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加強中小學衛生機構科研能力,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作者:袁長江 陶芳標 單位:中國學校衛生雜志社 安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對我國兒童青少年健康成長十分重視,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揚州會議”的召開,在教育部、衛生部的直接領導下,各級政府對學校衛生工作均給予了高度重視,學校衛生工作網絡逐步健全,一些地方成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小學衛生保健機構,使得我國學校衛生隊伍日益壯大,能力不斷加強,對推動學校衛生工作的開展、促進各項學校衛生措施的落實,提供了有力保證。為進一步提升我國中小學衛生保健機構服務與工作的能力,不斷拓展中小學衛生保健機構教科研的職能,切實保障學生身心健康,有效促進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中國學校衛生》雜志社和安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不斷創新探索,努力融合多方資源,積極搭建“三個支撐平臺”,實施“三個行動計劃”,為促進我國中小學衛生保健機構和學校衛生事業的發展不懈努力。
1搭建“三個支撐平臺”,提升中小學衛生保健機構科研能力
2008年以來,在安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積極創新、引導和團結下,《中國學校衛生》雜志社聯合全國10余家中小學生衛生保健所進行廣泛科研合作,至今已基本形成了校所聯合的合作模式,打造出了“三個支撐平臺”,即“以安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為主形成科研技術支撐平臺,以各地中小學衛生保健所為主形成科研現場支撐平臺,以《中國學校衛生》雜志為主形成科研成果支撐平臺”。通過打造三個平臺,有效地整合了全國資源,并形成優勢互補、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進而提升了學校衛生工作的能力,拓展了學校衛生工作的新領域。
1.1搭建三個平臺,實現共利多贏“三個支撐平臺”的建立,形成了互利多贏的良好局面。安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建立并提供科研技術支撐平臺,在以下幾個方面獲得了收益:一是高標準、高質量地完成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4年來,協作開展了國家“863”計劃項目1項、衛生行業專項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等;二是實現了全國性科研大協作,進一步推進了學院科研課題的申報工作,完成了我國青少年身心病理癥狀、體育鍛煉行為、睡眠質量、飲食結構、自傷行為數據庫;三是經過科研現場的鍛煉、學習,培養了一批博士、碩士研究生,促進多方面能力的全面發展,為培養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奠定了基礎,協作單位共發表SCI論文3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30余篇;四是成為推進我國兒童青少年生長發育研究的基礎性工作,如開展我國兒童青少年發育與健康隊列研究、中國兒童青春期第二性征發育、中國兒童青少年用眼行為等課題研究。通過科研合作和技術培訓,不僅為中小學衛生保健所專業人員科研能力提升“授之以漁”,同時也使高校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的能力得到提高。全國各地中小學衛生保健所科研現場支撐平臺的建設,一是打破了中小學衛生保健所長期以來主要以開展學生體檢工作為主的僵局,在高質量完成日常工作的基礎上,推動了學校衛生工作的全面開展;二是轉變了中小學衛生保健所長期以來形成的“日常工作難以開展科學研究”的舊觀念;三是有效提升了中小學衛生保健所專業技術人員的業務水平和工作質量;四是部分中小學衛生保健所在安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幫助下已開始積極申報當地的科研項目,并有成功范例;五是開始收獲高質量的科研碩果,一批高質量的科研論文已在《中國學校衛生》雜志以專版刊出,在學校衛生研究方面發出了中小學衛生保健所專業工作者的聲音。《中國學校衛生》雜志社搭建的科研成果平臺,一是真正實現了從被動“編”雜志到主動“辦”雜志觀念的轉變,全面提升了期刊編輯水平;二是通過科研合作、協作和積極融入,進而促進了學科的發展;三是確保了雜志高質量的稿源,使組稿和約稿走向科研前沿,實現訂單式約稿。
