國家規定的即為食品又為藥品的草藥,其中成份并不含茶,僅因口感及沖泡、飲用方式等方面的類同,而借用“茶”的名稱,是非茶之茶。中草藥養生茶正是一種融合了這兩種傳統文化的保健養生產品,極具文化底蘊。該產品既解決了傳統中草藥因口感、味道不易被大眾接受的問題,又不必熬煮,沖泡即可飲用,使用起來更加便捷;同時,相比傳統茶類多出了保健養生,調理身體機能等諸多好處。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和醫學科學的發展,我國近20-30年來,在茶學、醫學、藥學、衛生、食品以及輕工等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證實了茶葉與中草藥對人體健康的積極作用,很有成效,尤其是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對中國茶葉和中草藥的營養成份和藥效成份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對開發養生保健茶提供了理論依據。市場營銷策略是企業以顧客需要為出發點,根據經驗獲得顧客需求量以及購買力的信息、商業界的期望值,有計劃地組織各項經營活動,通過相互協調一致的產品策略、價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銷策略,為顧客提供滿意的商品和服務而實現企業目標的過程。
二、中草藥養生茶市場及內外部環境分析
1.STP戰略分析。
1.1市場細分。
1.1.1定義市場范圍。
中草藥養生茶是一種以養生為主要功能的保健茶,屬于保健飲品。在使用形式、口感味道等方面擁有部分茶的屬性。而功效與目前市場上比較火熱的功能飲料也有某些近似之處。除了通過推廣自身品牌等方式在保健品、保健飲品市場中培養自身消費群體外,同時還可以從茶、功能飲料等類似市場爭取部分消費者,來擴大市場占有率。
創新人才培養生態系統論文
一、生態系統理論的基本觀點
生態觀強調環境,而環境是可以改變的。社會生態觀強調人與環境的適配性,審視人與環境(社會與物理空間)之間的關系,并建立個人與環境的最佳適配性:用改變環境來達到改變(控制)環境中的個人;“人與環境”的本質是交互作用,如果個人或環境出現問題,應該同時審視這兩個因素,因為個人和環境是以交互影響的方式而產生改變的。
(一)小系統(microsystem)
小系統指個體可直接接觸,對其有直接影響的系統。如兒童自出生起密切的家庭及之后的學校,同儕關系、朋友的互動等。
(二)中介系統(mesosystem)
中介系統指二個或以上環境間的聯系,不只注意個體與其他小系統互動,當兩個或數個小系統在價值觀念產生沖突時,通常會造成個體適應問題。如在兒童的家庭和學校之間、教師和教師之間的連接[6]。(學校行政人員或輔導人員所發揮的溝通與聯系功能就是一種中介系統的作用。)
(三)外系統(exsosystem)
探析饒宗頤先生的民間信仰
上古神明與信仰研究
20世紀80年代,饒宗頤先生自香港中文大學退休以后,仍然著述不輟,以下數篇關于上古神明與信仰之論文,即為饒先生退休后至20世紀90年代陸續撰寫而成。饒先生在中國古代神明和原始道教的探索研究方面,是具有突出貢獻的一位學者。他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陸續發表了中國古代宗教、民間信仰等一系列論文,2000年5月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了饒先生的《中國宗教思想史新頁》一書,收入13篇演講論文。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為該書作序時,高度評價此書是一部開拓性、創新性的學術論著,具有四個特點:(一)涉及范圍廣,使人往往有無涯?之感;(二)論文引用材料范圍極廣;(三)重視考古發掘的地下新資料;(四)讀書得閑,論文時有新的創獲。季老在〈序〉中推崇饒先生的論著是“創而中”,并認為是一個時代學術的典范,足見其稱譽之高。
