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農業教育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我國農業農村教育論文
一、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M村位于江西省某鄉最東南端,群山綿延,山高路陡,植被覆蓋較好,去往該村的惟一公路正在修建,目前交通還較為落后,從縣城火車站到該村所在的鄉鎮中心需坐2小時30分鐘的鄉間客車,到達該村還需1小時40分鐘的車程。該村以農業生產為主,經濟來源主要靠種植水稻、油茶以及其他經濟作物。在收集該村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筆者以實地研究的方式和深度訪談的方法進一步調查該村的教育現狀。將M村的230戶居民以戶為單位對其編號,從中隨機選取30戶作為樣本,在一個月的時間內對這30戶的戶主進行了走訪,了解其家庭的基本情況和其子女的受教育情況。同時調查了該村唯一的村小學。之后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分析方法對資料進行分析,以期知曉當前農村教育的現狀并對今后農村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啟發借鑒。
二、研究發現
就教育水平來說,該村40歲至59歲的被訪者的教育水平基本處于小學及以下水平,40歲以下的被調查者基本達到了初中水平。文盲也有一些,主要是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群。子女基本完成或將完成義務教育,少數大學畢業或在讀,總體看子女的教育水平比其父輩高。結合訪談得出:
(一)義務教育受到村民的廣泛認可
在國家基礎教育政策的大力推動下,特別是2006年以來實施的“兩免一補”政策使得義務教育由家庭繳費逐漸演變為國家財政承擔,調動了農村家庭對義務教育的支持,農村義務教育的逐漸名副其實讓村民受益匪淺。訪談發現,大多數家庭都支持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僅有兩例在義務教育階段輟學外出務工,其余都已完成或將完成義務教育。如,村民李某(中年女性,上個世紀末從鄰村嫁到該村)說,她和丈夫的主要職責就是在家種地、照顧老人和孩子,家中主要經濟來源于自己家中種植的幾畝棉花和幾畝蔬菜;夫妻倆育有一兒一女,兒子在中心小學上五年級,女兒在本村讀三年級,學雜費全免,目前只需交納少量的書本費。當談起國家的教育免費政策時,父母和孩子都臉帶笑容,連說政策好,兩免政策讓他們受惠不少。村民楊某(男性,60多歲,小學文化,收入以種田為主,共有13畝地,主要為花生和水稻)對于子女教育也大為認同。他有三個子女,大女兒小學畢業,嫁給本村的一位村民多年,下有一女,在本村讀學前班。二女兒初中畢業多年,去年嫁到鄰村。三兒子先后就讀南昌大學,同濟大學,并于去年研究生畢業,現就職于廣州。這些年家庭的全部收入都用于了三兒子的教育費用,但是通過談話,發現老人不后悔供兒子讀書,他仍然堅信知識是農村子弟改變命運的較好出路。
(二)教育投入與教育期望無明顯的性別差異
地方淪陷時期的農業教育論文
一、農業教育在殖民奴化教育中的地位
在九一八事變之后,東北原本的教育遭到了日本殖民主義者的大肆破壞,各類學校被迫關閉或停辦。在偽滿洲國成立之后,日本侵略者以強化經濟掠奪政策的“產業開發”為主要目的,從而加強了職業教育的開展,恢復了一大批職業學校,取消初、高級中學的文理科,把普通中學改為農、工、商等科的職業學校。如在偽安東省就把安東、莊河、岫巖、臨江、通化、撫松、長白等縣的十所中學,改成了農業學校等實業學校。可見,在日本侵略者實行奴化教育的初期,就把以農業教育為主的實業教育作為其奴化教育的重要內容。1937年5月2日,偽滿政府正式公布《學制綱要》,并于1938年初正式實施“新學制”。新學制強調“重視事業教育和實務教育”,將國民高等學校都改成了四年制,農、工、商、水產等職業性的學校實務課程不斷增加,削減文化基礎知識課程。在偽滿洲國國民高等學校中,農科學校所占比例不斷提高,歷年增加和恢復的國民高等學校也多數是農科學校。農業教育的發展不僅體現在農科學校的增加上,日偽政府在農業教育師資的投入上也是巨大的。以中等教育為例,截至1940年,全東北有中等教育學校188所,其中農科學校占44.68%;在師資方面,所有中等學校教職員共2901人,其中農科學校教職員1269人,占全部師資的43.74%。相比工業科學校教職員293人,商業科教職員664人,水產科教職員27人,偽滿政府對農業教育的師資投入所占的比重是相當大的??梢?,農業教育在偽滿教育體系中占據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1941年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后,日偽政府的教育進入了“戰時體制”階段,但農業教育依然是偽滿奴化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國民高等學校方面,1942年“偽滿”共有學校165所,其中農科108所,占全部學校的65%;1943年共有學校175所,其中農科120所,占全部學校的69%。在職業學校方面,1942年公私立職業學校共有60所,其中農科學校就有28所,占全部職業學校的46%。這就說明,偽滿農科國高,在整個國民高等學校中,都占據了優勢。偽政府正是為了加緊掠奪東北地區的農業資源以支持侵略戰爭,而持續深入地發展農業教育。
