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建筑施工課程教學改革探討,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 要:針對建筑施工課程實踐性強、綜合性大、發展速度快等特點,分析了目前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從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合理安排實踐教學及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等方面進行教學改革,優化建筑施工課堂教學,適應新形勢下學科建設,促進學生專業素質的形成和提高。
關鍵詞:建筑施工;教學改革;學科建設
建筑施工課程是建筑類專業一門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程,是一門研究建筑工程施工中如何科學組織施工和解決施工技術問題的學科。該課程也是全國注冊一級、二級建造師及監理工程師資格考試的必考科目。在工程施工中許多技術問題的解決和管理系統的建立均要涉及到該課程的運用。我校建筑類專業畢業生主要面向基層、工程施工一線,所以本課程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建筑施工課程的特點:
(1)實踐性:建筑施工課程本身是工程施工實踐的總結,其研究內容均來源于豐富的工程實踐,又將其理論應用于工程實際,是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與創新。課程的主要內容大都是針對各工種工程的施工工藝、施工方法和實際操作過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建筑施工的學習必須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和施工現場的實踐有機結合起來。
(2)綜合性:該課程的主要內容可分為施工技術與施工組織兩大部分,施工技術所含理論知識涉及了建筑力學、測量學、房屋建筑學、建筑材料、鋼筋混凝土結構、砌體結構、鋼結構及地基基礎等多門課程 ,而施工組織則融技術與管理于一體,既需要施工技術方面的知識,還要掌握管理學和經濟學等方面的知識,具有很強的綜合性。
(3)獨立性:施工技術包含土方工程、樁基礎工程、砌體與腳手架工程、混凝土工程、結構安裝工程、防水工程和裝飾工程等章節,各章節只介紹本工種工程的施工工藝、施工方法和質量驗收標準等內容,而各章節之間幾乎沒有聯系或聯系較少,相互獨立;這些獨立成章的內容邏輯性較差,無法通過推理、演算來掌握,這也導致了建筑施工課程內容繁雜,知識點很多,難記、難懂,學習難度較大。而施工技術和施工組織則更是跨越了技術和管理兩大學科,相互之間反差很大,甚至可以單獨成書編寫教材。
(4)與規范、規程聯系密切:建筑規范、規程作為全國建筑界共同遵守的準則和依據,是最低和最基礎的要求。《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的內容始終貫穿于建筑施工課程的每一章節中,凡新建、改建、擴建、恢復等工程,在設計、施工和竣工驗收時,均應遵守相應的施工及驗收規范。因此,建筑施工課程與規范、規程是緊密聯系不可分隔的。
(5)發展迅速:隨著我國建設事業與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建筑施工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方法層出不窮;現代管理方面也碩果累累。國家或行業的現行建筑結構設計與施工驗收規范也在不斷地進行修訂和調整,專業知識更新的周期越來越短,時效性越來越強。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主動適應這些變化,把握時代的脈搏,與時俱進,掌握建筑專業方面的新知識、前沿知識、尖端知識。[1]
二、建筑施工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針對本校的建筑施工教學實踐及其他兄弟院校的建筑施工教學現狀,現階段的建筑施工教學還存在以下問題:
(1)教學方式的缺陷
以前,建筑施工的課堂教學是采用“粉筆+黑板”的傳統模式,現在,為了提高教學效率 ,大多數教師采取多媒體方式教學,這種多媒體教學能播放大量的圖片和錄像,同時可利用FLASH等專業軟件將部分工程的施工過程和工藝做成動畫在課堂上演示,通過它能為學生提供大量的信息和資料,擴大他們的知識面。雖然這種教學方式的優點很多,但基本上也是屬于“填鴨式”教學,還是以“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教師布置,學生做”為主,缺少與學生的互動與交流,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地位,不能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而且多媒體教學還存在播放速度過快學生來不及接受等缺點。
(2)學生人數多,現場實習流于形式
建筑施工課程的現場實習,一直以來都是教學安排中的一個難題。而且隨著近幾年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學生人數不斷增加,教學班的人數從原來的每班四五十人增加到了現在的八九十人,甚至更多,導致大班上課的整體教學效果下降,尤其是課程要求的現場實習。由于學生人數太多,施工單位出于安全和其他方面的考慮一般都不愿意接收學生去實習,聯系實習單位比較困難,即使聯系到一些實習單位,也由于學生人數太多,現場工程技術人員和帶隊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不能保證面面俱到,絕大部分的學生聽不清楚老師的講解,有小部分同學甚至不去聽,走馬觀花,與同學聊天,實習效果也不太理想。[2]
(3)教師自身素質不足
建筑施工作為一門專業性和實踐性極強的課程,要求任課教師除了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外,還必須具有一定的施工實踐經驗。但建筑施工專業課教師,特別是近兩年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大都缺乏實際工程經驗,講課缺乏生動性,對具體施工過程中的細節問題講不透徹,容易造成學生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
(4)考核方式單一
一般課程的考試都是老師出題,臨近期末時,教師一般會在最后一、二節課告訴學生重點和難點,學生突擊死記硬背。這種考試模式重結果,輕過程;重分數,輕能力;而且學生考完了也就忘了,無法達到教學的目的,更不能體現建筑施工課程的特點,并嚴重地制約著建筑施工教學改革的發展。
三、建筑施工課程教學改革思路:#p#分頁標題#e#
(1)改進教學方法,將啟發式教學和多媒體教學手段結合起來
