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水稻生產的難題與策略,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作者:張培江 付強 李霞紅 孫如銀 李福軍 占新春 鄭樂婭 王玉軍 陳學英 單位: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安徽省天長市農業科技推廣中心
種子處理不到位,播種比較粗放。根據2009年在鳳臺縣調查,干籽播種面積占55.0%,清水浸種處理的占20.8%,大多數種子均未經藥劑處理,只有24.2%是經過藥劑浸種處理后播種的。播種方式更加粗放,播種深度有深有淺,播種質量較差。調查中發現,有的農戶就是因播種深度過深,而造成出苗不全,秧苗長勢較弱,成苗率低。播種量差異較大,少的不足52.5kg/hm2,多的在120.0kg/hm2。
草(稻)的威脅大。直播稻田雜草與水稻同生期長(比移栽稻長30多d),直播水稻前期群體小,無水層或水層較淺,對雜草的控制作用較弱,雜草生長旺盛,“草欺苗”嚴重,防控難度大,從而導致水稻稀疏,長勢不好。近幾年,直播稻田“雜稻”大量發生,引起雜稻多的原因是上年秋收時遺落在田間的稻谷發芽長出的自生稻,影響稻谷純度和賣相。由于直播稻直接播在麥茬地里,稻種只是被1層薄土所覆蓋,落谷后一旦遇到強降雨將會直接導致農田的用藥、用工成本增加,而且還會污染環境。連續直播田塊雜稻防除目前仍沒有較好的解決辦法,只能人工拔除,如果拔除不徹底,雜草(稻)比例會連年增加,給防治和環境污染帶來長遠的壓力。
抗災能力與氣象風險威脅。在沿江早稻,3月底至4月初,氣溫較低而且不穩定,直播早稻出苗慢,易爛谷爛秧造成出苗不齊。沿淮地區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正處于梅雨季節,易出現澇災,此時移栽稻、機插秧、拋秧稻已經處于分蘗期,耐澇能力較強,受洪澇影響不大,而直播稻正處于幼苗期,每年都有部分直播稻因澇毀苗嚴重。常規栽培粳稻抽穗期一般于8月中下旬,而直播稻抽穗期早的于9月上旬,遲的推遲到9月中旬,因而降低了水稻生產的安全性。據氣象部門分析,今后在結實灌漿期發生低溫的可能性仍然很大,一旦低溫來得早或灌漿期遇到低溫寡照連陰雨天氣,必將引起大面積直播稻灌漿不足,結實率下降,造成減產甚至絕收,對水稻生產造成重大危害,氣象風險明顯大于其他播栽方式。
根系入土淺,倒伏風險大。直播稻由于種子入土淺,根系在表土層橫向發展,因此抗倒伏能力不強。安徽省沿淮地區2009年直播水稻生育后期未遭遇強風襲擊,但仍有部分倒伏。如生長后期遭遇強風,倒伏面積將大幅度增加。一旦出現倒伏,產量將明顯降低,甚至絕收。另外,直播水稻往往采取機械淺旋播種或人工免耕撒播的方式,土壤耕翻少、耕層淺,長期種植直播稻勢必造成土壤耕作層越來越淺。同時由于種植直播稻難以進行草還田,大量使用化學肥料,造成土壤板結,養分流失嚴重,土壤環境惡化,不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種傳病害重,蟲害增多。水稻種傳病害主要有惡苗病和干尖線蟲病,傳統的防治方法是藥劑浸種,而旱直播稻多為干籽下種,浸種播種技術要求高,農戶很難掌握。有的農戶藥劑浸種一天,有的用浸種藥劑拌種,起不到防治作用。人工撒播水稻田,由于沒有株行,加上播種密度不均,造成秧苗疏密不均,通風透光條件差,蟲害發生較重,同時稻瘟病、紋枯病也偏重發生,灌漿中后期由于溫度較低,濕度大,稻曲病也常常偏重發生。
