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退耕還林土地利用與管護,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長期以來,我國生態環境邊治理邊破壞的現象一直十分嚴重,并呈不斷惡化的趨勢,加劇了自然災害,加大了受災地區的貧困程度,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危害。特別是1998年長江和松花江、嫩江流域發生的特大水災,使全國上下都強烈地意識到,森林資源過度采伐,使生態環境嚴重惡化;大面積陡坡毀林開墾,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加快林草植被建設,改善生態環境已成為全國人民面臨的一項緊迫的戰略任務,是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大計。為此,我國政府繼1998年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后,于1999年在四川、陜西、甘肅三省率先開展退耕還林(草)工程試點,并圓滿的完成了任務[1]。 退耕還林是國家用計劃手段,以工程建設的方式,通過政策引導,使沙化地和退化坡耕地向林地資源轉化,改變不合理土地利用方式,達到生態—經濟系統重建之目的的一項國家級重點生態建設工程。 退耕還林就是從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出發,將水土流失嚴重的耕地,沙化、鹽堿化、石漠化嚴重的耕地以及糧食產量低而不穩的耕地,有計劃、有步驟地停止耕種,因地制宜地造林種草,恢復植被。實施退耕還林是減少水土流失、減輕風沙災害、改善生態環境的有效措施,實施退耕還林是改善生態環境、根治長江和黃河水患刻不容緩的緊迫任務;是改變傳統的耕作方式、實現農民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是優化農村產業結構、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是增加農民收入、拉動內需、保持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的戰略舉措;還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2]。 退耕還林(草)工程于2002年全面啟動,范圍涉及25個?。▍^、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1897個縣(市、區、旗)。據統計,1999~2002年工程試點期間,全國累計完成退耕還林還草任務187.9萬hm2,其中,退耕還林還草101.1萬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86.8萬hm2[3-5]。江西省于2001年正式啟動退耕還林工程。自2001年啟動退耕還林工程至2010年,中央累計下達江西省退耕還林工程建設任務67萬hm2,其中2001~2005年為40.7萬hm2[6]。 1退耕還林過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問題 盡管江西省退耕還林試點工作得以圓滿完成,但在實施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本文僅就土地利用作一探討[7-9]。 1.1對退耕地立地質量的評價工作做得還不夠 立地質量綜合評價是按照現有的環境因子狀況,運用森林培育學、森林經理學、土壤學和有關地理知識,對各種立地類型作出質量評價,從而為合理利用林地,充分發揮林地生產潛力提供科學依據。目前,江西省對退耕地立地質量的評價工作做得還不夠,在進行土地利用規劃時仍然帶有相當程度的隨意性和主觀性,這必然使得退耕還林的類型(生態保護型、生態經濟型、生態旅游型)選擇不當,主要表現為:為追求經濟效益,將生態保護型地段劃為生態經濟型地段。 1.2缺少科學的土地利用規劃,作業設計往往滯后于施工 一些地方在退耕還林實踐過程中,缺少事前的土地利用規劃,往往是邊設計邊施工,或者設計滯后于施工,影響了作業設計對施工的指導作用。隨之而來產生的結果就可能是農民盲目種植,樹種選擇不當,不能真正做到適地適樹。另外,個別試點縣(市、區)為追求經濟效益而忽略了生態效益,大面積發展經濟林,遠遠超過了國家規定的20%,甚至高達80%,這必然大大降低退耕還林的生態效果,并且由于經濟樹種選擇缺少統籌規劃,出現供過于求、結構趨同等現象,結果果賤傷農,導致復耕,國家所追求的生態目標很難實現。 1.3退耕還林過程中出現“兩頭踩”現象 部分地區農民在退耕還林過程中出現“兩頭踩”現象,既想得到政府補貼,又不愿將農地完全退耕,于是就出現了生態林地里、經濟林地中套種農作物的現象,這雖然在短期內緩解了矛盾,也增加了經濟收入,但從長遠來看,嚴重制約了森林生態效益的發揮。 1.4退耕地退耕后的管護不能跟上 由于利益的驅動,部分農民所關心的只是退耕的的錢糧是否兌現,對還林的成效和效率,則認為與己無關,所以造林護林的責任感不強[10]。在所造林地中,有相當比例的經濟林用地,由于耕作制度的原因使得地表裸露,如不加以管護則會加重水土流失,即使是所造生態林,在初期森林環境尚未形成、生態效益尚未發揮之前,也應加強后期管護。俗語說得好“三分造,七分管”,如果只造不管,必然是年年造林不見林,國家投入大量資金所期待的生態目標也不會實現。 1.5對現有低產林的改造及封山綠化不夠 退耕還林工程不應只是對退耕地進行人工造林,還應包括對現有低產林地的改造以及封山育林恢復林地植被。實踐證明,大面積的林地植被恢復單靠人工造林速度太慢,在條件適宜的地區實行封育,依靠自然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功能,可大大加快林地植被恢復的速度[10];而低產林地改造不僅能節約大量資金,而且能快速恢復林地植被,為農田也為未成林造林地營造適宜的生長環境。 1.6干旱、瘠薄地的造林技術問題仍有待解決 對于干旱、瘠薄退耕地的造林技術還有待進一步研究,盡管目前也做了不少嘗試,但由于造林技術復雜,造林費用昂貴,部分基層林業科技人員文化素質偏低,科技推廣力度不夠等諸多原因,使得這類立地造林效果依然不好,有些地方造林保存率僅為2%左右[11]。