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生態保護論文:外國環境整治強化措施及啟發,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本文作者:姜仁良 王瀛 李晉威 單位:天津商業大學 中共天津市委城鄉規劃建設交通工作委員會
德國加強生態環境治理的主要做法
德國政府非常重視培養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意識到提高公眾環境意識是覆蓋面廣,也是最有效的環境保護措施;只有依靠公眾的力量開展環境保護工作,才能提升環境保護的效果。德國民間環保組織在提升公眾環境保護意識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他們通過免費開展講座、提供環境保護知識手冊等各種途徑向公眾宣傳和普及環境保護知識。同時,德國將環境保護教育和培訓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內容。總體來說,德國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都非常高,對于政府任何有利于環境保護的措施都會積極支持,并做到使自己的行為有利于環境保護。
德國通過持續減少向空中排放顆粒狀及氣態污染物等有害物質來實現保護大氣、防治污染的目標。針對空氣污染防治,德國還制訂了一系列監控措施,如“大型燃燒設備規定”以及“空氣凈化技術指南”等,以此來促使發電站經營者和其他工業企業改造其現有設備,并對排放有害物質制訂了嚴格的界限。在治理汽車尾氣方面,德國首先鼓勵生產和銷售排氣量小、安全性能好的經濟型小轎車,并大力推廣使用無鉛汽油以減少環境負擔。通過實施上述舉措,自1994年以來德國空氣中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總懸浮顆粒物等含量持續降低。
德國的供水、排水由環境保護部門進行統一管理,水務管理的基本任務是保持水生態平衡,使水質狀況符合居民和經濟發展的要求,滿足對供水量的長期需求。一方面,監測和保護地下水免遭污染;另一方面,德國河流較多,非常重視水源地的水質保護。德國以嚴格的法規、監管和執行以及征收生態稅、污水排放費、對私營污水處理企業減稅等經濟調節手段共同構成水污染控制管理體系,對保持水生態平衡起到了積極作用。積極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德國將發展可再生能源提升到戰略高度,建立了一系列較為完善的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效以減緩氣候變化的法律法規。同時,還建立了持續資助可再生能源的研究機制,規定了一系列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激勵政策措施。德國政府對消費化石能源強制征收能源稅和生態稅以引導民眾廣泛使用可再生能源;并采用財政補貼、稅收、銀行優惠貸款等多種手段來形成有效的激勵。通過多種措施,德國有效和高速地發展了風能、太陽能、水力和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使溫室氣體排放量迅速減少,為減輕環境污染作出了重要貢獻。重視廢物利用、發展循環經濟德國的循環經濟起源于對生活和工業廢棄物的再利用,然后逐漸擴展和轉變到生產與消費領域。德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最大特點是通過對廢棄物的循環利用來提高資源使用效率,最終達到既節約資源,又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德國循環經濟的發展歷程可劃分為廢物末端處理、以循環為目的的廢物減量化、廢物減量化+無害化及廢物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4個階段。德國率先在國際上進行循環經濟立法并施行發展循環經濟政策,為世界各國提供了可供借鑒的經驗。
日本加強生態環境治理的主要做法
日本政府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著力推進環境立法工作,強調環境治理要做到有法可依。日本政府從環境省到地方都制定了較完善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形成了完備的環境保護法律體系,而且日本環境保護的法律條文相當全面、細致,標準嚴格,措施得力,真正做到了有法能依、有法可依。日本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主要包括環境保護的基本法、環境保護的專業法律、環境保護的綜合法、不直接屬于環境保護但和環境保護有密切關聯的法律。健全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為治理污染和改善環境質量奠定了良好的法律基礎。
日本在環保產業領域起步較早,積累了一些技術和經驗。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便注重研究開發環境保護技術,并始終處于世界領先地位。20世紀后期又致力于研究開發節能技術,在國際上處于先進行列,有力地促進了日本環保產業的快速發展。進入21世紀,日本確立了環境立國戰略,把發展環保產業作為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變革的重要手段。日本通過推進環境保護技術的不斷創新與進步,優化了環保產業結構,促進了環境保護產品的升級換代。因此,日本以創新環保產業技術為根本保障驅動了環保產業的大發展,大幅提高了資源利用率,改善了城鄉環境質量。
日本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意識非常突出,良好的環境意識和自覺進行環境保護的行為得益于日本政府注重培養民眾的環境保護、節約和節能意識。日本環境保護節能教育堅持從娃娃抓起,從幼稚園到小學、中學的教學中都將環境保護科學教育作為重要內容。環境資源是一種公共財產,環境問題具有社會性,因此解決環境問題必須有賴于社會公眾的高度參與。公眾高度的環境意識和責任感激發了絕大多數日本民眾積極參與環境保護。在日本,公眾參與環境管理、環境立法、維護生態平衡和共同的環境利益成為人們一切活動的準則之一。
美國、德國、日本加強生態環境治理的啟示與借鑒
