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發揮急救中心在衛生變革中的職能,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作者:盛家鵬 單位:鎮江市急救中心
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正式頒布,使得提供院前急救服務的急救中心(簡稱120)面臨一場利益格局調整的改革。
1120在深化衛生改革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1.1市場化的導向制約120的發展
120的發展、提高離不開國家政府的政策扶持及大量的經濟投入,但是此衛生費用的籌措和成本的控制是深化衛生體制改革必須回答的問題。由于國民經濟發展與公共衛生事業發展的不同步,造成對院前急救事業的投入不足和法律法規的不健全,導致120走上了部分市場化的道路,進一步導致120在提供醫療服務過程中治療手段過度使用、使用不足與錯誤使用屢見不鮮。我國新一輪的醫療體制改革,目的就是為患者提供安全、優秀、高效、價格合理的醫療服務。
1.2制約120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結構性矛盾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醫療衛生需求日益增長,但宏觀管理體制不順,衛生投入相對不足,補償機制不健全,發展緩慢,供需矛盾日益突出。120普遍存在運轉難、投入發展難、優質服務難、強化管理難等問題,這些問題造成120發展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基本需求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醫療衛生資源總體上不足,水平不高,社區衛生發展仍較滯后,不能滿足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和多層次醫療服務需求。衛生資源、衛生人才、技術力量、設備過于集中在城市,而病人資源有限,利用效率低,衛生資源嚴重浪費。衛生技術人員學歷低、職稱低、醫療技術水平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不高,保障水平低,難以承擔保護和促進農村居民健康的任務。
1.3公共衛生體系不健全,新的公共衛生問題不斷產生
全行業監管的機制還沒有形成。公立醫療機構公益性質淡化,片面追求經濟利益的傾向仍較嚴重,醫療行為不正之風依然存在等多種原因造成的看病貴、看病難問題沒有得到緩解,衛生改革滯后于經濟體制改革。隨著經濟的發展,健康狀況已成為衡量社會進步和生活質量的標準之一,醫療保健需要呈現出多層次、多樣化,群眾對醫療保健服務水平、質量、軟硬件環境提出不同的要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既要滿足社會各階層不斷增加的醫療需求,衛生事業既要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還要實現衛生事業內部預防和醫療、中醫和西醫、醫療服務和社區衛生服務、提供和保障之間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目前設備裝備、人才隊伍、運行機制等問題已成為公共衛生體系建設能否充分發揮作用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應急救治能力和監督執法能力尚不夠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尚不健全,難以應對復雜的疾病流行局面和多重的疾病負擔及監督執法壓力。同時,一些重大疾病仍嚴重危害或威脅著人民群眾的健康。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管理的37種傳染病和一些新的傳染病如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豬鏈球菌等新發傳染病對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此外,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意外傷害和精神障礙日益增多。貿易全球化和自由化、人流物流增加帶來新的公共衛生問題,對疾病防治和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2120提供院前急救服務職責剖析
院前急救服務由于其服務的特殊性,與患者的接觸時間短,以對癥處理為主,主要是基礎生命支持和部分高級生命支持,其對病人的服務受患者本人或家屬的認可程度低,但我們認為其根本服務的宗旨不變,即“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提供安全有效、及時高效和公平的醫療衛生服務[1]。在提供院前服務中,應充分考慮到患者或其家屬的知情權、選擇權、生存權。總的原則是“先救命,后治病,先重傷,后輕傷”;“就近就急,就家屬意愿,就醫院功能特色”,這些是對以患者為中心的最好的詮釋。但是仍然要注意以下幾點:(1)“急”“、救”并重,不能只求快、不救治,也不能只救不急,應當強調運動中處理的重要性。(2)院前急救服務不能只是單純的“止血、包扎、固定、搬運”,應當是一專多能的醫技體現,使患者遇到不適時能得到及時和專業的處理。(3)要提供心理上的干預,必要的心理干預可以讓患者緩解面對疾病的疼痛、恐懼、孤獨和焦慮等。
3以人為本,加強120職能
我國國民的健康要求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也在不斷提高,衛生醫療服務重要性也不斷得到重視。對120來說,積極參與建立一個公平和成本得到控制衛生保健體系是其在深化衛生體制改革中的職能所在。
3.1有明確的指導思想
即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等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抓住把保護人民健康放在第一位的觀念,堅持把是否以人為本即群眾滿意不滿意、擁護不擁護、支持不支持作為檢驗院前急救工作的重要標準發展事業。堅持用科學發展觀,就是堅持“科學管理、實事求是、以人為本”的原則來指導學科建設[2]。
3.2充分認識120的發展必須堅持為人民健康服務的宗旨和體現公益性質
反對院前急救醫療機構盲目追求經濟利益、利用醫療服務為個人謀取利益,將維護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努力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推動衛生事業改革的不斷深入。開展藥品和高值醫用耗材的招標采購,推行機構內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以聘用制為核心的用人制度,實行按需設崗、雙向選擇和競爭上崗的人事管理和績效優先、按勞分配、兼顧公平的分配制度,極大地調動單位職工的積極性。加強急救服務質量管理,把好急救人員和臨床新技術的準入關,加強對大型醫療設備的配置和準入管理,定期對醫療質量、工作效率、醫療費用等進行監督檢查,并向社會公示,促進120職能作用的體現。
3.3轉變衛生發展模式
依靠嚴格監督管理、提高衛生人員素質、提高服務水平、增強服務能力、改善服務質量作為衛生發展的中心環節,促進院前急救事業健康發展。
3.4突出工作重點
“三分提高,七分普及”,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廣泛開展院前急救培訓,在群眾中普及自我救護知識。堅持以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為己任和工作重點,從現階段工作最薄弱和人民群眾最需要的環節入手,提升120在公共衛生體系中的職能作用。
3.5充分導入政府主導作用
希求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切實承擔公共衛生和公共醫療服務的責任。同時,加快急救中心內部醫療衛生資源結構調整,引導和規范資金進入,擴大醫療服務供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p#分頁標題#e#
3.6深刻認識創新對于120事業發展的重要作用
加強了衛生人才隊伍和科教建設,不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把增強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的戰略重點和轉變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不斷創新體制和機制,促進院前急救事業的協調發展。
3.7完善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能力
完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系統的建設,實現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動態監測與預警,形成統一、高效、快捷、準確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報告系統和應急指揮系統。衛生行政部門設立衛生應急處理部門,建立應急處理專家委員會、應急技術專家庫和市、縣、鄉三級公共衛生應急處理隊伍。制定并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案,建立衛生應急物資儲備制度。加強急救醫療體系建設,制定急救機構工作規范,提高急救醫療水平和質量。形成以緊急救援中心及120急救中心和醫院急診科互相銜接、管理屬地化、指揮一體化、反應靈敏的急救網絡,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業應急處理能力。
3.8120在改革中必須抓人才建設
推行以聘用制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和探索有利的人才流動模式。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轉變用人觀念,抓好人才的培養、吸引和使用,用好和穩定現有人才,培養和挖掘潛在人才,吸引和引進優秀人才,促進人才合理流動,積極營造各方面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環境和發展空間。加大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理順分配關系,積極探索符合衛生工作特點的、向優秀人才傾斜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積極推動120內部運行機制的改革,優化人才資源配置,抓住“培養、吸引、用好”人才三個環節,堅持德才兼備的標準,把品德、知識、能力和業績作為衡量人才的主要標準,努力營造有利于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和環境。衛生行政管理、急救中心管理和專業技術三支人才隊伍必須一起抓,堅持分類指導、整體推進,培養造就一支高素質的衛生人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