饒先生此書在俗神信仰研究方面,主要有《談古代神明的性別──東母西母說》一文,論述中國古代從東母、西母信仰,轉移過渡到東皇西母的信仰。先生在文中說:“關于古代神明的性別(gender)區分問題,是極有趣味而值得去詳細討論。”文中從殷商時期的卜辭祭祀東母開始,結合其他文獻材料,論述戰國時期的東皇與西皇,從而論證信仰漸從女性神過度和轉移至男性神的崇拜。文章最后還論述了地母的問題,得出「母」一名在古代運用十分廣泛,大凡氣、水、火之神亦有母之稱謂,得出時代愈后,神性的演變更為復雜的結論。
此書還收錄饒先生中國古代民間信仰的研究論文四篇,分別從楚文化、出土數據、中西文化比較以及文獻等進行考證論述。《道教與楚俗關系新證———楚文化的新認識》一文,主要從道教與楚俗的關系,進行新的論述觀點,先生在文中說:西方學人喜歡采用Chamanisme(薩滿教)的原理,去了解《楚辭》。雖然,它和巫術結上不可避免的宿緣,但從深一步看,楚人本身有他的宗教意識,和巫醫關系非常密切。……楚人信巫鬼,崇奉黃神,使用禹步祝咒之術用以治病。寧鄉出土人面方鼎應該是象征黃帝四面,如果這說可信的話,楚國黃(老)之學根深蒂固……說明東漢三張之設鬼道,為人治病請禱等等活動,實際上秦漢之際,在楚國地區已是司空見慣。……道教的萌芽,可以提前,道教的形成,與楚國巫醫存在著非常密切的關系。
此文從楚人的宗教意識,結合漢末西蜀鶴鳴山張氏“五斗米教”為人治病請禱等活動,分別從“四面先君與黃宗四面、黃神考”、《五十二病方》以及道教的“醮”、“四輔”、“天師”、“五斗米與五斗粥”等一一進行論述,考證出許多現今所知的道教符方和用語,早已在楚人的有關文獻中出現,從而論證楚俗與最初期道教之間的密切關系。《從出土資料談古代養生與服食之道》一文,主要從地下出土的簡帛文獻,論證古代方仙道的由來與養生服食之道。饒先生在文中旁征博引的出土數據,略有張家山漢簡《脈書》與《引書》、《陵陽子明經》、《馬王堆養生方》、陶宏景《登真隱訣》等等,分別從永命、延年思想來源,不死觀念的追求,玄府玄門,以人合天,嬰兒與胎息等九個方面參證論述。先生在文末總結說:楚地諸佚書之發現,令古代方術之采日月精英,還精補腦,及《內經》、《靈樞》之天道與人體相關諸說,取得確實根據,得到充分了解,知其思想之形成,遠在戰國時期已極度流行,對《易》、《老》、《莊》三玄中重要語句提供了合理與進一步的解釋,證明嵇康《養生論》言之綽有理據,對于現代人仍有極大之裨益。
此段結語不但指陳古代天道人體之說的源流,還以古證今,闡釋出土文獻的重現,不但具有文獻研究上的重要,還對現代人的養生有所裨益。《論道教創世紀及其與緯書之關系》一文,主要考證論述道教的“創世紀”的宇宙開辟說,源自佛經(《摩伽登經》)。文中從西方以色列民族的《創世紀》傳說開始,逐次論及中國道教對于宇宙論的關心,并引述文獻論證道教徒每每剽竊釋氏之書,自西晉王浮作《化胡經》以后,后世變本加厲,舉例論證詳盡。而其中所論及的道教創世紀思想和所涉及的讖緯信仰,固或可歸屬我國古代的民間信仰范疇,先生未作明言而已。《巫步、巫醫、胡巫與“巫教”問題》一文,分別考述巫步與巫醫、胡巫、巫教等問題,可以說是巫學三個短篇考證文章。綜觀全文,先生在考述各種名辭之外,主要還是強調巫與薩滿教是本質上不同的兩種文化,以及批評巫與制度在中國上古史的問題。先生在文末說:對于“巫”字在古代中國的真相,和使用巫術遺存在民間宗教的陳跡,泛濫而毫不加以思索地來比附古代歷史,這一方法是否正確?我認為很值得歷史家再去作反思!如果說三代的政治權力完全依靠占卜者、巫術和自稱能夠與神靈溝通的手段來建立,而把古人所記錄下來的典章制度,一筆抹殺,把整個中國古代史看成巫術世界,以“巫術宗教”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精神支柱,我想:在目前不斷出現的地下文物其本身已充分提供實證,去說明古代“禮制”的可靠性……從制度史觀點來整理古史,或者比較合理,或許可以避免誤入歧途……。饒先生此處提出的批評與呼吁,正是針對學術界對于巫研究的泛濫和過度重視等現象,作出語重心長的勸導。先生所論,發人深思。
