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耕地資源價值定量測算,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耕地資源承載著保證糧食安全、滿足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用地需求以及生態建設的退耕還林還草的要求等功能[1]。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工業化的加速推進,耕地的非農化流轉及征地補償問題日益突出[2]。在耕地資源開發利用中,其價值能否得到合理補償是其可持續利用的關鍵。耕地資源不僅具有經濟價值,還具有社會價值和生態價值。長期以來,在農地征用過程中,征地補償價格往往是以耕地的經濟產出價值為前提和度量依據,很少考慮耕地資源的社會價值和生態價值[3]。已有學者對耕地資源的社會價值[4-6]、生態系統服務價值[7-9]、經濟產出價值[10]以及總體價值進行了研究,在此基礎上有學者對失地農民綜合地價補償[11]、生態補償、耕地資源非市場價值評估、合理利益完全補償[12]等問題進行了探析,以期為耕地保護政策和補償標準的制定提供依據。 黑龍江省巴彥縣位于松嫩高平原典型黑土區,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本文在界定耕地資源價值內涵基礎上,對耕地資源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及生態價值進行測算,正確認知耕地資源綜合價值,使其在耕地轉移的過程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對防止耕地向非農用途的無序流轉,保護區域耕地資源和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1研究區概況 巴彥縣位于黑龍江省中部偏南、松嫩平原東部高平原黑土區,地處該區域的中心地帶,是松嫩高平原黑土區內具有很強代表性的區域。其地理坐標為東經126°45′53″—127°42′16″,北緯45°54′28″—46°40′18″。巴彥縣轄10鎮、8鄉、116個行政村,2009年末,總人口為7.06×105人,其中農業人口5.6×105人,總土地面積3.138×105hm2,耕地占土地總面積的74.87%,是國家重點商品糧生產縣。巴彥縣土地資源較為豐富,其中耕地234934hm2、園地39.32hm2、林地37882.24hm2、牧草地8661.90hm2、水域9120.05hm2、建設用地19036.63hm2、其他用地4293.30hm2。全縣地勢東高西低、北崗南平、中部多丘陵,素有“三山一水六分田”之稱,地理形狀為北寬南窄的楔形。該區域屬于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溫暖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熱同季,并以黑土和草甸土為主,是典型的波狀緩坡漫崗平原耕地。近年來,土地利用變化呈現出較大的波動性,生態環境比較脆弱,掠奪性耕種嚴重破壞了黑土層,土壤養分流失,土層變薄,威脅著區域耕地安全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耕地資源價值內涵重釋 關于耕地資源的價值內涵,目前學術界主要有三種觀點,一種認為耕地資源價值是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生態價值三者的綜合價值,如蔡云龍和霍雅琴[13]、汪峰[14];第二種觀點認為耕地資源的價值是指耕地資源的市場價值和非市場價值,這方面的研究代表性的有蔡銀鶯和張安錄[15]、連綱[16]、聶艷[17]。第三種觀點認為耕地資源的價值是指耕地資源的使用價值和非使用價值,如諸培新、曲福田[18],其中使用價值又包括了直接使用價值、間接使用價值和選擇價值,非使用價值包括了存在價值和遺贈價值。使用價值和非使用價值的劃分是以耕地資源是否被使用為劃分依據的。 功能決定價值。本文對耕地資源價值的測算研究在第一種劃分方法的基礎上進行細化,主要是由于第一種方法對耕地價值的衡量較為全面,綜合考慮了耕地在經濟、社會和生態方面所具有的價值,并且第一種劃分方法的價值測算較其他兩種方法更為成熟,更能準確的體現耕地資源的價值(圖1)。本文將耕地資源價值界定為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生態價值。其中社會價值包括社會保障價值和糧食安全價值,社會保障價值包括基本生活保障價值和就業保障價值。耕地資源的經濟價值是指以土地資源的養育功能持久發揮為基礎,耕地產出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即這些土地永遠作為耕地來利用的土地價值。耕地資源的社會價值是指耕地資源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民基本生活水平方面所體現的價值。耕地資源的生態價值指耕地在凈化空氣、防止水土流失、維護物種多樣性、保育環境等方面所具有的功能價值。