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農業推廣學教學革新實踐思考,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本文作者:傅雪琳 單位:華南農業大學
農業推廣學是研究農業推廣理論與實踐的、多學科交叉的一門學科。該學科屬于農業科學中一門重要的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于一體的綜合性、實踐性的學科,是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農業生產實際、農民生活改善以及農村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應用性知識體系。通過學習《農業推廣學》課程,能夠使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以專業知識為“點”,以廣泛的農業生產經營的多方面因素和需求為“面”,點面結合,科學而有效地從實際出發解決具體問題。因此,以大農學類不同專業的專業課和《農業推廣學》課為依托,培養“T”型的復合型人才是大農學專業的重要任務和目標之一,因此,《農業推廣學》課程的教學顯得非常重要。多年來,為了緊密結合農業人才培育和農業發展對推廣人才的需要,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在農業推廣學專業課、專業限選課和任選課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從課程講授內容、教學形式和考核制度等方面進行課程體系的改革,促進了教學效果的不斷提高[1][2]。
近年來,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對該課程實踐教學環節進行了改革,目的在于讓學生更好地接觸實際,體驗實踐和理論的差異,鞏固理論知識,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實際開展推廣工作的能力。實踐性教學方法的嘗試對于鍛煉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開展農業推廣創新實踐活動的能力、增強學生對專業的熱愛和學習熱情,以及對“三農”的認識與理解等均顯示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開展以案例為線索的啟發式教學,使學生對知識融會貫通
《農業推廣學》課程內容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即推廣理論部分和推廣實踐部分。理論部分以行為改變理論、溝通理論、系統理論、傳播學理論、教育學理論以及組織管理學理論為主。在理論知識教學過程中除介紹各個理論本身的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學生掌握這些理論在農業推廣活動中的指導意義與實際應用。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列舉實際案例,要求學生分析其中能夠應用什么理論以及如何應用該理論指導具體的推廣工作,目的是使學生會初步“紙上談兵”。例如,在講授行為科學的需要層次理論后,教師列舉一個項目在某地推廣成功或失敗的案例,讓學生分析面對不同推廣地區和千差萬別的推廣對象——農戶,根據需要層次理論來了解如何做好推廣工作,最后得出該理論對推廣工作具有指導作用的結論,即在農業推廣工作中,要針對不同農民的實際需要,因時因地因人開展相應的推廣工作。這樣,將枯燥的理論與現實事件融于一體,相互支撐,相互印證,使學生樂于學習和接受。該課程實踐部分的內容圍繞我國農業推廣內容與方法、推廣組織與體系建設、推廣人員素質與職責、推廣的環境條件等進行講授。由于這些內容是結合我國實際情況進行講授,有更多的生動案例(包括正反面的實例)能夠在相應章節加以舉證和分析,啟發學生結合實際靈活學習。
二、開展專題討論,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
討論課是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課堂教學,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為解決某個主要問題進行探討,辨明真偽,以獲取知識的方法。它對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大有裨益。實踐證明,討論課在對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和課堂教學氣氛的改善等方面均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3]。在《農業推廣學》課程的教授過程中,教師針對不同專業學生的專業特點,設置相應的主題開展課堂討論。教師提前2-3周布置任務,一般以國內農業推廣體系或其他方面的改革熱點作為話題,學生成立討論小組,組員分工查閱資料、準備講稿、制作幻燈片,到規定的討論課時間每小組派一名學生上臺演講,然后由教師和其他學生提問和質疑,最后,教師根據每個小組準備的認真程度、討論內容、口頭表達以及幻燈片制作質量等綜合打分,同一小組內不同學生按照貢獻大小的排序在成績上有所差別。例如,在對2005級農學專業(農業生物技術方向)與2005級蠶學(蠶業資源與生物技術方向)共三個自然班學生合班上課時,開展了一次課堂討論。
此次討論課根據我國基層農業推廣體系改革的需要,確定以美國、日本、以色列三國農業推廣特點與經驗借鑒為話題,三個班各負責一個國家的情況介紹及其經驗對我國的借鑒作用,每個班分成不同小組立足于各國農業推廣體系的特點、推廣內容與方法等方面。最終大家弄清楚了這三個國家在推廣方面的主要特點,即美國以大學為主的合作推廣體制以及廣義農業推廣的內容、日本以政府推廣機構與農協為主的雙軌推廣體制、以色列以高科技武裝農業和推廣人員深入田間地頭的工作方式等。結合我國目前的實際,學生們在熱烈討論之后,明白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找出了目前我國基層推廣體系改革可以借鑒的國外經驗。在討論課上各小組學生精心準備的短片、視頻、圖片和文字等資料內容豐富、表達形式生動,激發了其他學生積極思維,勇躍提問和質疑,課堂氣氛熱烈,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多年來,學院在討論課的內容、形式和組織等方面不斷進行改革,總的來看這是最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方式之一,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幫助很大,尤其體現在查閱文獻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多媒體應用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主動學習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與協調能力等方面。