稻米品質下降。由于直播水稻生育時間縮短,而且抽穗期推遲,后期生長期間氣溫偏低,就會導致籽粒灌漿不足,粒重低,加工品質變劣,死米多,外觀質量低,口感也不好。
不利于發揮資源優勢,產量較低。安徽省沿江處于雙季稻北緣地區,雙季早稻和晚稻生育期短,為了充分利用早期溫光資源,常常通過早育秧,長葉齡來解決溫光資源不足問題。而直播稻是直接播在大田,播種期推遲,不能充分利用溫光資源,同時還影響下一茬生產。安徽省沿淮地區,土壤和氣候等條件有利于稻、麥等糧食作物的生長,是稻麥雙高產優質區域,也是國家專用小麥和我省優質水稻的優勢發展區域。選擇正確、科學的稻作方式(如常規栽插、機插秧等)和優良品種才能充分利用溫光條件,使中稻水稻產量穩定在8.25t/hm2左右。如選擇水稻直播方式,不僅水稻難于高產穩產,一般比移栽水稻減產0.75~2.25t/hm2,也不利于小麥適期播種爭取高產,不能充分利用溫光資源和發揮稻麥品種的增產潛力。
順應民意,有序正確引導。依照目前農戶種植意向預測,直播水稻在安徽省今后幾年中可能會保持較大面積并可能擴大面積。對此,政府部門要重視直播水稻的存在,對直播水稻既不能采取回避的態度,更不能任其盲目發展。農業推廣部門要加大宣傳力度,做好宣傳工作,讓廣大基層干部和農民既要看到直播水稻省力的優勢,更要充分認識到盲目發展直播水稻的風險和危害性,正確引導農戶走出盲目擴種的誤區,讓農民認識到手栽秧、機插秧的優勢,直播水稻的不足,同時要加大對機插秧水稻栽培技術推廣的扶持力度,促進機插秧水稻生產技術的推廣應用,盡量壓縮直播稻的應用規模,逐步引導農戶放棄直播,應用機插秧。
不適宜地區不種直播稻。安徽中稻大面積常年單產水平為7.65t/hm2左右,目前正向目標產量8.25t/hm2努力。淮北地區直播水稻,單產一般可達或低于6.75t/hm2,不符合全省發展目標,該地區為直播稻不適宜種植區,應創造條件發展機插秧,鞏固與提高旱育手插秧種植。
加強次適宜地區直播稻種植技術研究和技術服務。安徽省江淮地區,直播稻全生育期140d左右,一般單產在6.75~7.50t/hm2,在現有品種適應性與栽培技術水平下,要達到大面積平均產量8.25t/hm2是比較困難的,為次適宜地區。對于此次適宜地區,首先要強調大力發展機插秧,不適合機插秧的田塊可以發展拋秧。若種直播稻,必須加快本地化直播穩產、高產、高效全程栽培技術的研究與集成,制定技術規程,積極開展高產示范,并加強培訓與指導,把成熟的高產直播稻技術傳教給農民,引導農民掌握直播稻的田間管理技術和豐產手段,嚴格按照農技推廣程序,穩步推進,健康發展。重點做好以下幾點工作。(1)加強適宜地區直播水稻的生產技術研究。目前,安徽省直播水稻生產的技術還不完善,農技部門要加強試驗和調研,盡快充實和完善直播稻高產栽培技術;推廣旱育保姆包衣播種,切實提高播種質量;用旱育保姆包衣播種,有效緩解土壤干旱等對出苗不利的影響,提高出苗率;堅持精細整地,提高整地質量,推廣機械寬行播種技術,提高播種質量,達到苗全、苗壯的目的。(2)加強直播稻生產技術培訓和服務。加強對基層農技人員及種稻大戶的培訓,讓其熟練掌握直播稻的高產栽培技術;根據茬口、播期合理選擇品種,大麥茬可選擇偏遲熟的中熟中粳品種,小麥茬應選擇偏早熟的中熟中粳品種;根據品種特性確定合理播量,堅持做到“三不”,即不具備直播條件的不搞直播,沒有直播經驗的不搞直播,不熟悉品種特性的不盲目確定播量,以達到種植一畝(=666.7m2),成功一畝,高產一畝,達到優質、高產、高效的目的。#p#分頁標題#e#