初期天師道經典《老子想爾注》之研究
中醫醫療聯合體建設現狀及發展策略
摘要:醫療聯合體作為分級診療的重要載體,近幾年發展迅速,與我國傳統中醫文化相結合的中醫醫療聯合體尤其值得關注。中醫藥服務具有利于醫務人員掌握、便于基層開展、患者容易接受等特點,因此中醫醫療聯合體有其獨特發展優勢。然而近幾年實踐中也暴露出中醫適宜技術掌握不足、制劑共享存在壁壘等問題,通過對現存問題進行剖析,并結合全國各地中醫醫療聯合體提升中醫服務能力的實踐和探索,從而探討如何促進醫療聯合體內成員共同發展,助推分級診療制度實施。
關鍵詞:中醫;醫療聯合體;分級診療
2017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醫療聯合體建設和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開展醫療聯合體(以下簡稱醫聯體)建設,有利于調整優化醫療資源結構布局,提升醫療服務體系整體效能,更好地實施分級診療和滿足群眾健康需求[1]。醫聯體形式多樣,其中以中醫醫院為核心醫院的醫聯體形式一般稱為中醫醫聯體。中醫醫聯體近幾年呈蓬勃發展之勢,然而,其發展尚未成熟,沒有發揮出預期的效果。現有文獻多歸納總結各地區模式,介紹典型案例,未能歸納出較為普遍的模式。本文系統梳理了中醫醫聯體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發展策略,為中醫醫聯體的推廣和有效運行提供建議。
1資料與方法
2018年1月,檢索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關于中醫醫聯體的中文期刊和學位論文,采用主題檢索,主要檢索詞為“中醫”以及“醫療聯合體”“醫療集團”“整合服務”“醫療共同體”。共檢索出132篇期刊論文、4篇學位論文,新聞、報刊、會議摘要、評論不納入進一步分析,從數量中可以看出國內對于中醫醫聯體的研究相對缺乏,且沒有綜述類文章。通過閱讀摘要,納入全文分析的文獻有56篇,最后通過閱讀全文,篩選出與研究內容高度相關的文獻共30篇,內容包括中醫醫聯體實踐措施、實施效果、困境以及建議。
2中醫醫聯體整合機制
根據文獻閱讀可知:云南省早在2003年便組建了云南省中醫醫療集團[2];齊齊哈爾市于2011年組建了中醫醫療集團[3],北京已有順義區中醫醫聯體[4-5]、通州區中醫醫聯體、東直門中醫醫聯體[6]等多個醫聯體;廣東省截至2018年2月,已組建136個中醫醫聯體;江蘇[7]、湖北、湖南等省也已建成中醫醫聯體。各省(區、市)的中醫醫聯體有一定自身特色,本文從管理體制、人才培養、專科建設和資源共享4個維度進行歸納(表1)。
書法文化應用與價值探析
【摘要】作為獨具特色的文化養老產品,書法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動靜適宜,對老年人形體調整、氣脈調理、感知系統保健、情緒與心態調適均具良好功效。在深度老年化的社會背景下,研究書法訓練的養老養生功能,頗具現實意義。
【關鍵詞】文化養老;養生功效;書法
文化養老是在物質養老、醫療養老得到充分保障,老年人生理、安全需要得到充分滿足后,植根于中國“孝”文化,對老年人加強情感關愛、精神撫慰的養老理念與行為。它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基礎上,以現代人本主義需求層次理論為指導,體現了積極應對老齡化社會的時代擔當[1]。做好文化養老工作,應系統開發包括書法在內的多樣化的文化養老產品。
