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基于張弼士新農本理論及其實踐探討,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張弼士新農本思想的主要內容
張弼士新農本思想有著豐富的內容,他的基本觀點包括如下幾個方面:主張農工商業皆本,強調農業與民生關系,把農業看做是中國與西洋商戰的基礎,并且主張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等。1、主張農工商業皆本。張弼士認為,無論從國家經濟發展還是國計民生的角度來考慮,農工商業三者都不能偏廢,因此,應該說農工商業皆本。他指出,農業是財富之源,是經濟之本:“天下大利必歸農,農田水利實富國富民之大本,而利賴及於萬世者也。 ”但是,農業不能脫離工商業單獨發展,就好像工商業也不能脫離農業而單獨發展一樣。興商務,不興農務,則根本已失。民食不繼,天下之民也沒有生路。在現代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各行各業的相互支持,協調發展:農業需要商業的資本,工業的設備,而工商業也需要農業的原料和產品市場,從這個角度來說農工商業三者皆國家經濟之本。2、強調農業與民生關系。張弼士認為,農業之所以是國家之本,是因為農業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基本保障。清朝人口極多,而財富稀少,人民群眾生活無法保障,許多人流離失所,甚至成為盜賊, “近年內地無業之民流為盜賊,殺戮之慘,實不忍言。”為什么會這樣,這是因為人民沒有生業,無法創造財富,要使人們不會淪為盜賊,就要為人們找到謀生的職業, “誠欲使民畏而不為盜,亦為民謀生業耳矣。 ”什么是人民的生業?也就是農工商業,只有發展生產,獲得物質財富,才能保障人民群眾的生活,所以張弼士把財富理解為保障人民群眾生活的物質條件。他多次強調, “目前,在中國貧困與不幸的情況下,如果我們不能發展商貿,人民就無法維持生計。但是,如果在發展商貿時而忽略了農業這一基礎,我們就將沒有糧食,人民也將無以為生。 ”3、農業是中國與西洋商戰的基礎。近代列強對中國的侵略于過去有不同的形式,除了軍事侵略外,經濟侵略成為重要形式。為了抵抗經濟侵略,許多有識之士提出了商戰口號, “挽回利權”是近代興辦實業的最激動人心和最有號召力的口號。鄭觀應認為,外國資本主義國家的軍事侵略實際上是圍繞著對外經濟侵略進行的,是為商戰服務的。他說:“彼之謀我,噬膏血匪噬皮毛,攻資財不攻兵陣。 噎噎故兵之并事故禍人易覺,商之掊克,敝國無形。 ”據此,他提出了“習兵戰不如習商戰”主張。
張弼士認為,自從外國人進入中國后,商戰成為國家之間競爭的重要形式,在一定時期內,天下的財富有一定的數量,由于中國在對外貿易中年年出超,每年都達六七千萬兩白銀,中國的財富都流向外洋, “今乃括二十二省之精華,歲輸之外洋,中國財力幾何能堪此稩削乎。 ”這是中國既貧且弱,受外人欺凌的原因。怎么辦呢?他認為,“挽救如何,振興商務已矣。 ”眼 遠 演 孕猿他認為古代寓兵于農,把農業與軍事結合起來,平時是生產單位,戰時就是軍事單位,相互支持,以農業提供戰爭資源,以戰爭保護農業的發展。張弼士仿照這種方法進行商戰,認為商戰之道,必寓商于農,寓商于工,寓商于路礦,也就是說,把商業與農業、工業和運輸、礦產等產業聯系起來,互相支持,商業為農業、工業、礦業提供銷售渠道,獲得市場,農業、工業、礦業則為商業提供銷售產品。商戰包括下列二方面的內容:首先,商業是與列強商戰的最直接的形式,也是最前沿的戰場, “如欲抵制洋貨,力顧利權,舍商更無他法。 ”必須向國外大量出口,或者減少國外商品的進口才能減少外國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中國的血脈才不至被列強搜刮殆盡。其次,商戰以國家生產發展為基本條件,而農業在商戰中地位尤為重要,是商戰的重要基礎, “蓋聞致強之道以富國為先,理財之原以經營種植為先。 ”農工路礦興,則人力可以盡,地利可以開,物產可以豐,不特出口貨物可以旺,內地財力可以紓,而且國家賦稅可以增,百姓生計可以足,數十年外溢之利權可以挽。