因此,繼續加強對造林技術的攻關以及對已有科技的推廣應用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2對策 2.1對退耕地立地質量進行科學評價,合理規劃,切實做到適地適樹 對于退耕地首先進行立地質量的評價,在此基礎之上確定退耕類型,對于生態脆弱地帶必須營造生態保護林,而立地條件較好的地段,可以適度發展生態經濟林。施工前做好詳盡的、切合實際的作業設計,在樹種選擇上力爭做到適地適樹,在確保生態效益優先的前提下,兼顧經濟效益。#p#分頁標題#e# 2.2參與式方法的運用 在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過程中,特別是在規劃設計和樹種選擇上,運用參與式方法,尊重農民意愿,可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促進農民從被動的“要我退”變為主動的“我要退”,改變以往“自上而下,政府布署,專家完成”的工作思路,代之以“自下而上,專家建議,農民完成”的工作作風[12]。參與式方法既注重農村社區成員自主地參與森林資源的管理,更強調農村社區成員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的能力,同時緊密結合農村社區成員的切身利益,從而使退耕還林工程從決策、設計、實施、受益都成為農村社區成員自己的行動,做到目標、行動和效果的真正一致。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出農村社區和廣大農民對造林、護林的熱情,從而確保退耕還林工程的順利實施,并使林農、林牧之間的土地利用矛盾得到有效解決。通過在四川部分地區的試點表明,這種參與式方法在退耕還林實施過程中是完全有效的,可以大面積的推廣使用。 2.3加強對退耕還林工程的宣傳及監管力度 古語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宣傳工作就好比是工程實施的糧草,可以毫不夸張的說“沒有好的宣傳教育,就沒有好的工程效果”,退耕還林工程與農民利益息息相關,只有農民積極參與工程才能順利完成,如果宣傳工作做得不到位,農民對于建設生態環境的重要性理解不夠,就很難迸發出參與的激情,難免會出現抵觸、敷衍的情緒,退耕還林工程就會流于形式,而難以達到其應有的效果、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另一方面,退耕還林工程還應加強對造林成果驗收的監管,對造林成活率及后期管護工作都應進行監督,保證“造一片活一片綠一片”,從而使退耕還林工作落到實處。 2.4造林技術攻關與技術推廣 加強對造林困難地造林技術的研究,尤其是白泥山、河谷等生態脆弱地帶其造林存活率相當低,應當進一步加強對抗旱技術的攻關,尋找適宜的鄉土樹種,輔以引進抗旱樹種,探索簡便易操作的造林方法,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既要效率高,又要投入少。同時還應加強對現有技術的推廣,提高基層林業科技人員的文化素質,做好科技服務工作[13]。 2.5加強對退耕地的前期管護工作 退耕還林的根本目的是要重建良好的生態環境,但如果只造不管則很難實現這樣的目標。剛退耕的未成林造林地,生態系統依然脆弱,抵御外界不良環境的能力還很差,此時一定要做好管護工作,防止牛羊等踐踏,同時要警惕水土流失;對于退耕所造的經濟林,要改變傳統的耕作制度,樹種力求多樣化,地表力求不裸露,在強調經濟效益的同時,一定要堅持生態效益優先的原則。 2.6適當增加和延長對退耕農戶的補貼 適當增加和延長對退耕農戶的補貼,有利于消除農戶顧慮,激發他們積極投身于退耕還林工程的熱情,是影響退耕還林工程能否達到“退得下,穩得住,能致富,不反彈”的一個重要因素[14]。 2.7實行生態購買與生態補償相結合的制度 退耕還林工程實質上是一種生態補償,即國家以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目的,為了獲取更好的生態效益,根據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生態保護成本、發展機會成本,運用政府和市場手段,暫時犧牲農民的經濟利益,但通過向農民支付補貼而做出了相應的經濟補償。不過,退耕還林工程只是生態補償的一種,現行的天保工程以及森林生態效益補償都屬生態補償,而且退耕還林工程還是一種很短期的生態補償,因為退耕還林工程結束即生態補償停止。退耕還林工程中出現的許多問題如前面所述的管護問題、補助期短問題、生態林劃歸公益林問題以及荒山荒地造林問題等都與其短期性有關。解決的思路是將生態補償作為一種長效制度,并與生態購買相結合。生態購買用于解決森林營造的問題;生態補償則用于解決森林管護的問題。國家在營造林成林前向農民支付造林費和管護費,即生態購買。成林后如果國家購買了農民營造的森林,就可以將其劃為公益林,在今后每年向農民支付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費,用于公益林管護,而且補償標準實行動態調整,生態補償能夠為農民營造林提供資金,這既增強了他們營造林和管護森林的信心,也可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和投資造林;生態購買可以解決退耕還林后林產品的出路和銷路,增加經濟效益,使民間造林成為有利可圖的經濟活動,讓老百姓受益最大、最直接,同時也能大大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15]。 3結語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盡管退耕還林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卓有成效,但實施過程中在土地利用方面仍然存在諸多問題,直接影響退耕還林工程的最終效果,因此應當引起各級政府部門和相關學者的高度重視,采取有效措施,使退耕還林工程更好的實現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進而達到優化土地資源配置,調整農村經濟結構,改善投資環境,加快旅游開發,幫助農民脫貧致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早日實現建設富裕和諧秀美江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