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旱作特色農業和技術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榆林市位于陜西省最北部,地處我國半干旱區腹地,是典型的旱作農業區。本市北部為風沙草灘區,東部為梁赤丘陵溝壑區,西南部為白于山深源澗溝壑區。地理坐標價于東徑107028’一111015,。北緯36057‘一39034‘之間。榆林屬于干旱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溝通資源豐富,是我國輻射高值區;冬季長而寒冷,無霜期為130一170天;年降雨量為300一500毫米,且分布極不均勻,可利用的水資源除降水外,旱區地表徑流因山大溝深流失嚴重,地下水貯藏量小。“十年九旱”和“十田九旱”是愉林農業生產自然環境基本特點,也是制約農業生產發展的關鍵性不利因素。 榆林市各級農業部門在長期的旱作農業生產實踐中和諸多單項旱作技術研究和示范方面取得一定的進展,但仍存在旱作技術只局限在點面示范上,農業生產潛力開發不足,產業化發展緩慢。 針對上述問題,全市農副業部門從2000年開始將一40一大壟溝、旱地病蟲害綜合治理技術等單項技術進行整合、集成,形成了一整套規范的旱作節水農業綜合技術,在全市旱作區大面積推廣,年推廣面積已達百萬畝以上,占旱作區適宜推廣面積的36%,并取得顯著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 1、大壟溝綜合配套技術 1.1選擇地塊:選擇土層深厚、土質肥沃、坡度在20度以下經過秋深翻的旱坡地、灣塌地、梯田、壩地上進行。 1.2開溝起壟:沿等高線自上而下開溝起壟,先用偏犁外翻一犁,再用單橫在溝內深耕(15一ZOcm)一次,將肥料條施溝內,然后用偏犁在溝側上方3一4cm處向翻一犁,使底肥全部覆蓋溝內,最后用單橫在溝內深耕15一ZOcm。開第二溝時應視作物壟距而定:玉米、馬鈴薯為80es一100cm,谷子、豆類為60一7Oem。1.3播種鎮壓:做到肥籽仇家、合墑播種;玉米、馬鈴薯為溝種一行,谷子、豆類每溝種兩行,播后及時覆土鎮壓(覆土厚4一6cm),并人工整溝修壟,使壟高保持30一35cm,橫向水平20Om段高差小于lm。 1.4中耕追肥:結合追肥中耕培土,進行倒溝換壟,破壟為溝,以消滅雜草、增加耕層、攔蓄降水。 1.5配套抗旱優質高效良種馬鈴薯紫花白、大豆晉豆21號等及吠喃丹顆粒劑防治地下害蟲。 2、旱地覆膜綜合配套技術 2.1地塊選擇:選擇土層深厚、肥力較高的川臺、灘地、壩地、梯田地上進行。 2.2整地施肥;進行秋深翻(深1scm),耙糖保墑入種時結合耕翻將做底施的有機肥及氮磷化肥按配方條施入規劃好的種植帶隨后耙糖收墑。 2.3覆膜播種:一般選用幅寬70cm超薄地膜在規劃的種植帶用機械或人民平地覆膜,種植帶視作物而定,一般100一~120cm先鋪膜后打也播種或先播種再鋪膜均可,但必須地面平整,行端帶直,膜土緊貼、壓實膜邊。 2.4田間管理:一是及時破膜放苗、補苗、定苗;二是適時打孔追肥、中耕除草。 2.5配套優質高效良種登海9號、丹玉13號玉米,大明綠豆、GIOI油葵等,采用玉米紅蜘蛛、豆類病蟲害綜合治理技術及豆類專用肥等。 3、旱地雙溝覆膜集雨窖灌綜合配套技術 3.1播前準備:一是選擇地塊。選擇土層深厚、中上等肥力寬幅梯田、壩地、川臺、源地及小于5度平緩耕地。二是建好水窖。窖址應選擇在地塊最低處或地邊、地頭、高埂梯田下;每畝地匹配一個容積約20立方米的水窖。水窖采用窖式或瓶式均可,但均應水泥硬化或澆筑混凝土防滲層。若采用簡易窖則需內襯入相應塑膜簡防滲漏。三是整地施肥。秋收獲后或翌年早春滅茬、精細整地,結合打窖出土,挖高墊低一次性整平地面,并深翻土地(深20一25Cm);按種植帶型(一般為lm)規劃地塊,每帶用畜力開兩條相距40cm施肥溝;畝施有機肥應在1000公斤以上,依據測土配方將氮磷等做底施的化肥一次性條施溝內,覆土耙平待播。 3.2鋪渠開溝覆膜:一是根據地形規劃開挖集雨渠(寬ZOem、深25em,用o.014mm厚)的農膜鋪渠,膜渠緊貼,以垂直第一種植帶延伸到集水窖。二是開溝覆膜。畝用0.O07mm,幅寬80Cm地膜4.5公斤,用畜開溝覆膜機一次性完成形式溝鋪膜作業。每帶開四條溝,中間兩為播種溝(基本處在兩條施肥溝上部),約深為8一IOcm溝距40cm,兩邊兩條為壓膜溝。 3.3打孔播種:視作物種植密度和播種深度確定孔距與孔深,最好打孔播種一次完成,播后濕土封孔。 3.4田間管理:一是及時補灌。遇持續干旱可用窖內蓄水提水補灌。二是追肥。將一定量的氮肥在膜側兩株作物間打斜孔追入,后灌水覆土。三是中耕除草(一般兩次)并及時防治病蟲害。 4、旱地有限補灌綜合配套技術根據榆林市旱作區有限灌溉方式,旱窖人工提水補灌和機械輸水管道移動式(或半固定)噴灌(并搭配塑料管微噴灌)為主。 4.1旱窖人工提水補灌:此方式多為春種缺墑時進行。一般無配套機械設施,人工直接提水灌入種植孔(穴)內。個別儲水較多的小面積地塊則可在作物長期間人工提灌一、兩水(農民稱之為“救命水”)。 4.2移動式噴灌:選擇地勢平坦且有水源的旱澗、旱川臺、旱灘地,一般要求集中連片地塊30畝以上,以便提高機械、管道設備的利用率。并應由水利部門實地測量設計。由于目前生產廠家眾多,礦應根據當地自然條件,經濟能力選擇經濟、耐用、輸水和噴水效果好的機械管道設備。管道鋪設應根據水源位置、地形和耕作方式及主要風向等條件布置。干管應埋于地下,以便在盡量與作物耕種方向一致,便于裝拆或減少移動時對作物損傷。 移動式噴灌一般每年于作物生長關鍵季節補灌一、兩次即可收到較好的效果。微噴管件需先作試驗,再根據實際情況布置和使用。 #p#分頁標題#e# 4.3配套玉米、豆類、向日葵、西瓜、蔬菜等優質特色作物栽培技術,提高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