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NCT下的校際遠程協作,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遠程協作學習,是指利用網絡通訊技術支持遠程學習者通過協作進行學習,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在討論、合作與交流的基礎上,對一些共同學習任務與問題進行協作研究,以獲得最大化的個人和小組學習成果。南寧市從2008年4月起參與實施“中國—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遠程協作學習項目”和“教育部—微軟攜手助學VCT應用實驗項目”的研究,共選取南寧市53所城鄉學校,以結對方式開展基于網絡通訊技術的校際遠程協作項目學習實踐活動,經過近四年的實踐與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和成果。 一、項目背景 “中國—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遠程協作學習項目”實施周期為3年(2008~2010年),于2008年4月在重慶市啟動。該項目通過網絡通訊技術,將東西部、城鄉小學建立起手拉手合作關系,并開展基于項目的遠程協作學習實踐活動,將城鄉學校間的差異轉化為相互學習的資源,以此加強城鄉學校的合作交流,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發展學生的21世紀技能,縮小城鄉學校的數字鴻溝和教育差距。“教育部—微軟攜手助學VCT應用實驗項目”實施周期為3年(2010~2012年),于2010年3月在南寧市啟動。該項目應用網絡通訊技術開展基于項目的城鄉校際遠程協作學習實踐活動,將城鄉學校間的差異轉化為相互學習的資源,以此加強城鄉學校之間的對話與交流,深化城鄉學校的課程改革,提高城鄉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城鄉學校師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南寧市共有14所農村小學、9所城市小學參與實施“中國—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遠程協作學習項目”,共有15所農村小學、15所城市小學參與實施“教育部—微軟攜手助學VCT應用實驗項目”,他們以結對方式,在語文、數學、英語、思品、科學、綜合實踐活動等課程開展基于網絡通訊技術的校際遠程協作項目學習實踐活動。 二、活動目的 城鄉學校教育教學水平存在差異,主要體現在城市學校教學設施配備完善,設備先進,教師素質高,信息來源渠道廣;農村學校教學設施配備相對缺乏,設備落后,教師素質相對較低,信息來源渠道相對閉塞。城市學校擁有參觀大學、科研機構、文博館、科技館、校外活動基地、工廠企業,了解先進技術設施的便利條件,農村學校擁有便于開展考察、種養等實踐活動的廣闊田野、湖泊和種類繁多的動植物。因此,如何借助網絡通訊技術所具有的扁平化、跨時空的交流特點以最經濟的成本加強城鄉學校的合作交流,構建城鄉學習共同體社區,實現城鄉學校資源的優勢互補和共享,提高城鄉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促進農村教師專業發展和城鄉教育均衡發展。這些是促使我們此次開展城鄉校際遠程協作項目學習實踐活動的目的。 三、項目實施 1.實施過程 兩個項目的實施過程包括項目準備、師生培訓、項目執行和項目評估4個階段。(1)項目準備階段:確定項目目標、制定項目實施計劃、進行城鄉結對學校遴選、召開項目啟動會議等。(2)師生培訓階段:開展項目師生市級、校本培訓。培訓內容包括項目的基本理念、項目設計與實施的過程和方法、項目評價以及項目技術支持手段等。(3)項目執行階段:項目共分3個執行周期,每一個執行周期為一年,在每一個執行周期內,由參與項目實施的城鄉學校師生結成的合作組共同完成2個或2個以上遠程協作項目學習的選題、計劃、實施、評價與總結、成果作品提交工作。(4)項目評估階段:包括學校自評、項目實施過程監測、總結性評估三類。 2.學習模式 這兩個項目的學習模式都采用基于項目的學習模式,這種學習模式是以網絡通訊技術為支撐,從問題出發,通過學生查閱資料—實驗探究—收集并分析數據—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等一系列活動來構建新知識并運用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過程。城鄉學校校際遠程協作項目學習,是指城鄉學校師生結成的合作組通過網絡通訊技術形成學習共同體,圍繞雙方感興趣的同一個學習任務或問題進行校際協作探究、交流、討論,以達到對該學習任務或內容的深刻理解和掌握。雙方的一切活動都是基于專題網站,QQ,UC語音視頻聊天室,博客,Moodle,Wiki,視頻會議系統進行的。這種協作學習的模式如圖1所示: 3.學習過程 (1)建立城鄉學校的學習團隊(學校、教師、學生結對)。我們認真遴選城鄉結對學校,認真指導城鄉結對學校精心挑選學生組建學習團隊(一般每校5~10人),并對他們進行培訓,幫助他們了解和掌握項目實施的內容、活動流程、選題原則、實施方法、交流平臺的使用、VCT作品設計制作等方面的知識,為他們開展遠程協作學習活動打下良好的知識基礎。比如我們組織指導南寧市北湖路小學、隆安縣丁當鎮中心小學結對組建了“北湖響叮當”學習團隊,舉辦了8期遠程協作項目學習知識培訓班,為項目學校師生順利開展遠程協作項目學習活動打下了良好的知識基礎。 (2)選定學習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項目學習的核心和重點,我市各城鄉結對學校按以下4個原則選擇學習問題:①問題解決所需的知識必須建立在雙方學習者已有經驗的基礎上;②問題必須從學習內容中提煉形成;③問題能夠基于雙方的本地資源共同解決,問題研究的范圍不宜過大,而要小而專,這樣,學習者才能勝任,才能進行深度挖掘,才能見實效;④所選擇的問題必須是雙方學習者共同感興趣的,如“雞寶寶孵出來啦”學習課題,就是根據人教版小學《科學》教科書中《小雞的孵化》這一內容,借助南寧市北湖路小學擁有先進的小雞孵化設備條件,而隆安縣丁當鎮中心小學所處的丁當鎮在養殖、孵化小雞方面有著獨到和豐富的經驗,當地出產的丁當雞全國聞名。該課題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的。 (3)制定項目學習活動計劃。 (4)開展項目網下實踐活動和網上協作交流活動。遠程協作項目學習活動的過程如下:各城鄉結對學校學習團隊根據雙方確定的學習問題,在本校教師指導下各自開展網下學習實踐活動,定期將自己的階段學習成果上傳到網絡交流平臺上進行交流和共享,必要的時候,雙方還可以進行面對面的觀摩交流。各結對學校指導教師間的交流則采取“同題異構,網絡研討”合作備課的方式進行。為確保遠程協作項目學習活動交流、溝通渠道方便快捷,我市各城鄉結對學校在項目特酷網、隆安教育信息網搭建了專題學習網站,建立了“學習共同體”QQ群、UC語音視頻聊天室、博客圈、Moodle平臺、視頻會議系統組等網絡交流平臺。(5)開展項目學習作品的協作創作與共享。(6)做好項目學習的評價與反思。#p#分頁標題#e# 四、項目成果 1.“中國—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遠程協作學習項目”成果 我市從2008年4月起參與實施“中國—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遠程協作學習項目”,目前整個項目的實施工作已經結束。在近三年的項目實踐研究過程中,我市由9所城市小學、14所農村小學結對形成的9個學習團隊完成了“香蕉成熟的探究”“雞寶寶孵出來啦”等39個項目課題的學習任務,并整理編寫出了這些項目課題的學習報告和研究成果。這些項目課題的學習和研究成果得到了中央電教館和項目專家組的肯定,獲得了多項全國獎勵,在全國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項目學校的學習和研究成果VCT作品參加2008年,2009年春季、秋季全國項目作品評比活動,獲一等獎2個,二等獎2個,三等獎9個,獲獎成績在全國名列前茅。其中,2009年春季獲得一等獎的VCT作品—“雞寶寶孵出來啦”作為中國2個代表之一,于2009年11月赴巴西參加2009年微軟全球創新教師大賽。 2.“教育部—微軟攜手助學VCT應用實驗項目”成果 我市從2010年3月起參與實施“教育部—微軟攜手助學VCT應用實驗項目”,經過近兩年的實踐與探索,我市由15所城市學校、15所農村學校結對形成的15個項目學習團隊完成了“校門通擁堵現象的探究”“能‘生長’的一定是生物嗎”等45個項目課題的學習任務,整理編寫出了這些項目課題的學習報告和作品研究成果。這些項目課題的學習研究和成果也獲得了多項全國獎勵,項目學校研究成果VCT作品參加“教育部—微軟攜手助學VCT應用實驗項目”2010年、2011年春季、秋季創新教師競賽活動,獲全國一等獎九名,二等獎九名,三等獎十八名,成績在全國名列前茅。其中2010年春季獲得一等獎的VCT作品—“校門通擁堵現象的探究”作為中國2個代表之一,于2010年11月赴南非參加2010年微軟全球創新教師大賽。 3.項目成效 2010年12月和2011年11月,我們組織有關教育專家,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考察、訪談和網絡學習記錄數據分析等方法,分別對兩個項目的實施成效進行歸納分析,得出以下初步結論。城鄉學校結對開展校際遠程協作項目學習,對構建基于網絡的城鄉學習社區、共享教育資源、促進城鄉學校師生的溝通與交流、提高師生的信息素養、推動城鄉學校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培養學生的“21世紀技能”、縮小城鄉學校的數字鴻溝和教育差距,起到了顯著的促進作用。參加項目實施的農村教師在城市優秀教師的指導和帶動下,教學水平、教學質量、科研能力得到較大提高(見表1)。此外,參加項目的農村教師有2人成功競聘為學校副校長,3人榮獲“南寧市學科帶頭人”稱號,1人被評為“南寧市優秀教師”,1人榮獲南寧市“我最喜愛的老師”稱號。參加項目的學生,在活動中充分發揮了自己的主體性和積極性,在小組活動、校際小組交流、同伴互助等方面得到了鍛煉和提高,學會了利用QQ、網絡平臺等多種方式進行遠程協作探究學習。特別是農村學校的學生,信息素養得以提升,其打字速度、寫作水平、探究能力都有較大提高,創新意識、自信心也得到增強。“錦石桐心”學習團隊隊員、隆安縣那桐鎮中心小學的一名農村孩子說:“網絡協作讓我變得自信,使我由電腦生手變成電腦能手。”由于實施“遠程協作學習項目”和“VCT應用實驗項目”組織得力,成效顯著,南寧市現代教育技術中心榮獲中央電教館頒發的2009年度項目優秀成果作品組織獎。 五、今后工作思路 (1)以項目實施的模式和經驗為參考,以南寧市2012年2月17日啟動開展的城鄉學校共同體建設為契機,組織城與城、城與鄉的學校結成教育共同體,開展更大規模、形式多樣的教育教學優質資源共享,以強幫弱,以強扶弱,努力實現范圍更廣泛、層次更深、共同提高的區域性教育均衡發展的目標,讓更多的農村和薄弱學校孩子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得到接受均衡教育的機會。(2)雖然這兩個項目的實施成效得到參與教師和學生的認同與支持,但從前一階段項目實施的情況看,許多問題還有待解決,比如如何選擇既有深度、特色,又適合城鄉雙方孩子認知能力的學習問題?如何組織有效的學習團隊?團隊成員在校際協作過程中如何發揮作用?城鄉教師間的“同題異構,網絡研討”合作備課活動如何更有效?網絡通訊技術如何更有效地支持校際遠程協作學習?這些問題都是在今后需要深入探討和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