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農業灌溉系統管理策略,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農業水管理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以往發展農業水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增強農業生產力,應對饑餓和貧困,如今則是在水資源稀缺狀況下,在滿足全球不斷增長的食物需求同時,達到增加農民收入、發展農村經濟、減少貧困、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態環境等目的【4】,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主要涉及經濟、社會、環境等要素。
1.1經濟要素
1.1.1飲食結構變化與食物需求增長
隨著人們收入的不斷增長,居民飲食習慣正朝著更加注重營養水平和飲食多樣化的趨勢轉變,食物消費模式正在從谷類食品向畜產品和水果、蔬菜、糖、食用油等高價值作物改變。與2000年相比,預計2050年全球谷類食物需求量28~32億t,增長55%~80%;肉類需求量3.75~5.7億t,增長70%~155%;糖、油、蔬菜、水果需求量將增長70%~110%p】,未來驅動食物需求增長的一些主要影響因素仍將具有較大不確定性。
1.1.2經濟結構改變
全球市場和貿易政策的改變以及全球化進程決定著未來的農業收益率。在一些非農經濟部門具備較大競爭優勢的國家和地區,農業對國民經濟的整體貢獻率有所下降,這勢必明顯影響小農戶和自給自足型農民的經濟利益。為了確保許多發展中國家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迫切需要加大在技術和能力建設方面的投資,制定受惠于農業發展的相關政策與法規f6J。1.1.3能源價格波動易于波動的能源價格經常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農業水管理。對水電和生物質能源需要的增長必然加大對水的需求,進而影響水量在不同用水部門間的配置現狀。此外,能源價格上漲不僅增大抽取地下水灌溉的成本,還導致化肥及其他石油產品價格的增加,加大農業生產成本。盡管生物燃料目前對全世界能源供給的貢獻率仍然有限,但能源價格上漲、溫室氣體排放增加、地緣政治問題等諸多因素,都可能加劇食物與燃料生產之間對水土資源占有的激烈競爭【J71。
1.1.4食物價格上漲
食物價格上漲正成為當今全球許多國家面臨的重要問題,對嚴重依賴食物進口以及食物消耗占日常支出比例較高的發展中國家尤為如此。引起食物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岡包括較高的石油和能源價格、食物需求增長、農業生產投資減少、頻繁發生的旱澇災害、不穩定的市場投機行為等№】。其中加大農業生產投入對維系農業水管理在滿足食物供給需求上扮演的重要角色至關重要。
1.2社會要素
1.2.1缺水程度加劇
目前全球約有12億人口生活在自然性缺水地區,約15億人口居住在經濟性缺水區域,此外,還有數以百萬計的貧窮農戶處于自然性和經濟性缺水并存的地區【6】。水資源稟賦是造成自然性缺水的主要緣由,而對蓄水和管理的不當投入則是引起經濟性缺水的典型原因。對許多干旱和半干旱地區,應加大改進灌溉用水技術、增強農業生產力的投資和政策力度,而對一些濕潤地區,也需采用新的投資和政策確保水資源在不同用水部門間的合理配置。
1.2.2持續性貧困
全球約有17億人口且其中多為貧困人口生活在南亞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其中5.1億人處于食物不安全狀況。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食物不安全人口已從1980年的1.25億增長到2000年的2億,且70%的貧困人口生活在農村,短期內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改進農業經濟結構,緩解貧困和食物不安全狀況【9】。不適宜的農業水管理措施常直接影響作物的潛在產量和效益,進而影響到發展中國家為減貧所做的各種努力。