耕地資源的價值用公式表示為:V=V′+V″+V′″(1)式中:V———耕地資源的總價值;V′———耕地資源的經濟價值;V″———耕地資源的社會價值;V′″———耕地資源的生態價值。 3巴彥縣耕地資源價值測算 3.1耕地資源的經濟價值測算 以耕地經濟產出水平為價值決定因素的收益還原法,以其完善的估價思路和堅實的理論基礎受到眾多學者的認可。收益還原法是基于預期收益原理,將待評估的耕地資源的每年預期客觀純收益以一定的資本化率(還原利率)統一折算到估價期日現值的一種估價方法[19]。由于耕地是一種可以世代相傳的珍貴自然資源,只要用之得宜,耕地即可源源不斷地為人類提供各種農產品,故耕地經濟價值的貼現年限應為無限年,則可采用下式計算耕地的經濟價值:V′=a/r(2)式中:V′———耕地經濟價值;a———耕地資源的年純收益;r———資本化率,即還原利率。此方法的關鍵在于耕地純收益的計算和耕地還原利率的確定。 3.1.1耕地年純收益計算 計算每種作物的單位播種面積純土地收益,方法如下:單位面積耕地年純收益=單位面積耕地年總產值-單位面積耕地年總成本其中,單位面積耕地年總產值為單位面積主產品年產值與單位面積副產品年產值之和;單位面積耕地年總成本為單位面積年生產成本與單位面積年土地成本之和。生產成本為物質與服務費用與人工成本之和,是種子費、化肥費、農家肥費、農藥費、農膜費、租賃作業費、燃料動力費、技術服務費、工具材料費、修理維護費、固定資產折舊費、稅金、保險費、管理費、財務費、銷售費、家庭用工折價與雇工折價的和。土地成本是流轉地租金與自營地折租的和。文中選取水稻、大豆、玉米、烤煙和甜菜作為巴彥縣的主要農作物,通過計算主要農產品的純收益,來計算巴彥縣耕地資源的經濟價值。根據表1的計算結果,以當年播種面積賦予各農作物的收益權重,最終計算2008年巴彥縣主要農作物的純收益為2611.53元/hm2。.#p#分頁標題#e# 3.1.2土地還原率確定 土地還原率是將農地純收益還原成經濟價值的比率。確定適當的還原率,是應用收益法準確評估農地經濟價值的關鍵。通常認為農地投資具有安全性、長期性與流動性的特點,農地還原率應為低率,并采用安全利率加上風險調整值的方法求取土地還原率比較合適[20]。其中,安全利率是指無風險的資本投資利潤率,可以選用同一時期的一年期國債利率或一年期的銀行定期存款利率。風險調整值根據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和物價指數的波動確定。這種方法的基本思路與臺灣林英彥提出的實質利率的確定公式一致。本文在林英彥確定公式的基礎上進行修正,最終得到土地還原率的公式:土地還原率=1年期銀行存款利率(1-農業稅率)/同期物價指數。經計算得出巴彥縣土地還原率為3.82%。根據已經計算出的巴彥縣主要農作物的純收益以及還原利率,由公式(2)得出巴彥縣耕地單位面積經濟價值68364.66元/hm2,總經濟價值為1.56×1010元。 3.2耕地資源社會價值確定 對于耕地資源社會價值的測算,研究者都是從耕地資源在社會保障功能方面對農民所起的作用出發來研究耕地資源所具有的社會價值,只不過對耕地資源具體的社會保障功能并沒有統一的共識,從而對耕地資源的社會價值的組成部分認識也存在著不同的觀點。結合國內的相關研究[21-23],考慮到耕地資源對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民生活所起的保障作用是切實存在的,本文將耕地資源的社會價值定義為耕地資源的存在對農民所具有的社會保障功能價值與為社會提供糧食安全作用而產生的社會穩定功能價值之和。即:V″=Vb+VsVb=Vb1+Vb2(3)式中:V″———耕地資源社會價值;Vb———耕地資源的社會保障價值;Vb1———耕地資源基本生活保障價值;Vb2———耕地資源就業保障價值;Vs———耕地資源的社會穩定價值。 3.2.1耕地資源基本生活保障價值的測算 耕地社會保障價值的測算用替代市場法,即用社會養老保險來替代。目前國家只對城鎮居民提供大部分社會養老保險,而忽略了農村居民。參照國家為城鎮居民提供的養老保險金,考慮農村與城鎮經濟水平的差異,用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的收入比進行修正,再用土地還原利率將其還原來測算耕地對農戶的保障價值。式中:Er———政府為農村居民個人提供的社會養老保險金;I1———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I2———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Eu———政府為城鎮居民個人提供的社會養老保險金;Vb1———單位面積耕地社會保障價值,是政府為農村居民個人提供的社會養老保險金;s———人均耕地面積;r———土地還原利率。根據統計數據,巴彥縣2008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5165元,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523元,政府為城鎮居民個人所提供的養老保險金為660元,巴彥縣的人均耕地面積是0.32hm2,還原利率為3.82%,由此,根據公式(4)可計算出巴彥縣耕地資源的基本生活保障價值為32719.63元/hm2。 