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環境學選修課實踐分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本文作者:黃進 單位:淮陰師范學院化學系
環境教育逐漸成為高校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不可缺少的環節。在高校開設環境科學概論公共選修課,使大學生接受可持續發展觀念和環境保護知識的教育,是國家培養跨世紀人才,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教委、國家環保局共同編制的《全國1996—2010年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中明確規定:師范院校、中等專業學校要逐步把環保課列為必修課程;高等院校的非環境專業要開設環保公共選修課或必修課。然而,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來源、知識背景不同,如何通過開設該類公選課,使學生在學習環境科學基本知識的基礎上,樹立正確的環境意識,增強他們對環境的熱愛,產生保護環境的行動,是授課教師在教學實踐和探索中面臨的問題。
一、對公選課的重要性要有充分的認識
環境科學是由多學科到跨學科的龐大學科體系組成的新興學科,是一個介于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技術科學之間的邊際學科。對環境問題的系統研究要運用地學、生物學、化學、物理學、醫學、工程學、數學以及社會學、經濟學、法學等多種學科的基礎知識,因此,通過環境科學課程的學習,對培養學生的分析和綜合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師范院校擔負著培養中小學教師的重任,通過我們的學生把先進的環境意識傳播出去,扎根在每一個孩子的心中,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在開課前我們對學生做了一些調查,發現了許多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一是相當數量的學生環境意識淡薄。他們認為,社會要想發展,就必須向大自然索取能源和物質,環境必然要受到破壞,如果要保護環境,社會發展就會受到影響。還有一些學生認為,人們一直都在談論各種“危機”,但是人們仍然生存得很好,對于環境問題也不必“大驚小怪”,人們自然會找出解決的辦法。甚至有人覺得,環保是國家的事,個人力量微薄,起不了什么作用。二是學生的環境基礎知識相當缺乏,不了解人與環境的依存關系:不了解我國環境問題的嚴峻現狀;不了解污染物的形成、轉化及其對人體的危害,不了解人們因破壞自然環境所付出的代價。三是部分學生認為,學習環境保護知識是化學專業或生物專業學生的任務,對其他專業的學生進行環境教育沒有太大必要。因此,我們應該使大學生受到良好的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教育以及必要的環境科學知識的教育,提高他們的環境意識,使他們成為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自覺執行者。在教學過程由不僅向學生灌輸開設環境科學概論公選課的重要性,而且更重要的是通過各個教學環節的實踐,尤其是教學內容的選擇,使學生切身體會到學習環境科學基礎理論知識對其自身發展的重要意義[1]。
二、選擇相關教材,認真完成教學任務
(一)教材與教學內容的選擇。
目前,環境科學概論課程所采用的教材種類比較多[2]。在國內,最早出版的相關教材是劉天齊等主編的《環境保護概論》(人民教育出版社),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后出版的有關環境科學教材有十幾種,其中包括北京師范大學劉培桐教授主編的《環境學概論》,清華大學何強主編的《環境學導論》和中山大學唐永鑾教授主編的《環境學導論》等。其中劉培桐教授主編的《環境學概論》理論體系較為完整,微觀方面的環境污染和宏觀方面的人口、資源、能源與環境的關系論述清楚,因此,作為大多數師范院校、綜合性院校的教材。對于作為其他專業的選修課來說,《環境保護概論》一般是安排36學時,2個學分。在內容上精心安排和組織。一般來說,講授內容可以分為四篇十章。第一篇,首先從理論上弄清環境科學及其賴以發展的基本規律和基本理論。第二篇,以環境要素為對象,研究環境要素的特征及其中的主要污染物質在人類活動影響下的排放、運移、變化規律及其影響,包括大氣環境變化及其影響、水體環境變化及其影響、土壤環境變化及其影響,主要內容包括大氣、水體和土壤環境的組成、結構,各要素污染的概念,主要污染物的性質及其在相應環境因素中的運動、變化及影響。第三篇,以環境系統為研究對象,主要介紹生態環境系統、生態環境問題及其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第四篇,從環境質量的認識出發,針對環境系統的可調節性、人類進步對環境改善的需求及人類對環境調控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探索人類主動的環境干預。通過人類主動的環境干預和需求及行為的調節,最終達到人類一環境系統的協調,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