二、東北地區農業教育的主要內容及特點
(一)偽滿“新學制”下農業教育的主要內容
1.普通學校教育中的農業教育
(1)初等教育中的農業教育
日本侵略者認為,小學教育是殖民地統治的基礎,為了加強殖民統治,造就偽滿洲國需要的“國民”,必須從初等教育著手。在偽滿洲國的初等教育中,就包含著對中國東北地區兒童進行簡單淺顯的農業教育。1938年《新學制施行規程趣旨》中規定,“新規程之學科目中,尤須留意者,為初等教育之國民科、作業科、實務科”,這里的“作業科”、“實務科”就包含著簡單的農事教育的內容。偽滿民生部公布的《國民學校規程》規定國民學校科目就包括作業課,作業課的內容包括簡易手工及掃灑、園藝初步以及簡單的農事等。在國民優級學校課程設置中,一、二年級的學生每周共有32學時的課程,其中就有4學時的實業課。實業課授課的要旨為:“授與關于實業之普通知識、技能,依地方情況得課以農業、工業或商業。”
全球化時代高等農業教育論文
一、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趨向國際化
隨著人類傳播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電子信息傳播的高效率,全球生活將趨于同步化,時空差別縮小,世界已經進入了全球化時代。全球化最顯著的特征就是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推動全世界各國之間在政治、科技、教育及文化的交流日益頻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國際化就成為了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以國際教育貿易市場開放為前提,以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為推動力,充分利用國內和國際教育市場,優化配置高等教育資源,并促進高等教育在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從而培養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質量人才。高等教育國際化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結果,是提高人才素質和高校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應采取相應措施改革發展,如增加專業人員出國交流、大力引進在國外已取得較大成就的留學人員(如我國近年中組部實施了“千人計劃”、中國科學院實施了“百人計劃”)等,以保證我國不同領域學科發展處于世界前列。農業高等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受到全球化的沖擊。高等教育國際化給高等農業院校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培養出能面向社會、面向國際的專業人才,成為高等農業院校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我們必須認真分析我國高等農業教育現狀,找出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創新改革,以完善我國高等農業教育體系,促進我國農業快速發展,真正解決“三農問題”,加速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我們的強國夢。
二、我國高等農業教育現狀
1.我國高等農業教育呈現國際化趨勢,但仍需加快步伐。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隨著高等農業院校來華留學生規模不斷擴大,以及留學回國人員的增加,我國農業高等教育逐步與國際接軌,農業高等教育國際化步伐逐步加快,甚至不同的學科,如生物信息學、人類醫學等先進的技術手段開始應用于農業的某些研究領域,但高等農業教育國際化仍然任重而道遠。我國農業高等教育國際化仍存在一些問題,與發達國家相比較,還有較大差距,需進一步改革完善。比如高等農業院校設備更新較慢、引進設備利用率較差、師資水平提高緩慢、教學設備陳舊、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落后等。農業院校引進高端人才力度不夠,缺乏在管理、教學和科研中有突出成就的領軍人物。
