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農業推廣論文質量問題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本文作者:王文君 上官新晨 徐明生 楊武英 周志娥 單位:江西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
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是1999年設置的一種與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村發展領域任職資格相聯系的新的專業學位,它是對全日制農科研究生教育的一種補充,我國部分農業院校從2000年開始招生。其目的是根據特定職業的需要培養從事實際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高層次人才,對于我國的“三農”建設,服務地方經濟具有直接的關系和重要的意義。因此它與全日制研究型的研究生人才培養具有一定的差異性。且由于農業推廣專業學位處于初創階段,在培養過程中也必然存在許多問題。本文就農業推廣專業碩士學位培養的特點進行了說明,并對我國農業推廣專業學位論文質量評價體系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闡述,并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對策。
一、農業推廣碩士培養的特點
由于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在生源、入學方式、學習方式、培養目標等方面與全日制農科碩士有很大的差異,這也決定了它有自己獨特的培養特點。主要有:(1)自由性較大。大多數在職研究生都為單位上的技術、管理骨干,工作較忙,必須在自由的時間中進行學習,其自由性較大;(2)年齡跨度大。同一屆的學生年齡相差很大,造成了他們的記憶力、理解力、想象力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別,我們發現我校的學生年齡最大的50多歲,最小的只有20歲;(3)專業對口性較強。對于推廣碩士學位的研究生一般都是本著“干什么,學什么”,具有比較明確的學習目的,在我校就存在著許多選修課程的開設都是根據學生提出的意見進行綜合而成的;(4)學習方式不同。相對于學術型的碩士學位研究生在校課程學習時間一年至一年半而言,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在校課程學習時間一般為半年,時間更短;(5)學歷結構差別大。從目前的招生情況來看,有些學生是本科畢業,有些則是大專畢業,還有的是中專畢業后通過函授獲得大專文憑,這樣就決定了他們的知識層次存在較大的差異性[1]。
二、我國農業推廣專業學位論文質量控制存在的問題與分析
針對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的培養目標和特點,全國農業推廣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委員對農業推廣專業學位制定較為統一的培養方案及教育管理制度,如全國的農業推廣專業學位課程設置相對固定,注重實用性,整體性、綜合性[2]。農業推廣碩士學位設立的目的主要為農業技術研究、應用、開發及推廣,農村發展、農業教育等企事業單位和管理部門培養應用型、復合型高層次人才。根據該目標,其論文的質量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綜合應用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解決農業技術推廣、農業和農村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技術難度和工作量;是否提出了解決農業技術推廣、農業和農村實際問題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進展;所提出的新工藝、新技術和新設計的先進性和實用性;能否為社會創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這是農業推廣碩士學位論文評審的基本要求。從這些基本要求出發,農業推廣碩士主要培養的是“實踐型”的高級應用型人才,這有別于我國全日制“學術型”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和論文評審的基本要求。但從目前存在的現狀來看,在培養目標上,兩者有著明確的區分,但在論文評審時,卻存在著兩者論文評審要求混淆的情況,有許多學校,特別是許多地方院校沒有明確的推廣專業學位的論文評審條例和要求,嚴重制約了推廣專業學位質量的提高和學生如何把握學位論文的開展和寫作。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選題過于學術型。從農業推廣碩士學位論文的要求和培養目標看,是為了培養農業技術研究、應用、開發及推廣,農村發展、農業教育等企事業單位和管理部門培養應用型、復合型高層次人才,其本質特征是“實踐型”。但目前大多數學位論文還是以學術型為主。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有:部分學生為本科學歷,具有一定的理論水平,實踐能力也較強,從他們的角度出發,認為應該從事學術性論文的研究;部分指導老師具有較多的研究課題,需要學生參與并通過學位論文來完成;還有一部分是因為第二導師也是從事科研工作,這樣也會導致學術型論文的比例偏高。李占華等[3]報道,該校2005年前通過答辯的農業推廣碩士的研究生學位論文有69.7%為學術型論文。我校目前獲學位的論文中也有近70%為學術型論文。
2.選題不明確或分析深度不夠。選題直接關系到學位論文的質量和能否近期完成,有人認為,一個好的選題可以占到整個成果的30%甚至更多。由于受培養模式的影響,多數學位論文是在企業或通過調研完成的,但選題則大多數是由第一導師來決定的,第二導師和學生主要負責學位論文完成的過程,這樣會導致兩者銜接不暢。更為甚者,有時第二導師僅為一種形式,很難對學生學位論文的完成提供足夠的建議和意見。同時由于受工作環境和工作條件的限制,部分學生難以找到適合自己的題目;還有的是部分學生工作前所從事的專業與目前農業推廣專業學位的專業對口性不是很強,也造成了他們對整個研究的深度把握不夠;目前農業推廣專業學位的論文完成都是由學生自己承擔研究或調研經費,這也造成了有些研究論文在完成時與選題時出現一些偏差。另外,也切忌在論文選題時論文題目過大、內容空、研究周期過長等問題。