一、書法作為文化養老產品的獨特品格
首先,書法愛好者人數眾多,老幼咸宜,群眾基礎好。“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漢字自一出現即被視為一種奇異現象,能寫好漢字歷來被視為值得榮耀的事。儒家以“書”為“六藝”之一,孔子主張“游于藝”。書法這種“游戲的吸引力主要由興趣和享樂的基本情緒而增強”[2]。書法創造中產生的愉悅、欣喜、安適,是高雅、逸豫、賞心悅目而勝過其他聲色刺激的,有利于身心健康,延年益壽。第二,書法審美層次多樣化。書法既是高等院校開設的專業,又是每個文化人伴隨識字產生的認知過程,對有無基礎、基礎好壞要求并不高。除專業書法群體外,并不排斥文化層次、審美品位較低的修習者。第三,書體風格變化多種多樣,選擇余地大。漢字經歷篆、隸、草、行、楷等多種形態嬗變,五種常見書體乃至同一種書體內部均具有不同的審美趣味,難易程度不同,習書者可自主選擇。出于審美趣味上的強烈吸引,五種書體都擁有眾多的愛好者。只要有興趣,老年朋友完全不必顧慮是否有無基礎,可隨時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書體開始訓練。第四,書法訓練可伴其終身。書法訓練動靜適宜,以靜為主。與舞蹈、武術等產品不同,書法養生不受身體條件、年齡高低限制,幾乎適合任何年齡階段、不同身體條件的老年朋友,且可伴其終身。
二、書法與養生
(一)淵源。養生是一個古老的課題,書法與養生淵源頗深。唐代張懷瓘常常耽玩草書,他在草書中寄托馳騁縱橫之志,散發郁結的情懷(《書議》)。歐陽修發現書法具有陶冶情趣、滋潤心田的作用,逢單日學草書,逢雙日學真書,日復一日,樂此不疲(《試筆》)。首次明確提出書法養生理論命題的是元泰定年間書法家鄭構。在《衍極》一書中,他首次認為書法是草圣張芝、張旭等采用的養生手段,并指出外在的書跡與書法家內在心靈的關系,“有諸內必形諸外”。明高鐮《遵生八箋》詳述鑒別與賞玩歷代碑帖的樂趣,以及文房四寶品鑒、各種名箋的制作方法、20余種文房器具的構造,通過賞玩的方式增加知識、提高審美鑒賞力、陶冶性情、享受人生樂趣。當代張桂生從毛筆彈性、墨的凝聚性、宣紙的濕染性等方面分析書法養生的奧秘,金學智[2]系統梳理歷代書法養生理論與實例,指出書法有益于防病祛疾、延年益壽,具有明顯的多層次的養生功能。
中醫護理專科人才培育的意義及成效
一、中醫護理專科人才培養的意義
1.奠定學科基礎
2011年國務院學位辦認定護理學成為一級學科,學科建設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與成熟的國家及地區相比,我國護理學科尚缺乏清晰的學科專業定位和戰略發展方向,發展二級學科、培養不同類型的護理專科人才是護理學科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二級學科的確立需要與醫學發展相匹配,其專科理論知識、技術能力及未來的發展領域可為護理學科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中醫護理學具有豐厚的理論基礎、獨特的護理技術,在老年醫療、社區保健、養老服務等領域有著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和空間,培養中醫護理專科人才,鞏固、提升中醫護理的專科地位,創立護理二級學科,可為護理學科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2.打造專業隊伍
