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農機化領域課程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本文作者:袁巧霞 張終 譚鶴群 單位:華中農業大學
農業推廣碩士農業機械化領域的設置是我國農業機械專業學位制度的完善,也是推進我國農業機械行業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大舉措,它主要為農業機械化研究、應用、開發及推廣,農業機械化教育等企事業單位和管理部門培養應用型、復合型高層次人才。自2004年國務院學位辦批準農業推廣碩士設置農業機械化領域以來,華中農業大學就獲得了此領域招生及授予學位的權利,并隨之制訂了詳細的培養方案,建立了相應的課程體系。但由于農業推廣碩士本身具有成人性、業余性、對口性、速成性等特點[1],加之農業機械化領域報考群體小,生源類型多,報考人員所從事的專業方向各異,其原有專業背景也存在較大的不同,使得現有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存在一些缺陷。因此,突破現有的培養模式,建立適合的農業機械領域推廣碩士的培養方案及課程體系對于提高農業推廣碩士培養質量很有必要。
一、農業機械化專業特點及其對農業推廣碩士的目標要求
隨著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農業機械化的服務領域已逐漸擴大,從單一農田作業機械化擴展到農、林、果、牧、漁多種經營全方位的機械化,并貫穿產前的生產資料供應、產中的生產作業和產后農副產品貯藏、加工、運輸和銷售的機械化、機電一體化和智能化檢測與控制。農業機械服務領域的擴大,非常直接地給農業機械技術推廣戰線上的技術人員提出了新的目標和新的任務,這就是要根據農、林、果、牧、漁各業生產、農村建設以及農民生活的需要,示范推廣農業機械化新技術、新機具,普及農業機械化科學技術知識,指導農業生產人員改善生產條件,提高勞動生產率,有效利用資源,增加產品產量,改善品質[2]。華中農業大學依據服務農業機械化領域的這種要求,本著樹立“大農業大農機”的思想,在農業機械化一級學科的基礎上,其學科研究領域的設置涵蓋農業工程主要領域,包含農業機械化工程、農產品加工技術與裝備、農業生物環境與能源工程以及農業裝備自動化與測控等專業方向,其中除農業生物環境與能源工程外,其它各方向均是圍繞著農業機械全程機械化體系開展學科研究和推廣服務。
農業機械化專業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包括學術型碩士學位和農業推廣碩士學位兩種類型。學術型高層次人才的培養目標是使學生具備農業全程機械化及其自動化裝備的研究與設計、使用管理等方面的知識,能在農業機械設計,農業機械化生產管理及服務部門從事農業機械及相關裝備性能設計,農業機械化規劃與管理,教學與科研等方面工作。對這類人才的培養更多地是注重他們的教學、科研等學術水平的提高和科研能力的培養,而不重視他們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使他們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限制在一個較窄的領域,較難適應目前農業機械化產業發展的需求,難以勝任農業推廣系統職業的要求。
農業機械化領域的推廣碩士是具有專業背景,與農業機械化推廣等任職資格相聯系的專業性學位,與農業機械化專業的工科碩士是屬于同一層次,但它主要為農業機械推廣單位和管理部門培養具有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寬廣的專業知識及相關人文、管理和社會知識,能夠從事農業機械設備推廣、技術服務、農村發展、行政管理及農業機械教育的高層次應用型和復合型人才,即它更側重于應用。其知識結構應突破現行的農業機械工科碩士的培養框架,課程體系在專業性的基礎上以農業機械生產系統的整體性為依據進行綜合設計,并達到機與電、農機與農藝、技術與管理三個相結合,強調知識面寬,相關知識豐富。他們要了解我國農業、農業機械以及農村的發展狀況,了解農民的心理,了解農村社會,因此他們不僅要掌握現代農業機械推廣理論和方法,還要掌握農村社會學、農民心理學、農業系統學以及農村政策法規、農業機械產品市場營銷、金融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識。由于農業機械推廣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信息收集、傳播和運用的過程,農業推廣人員應能主動汲取各種信息,并且能將科學技術進行物化[3],這需要他們具備較強的創新能力、信息收集處理能力、組織管理能力以及與各方溝通協調能力,才能保障工作順利進行。
二、農業推廣碩士農業機械化領域課程體系基本狀況分析