3.2.2耕地資源的就業保障價值 就業保障價值主要是指耕地資源在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緩解就業壓力等方面所起的功能價值。由于非農崗位較大的有限性,加之農民一般缺少教育和培訓,文化素質和基本生活技能水平不高,非農就業競爭力較弱,因此,耕地對于農民具有抵御非農就業風險的功能,即耕地提供了非農業的再就業保障價值。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根據蔡運龍計算方法計算耕地資源的就業保障價值。具體的計算公式為:Vb2=C/A(5)式中:Vb2———耕地資源的就業保障價值;C———當地鄉鎮企業人均固定資產原值;A———人均耕地面積。2008年巴彥縣鄉鎮企業的從業人員為26717人,固定資產投資303302萬元,可得出人均固定資產原值為11.35萬元,巴彥縣的人均耕地面積為0.32hm2,根據公式(5)可計算出巴彥縣耕地資源的就業保障價值為354687.50元/hm2。得出巴彥縣2008年耕地資源社會保障價值為387407.13元/hm2。 3.2.3耕地資源糧食安全價值 該研究認為,糧食安全價值是保障人們溫飽的,可以看作是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因此,可以用最低生活保障金額來衡量。依據可持續發展的觀點,耕地的糧食安全價值可表示為:式中:Vs———糧食安全價值;B———人均月最低生活保障金額;r同上;m———耕地資源可以供養的人口數目。2008年巴彥縣人均月最低生活保障金額為192元,耕地資源可供養的人口數為3.09人,同上,由公式(6)得出巴彥縣耕地資源糧食安全價值為186370.68元/hm2。因此巴彥縣2008年耕地資源社會價值為573777.81元/hm2,總社會價值為1.30×1011元。 3.3耕地資源生態價值 耕地的生態價值是指耕地及耕地上的植物構成的生態系統具有的生態價值,包括調節氣候、凈化與美化環境、維持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價值[24]。本文中,耕地的生態價值主要包括:氣體調節、水源涵養、環境凈化、土壤保持以及生物多樣性維持5個方面的生態服務功能價值。 氣體調節價值。與自然界的其它植被一樣,耕地資源經營生產中作物通過光合作用與大氣交換二氧化碳和氧氣,從而維持大氣中的碳氧平衡。文中基于耕地的第一性生產力,通過造林成本法固定CO2的價值和工業制氧影子價格法的均值估算農用地釋放O2的價值。根據光合作用方程式,生態系統每生產1.00g植物干物質能固定1.63gCO2,釋放1.20gO2。計算固定CO2的價值時取碳稅法(1245元/t)和造林成本法(260.9元/t)的均值,即752.95元/t;計算釋放O2的價值時,取造林成本法(352.9元/t)和工業制氧法(400元/t)的均值[25],即376.45元/t。由于缺乏耕地凈初級生產力的實測數據,這里取楊兆芳等人研究成果中與巴彥縣處于同緯度的黑龍江密山的數據來代替[26],即麥田的凈初級生產力范圍為171~406g/(m2•a),多組數據均值為288.5g/(m2•a),折合干物質為5.77t/(hm2•a),由此可得,耕地單位面積固定CO2為9.41t/(hm2•a),釋放O2為6.92t/(hm2•a)。因此巴彥縣耕地單位面積氣體調節功能價值為4480.23元/(hm2•a),大氣調節功能總價值為1.02×109元。#p#分頁標題#e# 水源涵養價值。耕地資源的水循環是自然界水文循環的一部分。在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下,水分可通過土壤蒸散和葉面蒸騰等方式返回大氣糧田存儲降雨徑流或灌溉水,還可以通過地表回流或深層滲漏補給地下水排往下游地區,可見耕地資源具有顯著的水源涵養功能。耕地資源上作物年蒸騰量占總降雨量的0.84[27],水價以2.80元/m3,(黑龍江省供水行業現行水價表)。巴彥縣的降雨量為18.25億m3,折合根據市場價值法經計算巴彥縣地區耕地資源水源涵養生態價值為4.29×109元。 凈化環境價值。由于缺乏巴彥縣耕地單位面積凈化各種污染物的實測數據,這里參照馬新輝等人的研究成果[28],即水澆地吸收各種污染氣體量分別為:SO2為50kg/(hm2•a);HF為0.43kg/(hm2•a);NOx為37kg/(hm2•a);滯塵為108t/(hm2•a)。旱地吸收各種污染氣體量分別為:SO2為40kg/(hm2•a);HF為0.33kg/(hm2•a);NOx為29.6kg/(hm2•a);滯塵為0.83t/(hm2•a)。植被吸收SO2、HF、NOx及滯塵單價分別以0.6元/kg、0.9元/kg、0.6元/kg及170元/t計。2008年巴彥縣旱地面積204723hm2,水田面積為22281hm2,巴彥縣水澆地和旱地占耕地的比重分別為10%和90%。由此可知巴彥縣單位面積水澆地和旱地凈化環境價值分別為236元/(hm2•a)和183元/(hm2•a),因此巴彥縣單位面積凈化環境的價值是185.94元/(hm2•a),凈化環境的總價值為4.22×107元。 土壤保持價值。耕地保持土壤的價值可以從保持土壤養分、減少耕地廢棄和減輕泥沙淤積3個方面來評價。