2.我國高等農業教育需要進一步加強區域優勢和特色發展。
近些年,高等農業院校為適應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需要,紛紛擴大招生規模,提高了更多人的專業素質和水平,但許多院校把增加學科專業種類、擴大專業規模放在第一位,新增設的學科專業多脫離了農業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更多強調規模的發展,過多注重經濟效益,使得高等院校學科專業設置同質化現象嚴重,優勢和特色發展受到影響。在市場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傳統的涉農學科專業缺乏政府的政策保護,致使部分特色專業招生困難,甚至專業取消。許多涉農專業不能著眼于本區域的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特點,不能主動為當地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形不成區域傳統與特色。
中肯高等農業教育論文
一、教育概況
1.師資力量
南京農業大學現有教職員工2726人,專任教師1501人,其中59.8%具有博士學位,57.3%具有高級職務,23.9%具有正高職稱;45歲以下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76.7%。2010年,埃格頓大學共招生10001人,其中納庫魯校區1966人,主校區恩杰羅校區8035人。同年,埃格頓大學共有教職員工2165人,其中1-4級(中級以上職稱)818人,5-10級(中級職稱)610人,11-18級(講師以上)737人。埃格頓大學能夠勝任教學任務的教師數量不足,師生比數值偏低,勢必會影響到教學效果,不利于培養合格的人才。學校有培訓教師的學院,參加中非高校合作計劃的中國高校也在師資、管理人員方面給予了一定的援助和支持。南京農業大學自1994年起與埃格頓大學合作,包括學生、學術、師資的交流。師資力量差異也為兩校開展進一步的合作與交流提供了廣泛的空間。
2.藏書規模
2014年,南京農業大學圖書館總館館藏書籍總數是埃格頓大學主圖書館書籍總數的18.2倍。埃格頓大學主圖書館大多數書籍由英美國家作者編寫并出版,價格昂貴,還有一部分是由美國援助機構(USAID)等國外機構捐贈。書籍涵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各學科,以自然科學居多。也有肯尼亞出版(如macmillan)由肯尼亞作者編寫的書籍,價格相對較低,但數量極少,遠不能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
3.課程設置
中國農業院校學生在第一、二學年的基礎階段需修習英語、高等數學、計算機和政治理論等課程。南京農業大學的課程包括通識教育共49學分(思想政治理論類14學分,英語類12學分,計算機類5學分,軍事體育類7學分),專業基礎課16.5學分,專業核心課16學分,綜合性實驗教學環節18學分,拓展教育26學分。英語是肯尼亞的官方語言,也是高等院校的教學語言,因此肯尼亞高校學生在低年級階段無需花費大量時間學習英語。埃格頓大學與農業相關的學院有農學院、環境與資源學院、理學院等學院。學生要取得學士學位需完成4學年8個學期的課程,每學期6-10門課,每門課約3個學分,一學期修滿18-25學分。以農業經濟管理系本科課程為例,第一學年基礎課和專業課并重,既要掌握數理化等理科基礎知識,又要學習專業知識。從第二學年開始,以專業課程知識學習為主,所開設的課程與專業密切相關,而且非常重視實踐,如田間實習、農場管理等。第三、四學年仍以專業知識為主,但逐漸設立論文寫作等以研究為導向的科目?! ∧暇┺r業大學與農業相關專業的課程注重理論知識與實踐、實驗相結合。由于中國國土遼闊,各省地理條件差異大,動物類型多樣,課程設置無法體現某一地區的特色?! “8耦D大學與農業相關專業的課程設置不僅以專業知識為主,注重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而且呈現出本土化的趨勢,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開設具有當地特色的專業課程。如動物科學系開設的駱駝生產、馬管理、養蜂、養蠶等課程與肯尼亞當地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相適應,而且分科細致,對于動物生產的知識細化到到奶牛、生豬、山羊等具體的動物。