他的結論是,發展生產,獲得財富是挽救危局的基本方法,通過發展現代農工商業,創造財富,增強國力,與外人一較長短,挽回利權而達到國家強盛,富強之基實系于此,戰勝之道也在于此。 “利權既挽,主權自尊,戰勝之機,固不盡在折沖間矣。 ”這就是其實業興邦、實業救國的思想。4、實現農業的現代:化張弼士重視農業,把農業放在國家經濟之大本的地位,但是,他所理解的農業不是傳統的農業,而是以西洋商業思想和科學思想加以改造過的現代新農業。其現代化新農業思想有如下幾方面的內容:第一、強調科學,重視農業技術和水利建設。他認為中國糧食不足,不是由于土地不足的原因,而是水利未興的緣故,所以他強調水利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作用: “獨此農田水利實為商務之根本,可以足國,可以足民,且垂之千百世而猶食其澤,乃未聞有以是請者。 ”因此發展農業必須先修水利。由于個人沒有能力興修水利,而國家又財力匱乏,他建議招商設立公司,湊股興辦水利。政府必須保護招商公司,平衡各方的利益。并且提出東南水利重在已墾之田,西北水利重在未墾之田的國家水利戰略。他重視農業技術,引進了拖拉機等農業機械。選種栽種,進行土壤改良,推廣西洋科學種植之方法,設立農務學堂與試驗場,以提倡農業科技。第二、以種植園的形式經營農業。傳統農業是一家一戶經營,張弼士在南洋學習了西洋大農業的經營模式,在東南亞實踐取得成功后,他把這種農業經營模式引入國內,建議清政府招商人經營農業,興辦種植園,并且保護商人的墾植。他認為招商承辦興墾山利種植,以商業的形式來經營農業有六個好處: “隨山植物,國無曠土,向之山荒,變為沃壤,利一;裒多益寡,有無相通,土著之民,貸以資本,則窮者興勤,以工值,則惰者勤,民有生業,饑寒可免,利二;耕植之余,加以牧畜,牛羊蕃滋,地以豐富,利三;山無草木,泉源枯竭,沙土崩塌,河流日淤,種植繁興,盤根深固,土脈潛通,土膏流潤,水源滋長,足資灌溉,利四;耕植日廣,人煙稠密,蛇蟲豺虎,種類消滅,瘴氣不作,民無夭札,利五;中國民食,只恃土田,山利已興,足輔農田之不足,利六。 ”所以有意富國強兵的人,必須高度重視農業種植園。第三、重視經濟作物的生產。張弼士認為,中國土地數量有限,而山林廣闊,主張開辟山林,種植經濟作物,山林可以植樹、種茶、木薯和茶子,他尤其主張種果樹,認為利潤最為豐厚, “而利之尤者莫如樹果。 ”包括橘、柚、橙、蘋果、梨等,他特別推廣種植葡萄,認為中國以糧食釀酒,不僅酒性烈,對人的健康不利,而且浪費糧食,國外都以飲葡萄酒為主,如果中國能夠發展種植葡萄,以葡萄釀酒,不僅可以節省糧食,還可以出口外洋,挽回利權。#p#分頁標題#e#
張弼士新農本的主要實踐
張弼士窮苦出身,小時候只讀過猿年的私塾,后來一直從事經濟和社會活動,他的理論是從實踐中體會出來的,他的新農本思想在實踐中取得很大的成功,因此,比較其理論,他的實踐活動更加有意義,也更有特色。
1.農業種植園的實踐
張弼士的新農本實踐是從東南亞開始的,1866年,張弼士首先在荷屬葛羅巴埠,創辦了裕和墾植公司,招募民工,開墾荒地,種植椰子、咖啡、橡膠、胡椒、茶《等熱帶經濟作物,并在墾植區間種雜糧。 1875年,他又在蘇門答臘的亞齊創辦了第二個墾植公司,開墾土地的面積,以及種植規模比首辦公司大一倍。 1877年和1878年,他在荷屬怡里的裕業墾植公司、爪哇日里的笠旺墾植公司有規模很大的橡膠園,雇用民工近萬人。
在國內,張弼士在山東開辟了葡萄種植園,這是他中國推行墾荒和種植業的開始。 1891年,張弼士回國后,應盛宣懷的邀請,到煙臺考察投資事宜,了解到這里南山北海,土壤肥沃,氣候溫潤,乃是墾植葡萄園得天獨厚之所,遂著手投資白銀三百萬兩,創辦“張裕釀酒公司”,購地近千畝,雇工兩千,開辟葡萄種植園五處,從美國買回葡萄苗,聘請美國園園藝專家指導培植。其葡萄種植園面積發展很快達三千余畝,擁有名貴葡萄一百余種,共二十五萬余株。張弼士還先后興辦了惠州實業公司,普生農牧公司和雷州機械火犁墾牧公司,從事開墾種植業。