通過采用控制播種量壓低水稻基本苗,采用“前促、中控、后補”的施肥方法,適當控制氮肥用量,相應增加磷、鉀肥用量,以防群體過大;要想方設法調度水源,確保直播水稻種子出苗階段的灌溉需求;在農村電灌站承包的時候,進一步明確承包人的責任,必須根據水稻生長的需水規律及時供水,確保直播水稻的水漿管理科學、合理。(3)推廣輪耕(作)栽培技術。連續采用免少耕直播的田塊,最好2~3年耕翻1次,耕深不可少于15cm,這樣可以有效地控制自生稻的發生和危害。當直播稻田間雜稻基數達到10%以上時,第2年改直播稻為人工移栽或機插秧(即輪耕),以減少自生稻的生存空間,降低自生稻的發生和危害基數。當雜稻基數較大難以拔除時,翌年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與大豆等旱谷作物輪作,在旱谷作物生長季節,及時拔除雜稻或用除草劑進行防除。高產、優質、輕簡、高效是水稻生產發展的必然趨勢,農民選用輕簡稻作技術是一個非常可喜的現象,但大面積應用技術尚不夠成熟的直播稻技術,不僅不利于水稻高產、穩產、優質、高效,而且對水稻生產將帶來一定的風險。因此,農民朋友在選擇輕簡稻作技術時,一定要選用目前生產上已經成熟的塑盤旱育機插秧技術,切不可盲目、盲從選用直播稻技術。
存在的問題實現機械化水稻生產是現代稻作發展的必然趨勢。水稻機械化生產通過現代的工業手段代替傳統的手工作業,具有減輕勞動強度、節省苗床、節省人工、節本增效等優勢,對發展規模稻作,促進勞動力轉移,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利用率,穩定發展糧食生產,促進我國現代農業具有重要意義。2010年全國機插秧水稻種植面積478萬hm2,占全國水稻播種面積的16%[1]。安徽省水稻產量不高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手插秧密度較稀,基本苗不足。水稻機插秧,通過定行、定穴、定苗栽插,有利于合理調控水稻群體質量,在安徽省具有大面積推廣的前景[2]。近年來,安徽機插秧水稻種植面積逐年擴大,2007年機插秧水稻種植面積6萬多hm2,占全省水稻播種面積的2.8%,2008年10萬多hm2,占4.6%,2009年14.7萬hm2,占6.5%,2010年25萬多hm2,占11.2%,2011年38.7萬hm2,占17.1%。我省機插秧水稻生產雖然有較大發展,但和全國相比,仍然較為緩慢,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人均占有土地面積少,生產田塊小,灌溉條件薄弱,影響機插秧水稻生產技術推廣。安徽沿淮淮北平原中稻地區和沿江雙季稻地區,水源條件較好,而且田塊相對較平整,有利于發展機插秧水稻生產,但人均水稻面積0.1~0.2hm2,從事水稻生產的多為文化素質較低的老人和婦女,難以掌握機插秧水稻生產技術,這些因素都限制了機插秧水稻生產技術推廣應用。江淮丘陵地區灌溉條件較為薄弱,大部分要靠提水、引水灌田,如果遇上旱災或梅雨季節遲到,導致用水困難,大田不能及時耕耙,由于機插育秧秧齡彈性小,如果秧齡長秧苗長高而影響機插質量,甚至不能進行機插。大別山區和皖南山區耕地多為梯田,落差較大,田塊小而不規則,連片性較差,直接影響了插秧機械作業效率,制約了農戶發展機械化的積極性,從而限制了機插秧水稻發展[3-5]。
插秧機利用率低,影響農民購買插秧機的積極性。在農業部農機補貼政策的支持下,各地還根據不同的財政狀況給予購機補貼,農民實際購買插秧機所需費用大大降低,很大程度上促進農民購買插秧機。但是,插秧季節相對較為集中,前后僅為10~15d的時間,這期間還受天氣、水利、育秧等因素影響,致使插秧機利用率低。1臺洋馬插秧機享受國家購機補貼政策后,農民還需支付近1萬元,要收回成本,至少需要2~3年時間。插秧機投入成本高,使用季節性強,利用率低,影響農民購買插秧機的積極性。
