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環境創新論文:鄉村環境治理創新思考,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本文作者:李敬喜 單位:陜西省環境保護廳副廳長
2009年以來,彬縣在16個鄉鎮、社區成立了城管辦公室,配備了87名工作人員,為143個已建成的新農村配備了360名環衛工人,為104個村配備了208名清掃保潔員,同時將170名縣鄉公路養管人員劃歸鎮、社區和交通部門雙重管理,初步形成了縣、鎮、村三級環境衛生管理網絡。彬縣還為13個鎮配備了26輛垃圾轉運車,建成垃圾轉運臺50個、垃圾填埋場320個,污水處理廠兩個。逐步實現了“一戶一筒、一村一站、一鎮一車、一縣一場”的配套要求,使農村垃圾處理和環境管理逐步由無序走向規范化管理。城鄉環境一體化管理的眉縣模式眉縣位于寶雞市東部,關中平原西部,地處秦嶺主峰太白山下。西距寶雞市65千米,東距省會西安市120千米,地處關中—天水經濟區核心地帶。近年來,眉縣以打造“山水眉縣、創意田園”的品牌,以創建“三城一縣”(創建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全國文明縣城、國家生態縣)活動為載體,按照“花園城市,優美鄉村,城鄉一體,產業跟進”的總體思路和“黨政主導,全員跟進,全民參與”的要求,舉縣一致,強力推進,全面實施“凈化、綠化、美化、亮化、優化”工程(以下簡稱“五化”),使全縣城鄉環境衛生面貌逐步得到了根本改變,環境質量和對外形象迅速提升,為促進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建設和諧幸福新眉縣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保障。2010年,眉縣出臺了《關于在全縣開展城鄉環境綜合大整治促進城鄉面貌大提升活動的實施意見》,提出了建立“縱向到底、橫向到邊、有人管事、有錢辦事、有章理事”的隊伍、資金、管理長效機制。
畜禽生態養殖的西鄉模式西鄉縣位于陜西漢中東部,地處秦巴腹地,是“中國著名茶鄉”和新階段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也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縣。總面積3240平方千米,全縣轄23個鄉鎮、267個村。近年來,西鄉縣依托農業資源優勢,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以建設生豬生產大縣為目標,采取龍頭拉動、大戶帶動、群體發展的“三輪驅動”模式,推動生豬產業成為富民強縣的一大支柱。目前,全縣生豬飼養量達125萬頭,總產值達9.9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41%,成為全市第一養豬大縣。生豬養殖業的迅猛發展,同時也伴隨著由生豬養殖污染所引發的環境污染糾紛屢屢發生,環保部門受理這方面投訴不斷,成為農村環境突出的熱點難點問題,嚴重威脅生態環境,也制約西鄉養豬業的發展。近年來,西鄉縣針對農村畜禽養殖污染環境現狀,因地制宜,大力推進“一池三改”農村沼氣建設,推廣“豬—沼—菜”、“豬—沼—果”和“豬—沼—糧”發展模式。充分利用人畜糞便和農作物秸稈等農業廢棄物,建立以“種植業—養殖業—沼氣(能源)—種植業”為一體的小型農業循環產業鏈,截至目前,全縣30余家規模化養殖場都建成了三級以下沉淀池、化糞池,建成大型沼氣池2個,中小型沼氣池23個,配套建成蔬菜大棚2100多畝,有效破解了制約養殖業發展的污染“瓶頸”,促進生豬養殖業從粗放式養殖到零排放生態養殖的結構調整,實現了生豬養殖業可持續發展。
城關鎮五豐生豬合作社以生豬養殖為依托,在保證土地所有權不變的基礎上,以土地租賃的形式與農戶簽訂合同,將1500畝土地集中連片流轉,形成了五豐村獨具特色的“一區四園兩基地”(養殖小區、荷花園、葡萄長廊、銀杏園、花卉苗木示范園、蔬菜大棚、種豬繁育基地)的現代循環農業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發展生態經濟與農村環境保護的雙贏之路。3種新模式帶來的有益啟示彬縣、眉縣和西鄉縣這3個(區)開展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典型,分別位于關中平原地區、渭北旱塬區和陜南秦巴山區,是陜西省探索農村環境整治工作實踐的縮影。盡管這些典型探索農村環境保護的條件、路徑、模式各不相同,做法也不盡相同,但都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治理效果,走出了一條符合當地實際的農村環境保護的新道路。領導高度重視,精心組織實施抓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關鍵是要形成一套有效管用的工作機制。眉縣、彬縣和西鄉縣委、縣政府將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目標納入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的環境保護工作目標責任制中,建立健全“黨委政府統一領導、有關部門各司其職、環保部門牽頭協調、農民群眾廣泛參與、社會各界積極支持”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機制。彬縣成立了由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主管領導任副組長,縣新農辦、環保局、財政局、城管大隊、愛衛辦等相關部門(單位)主要負責人及各鎮鎮長、社區管委會主任為成員的農村城市化管理工作領導小組。
各鎮(社區)分別組建了農村城市化管理辦公室。根據各村規模和人口數量,給143個重點村配備了320名農村環衛人員,同時將170名縣鄉公路養管員劃歸鎮(社區)和交通部門雙重管理,充實了農村保潔力量,構建了縣、鎮、村三級環境衛生管理網絡,形成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眉縣在鄉鎮設立兼職環保機構,強化環保目標責任制考核。在全縣10個鄉鎮設立了兼職環保機構,明確一名副職領導主抓,縣政府在每年的環保工作會議上與各鄉鎮簽訂環保目標責任書,將環保目標考核情況納入否決體系,實施“一票否決”。為農村環保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3個縣的實踐證明,要改變農村環境的嚴峻形勢,必須要把農村環境整治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的考核體系之中,全面推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目標責任制,建立和完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目標責任制考核指標和辦法,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局面。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農村環境問題的根源在于經濟社會發展滯后。因此必須在經濟發展中促進保護,在保護環境中求得發展,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彬縣實施500萬頭PIC商品肉豬生產基地建設,推動畜牧業大發展。通過秸稈過腹還田這一模式,拉長農業循環鏈條,提高農業整體效益,同時減少化肥使用,控制農業面源污染。