啟發式教學在課堂教學中能充分發揮師生間的互動,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而將啟發式教學與多媒體教學相結合,可以把枯燥無味的理論課變成了生動活潑、人人參與的討論課,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對建筑施工課程的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采用多種“啟發”方式,如交互式啟發、類比啟發、對比啟發、提問啟發等。下面以類比啟發和對比啟發為例作一下說明:如在講到預應力混凝土工程“先張法”和“后張法”時,可以與混凝土工程施工中的“鋼筋工程”作類比與對比。首先提示學生這兩節內容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在強調“先張法”和“后張法”的先后是以什么為標準之后,補充完善所講內容。然后播放一段“先張法”和“后張法”的施工錄像或FLASH演示,使學生生動直觀的理解先張法與后張法的共同點和不同點,然后對“鋼筋工程”中的鋼筋冷拉與“預應力混凝土”中的鋼筋張拉做一對比,學生討論思考以后,再告訴其區別與聯系,這樣通過類比、對比和看錄像的方法進行學習學生既可以加深印象又可以迅速掌握有關知識。
(2)制作典型工程案例,加大多媒體教學的力度
目前,雖然大多數教師都采用了多媒體方式教學,但播放的施工圖片和錄像都是些施工片段,沒有對整個工程的全面的介紹,也就形成不了系統的、全面的知識體系。如果能選派有經驗的教師帶攝像機和照相機到省或市里一些標志工程或施工技術先進的工程施工現場進行跟蹤拍攝,從破土動工的第一鏟土開始,到整個工程的裝修完畢,跟蹤記錄其施工的每一過程,并了解其在施工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或難題及采取的解決方案或措施,然后再對所收集的資料進行歸類整理制作成典型的工程案例,配上語音講解展示給學生,這樣不僅會活躍課堂氣氛,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也會給學生一個全局的施工概念,并能將所學的各章節聯系起來,會更好的提高教學質量,而且這些素材還可為下幾屆學生反復使用,這將會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同時,我們可以利用校園網的網絡教學平臺,多媒體課件供學生瀏覽,并與學生進行網上的討論與交流。
(3)培養學生的規范意識,充分利用互聯網
針對建筑施工課程的特點,在教學中,要將《規范》的介紹貫穿于始終,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規范》的敏感和重視,引導學生理解《規范》的意圖,培養其自覺貫徹《規范》的工程意識。對教材中不能及時反映的新規范、新標準,我們可以利用互聯網來解決。在互聯網上可獲取國家或行業的現行建筑結構設計與施工驗收新規范、新標準。另一方面,通過互聯網,查閱各種專業相關信息,還可以獲得很多超前性的與建筑有關的新知識,新技術、新結構、新材料、新工藝等等,在教學時作適當的補充,擴展學生知識面。
(4)加強實踐教學,使理論教學和工程實際緊密結合
由于學生人數多,聯系實習單位困難,不便于組織集中實習,可采用如下的做法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參加實習的學生以技術人員(如施工員、質檢員、管理員、監理員等)助手的身份,每3個~6個學生為一組跟隨一個技術員進行實習,將整個年級學生分散到附近各施工現場實習。根據教學計劃的要求,實習時間安排在《建筑施工》這門課程開始,連續兩個學期和暑假,約為一年時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或雙休日,每周(考試周除外)至少去施工現場兩個工作日,具體時間由學生根據工程進度情況靈活確定,但以不干擾正常上課為前提,形成一種工程進度追蹤實習模式。同時要求學生在實習期間要主動參與到施工的所有工作中去,并且要求自學“施工驗收規范”“安全操作規程”等。學生每次實習都要填寫“實習日志”,每半學期以主題班會形式座談匯報工程情況和經驗交流,每學期寫出實習報告和施工方案。[3]
(5)多種途徑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根據我校的青年教師培養計劃,有針對性地選派教師到施工現場進行至少1年的鍛煉,參與實際工程的施工技術管理,以此來提高教師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同時,鼓勵教師考取工程師資格認證,進行“雙師型”教育。通過這種鍛煉,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更具針對性,能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和施工現場的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有效提高教學水平。
另外,可聘請有現場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進行專題講座。其內容大都是工程實踐中碰到的具體問題,非常具有代表性,有些問題很可能學生畢業之后就會遇到類似的情況。也可聘請有知名度的專家學者來講課,主要使學生了解現代建筑施工中的最新知識。
(6)改革考試方法,綜合評定成績
針對《建筑施工》這門課的特點,我們改革了單一的閉卷考試方法,采取與大作業相結合的方式。共兩個大作業,一個是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課程的理解,確定重點和難點,每人出一份試題并附上標準答案,根據出題質量打分計入最后總成績;第二個是,在學期中間,我們根據課程內容給學生確定幾個專題,讓學生任選其一,寫出一篇論文,而且論文的格式要和標準的學術論文格式相同,有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以及摘要和關鍵詞的英文。這篇論文的成績也計人最后總成績。在最后的總成績評定中,期末考試成績占50%,大作業成績占40%,考勤占10%。我們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查資料,特別是學會通過中國期刊網查閱參考文獻。[4]
四、結束語:
建筑施工課程的教學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積極穩妥,循序漸進,這需要學院、系和教師的共同努力。從基礎做起,從教學和學生的需要做起,相信隨著教改和教研的不斷深入,該課程的教學必將能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培養出優秀的工程技術人員。#p#分頁標題#e#
參考文獻:
[1]李建峰. 建筑施工[M ].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2]周兆銀,張長友.“建筑施工技術”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100-102
[3]王小梅. 土木工程施工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J].山西建筑,2010,36(4):219-220
[4]程旭東,俞然剛,于述強等.《建筑施工》與《建筑工程定額與概預算》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石油教育,2002,(6):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