傳統農業危機與現代農業教育論文
1傳統農業面臨的危機
清代康乾之世,中國的小農經濟已發展到了頂峰。然而人口的激增也為此后的中國社會埋下隱患。據宣統年間統計,我國從康熙五十年(1711)到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131年間人口增加了3倍。人均占地面積從乾隆三十一年(1766)的0.4593hm2降到光緒十三年(1887)的0.1606hm2。人多地少的矛盾導致糧食供應成為嚴重問題。因此,中國傳統農業面臨轉型,提高單位面積畝產量的需求變得越來越迫切。除了日益尖銳的人地矛盾以外,清代中后期中國對外貿易的衰落也增加了傳統農業的壓力。絲、茶一直是中國主要的出口貨物。從19世紀40年代開始,中國絲、茶的出口額迅速增長。絲至光緒六年(1880)達到82201擔,次年絲的出口量逐年減少,至光緒十一年(1885)僅為57984擔。茶的出口量起伏比絲更甚。光緒十四年(1888)出口量達到210萬擔。此后,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中國的茶貿易逐漸走向衰落,受到日本、印度、錫蘭等國的擠壓,出口量大大縮減。光緒二十六年(1900)時僅出口138萬擔。以九江口為例“,九江開埠之時,以出茶甚多,曾謂之茶埠。嗣以美國用日本茶,英用印度茶、錫蘭兩地之茶,九江茶商遂不振。今則出口較多,似不難復昔時之盛”。出口的萎縮導致大量茶商、茶農損失慘重。絲、茶對外貿易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生產技術的落后無疑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印度制茶較中國優越的地方,在于機器勝于手工。中國的小農生產是不能與印度的大茶園競爭”。蠶絲業也是“咸同以來,蠶種受病,出貨日少;繅絲守舊,成色日劣;遂到出口銳減,價格日低”??梢娹r產品生產、加工技術的落后直接導致了對外貿易的衰落。此外,西方國家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的興起,也使中國傳統的農業技術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處于同時代的西方國家在經歷工業革命后,進入了以科學技術為基礎的農業革命時代。19世紀后半葉,美國人開始在農業生產中使用機械;光緒四年(1878),英國人托馬斯將鋼鐵廠廢渣制成“托馬斯磷肥”并出售給農民;光緒八年(1882),法國人發明波爾多液防葡萄霜霉病,且及時地用于生產實踐。機械在農業中的應用,對農副產品進行深度加工等。這些先進生產力讓傳統農業望塵莫及。農業機械化大大提高了西方農業的勞動生產率,而化肥、農藥的使用和在現代科學理論指導下的施肥技術,又保證了農業收成。從此,西方農業技術開始真正超過中國。19世紀末,中國傳統農業已失去其領先地位。
2科教興農思潮的熾盛
中國傳統農業教育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傳播農業知識和發展農業生產中都起過重要的作用。在中國傳統的農業教育被當代學者稱為“經驗農學”。在這種農學體系下,農業知識主要靠經驗的代代相傳,即《管子》所謂“農之子常為農”,其“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然而,面對現代新興的農業技術,這種言傳身教家傳世襲的教授方法已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科技的教育需求,專業的農學教育機構的建立已是勢在必行。清末,中國部分有識之士已注意到中國傳統農業技術與西方農業技術的差距,開始呼吁繼承中國傳統的重農思想,并引入西方先進的農業科技,發展農業教育,以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和現代化。光緒二十三年(1897),梁啟超在《農會報•序》中指出“:秦漢以后,學術日趨無用。……學者不農,農者不學,而農學之統,遂數千年絕于天下,重可慨矣”。二十七年(1901),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聯名上奏朝廷:“大凡農家率皆謹愿愚拙,不讀書識字之人,其所種之法,止系本鄉所見,故老所傳,斷不能考究物產,別悟新理新法,惰陋自甘,積成貧困,今日欲圖本富,首在修農政。欲修農政,必先興農學”“,查外國講求農學者,以法、美為優,然譯本尚少。近年譯出日本農務諸書數十種,明白易曉,且其土宜風俗與中國相近,可仿行者最多。”張之洞、劉一坤等還提出了興農學、辦學堂的具體方法。即:在京師設立農務大學堂;鼓勵學生留學日本、歐美學習農學,并獎以官職;各省廣印農學書籍,分發各州縣“體察本地情形,勸諭紳董,依法試種”;每縣設勸農所,邀請各鄉紳董來講學;在省城設立農務學堂,“選中學校普通學畢業者肄業其中,并擇地為試驗場,先行考驗實事,以備分發各縣為教習”,等等。此外,羅振玉與梁啟超還分別辦了《時務報》和《農會報》,鼓吹師法西方、科教興農,重農興學之風一時熾盛。