1.2搭建三個平臺以來所取得的成果2007年12月30-31日,由安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和《中國學校衛生》雜志社聯合發起,在合肥首次召開國家“863”項目“青少年亞健康多維評定方法的建立與應用研究”課題培訓和協作組會議,邀請全國9個中小學衛生保健所和部分高校參與課題研究,來自哈爾濱、北京、太原、武漢、重慶、廣州、貴陽、紹興、蚌埠等地共22名中小學衛生保健所和高校的兒少衛生專家參會。安徽醫科大學科研處與9家課題協作單位簽訂科研合作協議,并給予科研資助。安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先后派出30余人次的專家和研究生到現場指導,2010年順利結題。目前這一研究共發表文章30余篇,其中在SCI,SSCI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9篇;合作單位發表文章21篇,在《中國學校衛生》雜志上發表研究論文15篇,并于2010年第12期出版了“紹興市研究專版”。2008年8月,召開了國家“863”課題資料分析會議,9個地市的16位中小學衛生保健所專業工作者參會并得到培訓。同時,邀請8位來自全國中小學衛生保健機構的專家參加了安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承擔的國家“十一五”教育科學重點項目分課題“中小學健康體檢表標準研究”的咨詢。2009年10月,成立中華預防醫學會兒少衛生分會青春期學組,邀請廣州市中小學衛生保健所、貴陽市中小學衛生保健所、太原市中小學衛生保健所專家擔任常委或委員,16家中小學衛生保健所專業工作者參加了“青春期發育與健康”論壇。2010年8月13-15日,安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中國學校衛生》雜志社發起“青春發動時相提前及其健康危害效應”論壇及全國協作組會議,來自哈爾濱、沈陽、天津、上海、廣州、昆明、武漢、鄭州、太原、寧夏、重慶、馬鞍山等地的25名中小學衛生保健所和高校的學校衛生專業工作者以及兒少衛生學專家與會,共同研究我國兒童青少年青春期身心健康問題和青春發動時相提前的健康危害效應,提出了研究策略和研究選題,形成了來自哈爾濱等13個單位合作的“中國兒童青春發動事件評定標準協作研究組”,部分研究成果在《中國學校衛生》雜志率先發表,近期在國際上發表我國城鄉男女兒童青少年青春期主要發育事件的時間進程、評定標準等方面的論文3篇,再次展示了校所聯合開展大協作研究的成功經驗,為制定中國兒童青春期性和第二性征發育評定標準提供了基礎性數據。2011年4月22-24日由安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中國學校衛生》雜志社共同主辦的“中國兒童青少年發育與健康監測與隊列研究論壇暨全國協作組會議”在合肥市召開。本次會議是為進一步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全面提升學校衛生工作科研水平而召開的。來自北京、廣州、中山、陽江、廈門、重慶、鄭州、沈陽、呼和浩特、太原、西安、烏魯木齊、新鄉、蚌埠等地市的16家中小學衛生保健所的學校衛生專業工作者參加了會議。會議就我國兒童青少年的主要健康問題、精神健康狀況和評價方法的挑戰、世界范圍內重要隊列研究等進行學術交流。陶芳標教授和與會的27位中小學衛生保健所專家就我國兒童發育與健康隊列研究設計構想、我國青少年身心健康與行為監測研究設計構想等內容進行了充分的研討,初步達成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中國青少年身心健康與行為監測”、“中國兒童發育與健康隊列研究”兩個協作研究。幾年來的實踐顯示,三個平臺的建設推進了我國中小學衛生保健所科研能力、服務能力和信息提供能力的提升,對促進我國中小學衛生保健所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2010年9月,安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中國學校衛生》雜志社與沈陽市教育局、沈陽市中小學衛生保健所全面合作,認真總結沈陽市中小學衛生保健所30年來發展的經驗以及在學校衛生保健工作方面的成就,全面反映中小學生健康狀況的現狀和變化,5篇較高質量的論文在《中國學校衛生》雜志2011年第5期發表。同時,安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還與沈陽市中小學衛生保健所開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合作。這一合作模式正在全國部分中小學衛生保健所推行。2008年以來,廣州市中小學衛生保健所利用全國合作的課題,成功地培養了博士生1人,碩士生2人。#p#分頁標題#e#