雜交稻種子價格高,影響農民推廣機插秧水稻生產積極性。安徽水稻總面積達224萬hm2,秈稻占80%以上,除早晚秈30多萬hm2外,有近150萬hm2為中秈稻,中秈稻主要為雜交稻品種,由于勞動力成本高致使雜交稻種子生產成本不斷上升,雜交稻種子價格也不斷攀高,影響農民機插秧水稻生產積極性。2011年少數雜交稻品種價格達120元/kg,在正常情況下,機插秧水稻用種量比手插秧多7.5kg/hm2,這就要增加生產成本900元/hm2,人工插秧成本1800元/hm2,機插秧成本900元/hm2,通過機插秧節約的成本與種子增加的成本幾乎相等,況且機插秧水稻生產技術未為大多數農民掌握。
缺乏適宜機插秧的水稻品種,限制機插秧水稻生產快速發展。現有水稻品種是根據常規栽培條件選育的。安徽省又處于雙季稻北緣地區,早、晚稻生產對生育期的要求特別嚴格,分別要求為110、132d左右。中稻地區大部分分布在江淮地區,江淮地區常常遇到春旱,造成中秈稻早播不能早栽,這些情況都不利于發展機插秧生產。安徽省近70%的播種面積為中秈稻,后茬主要為小麥,因水稻機插秧育苗時間較手插秧推遲15~20d,水稻生長后期,如果寒露風來得早,氣溫下降,使水稻灌漿速度變慢,成熟期有拖后現象,還會影響結實率,產量降低。偏施氮肥更加會造成生育期延后,收獲時間延后10~15d,甚至更長時間,給適時水稻收獲及小麥播種造成一定影響。因此,安徽省中秈稻生育期在140d以上的高產品種多數不適宜機插秧水稻生產需要。目前安徽省缺乏適宜機插秧的生育期較短的高產品種。
機插秧育秧技術要求高,不易掌握,限制機插秧水稻生產技術應用。目前機插秧與農藝技術還不配套,而雜交秈稻較常規稻品種機插育秧技術更加難以掌握。機插秧技術以機械化栽插為核心,育秧、整田、栽插及肥水管理等均要求與之相配套。尤其是育秧要求最為嚴格,由于農田分散經營,在育秧技術上,種子質量、播種勻度等技術很難有效掌握。安徽省近70%為中秈雜交稻,根據雜交稻生長特性,雜交稻的機插秧必須降低育秧播種量,減少插秧每叢苗數,同時培育壯秧。但低播種量下使成苗不均勻,導致漏秧率較高和秧苗成毯難等問題。播種密度高,種子成本增加,又會使秧苗質量差,不利于形成大田高產群體。
積極引導和加快發展機插秧水稻生產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農村勞動力轉移,水稻種植的成本逐年提高,尤其是勞動力成本占水稻種植成本的比例也越來越高。水稻種植機械化的實現及其配套技術的發展有助于提升安徽省水稻生產技術水平。安徽省水稻生產中,耕作和收獲基本實現機械化作業,但種植的機械化水平較低,其中機插秧水稻2011年僅占全省水稻面積的17.1%,且地區間發展不平衡,水稻種植機械化已成為制約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瓶頸,也限制了安徽省水稻生產的規模化、專業化、商品化和現代化的發展。因此,要從全省水稻生產條件和農村經濟狀況實際出發,積極引導和開展技術服務,重點抓好機插秧過程中的育秧問題,努力實現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p#分頁標題#e#
適度增加生產規模以適應機械化生產的需求。利用安徽省正在進行的大規模農田水利建設、土地整理及農業綜合開發等有利形勢,加快引導耕地向種田能手和大戶流轉,促進水稻生產的規模化經營,逐步實現機械化插秧。安徽省沿江雙季稻區,由于早稻田冬季休閑,前茬為空白田,而且水利條件較好,可以優先發展機插秧早稻生產,這既可以解決5822安徽農業科學2012年勞動力問題,又可以解決早稻生長前期耐寒問題,提高抗自然災害風險能力。沿淮粳稻種植區,加快發展機插秧水稻生產速度,既可以減少直播稻面積,又可以保證栽插密度,有效提高該地區水稻產量。江淮稻區水利條件等較好的地區優先發展機插秧,尤其是前茬為油菜的地區,更適合發展機插秧水稻生產。