培養方案的制訂要根據培養目標的要求以及學科專業的特點,突出學校的專業特色,綜合考慮學校辦學條件、生源特點和區域特點,既要符合總體目標又應能體現專業特色。華中農業大學在原培養方案的基礎上于2006年對農業推廣碩士農業機械化領域的培養方案進行了修訂,這次修訂是針對學校該領域推廣碩士招生生源主要來自于兩個專業方向,一個是農業機械化工程方向,包含農業機械技術推廣部門、管理部門以及農業機械類大、中專科學校等單位在職人員;另一個是農業生物環境與能源工程方向,這個方向主要包含各級農村能源技術推廣、管理部門及沼氣工程建設部門等單位在職人員。在確定了專業方向的基礎上,根據總體目標將課程設置分為公共課、專業領域主干課和選修課三大類,其中公共課設置上,為了使學生能進一步學習和掌握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樹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開設了政治理論課;針對農業和農村的特點,開設了技術推廣理論與方法、農業科技與“三農”政策和農業傳播技術與應用等課程。此外,還通過外語課的開設使他們能夠提高外語水平,具有閱讀本領域的外文資料的能力。
專業領域主干課則考慮以農業機械化為主要研究領域,通過開設“農業機械化新技術進展”這門課,使學生能較多地掌握有關農業全程機械化學科技術前沿知識和相關信息;為了兼顧農業生物環境與能源工程專業的通用性,并使學生能掌握解決農業問題的先進技術和現代技術手段,開設了試驗設計方法、科學研究方法以及信息技術與應用三門課程。選修課開設了現代農業工程專題、機電一體化技術、系統分析與建模、生物質能新技術專題、環境工程、推廣心理學、科技論文寫作等,兼顧了兩個專業方向,使學生掌握相應領域的基礎理論、系統的專業知識,以及相關的管理、人文和社會科學知識,具有較寬的知識面。該培養方案經過兩年的實施,取得了較好的實施效果,但還存在以下問題:
1.課程體系偏于“統一化”,缺乏特色。由于農業機械領域推廣碩士生源面窄、量少,為了便于教學管理,課程設置時大多數課程與農業推廣碩士其它領域統一安排,具有專業特色的課程不多,農業機械化工程方向僅有農業機械化新技術進展、現代農業工程專題和機電一體化技術三門課程,農業生物環境與能源工程方向僅有生物質新技術專題和環境工程兩門課程。由于農業機械化領域的特殊性,目前從事相關工作的大多數在職人員的基礎學歷專業并不是農業機械化工程或農業生物環境與能源工程,專業特色不明顯的課程使其知識結構缺乏整體性和系統性。#p#分頁標題#e#
2.教學內容偏于“理論化”,脫離實際。農業推廣碩士在讀人員都是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成人,他們具有較強的自主性和豐富的人生閱歷,其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希望所學的內容能對他們的工作具有指導性。但目前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還沒有完全體現出農業推廣碩士教育的特色,大部分照搬書本上的理論,甚至部分課程教學內容陳舊,不同程度地脫離實際、脫離學生學習需求、脫離學術前沿,不利于提高學生分析、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阻礙著農業推廣碩士教育質量的提高。
3.教學方式偏于“培訓化”,缺乏多樣性。目前在農業推廣碩士所采用的教學方式仍以“授課式”教學為主要形式,加之針對在職人員確定的分段式教學的特點,使農業推廣碩士的教學偏于“培訓化”,僅滿足于知識的簡單傳遞,缺乏案例教學、探究教學和遠程教學等現代教學方式,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主性。除此以外,目前擔任農業推廣碩士教學工作的教師絕大部分是學術型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教師,其知識結構和實際工作經驗離農業推廣碩士教育的要求還有一定的距離,不利于學生的創新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溝通能力以及綜合協調能力的培養。
三、農業推廣碩士農業機械化領域課程體系完善與創新的思考
(一)課程體系在整體性、綜合性、寬廣性和實用性的基礎上體現特色