1.2.3城市化及移民
20世紀60年代全球約2/3的人口居住在農村,務農人口達到60%。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而今只有1/2的人口還生活在農村,不到40%的人口直接從事農業經濟活動ll們。預期2050年,全球約2/3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迅猛發展的城市化進程勢必加劇城市與農業問的用水競爭,導致改變農業生產結構。
1.3環境要素
1.3.1氣候變化
平均氣溫改變、降雨模式變化、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加劇正在以不可預見的方式影響著農業生產狀況。
為此,應在農業水管理工程規劃以及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相關的公共政策和投資、工程和資源公共管理、影響人類習性的政策制定過程中,充分考慮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潛在影響及其應對策略。在制定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或調節氣候變化的政策法規時,關注其可能引起的有意或無意影響,如投資發展生物燃料雖可緩解氣候變化的速度,但將顯著影響水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11|。
1.3.2生態系統修復
全球大規模調水工程都會不同程度的對生態系統產生負面影響。2000年世界淡水物種指數已下降到1970年的50%,對生態系統產生的威脅最終將危害到農業賴以發展的水土資源上【l21。為了改變當前生態系統惡化的趨勢,一些國家正在制定和執行有利于增加環境生態流量、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增強生態系統服務農業供給的相關政策和策略,并適當減少農業用水量配置。
2農業水管理發展策略與對策
現代農業水管理對保障食物安全、發展農村經濟、維系家庭生計、減少貧困人口、維護生態系統等至關重要。為此,應從跨越不同學科、不同部門的角度出發,審視和改善與農業水管理發展相關的策略與對策。人們不能將目光僅局限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等藍水資源上,還應把雨水作為灌溉和雨養地區的最基本水源,不應將農業視為相對獨立的系統,而應作為整個農業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加以看待【I川。
2.1加快發展節水農業,滿足未來農業用水需求
未來驅動全球農業用水需求的主要動力來自因人口增長和飲食結構變化引起的食物需求增加與改變。目前全球作物年耗水總量6800~7500km3,平均為7150k甜,其中飼料作物年耗水量2152km3,占作物年耗水總量均值的30%【14】。約78%的作物年耗水總量(5570km3)直接來自降雨入滲后蓄存的土壤水,主要供給雨養農業,其余22%(1573km3)則來自地表水和地下水,主要用于灌溉農業。若灌溉系統輸水效率為60%,就需要2622km3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量才能滿足作物年耗水總量。若不對現有農業水土資源生產率加以改善并改變當前的農業生產模式,預計2050年全球作物年耗水總量將增加70%~90%,達到12155~13585km3,比現有增加5750km3[151。
滿足未來農業用水需求的水管理發展策略與對策主要應包括:發展灌溉農業,加強雨養農業,開展農產品國際貿易,限制食物需求潛在增長等。灌溉農業在糧食增產、維系貧困農民生計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全世界約40%的農產品毛產值來自占農田面積20%的灌溉農業,在多數發展中國家高達60%[161。為此,需增加灌溉農業投資,通過改革灌溉系統管理、開發新的地面蓄水設施、增加地下水利用量、廢水灌溉再利用等途徑,增加灌溉供水量,提升作物水分生產率和單方水的產值。盡管雨養農業面臨一定風險,但約60%~70%的作物產量仍來自占農田面積70%~80%的雨養農業,且發展中國家數以百萬計的貧困農民主要靠雨養農業維持生計【17】。