2. 張弼士提倡農業科學技術, 引進和培育、種植經濟作物,努力推進農業現代化
早在1890年,張弼士便大力引進歐美優質葡萄,在煙臺大規模購地種植。在20世紀初年的中國,經濟家們多強調棉鐵的發展。當時,粵督岑春煊從美國獲得大本棉種,寄粵勸種,張弼士向岑要來一些,在其房前屋后親自進行試種,以探求其中的種植技術。他又親自寫信向外國購買棉種,以詳求其培植的方法。他大量購買外國植棉之書,讓人翻譯成中文,并分類編輯為六,名為《棉業叢書匯譯新編》,以推廣此種植之法。這本書是當時介紹西方農業種植的典型的代表作之一,它給當時廣東各地人民帶來了新的種植方法,使當時棉花種植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促進了當地農業的發展。張弼士還在廣東設立農務學堂與試驗場,以提倡農業科技。
張弼士新農本思想的歷史影響
早在1869年,張弼士就成為擁有超過8000萬兩白銀的華人首富,聲名遠播。加上他回國后受到清政府的重視,所以他的新農本思想產生了很大的歷史影響。
1.成為近代華僑東南亞創業的重要代表之一
中國人移居東南亞的時間學術界有不同的觀點,巫樂華在《南洋史話》一書中提出“中國人是在公元7世紀即唐朝開始移居南洋的。 ”朱杰勤則認為,根據荷蘭考古學家德窯弗玲斯研究印尼出土的中國陶瓷器得出結論,認為遠在兩千年前中國人已漂洋過海,踏上印尼國土,有的可能在萬丹定居下來, “如果確是如此,則漢代在印尼已有定居的華僑了。 ”可以確定的是,明鄭和下西洋后,中國沿海許多百姓到東南亞謀生,到19世紀中,華僑人數達到500多萬,每年匯回銀元5千多萬圓。華僑對東南亞的開發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黃遵憲說: “南洋群島殖產礦業,為華人所占者十之七八,歐洲、阿拉伯、巫來由人僅占十之二三,而其主權分隸于英、荷者為占多數。入市商人,盡屬華籍;墾地種稻,皆我華人。 ”中國傳入東南亞許多技術,如農業生產、制瓷、造船、”鐵和建筑技術等。東南亞也給了華僑一片創業的天地,從大唐總長羅芳伯,新福州港主黃乃裳,許多華僑在東南亞創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出現了許多大企業家和富翁,如爪哇糖王黃仲函、萬金油大王胡文虎等,張弼士也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都是近代華僑東南亞創業的重要代表。他們以中國傳統農本思想為基礎,吸收了西方重視工商業思想,創造了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并在東南亞的經濟實踐中大顯身手,使世界對中國刮目相看。
2.是中國近代新農本思想的重要代表
北宋以后,商品經濟有所發展,傳統的農本政策不斷受到質疑,陳亮認為, “古者官民一家也,農商一事也。上下相恤,有無相通,民病則求之官,國病則資諸民。商藉農而立,農賴商而行,求以相補,而非求以相病。”《適也認為,抑末崇本,非正論也。鴉片戰爭后,對農工商三者關系的爭論又起,有傳統農本的堅持者,如龔自珍,他提出農宗理論,把農業看做是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是政治、文化的根本。他說: “禮莫初于宗,惟農為初宗。 ”他認為,在農業與工商業關系上,君主應該與百姓有不同的看法, “有匹婦之憂,有城市之憂,有人主之憂。匹婦之憂,貨重于食,城市之憂,食貨均,人主之憂,食重于貨。 ”也有主張工商業為本,如馮桂芬、王韜;也有主張以工為本,例如張之洞,他認為, “工者,農商之樞紐也,內興農利,外增商業,皆非工不為功。 ”在爭論中,逐漸興起了新農本思想。新農本思想既堅持了傳統農本思想的精神,有吸收了西方的積極因素,觀點持中,容易被接受,成為影響最大的一個思想派別。