大力建設和發展農機專業服務組織,提高社會化服務程度來提高插秧機的利用率。基層農技和農機部門通過技術培訓和試驗示范,為機插水稻生產技術的推廣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仍不能滿足廣大農民的需求,因此要鼓勵社會各界人士參與,鼓勵農民因地制宜購買和合理使用插秧機,積極組建新型農機服務組織,如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協會等,特別是鼓勵組建帶機入戶、帶資入戶的農機專業合作社,建立以農機戶為主體的農機服務體系,為農民提供插秧服務,通過提高社會化服務程度,來提高插秧機的利用率,才能提高購買插秧機的積極性,促進機插秧水稻生產技術的發展[6]。
加大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力度,強化技術指導,通過項目示范帶動,推動全省機插秧水稻生產快速發展。近年來,在國家政策支持下,全國水稻種植機械化發展迅速,水稻機械化種植面積占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比例從2005年的7.1%到2010年提高到20.0%[7],2011年提高到25.0%[8],其中特別是機插秧水稻生產發展較快。2010年,農業部在水稻主產區建設132個國家級水稻育插秧機械化示范縣,每個示范縣國家補助資金10萬元,國家項目資金主要用于示范演示、培訓宣傳、作業補助等方面,2010年我國水稻機插秧新增面積預計達100萬hm2,機插秧水稻面積占全國水稻種植面積預計可達16%以上。但機插秧仍然是影響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的最主要因素。根據全國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全國水稻種植機械化水平達35%,關鍵是需要水稻機械化插秧環節的突破,機插秧水稻生產重點是育秧問題。據安徽省農業委員會消息,2012年全省將機插工廠化育秧作為安徽農業重點工作來抓,計劃在全省設立30個示范縣,每個縣補助資金100萬元,通過農機大戶、種糧大戶等,重點解決機插工廠化育秧問題;通過加大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力度,結合科技部糧食豐產科技工程、農業部水稻萬畝高產創建和超級稻示范推廣等項目的示范帶動作用,加速全省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技術的推廣步伐,推動全省機插秧水稻生產快速發展。
篩選和選育適宜機械化制種和機械化插秧的水稻新品種,以適應當前生產需要。近年來,安徽省著名的幾家種業公司,積極開展輕簡、安全、高產、高效雜交稻種子生產技術研究,如華安公司開展的徽兩優6號母本拋秧配套制種技術研究,已經進行大面積制種示范,有效降低種子成本。同時通過政府部門參與定價,減少種子銷售環節,有效降低種子價格,有利于雜交稻在機插秧推廣中應用。提高安徽省中秈稻機插秧比例是提高全省水稻生產機械化水平的關鍵。目前,安徽省主推的中秈雜交稻品種,多數在生育期上很難適應當前機插秧水稻生產需求,各地農技推廣部門結合本地水稻生產茬口,進行機插秧水稻生產試驗,篩選適合本地應用的雜交中秈稻品種。