故應增加雨養農業投入,通過加強土壤水管理、采用補灌措施等手段,改善雨養農業生產率,盡可能擴大雨養農業區的作物播種面積。開展基于虛擬水戰略的農產品國際貿易為缺水國家和地區應對干旱提供了選擇,通過貿易手段將在北美、拉美等水土資源豐富地區集約化生產的農產品交易到中東、北非等缺水地區,可彌補不同國家水資源稟賦E的差異,緩解缺水國家食物增長對農業用水需求產生的壓力。基于糧飼家畜肉類結構的食物對水資源消費數量比素食結構需水翻番,適當改變食物消費模式可減少對水資源的潛在壓力。此外,農業生產和食物消費過程中產生的糧食損失約為40%~50%,有效減少食物生產過程和產后市場鏈條上的損失對減少農業用水亦十分重要【18】。#p#分頁標題#e#
2.2改善農業水土管理活動,維系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常包括產品提供(食品和纖維、燃料、木材等)、調節(氣候調節、水資源和空氣質量調節、病害控制和授粉等)、文化(娛樂、精神、美學價值等)和支持(初級生產、土壤形成、水和氮循環等)4大類服務功能f】91。對農業生態系統而言,以往總強調其具有的產品提供功能,而忽視其余服務功能。農業發展在增強產品提供服務功能的同時,將不可避免地改變許多生態系統過程的結構和效能,進而減少調節、文化等其他服務功能的價值。農業水管理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產生的潛在負面影響主要反映在水生系統、沿海地帶和濕地以及陸地系統上,前者包括河道水量減少、濕地萎縮、水質惡化、物種多樣性下降等問題,后者則包含地下水位下降、鹽堿地面積增加、缺水造成的十地植被改變等弊端。農業水管理通常將改變流域水文循環規律,明顯增加水生系統和陸地系統中植物一土壤.大氣連續體循環機制改變的風險,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減弱不僅將影響農業生產力,還會嚴重阻礙整個社會為減貧做出的各種努力唧】。
維系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農業水管理發展策略與對策主要是:改善農業水七管理活動,統籌考慮上下游農業用水管理措施,建立多功能的農業生態系統等。改善農業水土管理活動,尤其是加強田間用水管理、增加作物水分生產率、減少土壤養分淋失及其對地表和地下水體的危害等,可減少農業需水50%以上,有效緩解上游糧食生產用水對下游生態系統的壓力【5】。處理好上游糧食生產可能對下游水生系統和濕地造成的負面影響至關重要,應統籌考慮上下游的農業水管理活動,在保持上游糧食生產能力與維持下游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之間,尋找可被各方接納的利益權衡點。建立能夠提供多種服務功能的農業生態系統水管理,可達到增強不同服務功能間協調性的目的,這取決于人們對生態景觀過程的深入了解以及充分意識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價值所在。對發展中國家以往150個項目從多目標角度考慮資源節約型農業投資效果的分析表明,借助提高用水效率、改善水質、增加碳固存等手段,可達到農業增產與減少環境影響并行的目標,基于生態系統保護的農業水管理需求方式并不會約束農業發展f2¨。2.3注重灌溉與農業生產系統的緊密結合,加大灌溉投入盡管驅動灌溉發展的許多傳統因素依然存在,但其又同時擔負起應對氣候變化下的農業生產影響、減輕對生態系統和公眾健康產生負面作用等新的職責。推動灌溉發展的首要因素在于需要更多的食物滿足未來人口增長,受新開發水資源鼉和灌溉面積的邊際效益制約,人們必須持續地改善灌溉農業水分生產率才能滿足對食物的需求。其次食物需求的結構變化加劇了農業用水的緊張局面,生產較高價值的肉、蛋、奶產品要比直接生產谷類耗水更多,故只有加大灌溉投資,增強農田管理投入力度,才能使作物產量和用水效率達到所預期的效果【22I,增加灌溉投入可為集約化的農業生產提供更為安全可靠的風險環境。最后傘球及局部氣候變化也是驅動灌溉投入增加的因素,氣溫升高和二氧化碳增加將增大作物騰發量、快速消耗土壤水分、增加灌溉需水、促進生物質形成速度,并明顯影響融雪型河流的徑流過程分布,而降雨模式的改變將加劇干旱地區的缺水程度或增加濕潤地區的降水量。