課程體系的建立要在遵循“整體性、綜合性、寬廣性、實用性”原則的基礎上突出專業特色和專業學位的特色。在課程設置上,要注重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培養,強調專業技術職業本身所特有的知識基礎,加強實務訓練,使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和強化,能掌握相應推廣領域堅實的基礎理論、系統的專業知識,以及相關的管理、人文和社會科學知識??紤]到生源的特點,在公共課設置上仍兼顧本校農業推廣碩士其它學科領域,保持原有的課程結構。在專業領域主干課中加強專業特色,兼顧農業機械化工程和農業生物環境與能源工程兩個專業,將原來屬于選修課程的“現代農業工程專題”納入專業領域主干課中,并增加有關農村能源方面的專題內容,使學生全方位了解農業工程學科基礎理論,并通過“農業機械化新技術進展”這門課程掌握學科前沿技術,而原培養方案中的“試驗設計方法”可納入選修課程。選修課程可根據專業方向進行模塊化設計,具體可分為農業機械化工程專業模塊、農業生物環境與能源工程專業模塊和公共選修課模塊。農業機械化工程專業模塊可設置“高等農業機械化管理”、“機電一體化”、“高等農業機械學”等課程,農業生物環境與能源工程專業模塊可設置“生物質能新技術專題”、“環境工程”、“新能源技術專題”、“能源系統工程”等課程,公共選修課模塊中可設置“農業推廣典型案例分析”、“試驗設計方法”、“農業推廣項目評價”、“推廣心理學”、“科技論文寫作”以及“講演與口才”等課程。
(二)課程內容在基礎性、實踐性、先進性和學科交叉性的基礎上突出對實踐的指導性
農業推廣碩士的學習目的是希望能通過學習尋求解決實際問題的理論依據或者是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就要求在課程教學內容的取舍上,不僅要突出基礎性、實踐性、先進性、學科交叉性,而且還要結合生源特點、農業機械化領域各方向發展趨勢及目前面臨的問題,通過案例分析、學術講座、學科前沿知識研討,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這樣可使學生通過概念、抽象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的移植、借鑒、改良和創新,然后對掌握的知識進行篩選、過濾、整合和鞏固,重新構建一個具有相對合理的知識結構,為實踐創新打下牢固的基礎,使學生能有效地將所學新知識及時地應用到生產實際中并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
(三)教學方式在多元化、多樣化的基礎上強調學生的自主性
農業推廣碩士教育著重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操作能力以及觀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應加強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的改進。在教學方法上可采用傳統版書式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影視教學法和網絡教學法等,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能營造一個較好的校外學習氛圍,比較適合農業推廣碩士“入校不離崗”的學習方式,使學生能夠做自學與課堂講授相結合,達到自主學習、自我消化的目的。在教學方式上則應多樣化,既要重視理論講授、課堂討論,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還要重視案例教學、研究式教學和專題講座式教學。案例教學是溝通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可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他們由知識積累向發展能力方面轉變。研究性教學則是需要教師將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取得的新進展引入教學活動,打破原有的凝固、完整的學科邏輯和機械的順序,使學生積極參與研究之中,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探索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4]。在專題講座式教學中,可聘請學?;虻胤礁鲗I領域的知名專家來開設專題講座,使學員開闊視野,增加知識面,在有限的課程學習時間內獲得更大的收獲。除此以外,由于農業推廣碩士教育的職業性、應用性和復合性,這就要求擔任農業機械推廣碩士教育教學和指導工作的教師除了具有較高的相關理論水平外,還必須對我國農業、農村以及農業機械化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有較深的了解,并且要具有從事農業推廣等相關領域的實際工作經驗。因此,要真正做到培養方案的有效落實,除了聘請既有較高學術水平又有較豐富實踐經驗的校內教師擔任農業推廣碩士的教育工作外,還要積極聘請校外有關部門有豐富實踐經驗和一定理論水平的專家參與授課及學位論文指導、評閱和答辯等培養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