完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增強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美、德、日在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一個鮮明特點是立法先行,通過制定完善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為環境保護管理部門實施環境執法奠定了基礎。借鑒美、德、日的經驗,我國一方面要進一步健全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并結合我國實際加強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修訂、完善和創新,形成不同法律部門、不同層次的法律法規體系;另一方面,要注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制度的靈活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注意法律條文的細致嚴密性,避免在條文中有更多的號召性、鼓勵性、口號性的條款,應規定得更實一些。
加強公眾生態文明意識培育,激發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主動性美、德、日生態環境保護的經驗之一就是充分發揮公眾的力量,包括公民、企業及環保組織等,共同參與環境問題的解決,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普遍較高。在我國,一方面,要積極采取多種手段切實提高全民族的生態文明意識水平,通過多種教育手段和傳媒工具對公眾普及環境科學知識、環境法律知識和環境倫理知識;另一方面,要制定適當的制度和激勵措施提高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主動性。通過建立和完善環境保護公眾參與制度,鼓勵公眾為政府的環境決策提供建議;運用經濟手段激勵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自覺性等。
以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為載體高效集約利用資源美、德、日認為循環經濟作為化解環境危機、緩解資源匱乏的有效途徑,是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措施。他們在探索發展循環經濟過程中都以廢棄物資源的回收再利用和發展可再生資源作為重點。我們應借鑒學習美、德、日探索發展循環經濟的成功實踐,針對我國面臨的資源環境特征,確立循環經濟發展的目標、任務、重點和基本路徑,構建具有我國特色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一方面,以減量化為目標從源頭上降低資源的使用量,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另一方面,發展資源深加工,促進能源資源高效利用與循環利用,最終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低污染物排放。#p#分頁標題#e#
以環境保護科技創新為驅動力提升環保產業競爭力美、德、日的經驗表明,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必須充分借助科技進步與高新技術帶動節能環境保護新興產業的發展,從而達到防治污染、改善環境的目的。我國環境保護科技、環保產業的總體水平與美、德、日等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這種差距阻礙了我國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的進一步發展。為此要從本源上實現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需要大力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的環境保護科技開發創新體系建設,針對重點污染物控制所需的治理技術、清潔生產工藝和監控技術的研發與推廣工作,加速發展“低碳技術”,推動和提升科技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率,從而不斷增強行業綜合技術水平。
避免走發達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美、德、日等發達國家走過了一條先污染、后治理、不顧環境承載能力追求經濟發展速度的發展道路,給社會和公眾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損害,帶來了無法彌補的損失。事實證明,美、德、日等走過的“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壞、后保護”的路子給環境造成了巨大生態危機。對于中國來說,無論是資源供給能力、發展成本、可持續發展要求和國情,還是污染物排放總量、環境自凈能力等都不允許我們重蹈發達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轍。因此,我們必須樹立“生態優先、環保第一”的生態意識,注重整體和長遠利益,走以綠色發展、節能減排為基礎的環境、經濟協調發展之路。
采取多元化嚴厲措施協同治理生態環境從美、德、日生態環境保護的特點我們可以看出,他們非常重視采取綜合的環境保護手段來預防和治理環境。參照美、德、日的經驗,要實現我國卓有成效的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需要尋求多元化的政策和措施來協同治理,即相互協調、共同作用,通過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綠色稅收、生態補償、環境收費、排污權交易及綠色保險等來形成合力并嚴格貫徹執行到生產和生活的各個細節,才能發揮協同治理的綜合效益。通過各種政策措施的相互配合與支持,實現有機最大整合,塑造生態共同體,形成協同治理效應,從而達到最大限度地維護與增進生態公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