需對灌溉管理和投入重點做出實質性轉變,才能滿足人們對發展灌溉所寄予的期望和要求。與以往相比,未來灌溉投入應更為關注灌溉與農業生產系統的緊密結合,重點基于先進的信息、節水、管理等技術和方法對現有灌溉基礎設施進行更新改造,大力推進灌區的現代化建設,因地制宜的在有條件的地區適度擴大灌溉面積【231。作為當前全球灌溉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應將參與式灌溉管理、灌溉管理轉移等方式繼續作為灌溉投入的主體,積極探索具有當地特色的灌溉管理范式以及可持續性支撐灌溉管理模式運行的財政來源與途徑。以往大多數參與式灌溉管理工作多集中在示范層次,以建立小型農民用水戶協會為主,與灌溉管理配水改善、維護灌溉工程服務定位相關的改革卻少見嘗試也鮮見成功。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帶來的影響,在灌溉基礎設施建設上的投入重點應包括:建設新的蓄水庫容以彌補失去的冰雪融蓄水量,為用水戶采用更為靈活的配水方案提供必要的設施和裝備,修建地下水補給工程和廢水灌溉再利用處理設施等;在灌溉管理和制度措施方面的投入重點有:通過改善技術和管理活動增加灌溉用水效率,建立用戶間的水交易市場及規則,構建用于改善農業用水整體效益的綜合水資源規劃等【24】。
2.4創新流域水資源綜合管理模式,提升雨養農業
農業灌溉已對世界主要江河流域的供水和生態環境造成較大壓力。面對全球水危機形勢,大規模發展灌溉的空間已較為有限,雨養農業在提供食物和維系生計方面起到重要的支配作用。全球雨養農業的生產力常低于灌溉農業,發展中國家的雨養糧食平均產量1.5訛m2,而灌溉農業3.1t/hm2,在氣候溫和的熱帶商品糧農業區,主要作物的雨養產量可高于5~6饑Iln2【6】。在半干旱和半濕潤地區,并非雨量而是降雨的極端變異性是制約農業生產的主要影響因子。在作物關鍵生育期間發生的短期干旱幾乎存在于每個雨季,而氣象干旱則平均每10.a才發生l~2次,通過水管理技術雖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短期干旱帶來的影響,但氣象干旱對作物減產的影響明顯【251。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區,降雨已成為超出農民控制能力的最為突出的隨機因素,水既是農業生產的關鍵投入要素也是農業風險及不確定性的主要來源,提升雨養農業對維系生計起到支配性作用。
提升雨養農業的水管理發展策略與對策應建立在生態水文學觀點基礎上,人們應將降雨作為淡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加以看待【26l。盡管在現有的流域水資源綜合管理模式(IWRM)中,已意識到為保護河流、湖泊、濕地、河口等水生生態系統功能應考慮環境生態水流的問題,但該管理模式的焦點仍集中在灌溉、工業和城市供水的藍水資源規劃、配置與管理上。向農業生產這類關鍵的產品提供服務功能仍主要取決于陸地牛態系統中的綠水,為此應該對藍水和綠水進行統一的綜合規劃與管理,形成用途廣泛的1wRM新策略。在該新策略中,就地集雨應被視為生產性用水,水資源控制與管理中應包含與雨養農業系統相關的當地尺度及其流域尺度,更為關注從流域到當地的降尺度水資源管理,并基于跨尺度間的水資源綜合分析結果,系統闡述對上游綠水投入(如集雨)與下游用水影響(如減少泥沙)間的雙贏機遇1271。#p#分頁標題#e#
從作為淡水資源的降雨出發,對1wI州新策略的準確定位就是要淡化灌溉農業與雨養農業間的人為劃分,其實灌溉農業通常部分的依賴綠水的貢獻,并且采用保護性耕作、土壤培肥、地表覆蓋等旱農方法,而提升雨養農業穩定性的最佳途徑則是利用補灌等藍水管理措施。為此,打破灌溉農業與雨養農業間的管理劃分無疑是提高雨養農業投資優先性的重要策略,可提供多組范圍從雨養到灌溉系統的管理選擇方案。
2.5基于各種途徑與措施,提高農業水分生產率
農業水分生產率來自種植業、畜牧業、水產業等部門的凈收益與產出該收益耗用的水資源量之比,反映出以較小社會環境成本為代價獲取單位耗水最大收益的目標。改善農業水分生產率的優先地區應包括:過于貧窮且水分生產率較低的地區,用水競爭激烈的自然性缺水地區,水資源開發程度較低且用水回報相對較高的地區,因地下水位下降和河道斷流等致使農業生態系統嚴重退化的地區等。改善農業水分生產率的水管理活動與措施主要有集雨、補灌、非充分灌溉、精準灌溉、水土保持等,與這些措施無直接關聯的一些活動也會間接影響到農業水分生產率,如改善土壤肥力、防治病蟲害、選擇作物良種等。改善農業水分生產率有賴于深入了解和掌握植(動)物生理學、作物學、農學、農田水利學、土壤學等相關知識,以及橫跨田間、農田、流域等不同空間尺度下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條件【2引。