實施秸稈直接還田、過腹還田30萬畝,有效地解決了秸稈棄置亂放和焚燒造成的污染問題,既保護了農村生態環境,又增加了農民收入。西鄉縣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污染控制與治理并舉,圍繞畜禽排泄物治理和農產品安全優質生產,切實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促進了以生豬、茶葉、蔬菜、中藥材、農業休閑觀光等特色產業的不斷發展壯大,為全縣現代農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3個縣的工作實踐證明,推進農村環保工作,必須要以解決農村突出環境問題和農民需求為切入,以資源綜合利用、循環農業產業體系建設和農村人居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為目標,實現四個清潔(清潔家園、清潔田園、清潔水源、清潔能源),推進四級創建(生態市、生態縣、生態鄉鎮、生態村),切實改善農村環境質量,為構建和諧社會和建設新農村提供保障。堅持規劃引領,穩步有序推進農村環保工作面廣量大,任務艱巨,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通盤考慮,合理規劃,不斷調整和優化生產力布局,積極轉變發展方式,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環境問題。3個縣黨委、政府都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各級環保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共同編制了《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規劃》,部門之間密切配合,擰成一股繩,有力地推動了農村環保工作的開展。在規劃中立足當地實際,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農業結構調整緊密結合,與農民生產生活方式轉變緊密結合,與當地村鎮布局和村莊建設規劃緊密結合,統籌推進實施,從決策源頭防范了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通過科學規劃,明確各地農村近期環保工作目標和實施重點,優先解決群眾反映強烈、影響面大、問題比較集中地區的農村突出環境問題,并嚴格按照規劃安排項目、落實資金,從而穩步有序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p#分頁標題#e#
堅持因地制宜,實行分類指導由于3個縣的自然環境、區位、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決定了他們在農村環境保護的技術措施不能采取千篇一律的模式。彬縣面對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城市功能的不斷延伸,率先在咸陽市拉開農村環境實行城市化管理的序幕,走出一條統籌城鄉環保發展的新路子。眉縣為加快推進“旅游興縣”戰略實施步伐,在全縣集中開展城鄉衛生大整治、環境大優化、產業大提升活動,大力推進城鄉環境一體化管理,收到了顯著成效。西鄉縣為破解畜禽養殖的污染難題,大力發展生態養殖循環經濟,把養殖業發展與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建設結合起來,控制農業面源污染,有效減輕了畜禽養殖對水體和村莊環境的影響和隱患,實現了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的三贏。為此,陜西省的農村環保工作要根據陜北、關中和陜南三大區域農村環境的突出問題,因地制宜采取農村環境保護對策和措施,創建出各具特色的多樣化模式。整合各方資金,實施項目帶動農村環保工作量大面廣,欠賬太多,必須實施項目帶動,加大資金投入,積極扶持典型,全面推進農村環境保護工作開展。
西鄉縣、眉縣、彬縣3縣為了解決農村環保治理中資金短缺的問題,在積極爭取“以獎促治”、“以獎代補”政策支持的同時,堅持“項目整合、資金捆綁、渠道不亂、用途不變、集中使用、各計其功”的原則,整合資源和力量,加大對農村的投入,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的實施緊密結合起來,不斷完善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有力地推動了農村環境面貌的改善。因此,推進農村環保工作,必須盡快建立健全以公共財政為主渠道的投資機制,出臺有關政策措施,加大資金投入力度,逐步形成以政府為導向、農民投入為主體、社會各界共同投入的農村環保資金籌措機制。建立長效機制,理順管理體制為推進農村環保工作順利開展,3個縣都注重建立健全農村環境保護工作長效機制,建立農村環保目標責任制,加大對農村環境保護投入,以切實解決農村環境保護中的突出問題。彬縣政府制定了《關于推行農村城市化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文件,建立健全了農村城市化管理機制。眉縣將環保工作的觸角向農村延伸,重心下沉,健全前移,全縣上下形成了層層有人管,事事有人干的良好格局。西鄉縣環保局2009年就設立了農村環保股,各鄉鎮政府確立了分管環保的領導,全縣18個鄉鎮都配備了環保專干,在各行政村配備村級環保監督員,真正使環境監管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由此可見,推進農村環境保護,必須進一步強化縣級環保機構農村環保監管職責和監察監測能力,探索設立鄉鎮政府環境保護站、村級環境保護監督員,把農村環境保護工作責任落到實處。建立村規民約,積極探索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自我管理方式,組織村民參與農村環境保護,深入開展農村愛國衛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