本文借鑒了孫新章等人對中國不同地區的農田土壤保持功能及其價值的研究[29]。鑒于巴彥縣處于東北地區,因此巴彥縣耕地單位面積保持土壤價值為5349.25元/(hm2•a),其中保持土壤養分價值為5241元/(hm2•a),減少耕地廢棄價值為70元/(hm2•a),減輕泥沙淤積價值為38元/(hm2•a),巴彥縣2008年土壤保持價值為1.21×109元。 營養物質循環。對于農田生態系統來說,因其凋落物量較小,從生物庫方面考慮農田生態系統的養分持留,能動態地表示農田系統維持營養物質循環的功能。利用農作物實際經濟產量,所需營養元素N、P、K的含量等數據,估算各類型作物N、P、K的累積量,然后運用影子價格法(我國1990年化肥平均價格為2549元/t)定量評價農田生態系統維持營養物質循環的價值。張云生等人[30]的研究表明,單位面積玉米的N,P,K攝取量為423.5kg/m2。本文以玉米來代表農作物的養分平均攝取量,則巴彥縣耕地單位面積營養物質循環價值為1355.2元/(hm2•a),總價值3.08億元。 耕地資源維持生物多樣性。耕地資源是耕地與其周圍的自然環境不斷進行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而形成的統一整體,具有生態系統的特點。耕地資源通過自然資源環境和生物群落的整合創造了適宜于生物生存的環境,為生物資源提供了繁衍生息的場所,耕地資源同時保存了豐富的遺傳基因信息,為糧食作物品種改良提供了基因庫。根據謝高地[31]在我國糧食生產的生態服務價值研究中的結論,我國農田生態系統單位面積生物多樣性保持價值為628.2元/(hm2•a),采用機會成本法計算求出巴彥縣耕地資源在維持生物多樣性方面的價值為14260.39萬元。得出單位面積耕地資源生態價值為30901.68元/(hm2•a),總生態價值為7.01×109元。 3.4測算結果分析 通過以上的測算,得出耕地資源價值是一種客觀的存在。根據公式(1),可以得出巴彥縣耕地資源的價值為672415.79元/hm2,其中耕地資源的經濟價值為67661.78元/hm2,社會價值為573852.33元/hm2,生態價值為30901.68元/hm2。巴彥縣耕地資源的價值構成比例大小順序為社會價值>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經濟價值的比重只占總價值的很少一部分,為10.06%,生態價值的比重為4.60%,而社會價值在巴彥縣耕地資源價值構成中所占的比重最大,為85.34%。社會價值中社會保障價值占有很大比重,為57.56%。在目前水平下,耕地資源的經濟價值只是其總價值中比較小的一部分,而外在于市場的價值則占有非常高的比重:巴彥縣耕地資源社會價值在總價值中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可以看出耕地資源主要承擔著生活保障的作用,對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生態價值占總價值比例較小,但與經濟價值相比,也不容忽視。長期以來在耕地資源被征用時,單純的以耕地資源的經濟價值測算被征地的補償而忽略了耕地資源的社會價值和生態價值,既是對農民利益的剝奪,也是對耕地資源的一種低效利用,不利于耕地保護制度的發揮,導致了耕地資源的加速流失。 4結論 耕地資源的屬性和功能是價值理論分析的基礎。耕地資源具有提供食物和原材料的經濟產出功能,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就業的社會保障和糧食安全保證的社會功能以及氣體調節、水源涵養、凈化環境、土壤保持、以及生物多樣性維持的生態功能。這些客觀的效用和功能表明耕地資源具有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生態價值。對巴彥縣耕地資源價值測算表明,耕地資源社會價值所占比例最大,其次為經濟價值,生態價值所占比例最小。從耕地資源的社會功能角度看,社會保障功能是耕地資源社會功能的主體。從耕地資源的價值角度看,社會價值在耕地資源價值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從耕地資源對農民生活所起的保障作用和國家糧食安全角度將耕地資源的社會價值分為社會保障價值和就業保障價值,較為全面。社會價值在耕地資源總價值中占有較高的比重,然而在耕地資源產權轉移(土地征用或交易)過程中卻被忽視,從而給農民造成重大的財產損失,使他們失去基本的生存依托,威脅社會穩定。耕地資源中完整體現耕地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可為征地補償征用提供理論依據,有利于保護耕地以及促進農業經濟健康發展。基于目前社會經濟調查與統計技術、計量方法和研究手段的限制,本研究還無法對耕地資源的總價值進行精確的定量測算,對耕地資源的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體現仍不完全。今后應對耕地資源價值測算方法做進一步的研究,以提高測算的精度,為耕地資源配置決策提供理論依據。#p#分頁標題#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