提高農業水分生產率的主要途徑與措施有:增加植物、田間、農田等不同尺度上的單位騰發量生產率,極小化農業用水過程中的非生產性水量消耗,改善現有灌溉設施管理與運行維護,循環利用回歸水和農田排水,在不同用戶間合理重新配置水量并共同管理用水,將種植業、.畜牧業、水產業等用水在流域尺度上加以綜合管理等。作物水分生產率為消耗單位騰發量獲得的作物產量(值),對應的改善途徑與方法在生物節水方面有作物品種遺傳改良、作物生理學特性調節等,在農藝節水方面包括增加土壤肥力和有機質、保護性耕作、病蟲害防治等,在上程節水方面包含田間節水灌溉方法、非充分灌溉制度、集雨補灌等【291。畜牧業用水約占農業騰發量20%左右,主要來自生產牲畜消費食物所需的水量睜j,相應的改善策略包括改進動物飼料來源、增加畜產品(肉、蛋、奶)產量、完善獸醫服務條件、采用避免土地退化和減少土壤侵蝕的放牧活動等。水產業用水主要來自生產飼料的用水和養殖用水,其水分生產率是水產品產量(值)與飼料生產用水和養殖用水蒸發量之和的比值。
采用農業與水產業相結合的綜合措旅可循環利用水分和養分,用于灌溉和養殖業的多功能農田池塘已成為改善家庭營養狀況、增加經濟收入的有效手劂叫J。
2.6確保用水安全與公平,減少農業貧困人口
水對維系全球日收入低于1美元的10多億人和低于2美元的28億人的生存與生計至關重要,已成為制約全球農業產出和鄉村窮人收入的主要因素之一【311。實際上貧困與水未必一定相關,多數貧困地區的水資源稟賦可能好于富裕地區,影響貧困的范圍和程度取決于人們對水資源的控制和管理水平。以往對貧困的理解僅關注收入、消費和財富,而忽略了引起貧困的多元化因素及彼此間的復雜交互作用。在評價農業水管理對減貧的作用中,必須考慮貧困的多元性及其復雜交互作用的影響。
通過改進農業水管理活動,首先可改善農業生產和生產力,增加就業,穩定農業產出和收入,其次可鼓勵農民采用各種促進農業增產的投入措施,生產多樣化的高附加值產品,增加非農產品,滿足家庭對多樣化物質的需求,第三將對貧困人口的營養和健康狀況改善、社會公平待遇、生態環境保護等產生積極的作用【321。
對大多數低收入國家而言,食物安全和減貧所面臨的關鍵挑戰在于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提高作物產量,以便減少全球以小農經濟為生的8.5億農業人口的貧困程劇33】。為了確保窮人用水的安全性與公平性,首先應建立完善的水權制度并增加蓄引水基礎設施投資,其次是開發適宜的用水管理技術并選擇恰當的資金籌措方式,使人們更為有效的用水,第三是改善現有大型灌溉系統的生產力和配水的公平性,提高農業水分生產率,改進農業水資源管理,最后是密切農民與投入.產出市場間的關系,促使農民謀生手段的多樣性,達到減貧和改善水土生產力的目的。在自然性缺水地區,當減貧因進一步開發水資源而受到限制時,改善現有農業用水管理系統無疑就成為首選策略,這對發展中國家尤為重要。
2.7改進農田排水和土地利用管理,減輕或預防土地和水環境質量下降
全球近50%的灌溉土地存在排水問題,約有2500萬hm2的農田因灌溉引起的澇漬鹽堿災害而喪失生產力,有2.5億hm2的雨養土地亟待改善排水狀況【341。目前,包括土壤鹽漬化在內的農田土地退化(土壤侵蝕、土地沙化、土地污染等)影響著非洲65%的農田,在拉美和亞洲則分別達到51%和38%。草地退化面積在非洲、亞洲和拉美分別占總量的31%、20%和14%,林地退化面積則分別為19%、27%和14%。全世界約40%的農業土地處于中等退化程度,約9%為嚴重退化,全球作物減產13%左右,且每年約有500~1000萬hm2的七地喪失農業生產能力【351。土地退化不僅對農田水循環和農業水分生產率具有嚴重的負效應,還明顯影響農業用水的數量和質量。土地退化過程與農業用水管理關系密切,改進和加強農田排水和土地利用管理,可達到減輕或預防土地和水環境質量下降的目的。