三、開展社會調查與現場參觀活動,使學生學會在實踐中檢驗真理
《農業推廣學》是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一門課程,走出課堂到推廣的第一線去學習,能夠使學生獲得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親身感受現實推廣活動與理論知識之間的聯系和差別,開闊眼界,豐富知識,增強認識,激發興趣。社會調查是一種普遍采用的實踐方式。近年來,在該課程的教學中,學院開展了多次社會調查活動,都結合大學生寒暑假社會實踐和“三下鄉”活動來進行,這樣,在組織形式、人員規模、經費和效果等方面均有了較好的保障。一般教師在上該課程的學生中組建2-3個調研小組,然后分組做準備工作,主要包括選定調研地域、確定調研課題、擬定方案、設計調查問卷等,然后再由學生撰寫調查報告,座談心得體會和交流經驗。通過在工作和生活實際中進行社會調查,使大學生走進農村,接近農民,進入百姓生活,獲取真實印象,感悟“三農”問題的真諦。由此,很多學生與農民的感情拉近了,對專業更感興趣了,學習越來越主動了,社會責任感增強了。正像一些學生在總結時所說的:“農民說的都是一針見血的東西。其實他們懂得比我們還多,或許他們沒有很高的文化水平,但他們善于實踐,善于從實踐中發現問題、總結經驗。走近他們,讓我們見識不少,讓我們學到了在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他們是農村的書本啊!”#p#分頁標題#e#
多年來,對開設有課程實習的農學專業的學生,學院安排的另外一個實習項目是現場參觀。教師在參觀前一周把參觀地和參觀內容的基本情況告訴學生,讓他們通過網絡了解當地農業發展及與推廣工作相關的信息,有備而去。在參觀過程中,要求學生眼到、耳到、心到,積極詢問不懂的問題,并做好記錄。參觀后要求學生每人寫一篇總結,主要談自己的感想、體會和認識等。例如教師曾經多次帶不同年級的學生到增城市進行為時一天的參觀學習。通過到增城市農科所和推廣站參觀,讓學生了解政府推廣機構的設置和運作情況以及開展新品種、新技術試驗和現場示范運作過程;通過到朱村鎮優質稻標準化生產基地、掛綠米業現代化加工車間、以及先科菜業有限公司杏孢菇生產車間與葉菜類蔬菜規模化生產與加工基地參觀,讓學生了解農業龍頭企業的政府牽頭、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到小樓鎮冬瓜種植示范基地參觀,讓學生了解和學習農民的組織——農民冬瓜協會對入會農民在生產前期、生產中期、生產后期提供服務的方法和經驗;通過到寧西鎮參觀華南農業大學教學實習基地,讓學生了解農業大學產學研緊密結合,為當地農業發展做貢獻的做法和經驗。限于時間和經費,凡校外實習安排一般都就近短期進行。但是通過短時間的現場參觀,讓學生親臨現場學習和感受農業推廣活動的主要力量即政府推廣機構、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組織以及高等農業院校等的現實運作情況和對農業發展的重大作用,這比在課堂上抽象講述效果要直觀、生動且學生易于接受和引發他們的想象與思考。
四、開展農業技術推廣活動,訓練學生的推廣技能和創新能力
嘗試參與簡單的農業技術推廣活動是學生真正進入推廣一線、扮演專業推廣人員角色服務老百姓的過程,是充分利用其所學知識和能力解決現實生產問題的時候,相當于實際操練,即“實戰演習”。多年來對于農學專業必修或選修《農業推廣學》課程的學生,教師動員和鼓勵他們積極加入農學院學生會的農業科技協會,親身參與對來信或來電咨詢農業生產技術問題的農民的答復,因為參與這個活動的過程能夠使學生增強責任感和相互之間的信任,并主動查閱專業書籍或請教相關老師確定答案,然后解答農民的問題,提高學生對專業知識重要性的認識,增強學農、愛農和服務農民的專業精神,從而提高他們從事推廣活動的能力;其次,結合大學生“三下鄉”活動,組織學生深入農村和農戶進行技術咨詢,趕科技大集,發放各種技術資料與種子種苗,辦技術講座,現場解答農民的問題等。這樣的活動對學生的訓練是多個方面的,包括心靈的陶冶、愛心的奉獻、友誼的建立、團隊精神的培養、知識的綜合與應用、表達能力與社交技巧的訓練等。通過到實地參觀實習,有學生感慨地說“七天活動、三個月的準備工作。這一趟,我們為愛奔跑!真正體驗了‘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真理。”
此外,開展模擬推廣活動。教師可以就某個技術在某地方的推廣為目標,將學生分成不同小組,設計推廣方案,在課堂上開展模擬推廣活動,然后比較不同小組的方案的優劣及現場表現,評出優勝隊或者讓各小組自己確定一個技術推廣方案,派一名學生向大家宣講,并經比較不同小組的方案后,評出最佳方案。通過這樣的活動,動員各個小組的學生集思廣益、制作方案、激情推廣,既鍛煉他們應用農業推廣原理和方法指導具體推廣活動的能力,例如,2006級農學專業學生開展的“三寧尿素萬州路”的模擬推廣活動,以將產自湖北的三寧尿素銷售到重慶萬州區為例,分析了多年來萬州的尿素市場情況,包括瀘州尿素在萬州農民中有信譽有市場的原因及不足之處。同時,分析了三寧尿素的可行策略,即建立更方便農民購買的銷售方式(示范式銷售、拆整式銷售、篷車式銷售、服務式銷售),以高品質低價格的競爭優勢打開在萬州的市場。這樣的模擬推廣活動使學生關注家鄉的農業生產發展現狀及其技術信息需求,謀求其發展的新途徑和新辦法,又培養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才能。
五、結語
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增強創新能力為核心,強化專業課程實踐教學環節是我國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改革方向。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離不開高質量的實踐性教學訓練[4]。對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的學生而言,農業推廣學知識原理和推廣技能是農學專業學生畢業后服務“三農”必須具備的重要知識和能力之一。根據我國發展現代農業對人才的需要以及結合目前開展的大學生“村官”的培養與選拔[5][6]工作來看,農業大學,尤其是大農學專業學生的培養與農村基層的需要有著密切聯系。大農學專業在大學生“村官”培養方面要發揮獨特優勢,就必須著力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農業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增強課程的實踐教學和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功能顯得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