3現代農業教育的興起
在朝野上下科教興農的呼聲中,光緒二十三年(1897),光緒帝下詔令興農學,命各省督府勸諭紳民興辦農學堂,命總理衙門頒行農學會章程,命各學堂翻譯各外國農學書籍。光緒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即“壬寅癸卯學制”),把農業教育納入正式的學制系統。在清廷頒布的“壬寅癸卯學制”中,將學堂分為“普通”和“實業”兩個系統。針對實業系統,清廷又制定了《奏定實業學堂通則》,將實業教育分為農、工、商三科。其中農科分初等農業學堂、中等農業學堂、高等農業學堂、農科大學四級。初等農業學堂“以教授農業最淺近之知識技能,使畢業后實能從事簡易農業為宗旨”。中等農業學堂“以授農業所必需之知識藝能,使將來實能從事農業為宗旨”。高等農業學堂“以授高等農業學藝,使將來能經理公私農務產業,并可充各農業學校之教員、管理為宗旨”。高等農業學堂畢業生可升入農科大學。同時又規定對于章程中所列的科目各省因地制宜,根據地方情形取舍分合。隨后,一批具有現代意義的農業學校很快在全國普遍開設起來。光緒二十三年(1897),我國第一所涉農專門學堂———杭州蠶學館建立,創辦者是浙江知府林迪臣。蠶學館聘有日本教習,于次年4月開學。二十四年(1898),張之洞設立湖北農務學堂,聘請美國農學教習授課,并在美國購買農具、種子。該學堂分為農、蠶兩科,是我國多科性中等農業教育的發端。同年,京師大學堂成立,未分科,只開設了農學課程。二十八年(1902),袁世凱在保定創辦直隸高等農務學堂,這是我國大學專科農業教育的肇端,學堂聘請了日本、美國教習進行講授。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批準京師大學堂興建農科。宣統二年(1910),京師大學堂農科開始招生,教師悉聘日本人。京師大學堂農科是清廷學部舉辦的唯一一所農科大學。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以后,各級農業學堂在全國各省普遍開設起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辦學成效。據統計,宣統元年(1909),全國高等農業學堂已有5所,分別位于直隸、江西、山東、山西、湖北等新政辦得較有成效的省份,學生已有530人;中等和初等農業學堂分布較廣,在全國23個省份中,中等農業堂有31所,學生3226人;初等農業學堂有59所,學生2272人。而且,在當時農、工、商各科實業學堂中,農業學堂相對發展最快,辦學成效最為顯著。在各科實業教育中,農業無論是學堂總數還是學生總數都遠高于工業、商業,分別占到實業學堂總數百分比的50.80%和47.80%。這一優勢在中等學堂中尤其明顯。由此可見,在清末農業教育受到了各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而且辦學頗有成效。
作者:劉恒 劉秀丹 單位:貴州省博物館
農業信息網絡教育論文
一、寶應縣農村農動力現狀
(一)農村勞動力年齡結構失衡
據報道:全國從事農業的50歲以上的農村勞動力占44.4%,江蘇從事農業的60歲以上的勞動力占57.6%,從事糧食生產的農民平均年齡已經超過58.2歲,其中女性占64%。而我縣從事農業生產的60歲以上農村勞動力占58.5%,其中從事糧食生產的農民平均年齡都已超過55歲,而且以女性居多。30歲以上50歲以下所占的比例很小,這一年齡結構的失衡狀況將嚴重影響我縣農業科技的應用和推廣。
(二)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普遍較低
根據有關統計資料表明:我縣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村勞動力文化水平在逐年提高,但農民文化素質整體水平仍然普遍較低。以2012年為例,全縣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農村勞動力約占總農村勞動力的70%,其中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10.2%,高中文化程度及中專文化程度的勞動力分別占總農村勞動力11%和3.2%。近兩年來,隨著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的進一步加大,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壯年勞動力大多選擇了外出務工。農村現有勞動力呈現出兩極趨勢:一是年齡大、二是文化低。對此,如何進行教育培訓,提高留守人員的科技文化素質,就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突出問題。