當前改善農田排水的目標已從單一地促進農業生產力逐步轉向同時避免其對水環境產生負面影響的雙重目的。在保持除澇、治漬、排鹽等功效同時,利用各種技術和管理控制措施盡可能減少因采用農田排水措施帶來的環境負效應,這些措施與方法包括:適當減少排水量和污染物排放量的控制排水運行模式,基于灌排措施與人工濕地相結合降解污染物的灌溉一排水一濕地系統,具有水肥高效利用特點的農田排水再利用措施掣36】。人類活動尤其是農業生產活動是造成土地退化的主要因素,減少和防治土地退化的主要措施應包括:制止亂墾、濫伐和過牧,合理開發利用土地,合理施肥和灌溉;投資于退化土地的修復工作,采用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入滲和蓄水能力、減少土面蒸發的資源保護型耕作與土管理技術,改善雨養和灌溉農業系統的農田水分生產率;從農田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等觀念出發,增強農業景觀多功能性,基于工程、生物、農業等技術措施,對退化的土地進行綜合治理【37】。#p#分頁標題#e#
2.8選擇不同措施及其組合,降低廢水灌溉風險
工業和城市生活廢水隨著人口增長、城市化加劇、生活條件改善、經濟高速發展而不斷增加,與此同時,對廢水的生產性再利用也在增長。盡管在世界衛生組織的廢水灌溉利用指南中要求,廢水只能用于灌溉非食用的作物,但在實際中卻難以強制執行,許多發展中國家的農民在無淡水可用的窘況下,只能利用廢水灌溉可食用的作物。目前發展中國家近80%的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約有50%的人口使用污水進行灌溉【381。全球至少有350萬hm2的農田采用未加處理或部分處理的廢水進行灌溉,直接利用廢水灌溉的面積大致為處理后灌溉面積的10倍以上【391。利用廢水灌溉的農民要比使用淡水灌溉的農民具有較高的寄生蟲傳染機率,且金屬離子通過廢水灌溉的作物進入人體,直接影響身體健康狀況,這已成為負責維護公眾健康和環境質量的國家部門所關注的熱點問題。
由于各種原因,許多發展中國家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尚不具備實施復雜廢水處理計劃的能力與財力,為此應借助廢水來源控制、污水處理與非處理選擇及其組合方式等措施,盡力降低廢水灌溉的風險,保護農民和消費者的利益㈣。借助不同程度的污水處理措施與方法可改善灌溉廢水質量,采用勞動保護性措施可降低廢水施灌過程中操作人員的人體裸露程度、減少被病原體侵害的可能,利用作物選擇與多樣化、灌溉管理、土壤特性考慮等非處理措施加強農田廢水灌溉管理,采用清洗、烹飪、消毒等各種措施減少廢水灌溉作物帶來的健康風險。
此外,通過改善政策與對策、促進機構問對話、加強財務機制等手段,可為改善廢水灌溉管理提供機遇,而采用與激勵或強制執行相結合的廢水排放標準,可促進點源排放的家庭和工業部門的水管理改善,通過在輸水部門與衛生部門之間建立有效的聯系,有助于推動更為有效的廢水灌溉管理模式。
2.9加強政策和制度建設,促進農業水管理發展
促進農業水管理發展的公共政策范疇包含水資源管理、農業、農村發展、環境等【4¨。水資源管理政策涉及到可協調互為矛盾沖突的多目標綜合流域規劃、基于宏觀經濟等政策價格信號與資源配給等非價格因素結合的農業水分生產率激勵機制、與非傳統水資源再利用相關的政策及規章制度、水權制度尤其是可交易權的建立及完善等。農業政策包括改革國內市場并促進出口市場發展的機制、應對糧食安全的食物消費結構模式導向、基于市場運作促進技術開發應用的對策等。農村發展政策主要面向維系生計的可持續性改善,投資減貧措施的優先順序是雨養農業、低成本灌溉技術、社會驅動型基金、小規模灌溉和水保、大規模灌溉工程、高產值灌溉作物多樣化等。環境政策則與激勵農民開展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維系流域環境生態流量、地下水資源有效保護等相關。
影響全球尺度農業水管理發展的主要政策涉及到貿易改革、氣候變化、技術研發應用等。通過打開外部市場和建立虛擬水戰略,改革貿易政策正強烈地影響農業水分生產率和收益性,由于貿易驅動型增長需深入了解和掌握集約化灌溉農業的相關知識,故世界各國應加大對制度和技術的投資力度。氣候變化帶來較大的風險及不確定性,應將適應氣候變化的因素在制定農業經濟發展及減貧策略中加以充分考慮,并借助風險管理方法加以應對。技術研發應用對改善農業水管理十分重要,焦點正日益集中在水分生產率和雨養農業上【42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