由于歷史的原因,中醫護理教育起步較晚,西醫護理學校畢業生成為中醫院護理的主力軍,在開展中醫護理時存在著巨大的理論盲區。中醫基礎理論薄弱、護理技術能力有限,導致臨床中醫護理技術使用率低下,與技術水平下降之間形成了惡性循環。臨床護理專科化發展程度是衡量護理專業化水平的重要標志,由于教育層面的缺失,專業人才隊伍匱乏,影響了中醫護理水平的發揮,限制了中醫護理向高層次的發展。而目前國內尚無完善的中醫護理專科人才培養體系,根據中醫護理隊伍現狀制定中醫專科護理培訓內容及標準,開展不同層次的中醫護理專科人才規范化教育,可造就一支獨具中醫護理特色的專業隊伍,有利于中醫護理學科理論發展、臨床實踐的深化、中醫護理水平的提升。
3.拓展專科領域
國內外研究表明,專科護士的出現有力地促進了專科護理領域的理論和實踐的發展,使專業護理知識不斷積累,護理方法和技術進一步提高。但是,與發達國家與地區相比,我國臨床專科護理人才發展相對落后,培養體系不健全,人才梯隊無層次。衛生部曾明確提出,分步驟在重點臨床專科護理領域開展專業護士培訓,建立和完善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護理人才培養模式,以進一步拓展專科領域,對專科人才培養準入資格、目標、形式、考核及管理等進一步細化。通過中醫護理專科人才培養,探索建立完善的中醫專科人才培養體系,規范培訓模式,構建中醫專科護理人才梯隊,對拓展專科人才培養領域、積累專科人才培養經驗、促進專科護理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體驗花卉旅游產品設計研究
摘要:
花卉,至古都是賞心悅目,陶冶情操,帶給人愉悅幸福感覺的載體,現在隨著花卉產業化,花卉培育的科學化,作為旅游業的一個重要分支,花卉業得到了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旅游者開始青睞花卉旅游。然而花卉旅游不僅是造一個花園,開發一個花田,或是舉辦一個以xx花為主題的節事活動那么簡單,這種普通的走馬觀花式旅游已經不能滿足旅游者的需求,在體驗經濟的背景下,花卉旅游如何從傳統的“二維平面”式觀賞旅游到“三維立體”式體驗旅游就成了一個主要的研究方向,而本文則主要探討了在體驗經濟背景下的花卉旅游產品的設計。
關鍵詞:
體驗經濟;花卉旅游;產品設計
近年來,旅游業發展迅猛,隨著花卉產業化,花卉培育科學化,作為旅游業的一個重要分支,花卉業得到了蓬勃發展,由于花卉能帶給現代都市人非常愉悅放松的感覺,既賞心又悅目,所以受到越來越多的旅游者的青睞。而各大城市結合當地花卉花期舉辦大型花事活動為載體,不斷挖掘花卉旅游的文化外延,將單一的某類花卉主題展示與多種花卉產業集群園區建設相結合、既是當地人休閑觀光一日游的理想旅游目的地,又可以作為青少年科普知識學習的基地[1]。使“賞花”為關鍵詞的春季旅游市場逐年擴大其市場份額,極大地促進了花卉產業鏈的延伸。花卉旅游逐漸成為繼會展旅游、節事旅游、鄉村生態旅游后的一種發展迅猛的新興旅游項目,其發展前景極為廣闊。如果花卉旅游發展的好,在旅游產品的設計上有創意、有新意,不僅僅是對鄉村生態旅游的促進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也會為工作壓力巨大的現代都市人的生活增添了新的休閑方式與生活情趣。然而花卉旅游要能持續的發展下去,不僅是造一個花園,開發一個花田,舉辦一個花事活動那么簡單,傳統的游覽觀光式旅游已經不能滿足旅游者放松心情,全情投入的需求,而以花卉為依托向游客售賣有趣的生活方式才能真正保證游客的滿意度與忠誠度,縱觀旅游業的發展,任何一個新興的旅游項目要發展得好,最后都必然以“互動”為主題,有旅游者的參與和反饋才能持久的發展下去。所以花卉旅游發展的趨勢必然也會圍繞著旅游者本身的消費需求延伸其服務內容,更新其服務方式,將科技、文化、生活、藝術等各種數據以不同的項目形式植根于花卉園區,并貫穿于旅游的全過程。本文主要探討在體驗經濟背景下的花卉旅游旅游產品的設計。
一、開設花卉種植體驗專區