(三)農民的思想觀念陳舊、科技知識落后
農民思想觀念陳舊、科技知識落后,是阻礙農民增收致富的一個最大的障礙。從我縣目前現有農村農動力狀況來看,由于他們年齡偏大,文化水平較低,受自然環境、資源因素、信息因素、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影響,加上農村傳統的精神文化因素在他們意識中的根深蒂固,因而導致了有相當一部分從事農業生產的留守農民,他們總是喜歡安于現狀,滿足于現實,不愿意接受新觀念,新知識,從而難以改變現有貧窮落后的現狀。
農業大學成人教育論文
一、成人教育的辦學現狀、困難和問題
由于經濟利益的驅使,省外甚至國外許多成人教育辦學機構不斷涌入云南,良莠不齊的辦學實體和花樣迭出的辦學形式使得成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陷入招生無序競爭、人才培養質量不高、辦學信譽不佳的現實困境。近幾年更讓農業院校感到困惑和危機的是,隨著農業在職人員和農村新型農民接受大學教育的多樣化需求,省內高校不斷開設農科類成人教育專業,開放大學、網絡教育也擴大農科類招生規模。云南農業大學成人高等教育面臨與省內外大學的競爭,面臨傳統成人教育與現代網絡教育的競爭。目前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除醫學等特殊行業外,成人生源已經逐年下滑,生源質量相比過去也有所下降,而云南農業大學成人教育管理機構和教學學院卻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危機認識不深、開放辦學思想不解放、競爭意識不強、教學質量抓得還不夠扎實等問題,成人教育面臨生存和發展的雙重危機。處在社會轉型發展促使教育轉型發展的當口,只有學校領導和職能管理部門看清形勢,正視現實,繼續關注和重視成人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和功能,組織力量做好頂層設計和規劃,強化改革措施和手段,加大政策支持和經費投入,云南農業大學成人教育才能持續健康發展。在非學歷繼續教育方面,云南農業大學成人教育的主要任務是承擔云南省現代農業技術培訓基地、云南省中等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云南省農村婦女聯合會科技致富帶頭人培訓基地的培訓任務,每年開展中等職業教育師資培訓、農業與農村基層管理干部培訓、農業科技人員技術培訓、新型農民培訓等,每年培訓規模800人左右,培訓計劃和培訓經費由主管部門根據具體情況制訂和撥款。為拓寬培訓市場,近幾年也主動為浙江、廣西等省(區)農業部門、水產部門的管理干部和科技人員開展不同形式和內容的培訓工作,積累了一定的培訓辦學經驗。與成人高等學歷教育相比較,培訓教育(繼續教育)這一塊是指令性或任務性的工作,社會效益好,經濟效益欠佳,不利于調動職工的積極性。由于師資和辦學條件不夠高端等原因,作為地方省屬農業大學,非學歷繼續教育在短時期內較難形成品牌和規模效應。長遠的科學規劃、規范的辦學體制和有效的激勵機制是非學歷成人教育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成人教育學院名義上是管理繼續教育的職能部門,但由于學校授予的管理權力有限以及缺乏明確統一的管理制度,學校各教學院系和處(部)都可以舉辦非學歷繼續教育,自主招生,自行管理,各自為戰,非學歷繼續教育辦學和管理處于碎片化的分散狀態。從理論上看,非學歷教育市場廣闊,是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轉型發展的新增長點,但由于辦學體制不規范,沒有實行統一歸口管理,校內的教學、科研和管理等部門無序地展開內部競爭,有利益的大家爭,無利益的大家推,辦學質量難以保障,難以形成好的社會效益。
二、成人教育的辦學定位、目標任務和發展思路
1.辦學定位
堅持“立足云南、服務三農、面向基層、開放辦學”的辦學思想,充分發揮校內外教育資源的作用,建立和完善適應終身教育、學習型社會需要的多層次、多形式、多規格的辦學模式,改革和探索現代遠程教育,深化函授教育教學改革,嚴格教學管理,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努力擴大辦學規模,鞏固本??瞥扇藢W歷教育,發展專業學位成人研究生教育,積極探索境外聯合辦學,大力開展短期培訓等繼續教育,做到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并重,確保規模、質量、效益協調發展。
2.目標任務