3.開題報告和中期考核流于形式。論文開題是保證學位論文質量和能否按時完成論文的重要措施。通過開題,學生可以在導師和學科點相關專家的共同指導下,完善選題,明確論文所能達到的預期目標,同時也可以發現選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避免或少走彎路;還可以通過交流使導師更好地了解學生對所研究的內容和對基礎知識掌握情況,有針對性地設計論文的研究內容。但目前許多學校對全日制農科研究生的開題和中期考核都開展得很好,制度也較完善。中期考核是為了保障論文質量的的重要環節之一,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具體所在學院(專業)對論文工作有比較全面的了解,及時發現學生在論文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對學生在論文開展過程存在的問題提出修改意見,使學生進一步明確以后的研究方向。它對論文順利完成和質量保證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但對于農業推廣專業學位的研究生的開題和中期考核,有些走過場,流于形式。主要表現為學生在開題過程中對論文的基本思路、技術路線和方案、實驗手段、預期的結果都不是很了解,卻由于專家或導師對學生的放松或要求不高,就輕易通過。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有:學生自身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但由于學生的學習自由性較大,沒有足夠的時間,準備得很匆忙,而導師或專家又礙于面子或關系,導致開題報告和中期考核流于形式。#p#分頁標題#e#
4.論文初審和評閱不嚴格。論文初審是論文評閱的前提基礎,也是保證論文評閱順利通過的重要步驟。論文初審是導師或學生所在院系導師組的工作[4],但目前有些學校或院系在論文初審過程中存在不嚴謹的現象,一些明顯的錯誤都沒有修訂。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學生與導師之間的交流不暢,導師沒有及時和有效地了解學生論文工作進展情況;導師或導師組對學生的學位論文沒有認真審閱。筆者曾審閱了某一高校的4篇學位論文,其中一篇就判為不合格,一篇及格,其中不合格的論文除了論文的學術性之外,更為明顯的是通篇存在語句不暢,錯別字多。筆者了解到不合格論文的導師根本沒有看過論文,更不要說修改,由此可見論文的初審是關系到學生的論文能否順利通過的重要一環。閱讀和修改論文是導師或導師組指導研究生的重要工作,通過不斷地修改論文,可以發現論文存在的不足與差距,為以后研究生的培養提供幫助;也可以培養學生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綜合能力、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追求完美的思維方式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導師的治學態度將對學生以后從事科研或其他工作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5]。論文評閱是匿名專家對學位論文質量控制的最后的環節,目前我國大多數學校都對學位論文進行雙盲審,這對于提高學位論文的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問題,譬如學位論文在盲審時,由學生送到指定的評閱專家手中而不是通過郵寄,這事實上是有背于盲審的初衷。因為大多數專家都與指導老師具有一定的聯系,而這種做法會使得評審專家自然了解是哪位導師學生的論文,影響學位論文評審的公正性[6]。另外還存在許多其他問題,如有些專家的評審意見是寄給學生所在的院系,這樣導師或者是院系領導在第一時間就知道評審結果和意見,有些導師甚至由于評閱意見不好重新送審,這也不利于學位論文質量的提高,也浪費了專家的時間和精力。而最好的做法是由學校從事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部門(研究生院/處)直接進行寄送學位論文和接受評閱意見,并將相應的意見反饋到相關的導師。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論文評閱意見反饋到指導老師和學生后,指導老師并沒有要求學生按評審專家的意見進行修改,這也不利于論文質量的提高[7]。
5.論文答辯。論文答辯是學位論文質量控制的最后環節,同時也是全面檢查學生知識結構和綜合運用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解決所研究的問題、分析問題能力以及組織協調、表達能力的關鍵環節。切實有效地把好這一關,對于提高農業推廣學位教學質量和學位論文質量都有重要的正面導向作用,否則將帶來負面影響,為部分混學位或者認為自己掏了錢理應拿到學位者大開方便之門,嚴重損害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聲譽。但事實上目前部分高校在農業推廣學位論文答辯方面把關不嚴格,表現在人情味重;所問問題過于簡單[8];不注重學生利用相關的基礎理論和知識解決所面臨的問題,僅是就事論事,為學位申請人大開方便之門。
6.學位論文的修改。通過前面專家的評審、答辯專家的詰問,自然會對論文提出一些修改意見或發現一些錯誤,這些對于學位申請人和導師來說都就認真作好記錄,之后根據相關的意見進行修改。但部分學生甚至導師在某種程度上都存在偷工減料的現象,對于容易修改的問題則是進行相應的修改,而對于一些需要一定時間進行修改的問題則避開,這些都是對學位論文質量不負責的行為。對此需要相關的研究生管理部門嚴格把關,一旦發現答辯后未糾錯、未修改的學位論文不予接收,甚至取消學位申請人當年申請學位的資格。
7.學位論文質量評價體系不合理。從目前來看,大多數學校都沒有對農業推廣專業學位論文制定相關的論文評閱質量和論文答辯質量控制標準,大多沿用全日制研究生論文評閱質量和論文答辯質量控制標準。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推廣碩士學位論文質量的提高,也是對農業推廣碩士的一種不公正的對待。因為農業推廣碩士學位設立的目的主要為農業技術研究、應用、開發及推廣,農村發展、農業教育等企事業單位和管理部門培養應用型、復合型高層次人才。相應的其論文的質量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綜合應用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解決農業技術推廣、農業和農村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技術難度和工作量;是否提出了解決農業技術推廣、農業和農村實際問題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進展;所提出的新工藝、新技術和新設計的先進性和實用性;能否為社會創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這是農業推廣碩士學位論文評審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說,農業推廣碩士學位論文應在實踐中完成[9]。
從上述的培養目標和論文評價標準可以看出,兩者的學位論文質量控制標準應有著較大的區別。總之,處于初創階段的農業推廣專業學位,在培養過程中也必然存在許多問題,論文質量控制方面也不例外。但作為研究生質量管理部門和承擔研究生培養的導師,均應發揮各自的主觀能動性和創新性,共同為農業推廣專業學位論文質量的提高而努力,達到保證和提高農業推廣碩士培養高質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