1.3三個平臺在未來學科發展中前景廣闊展望未來,三方合作力度將會不斷深入,合作前景極其廣闊。正如陶芳標教授所言,通過高校、學術期刊以及中小學衛生保健所的合作,必將鍛煉一支高水平的學校衛生隊伍,這支隊伍不僅具備應對學校衛生工作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還能結合日常工作需要,開展科學研究,并創新研究內容;建立一個具有國際水平的兒童發育與健康研究隊列,利用我國學生人口基數大、民族多樣、各地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等特點,研究社會、經濟、文化、家庭、教育、營養、體育鍛煉等因素對身心健康的影響,提出促進兒童青少年健康的策略和措施;建立一個多產出的青少年身心健康與行為監測體系,在青少年生理病理癥狀、心理病理癥狀、意外傷害、故意傷害、體力活動行為和靜坐少動的生活方式、飲食模式和心理社會促進因素以及評價教育、健康促進的效果等方面,每2年形成一個專題報告,為教育和衛生部門開展決策咨詢和政策規劃等服務;形成一批科學研究成果,通過5年合作,在中國兒童生長發育規律及其環境因素的影響作用、青少年健康和發育評價方法、兒童青少年主要健康問題以及學校健康服務策略及措施研究等領域,形成具有大樣本、多指標、多產出、應用強的研究成果,在國際兒少衛生與學校衛生研究領域展現中國學者的成就。
2實施“三個行動計劃”,提升中小學生身心健康水平
實施“三個行動計劃”,目的是建立健全與實施學校健康促進發展戰略、推進與教育現代化目標相適應的學校健康促進工作機制,使社會各方參與的學生健康促進網絡和聯動機制進一步完善、關注學生身心健康的良好氛圍基本形成。通過5年左右的努力,全面促使中小學生基本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及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學生健康素養明顯提高,心理社會應對能力顯著增強,超重、肥胖、視力不良檢出率上升趨勢得到遏制,耐力、力量等身體素質明顯提升。
2.1推進學校陽光體育與體教結合行動計劃更好地貫徹落實“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精神,樹立“健康第一”、“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學校應成立陽光體育活動領導小組,每周各年級安排2節體育活動課(共90min),確保在學校推行“陽光體育課間活動”,并作為限定性拓展課程排入課表;學校將落實每天校園體育鍛煉方案并向家長公布。因地制宜地開展“雙A體力活動”,即適宜的(Appropriate)、有氧的(Aerobic)、每天2次、每次30min的體力活動。依托“體育社團”平臺,5年內實現80%的學生至少參加一個體育社團,結合體育課教學,讓每一名學生掌握2項體育技能,為其終身鍛煉打下基礎。
2.1.1“雙A”體力活動圍繞《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以“雙A體力活動”為基本原則,遵循探索“因地制宜、學校-家庭-社區配合、有氧運動為主、每次0.5h~每天1h”的體育活動模式,如組織學生每周參加“五個一”活動(一次跳繩、一次踢毽、一次立定跳遠、一次俯臥撐、一次耐力跑)。
2.1.2陽光體育課間活動統一規定全校的早操活動內容以集體跑操為主;課間活動內容為校園集體舞、中小學生系列廣播體操、分班級特色體育活動(如武術操、抖空竹、器械操、健身操、球操等項目),其中校園集體舞為必須開展的項目。推薦實行35min大課間活動,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向陽光。
2.1.3組建體育社團組織足球、籃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田徑、長繩、圍棋、跆拳道等多種社團,為全體同學提供交流平臺。規定各個社團的活動時間(如周四16:30-17:30),有效調動學生參與體育健身的熱情,在全校營造濃郁的校園體育鍛煉氛圍和全員參與的群眾性體育鍛煉風氣,吸引學生走向操場,走進大自然,走到陽光下,積極主動參與體育鍛煉,有效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學校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實際進行,做到既有規定項目,又有各校特色。深入開展多種形式的體育活動。初中主要開展舞蹈、韻律操等技能項目;在小學主要體現小場地、小器材、小游戲、小活動為主的快樂體育活動。深入拓展陽光體育運動內涵。要求全校教師每天早操、課間操同學生一起參加運動;將陽光體育運動與社會家庭教育緊密結合,積極組織家長與學生一道參與陽光體育運動。
2.2落實學生健康素質監測及干預行動計劃逐步建立常態化的學生健康素質監測制度,針對性地在新生入學2周內、期中或期末考試前2周進行學生肥胖、近視、飲食模式、睡眠質量、情緒健康、健康行為等健康素質監測,保證每學年每個年級學生至少進行一次監測,建立學生的健康素質檔案。根據健康素質監測結果進行三級預防服務。針對普遍存在的近視、肥胖等健康問題,采取健康教育、行為訓練、環境改造等措施,共同建立包括學生本人、家長、教師、社區、專家相結合的社會生態學干預聯動機制。
2.2.1學生身心健康監測學生身心健康監測要覆蓋中小學所有年級學生,并在每年的同一時間內進行。監測內容包括:(1)生長發育狀況。是評價兒童少年健康狀況的重要標志之一,可從下列方面挑選指標。①體格生長指標,如身高、體重、腰圍、肩胛下皮褶厚度、腹部皮褶厚度、肱三頭肌皮褶厚度、體脂百分比等。②心肺功能指標,如肺活量、耐力跑等。(2)疾病或異常,包括近視、傷害等。(3)因病缺課狀況,包括因病缺課率及其病因分析等。(4)生活方式與行為指標,如睡眠行為、視頻行為、飲食模式、體育鍛煉、用眼行為等。(5)心理健康監測,包括身心生理病理癥狀、抑郁焦慮情緒、自殺和自傷行為、心理應對方式、親子依戀行為等。