通過改革和努力,實現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層次提升為重點,增加辦學形式為生長點,鞏固函授教育,推行網絡遠程教育,搞活自學考試,加大大學后繼續教育的發展,建設成為規模適度、結構合理、效益明顯、特色突出、質量優良的成人教育辦學體系。各類成人教育在籍學生保持在15000人左右。其中本科生6000人,專科生4000人,專業學位研究生3000人,各類專業資格證書培訓等非學歷繼續教育學生2000人。
現代農業背景下發展成人教育論文
一、新疆兵團農業從業人員素質現狀及問題
近年來,兵團產業結構不斷重組和調整,引起兵團職業結構的調整,兵團職工數量和結構發生巨變:一方面,部分優秀兵團職工遷出;另一方面,大量外來務工人員及移民遷入兵團各團場。加之兵團人才引進效果不甚顯著,兵團農業從業人員的素質逐年下降。截至2012年,新疆兵團農業從業人員共有407142人,主要包括以下兩類:第一,團場職工,以團場土地承包戶和基層技術人員為主,團場土地承包戶主要由“兵團第二代”組成。上世紀50年代初,一聲令下,戍邊的10萬大軍就地轉業,“一手拿槍,一手拿鎬”,拉開了屯墾戍邊的序幕。而這部分軍人及其家屬,以及從北京、上海、天津等地自愿支邊的知識青年,組成了第一代兵團人。他們的子女,就是“兵團第二代”。其大多出生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文化水平較高,一般為初高中程度,也有相當一部分是大中專水平,他們現在正處中年,雖然文化水平及個人素質較高,但知識結構相對落后,對新技術、新知識的掌握不足。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差,主要表現為采用傳統作業方式,不愿實現機械化;兵團的基層技術人員主要由本專科農學專業畢業生及少量“兵團第三代”組成,他們文化水平高,個人素養較好,年紀輕,干勁足,但卻缺乏實踐經驗,在將農學理論轉化為實踐環節較薄弱,使得所學知識都成了“死知識”。第二,外來務工人員及季節工,這部分外來務工人員主要來自河南、甘肅、四川、云南等農村地區。據統計,1966年,復轉軍人、大中專學生、知識青年、支邊青年占當年職工總數的49%;但從1991年開始,兵團按計劃陸續從內地接收農村勞動力充實團場一線,至2013年,這部分人已超過農牧一線職工總數的50%,他們文化水平較低,綜合素質也偏低。只有少數人受過初中教育,大部分是小學文化水平,處于團場職工結構的下層,一般以出賣勞力,從事技術含量較低的工作為生。綜上,兵團農業從業人員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問題:第一,團場土地承包戶知識結構陳舊,觀念較為保守,對新技術的采用意識薄弱,接受能力較差;第二,兵團基層技術人員由于年紀尚輕,閱歷較淺,雖然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科技知識,但很難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第三,外來務工人員文化水平及綜合素質較低,勞動技能不夠熟練,效率較低。職工成員的構成結構決定了其亟須接受教育和培訓的現實。
二、發展新疆兵團成人教育的意義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發展新疆兵團地區的經濟,就要提高兵團地區的科學技術水平,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業的機械化。然而要實現農業的現代化、機械化,最根本、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提高兵團農業從業人員,即兵團職工及外來務工人員的文化素質和科技水平。這與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所強調的“提高農民素質,培養造就新型農民隊伍,把培養青年農民納入國家實用人才培養計劃,確保農業后繼有人”這一思想不謀而合。就新疆兵團農業從業者的具體情況而言,發展當地成人教育的意義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轉變兵團職工的觀念,打破傳統土地經營和管理模式
由于采用新技術的預期效果和風險具有不確定性,而兵團職工又缺乏抵御新技術的不確定性引起的生產風險的能力,使得兵團職工的觀念較為保守,認為傳統的耕作方式更穩妥保險,不愿意采用機械耕作,這無疑給土地的經營管理帶來很大的阻礙,也使得土地產量較低,耕作效率不高。以成人教育這一形式對其進行思想觀念上的更新指導,轉變農業從業者的傳統觀念,進一步實現農業機械化,將兵團農業徹底轉變為現代農業。
2.提高土地承包戶科技水平,促進生產機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