這種類型的體驗式旅游產品可以設計成以“種植、采摘”為主題。花卉的種植和采摘是一項既能夠滿足旅游者追求新奇和浪漫的心理又很容易實現的活動,尤其是在“偷菜”游戲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旅游者希望在真實世界中有一塊屬于自己的“田”,種上美麗的花為滿足旅游者的需求,我們可以在花田中開展“花卉采摘、花田認養、花卉種植”等項目,比如,單獨開辟出幾個小的片區,作為游客種植、采摘的專屬體驗區,讓游客體驗到農耕的喜悅感和成就感。“花卉采摘”屬于初級體驗區,在初級體驗區中,旅游者可以進行簡單的采摘勞作,滿足女性旅游者和兒童旅游者的需求[2];“花田認養”屬于中級體驗區,中級體驗區中,旅游者可以進行相對復雜的澆水、除草,并通過付費獲取花田的命名權等活動;“花卉種植”屬于高級體驗區,旅游者可以在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進行施肥、剪枝、采摘等全程勞作活動,并可以在花卉成熟以后帶回自己的勞動果實,這種設計可以進一步滿足男性旅游者的需求,提高男性旅游者對花卉旅游的滿意度;另外還可以根據特殊節日,提供“特殊節日勞作”活動,即在具有某些特殊意義的日子里種植紀念樹,紀念花,既可以美化環境,又可以紀念特殊的人和事,這就很好的滿足了旅游者對情感和浪漫的需求。
中職特殊教育醫古文教學體會研究
摘要:從教學方法、教學活動設計等方面對中職特殊教育中醫康復保健專業“醫古文”課程進行了探討。根據視障學生特點,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合理設計教學活動,并在教學中滲透臨床知識,同時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利用微課、舉辦講座等途徑拓展知識面。通過教學實踐,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質量。
關鍵詞:醫古文;視力障礙;教學體會
“醫古文”屬于中醫康復保健專業的基礎課,是培養學生閱讀古典醫籍能力的一門工具課。其核心任務是教給學生認識、掌握古代漢語語言規律,從而指導學生學會讀古書,進而提高閱讀中醫典籍的能力。醫學院校加強醫古文經典的閱讀和教學,有利于開拓學生中醫知識文化視野,提高傳統人文精神素養,培養創新思維能力,領悟中醫藥學精髓。[1]全國盲人醫療按摩中等專業統編教材《醫古文》編委會提出:中專層次的醫古文學習,屬于基礎教育,適于從啟蒙式、誦讀式入手,內容宜簡不宜繁,且需課上學習結合課后習題的練習與討論,并結合所學專業同時進行。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的設計上,應圍繞中專教學和特殊教育這兩個因素展開。筆者結合中職視力障礙學生的教學實踐,就此談談自己的教學體會: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提高閱讀能力
醫古文內容深奧難懂,加上視力障礙學生文化基礎薄弱,課堂上被動接受古代漢語和醫學知識,導致學習積極性不高,從而產生畏難情緒。所以,在教學之初,教師不能采取填鴨式教學,過分強調醫古文的字詞難度,這樣只會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增加心理負擔。而應當由簡入繁,由淺入深。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逐步提高閱讀能力。具體應做到兩個結合:
1.1詳講與略講相結合
教師首先給學生介紹體裁梗概和作者生平,以故事的形式講解古代醫家部分看病的經歷,從而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初步了解課文。而后有重點地講解經典段落和詞句。詳略得當,使其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