天長市農業科技推廣中心,通過多年機插秧試驗,篩選出適合天長市機插秧品種,重點從生育期和抗倒伏能力兩個方面篩選,空茬及油菜茬可以選用豐兩優4號、兩優0293等生育期稍長的品種,麥茬應選用徽兩優6號、豐兩優6號等生育期適中的品種,這些品種抗倒伏能力較好,但生育期勉強適應機插秧水稻生產需要。為了適應安徽省水稻生產實際需求,選育適應機插秧水稻生產需要的生育期短、早生快發、抗倒伏能力強的中秈雜交稻新品種迫在眉睫。針對江淮地區適宜機插秧麥茬稻主產區,適宜播種期在5月中下旬,而且還要分期播種,以免秧齡過長,影響機插質量,江淮地區最佳抽穗揚花期中秈稻在8月20~25日[9]。按5月20日播種,8月25日抽穗,灌漿期35天,全生育期132d。如果推遲播種,全生育期將更短。因此,適宜江淮地區機插秧中秈稻品種在區試中全生育期應在135d以內。目前,安徽省中秈稻區試對照品種Ⅱ優838,在江淮地區合肥、壽縣、六安、滁州的全生育期平均為140.5d,按2011年安徽省新的水稻品種審定標準,要求中秈稻品種全生育期不超過對照7d,也就是說全生育期可以在147d以內。因此,相比而言較長生育期的品種較易獲得高產且容易通過審定。但這樣的品種很難適應當前機插秧水稻生產對生育期需要。如果選育全生育期在135d以內的品種,其產量要求超過對照品種5%以上就相對較難。因此,要重點加強選育生育期較短、早生快發(可以減少因機插推遲播種而縮短生育期對產量的影響)、抗倒伏能力強的中秈稻品種。為了適應當前水稻生產方式轉型的需要,建議有關部門在品種審定過程中,充分考慮當前生產實際需求,適當降低對這類品種產量比對照增產幅度的要求(可以采用單位面積稻谷日產量增產幅度來進行比較),審定一批適合各地機插秧需求的中秈雜交稻品種,從根本上解決當前生產中普遍缺乏適合機插秧需求的生育期較短的中秈稻品種的現象。另外,雙季晚稻品種,重點加強選育耐寒性好、灌漿速率快的品種。
按照農機與農藝配套的原則,不斷改進和完善機插秧技術。根據安徽省中秈稻機插秧生產特點,培育適合機械化插秧的健壯秧苗,降低播種量,提高播種均勻度,降低漏插率,提高機插質量,是保證機插秧水稻高產的關鍵。針對機插秧中秈稻每叢本數不均勻,分蘗生長規律有別于手插秧的特點,需要研究機插秧群體調控技術。通過確定合理的種植密度和基本苗,根據機插稻生育特點,肥料運籌重點應改進確定分蘗肥施用時期,以肥調節利用最適分蘗節位和探討控制中期群體,增施穗肥攻大穗的肥料運籌方法,爭取機插秧高產[10]。天長市農業科技推廣中心,經過多年試驗,總結出江淮地區機插雜交中秈稻高產栽培技術規程(DB34/1401-2011),經安徽省質量技術監督局鑒定并在全省,該規程從品種選擇、育秧、機插以及大田肥水運籌和病蟲害防治技術均作詳細介紹,各地可以參照該規程,根據本地實際進行實施。#p#分頁標題#e#
中國水稻研究所首創的水稻缽形毯狀秧苗機插技術,結合機插毯苗和拋秧缽苗的優勢,采用缽形毯狀秧盤培育具有上毯下缽形狀的秧苗,實現缽苗機插;精確定位播種,較低播量,實現雜交稻50~60g/盤育秧成毯,節約30%種子,提高秧苗質量;定位定量按缽取秧機插,傷秧和傷根率低,返青快。取秧準確,漏秧率低,插苗均勻[11]。該項技術已經在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多點多季示范推廣,安徽省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引進,進行試驗并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