(二)教學模式。
第一,采取多種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好。教學的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們互動的過程,讓學生們參與到教與學的過程中,才能使他們提高學習的興趣和樂趣。因此,更需注重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如講授生態學基礎這部分內容時,我們從系統的概念、組成講起,由此啟發學生來認識生態系統的組成特征和功能,由生態平衡是相對地、動態地平衡,來啟發學生認識了解和掌握保持生態平衡的因素及破壞生態平衡的因素、生態平衡失調的標志與生態平衡的恢復與再建;在講授環境管理、環境法、環境標準等內容時,我們主要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即傳遞接受教學模式,這是因為這些內容跟國家的環境與發展水平等很多因素有關,有些不是個人目前所能探究和創新的。在教學手段上,以課堂講授和多媒體技術教學相結合。多媒體課件的應用,可以將抽象的知識點和一些環境問題的實驗反應過程,通過計算機表現出來,生動而具體。也使課堂的氣氛充滿省略作趣味,在多媒體上可以進行環境試驗的模擬和假設等處理措施的應用,并且有利于同學從抽象思維到具體情況的分析,實現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作用。
第二,聯系實際精講。一方面,現代教育的發展,要求在教學中剔除陳舊過時的內容,強化概念性的理論知識,并充實新的科技成果;另一方面,選修課課時少,而環境科學的范圍和內容非常廣泛。不可能在規定的學時中將所有內容都講到,因此要求教師要精講。第三,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學習,達到教學耳的,也要求教師必須聯系實際精講,增加趣味性和知識性。我們在授課時,聯系具體的環境問題或公害事件來聯系環境科學的基本理論和知識,或者通過一些具體數據使學生能清楚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同時也培養學生一些參與環境保護的途徑。例如:通過講解《某造紙企業建設項目環境質量評價》課題,使同學們了解我國造紙行業的有關法規和環境標準,掌握了環境評價工作等級劃分,環境評價因子及評價重點的確定等方法;學會如何進行建設項目的污染分析,環境質量現狀調查與評價,造紙污水對水的影響預測,以及如何確定最佳污染治理措施等知識。同學們普遍反映這種授課形式非常好。#p#分頁標題#e#
第三,從嚴組織教學。強化正常的教學秩序管理是上好選修課的重要環節:全校公選課一般都安排在周二、周四下午,為了促使學生按時上課,我們堅持簽到制度,并將出勤情況與考試成績掛鉤,對課堂紀律提出嚴格要求,對出滿勤,上課認真做筆記,積極思考問題的同學給予適當加分。
(三)考核方式。
對于授課教師而言,由于環境科學類公選課程與其他學科具有很強的交叉性,在擴大自身的知識面的同時,更需了解學生的來源、注重不同學科與環境科學的交叉,課程的考核則需區別對待,要求學生在對環境問題做全面了解的基礎上,重點突出通過所學的專業知識,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3]。如對于經濟專業的同學,鼓勵他們利用所學知識思考環境管理中的經濟手段,對于法學專業的同學,則側重于引導他們對現行環境法律法規的關注和了解,使學生學有所用、學有所得。
三、教學體會
環境科學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教學實踐對教學質量的好壞起著重要作用。課程教學實習的目的是讓同學們走出校園,初步了解自然環境、人為環境狀況,認識自然環境演化過程和人類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認識不良環境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限制性和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從而激發學生對學習《環境學概論》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探索和創新知識的熱情,對學生進一步樹立環境保護這一基本國策,保護我們生存的環境,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起到積極的作用。在我國政府當前不斷強化的公眾參與環境管理、支持鼓勵民間環保團體活動的情況下,在大學生,尤其是師范生中開展環境科學的教學工作顯得尤其重要。通過對淮陰師范學院學院在開設《環境學概論》公共選修課程及其教學實踐,使我們認識到環境科學知識在高等師范院校傳播的意義,也促使學校在今后的把環境科學類作為公共選修課程的實踐中繼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