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傳統農業危機與現代農業教育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清代康乾之世,中國的小農經濟已發展到了頂峰。然而人口的激增也為此后的中國社會埋下隱患。據宣統年間統計,我國從康熙五十年(1711)到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131年間人口增加了3倍。人均占地面積從乾隆三十一年(1766)的0.4593hm2降到光緒十三年(1887)的0.1606hm2。人多地少的矛盾導致糧食供應成為嚴重問題。因此,中國傳統農業面臨轉型,提高單位面積畝產量的需求變得越來越迫切。除了日益尖銳的人地矛盾以外,清代中后期中國對外貿易的衰落也增加了傳統農業的壓力。絲、茶一直是中國主要的出口貨物。從19世紀40年代開始,中國絲、茶的出口額迅速增長。絲至光緒六年(1880)達到82201擔,次年絲的出口量逐年減少,至光緒十一年(1885)僅為57984擔。茶的出口量起伏比絲更甚。光緒十四年(1888)出口量達到210萬擔。此后,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中國的茶貿易逐漸走向衰落,受到日本、印度、錫蘭等國的擠壓,出口量大大縮減。光緒二十六年(1900)時僅出口138萬擔。以九江口為例“,九江開埠之時,以出茶甚多,曾謂之茶埠。嗣以美國用日本茶,英用印度茶、錫蘭兩地之茶,九江茶商遂不振。今則出口較多,似不難復昔時之盛”。出口的萎縮導致大量茶商、茶農損失慘重。絲、茶對外貿易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生產技術的落后無疑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印度制茶較中國優越的地方,在于機器勝于手工。中國的小農生產是不能與印度的大茶園競爭”。蠶絲業也是“咸同以來,蠶種受病,出貨日少;繅絲守舊,成色日劣;遂到出口銳減,價格日低”。可見農產品生產、加工技術的落后直接導致了對外貿易的衰落。此外,西方國家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的興起,也使中國傳統的農業技術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處于同時代的西方國家在經歷工業革命后,進入了以科學技術為基礎的農業革命時代。19世紀后半葉,美國人開始在農業生產中使用機械;光緒四年(1878),英國人托馬斯將鋼鐵廠廢渣制成“托馬斯磷肥”并出售給農民;光緒八年(1882),法國人發明波爾多液防葡萄霜霉病,且及時地用于生產實踐。機械在農業中的應用,對農副產品進行深度加工等。這些先進生產力讓傳統農業望塵莫及。農業機械化大大提高了西方農業的勞動生產率,而化肥、農藥的使用和在現代科學理論指導下的施肥技術,又保證了農業收成。從此,西方農業技術開始真正超過中國。19世紀末,中國傳統農業已失去其領先地位。
2科教興農思潮的熾盛
中國傳統農業教育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傳播農業知識和發展農業生產中都起過重要的作用。在中國傳統的農業教育被當代學者稱為“經驗農學”。在這種農學體系下,農業知識主要靠經驗的代代相傳,即《管子》所謂“農之子常為農”,其“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然而,面對現代新興的農業技術,這種言傳身教家傳世襲的教授方法已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科技的教育需求,專業的農學教育機構的建立已是勢在必行。清末,中國部分有識之士已注意到中國傳統農業技術與西方農業技術的差距,開始呼吁繼承中國傳統的重農思想,并引入西方先進的農業科技,發展農業教育,以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和現代化。光緒二十三年(1897),梁啟超在《農會報•序》中指出“:秦漢以后,學術日趨無用。……學者不農,農者不學,而農學之統,遂數千年絕于天下,重可慨矣”。二十七年(1901),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聯名上奏朝廷:“大凡農家率皆謹愿愚拙,不讀書識字之人,其所種之法,止系本鄉所見,故老所傳,斷不能考究物產,別悟新理新法,惰陋自甘,積成貧困,今日欲圖本富,首在修農政。欲修農政,必先興農學”“,查外國講求農學者,以法、美為優,然譯本尚少。近年譯出日本農務諸書數十種,明白易曉,且其土宜風俗與中國相近,可仿行者最多。”張之洞、劉一坤等還提出了興農學、辦學堂的具體方法。即:在京師設立農務大學堂;鼓勵學生留學日本、歐美學習農學,并獎以官職;各省廣印農學書籍,分發各州縣“體察本地情形,勸諭紳董,依法試種”;每縣設勸農所,邀請各鄉紳董來講學;在省城設立農務學堂,“選中學校普通學畢業者肄業其中,并擇地為試驗場,先行考驗實事,以備分發各縣為教習”,等等。此外,羅振玉與梁啟超還分別辦了《時務報》和《農會報》,鼓吹師法西方、科教興農,重農興學之風一時熾盛。
3現代農業教育的興起
在朝野上下科教興農的呼聲中,光緒二十三年(1897),光緒帝下詔令興農學,命各省督府勸諭紳民興辦農學堂,命總理衙門頒行農學會章程,命各學堂翻譯各外國農學書籍。光緒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即“壬寅癸卯學制”),把農業教育納入正式的學制系統。在清廷頒布的“壬寅癸卯學制”中,將學堂分為“普通”和“實業”兩個系統。針對實業系統,清廷又制定了《奏定實業學堂通則》,將實業教育分為農、工、商三科。其中農科分初等農業學堂、中等農業學堂、高等農業學堂、農科大學四級。初等農業學堂“以教授農業最淺近之知識技能,使畢業后實能從事簡易農業為宗旨”。中等農業學堂“以授農業所必需之知識藝能,使將來實能從事農業為宗旨”。高等農業學堂“以授高等農業學藝,使將來能經理公私農務產業,并可充各農業學校之教員、管理為宗旨”。高等農業學堂畢業生可升入農科大學。同時又規定對于章程中所列的科目各省因地制宜,根據地方情形取舍分合。隨后,一批具有現代意義的農業學校很快在全國普遍開設起來。光緒二十三年(1897),我國第一所涉農專門學堂———杭州蠶學館建立,創辦者是浙江知府林迪臣。蠶學館聘有日本教習,于次年4月開學。二十四年(1898),張之洞設立湖北農務學堂,聘請美國農學教習授課,并在美國購買農具、種子。該學堂分為農、蠶兩科,是我國多科性中等農業教育的發端。同年,京師大學堂成立,未分科,只開設了農學課程。二十八年(1902),袁世凱在保定創辦直隸高等農務學堂,這是我國大學專科農業教育的肇端,學堂聘請了日本、美國教習進行講授。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批準京師大學堂興建農科。宣統二年(1910),京師大學堂農科開始招生,教師悉聘日本人。京師大學堂農科是清廷學部舉辦的唯一一所農科大學。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以后,各級農業學堂在全國各省普遍開設起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辦學成效。據統計,宣統元年(1909),全國高等農業學堂已有5所,分別位于直隸、江西、山東、山西、湖北等新政辦得較有成效的省份,學生已有530人;中等和初等農業學堂分布較廣,在全國23個省份中,中等農業堂有31所,學生3226人;初等農業學堂有59所,學生2272人。而且,在當時農、工、商各科實業學堂中,農業學堂相對發展最快,辦學成效最為顯著。在各科實業教育中,農業無論是學堂總數還是學生總數都遠高于工業、商業,分別占到實業學堂總數百分比的50.80%和47.80%。這一優勢在中等學堂中尤其明顯。由此可見,在清末農業教育受到了各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而且辦學頗有成效。
作者:劉恒 劉秀丹 單位:貴州省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