2.2.2學生健康促進與常見病干預學生健康促進與常見病干預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建立學生健康素質檔案。對學生常見心理行為問題、視力不良、營養不良、飲食、陽光體育活動、心理健康等健康指標及發展情況進行跟蹤分析。(2)學生近視眼綜合防治。建立學生-教師-學校-家庭-社區聯動機制,創設良好的學校和家庭用眼衛生環境,改變不良用眼習慣,推廣適宜技術,設計教室環境模板,強化戶外體育鍛煉和眼放松行為,遏制近視低齡化和高發率。(3)學生肥胖綜合防治。推廣體質量指數個人監測,營養教育要強化家庭和個人飲食結構的改變,積極推廣“雙A”體力活動。(4)建立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警與應對機制。建立因病缺課動態分析與(往年)同期比較制度,加強與當地CDC合作報告和監測傳染病防控的合作機制,組織專家分析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其他安全事件關鍵控制點,研究突發公共事件桌面演示、演練等制度。#p#分頁標題#e#
2.3實施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促進行動計劃針對學生心理行為問題,如焦慮、抑郁情緒、自殺意念與行為、考前焦慮等,由兒童發育心理學專家指導學校心理輔導教師,開展團體心理輔導課。倡導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包括傳授心理知識、學科滲透心育、創設教育情境、堅持團體心理應對能力訓練、實施心理健康監測、開展心理咨詢、改善家庭氛圍等,倡導學校和家長共同創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平臺。面向全員(師生、家長、社會)、全程(深入課外、校內外、特別是班級與家庭)、一個部門為主(心理教育中心)、設置專兼職心理教師、多種工作方式(心理輔導課、展板、專刊、心理健康監測、學生心理小組、家長學校、專業化教師培訓、個別輔導、電話專線、網上信箱、講座)等。
2.3.1以心理社會應對能力和生活技能教育為主題的團體心理健康促進模式采取以學生為主體的參與式教學方法,主要形式有心理游戲、案例分析和小組討論等。旨在提高兒童青少年對健康行為的執行能力和對問題行為的預防能力,促進兒童心理健康,減少行為問題,提高綜合素質。加強學生自身積極因素和潛能的開發,為人的生存與發展提供積極的心理保障,引導學生學會對人、對事、對己、對自然的積極應對態度、技巧和能力;充分開發潛能,培養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人格的健全發展,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大幅度提高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效能與質量。活動包括學生訓練、教師培訓和家長培訓。學生訓練主題包括了解自己、理解他人、有效溝通以及解決沖突的策略等。教師培訓的目的是將心理健康促進工作由專業兒童精神衛生工作者到中小學專兼職心理健康教師的轉變。家長培訓主要目的是使家長了解訓練的具體內容和過程,同時也可以在行為上起到榜樣和示范作用。
2.3.2組建學科滲透師資隊伍組建“以專職帶兼職,以兼職帶全員”的學科滲透師資隊伍。學校成立心理輔導中心(負責管理與實施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一至兩名專職心理教師牽頭,面向全校組建兼職心理教師隊伍,要求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有“B證”以上資格或有參加過較系統的心理專業培訓班培訓經歷的教師均要加入心育隊伍,努力使學校心育工作做到“全員參與、學科滲透”。
2.3.3新課程中學科滲透心育學科滲透心育是培養學生良好個性和健康心理的有效渠道,各學科要結合學科特點和相關教學內容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社會學科類課程:個性品質修養、社會認知能力、建立自信心、消除自卑感、情緒調節、品德與行為、珍惜生命與熱愛生活、親子關系與感恩情懷、集體精神與團隊協作、社會環境適應、人生規劃與生涯指導等。自然學科類課程:學習動機與學習品質、學習行為習慣、邏輯思維和發散思維、創造力和潛力開發、崇尚科學與嚴謹態度等。藝術與體育類課程:情緒調節、陶冶情懷、意志力與耐挫力、合作與協助精神、團隊凝聚力、人際交往等。
3小結
打造三個支撐平臺和推行三個行動計劃,將有利于我國中小學衛生保健機構拓展三個工作職能和促進三項工作。拓展的三項職能是:教育的職能、科研的職能、健康管理的職能;促進的三項工作是:學校健康教育工作、學校疾病防控工作、學校衛生管理工作。希望全國各地中小學衛生保健機構和學校衛生專業機構積極參與,以實際行動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文件精神,為全面促進我國廣大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意志堅強、充滿活力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