張弼士的新農本思想,理論深刻,又有實踐上的成就,成為中國近代新農本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3.對近代中國農業現代化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正如鄭觀應說:張弼士自南洋返國所創實業, “如釀酒廠、玻璃廠、織布廠、磚廠,及開墾荒地所費總共數百萬,誠有功于國。 ”張弼士對近代中國農業現代化的貢獻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他是最早大規模投資農業的華僑。他在山東、廣西、廣東等許多地方承包山林土地,開墾荒地,興修水利,種植各種經濟作物。其次,他是種植園農業的最早的提倡和實踐者。早在1891年,張弼士便開始著手在山東煙臺創辦葡萄種植園,并很快付諸實施。在他影響下,1895年張謇才萌生在通海進行墾植的想法,并且在圓園世紀初大生紗廠辦有成效時開始在通海植棉。清末兩廣地區的農牧墾植公司則是在南通張騫創辦的通海墾牧公司的影響下興起的。再其次,他引進西方農業機械、肥料和農藥,使近代中國農業走上機械化、科學化道路。他的種植園有拖拉機,使用進口肥料和農藥,培養良種,在農業現代化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結束語
以農為本還是工商業為本:一場沒有完成的爭論20世紀20-40年代,中國思想界進行了一場曠日持久的中國應該以農立國還是以工商立國的爭論,以梁漱溟為代表的鄉村建設派認為,中國的問題不是政治問題,也不是經濟問題,而是文化和教育的問題,因此中國不需要任何制度性根本改革,而應該返回農本社會、倫理本位社會,他們內部有許多不同的觀點,包括培植大規模的農村工業,實行“振興農業以引發工業”的發展戰略(如鄭林莊《我們可走第三條道路》),有先發展工業,振興工業以救濟農村戰略;還有先農后工戰略和農工并重戰略。翁文灝提出的“以農立國,以工建國”口號把這場爭論作了一個綜合,結果,農工商皆本的新農本思想取得了廣泛的認同。新中國建立后,把工業作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同時又認為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命脈。改革開放后的口號是無工不富,無商不活,無農不穩,本質上都是強調農工商三者皆本,其思想框架仍然是新農本的路子。當然,這個理論也存在一些問題,三者都是本,是不是也容易理解為三者都不是本?在實踐上如何突出重點?在理論上是否與辯證唯物主義的重點論有悖?這些都可以討論,也需要討論。張弼士作為新農本理論和實踐的先行者,他的探索為我們的討論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值得我們研究。近年來,文化軟實力的理念深入人心,各地都紛紛挖掘傳統文化資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客家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豐富,特別是近代客家人大量出洋到東南亞,對西方殖民文化有深刻認識和切身感受,他們最先把西方商業經驗融入中國人的思維和實踐,把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結合起來,這在中外交流史上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值得我們深入挖掘,并且進行現代化轉換,為當代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p#分頁標題#e#
本文作者:林振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