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計算機綜合教學討論,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是對大學生進行綜合素質教育、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基礎課,該課程具有實踐性強、應用性強、自覺性強、創新性強等特點。依托新的教學方法進行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的教學,能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的思想,實現能力培養的教學目標。 1高職計算機基礎教學的現狀 當前,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一般采用多媒體教學環境進行授課,通過大屏幕投影將教師操作計算機的過程展現在學生面前,極大地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內容,加大了信息傳遞的容量,使講解的內容更加直觀形象,更便于學生的理解,提高了講課的效率和教學效果。同時,理論課與實驗課的比例保持在1:1,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但這種方式存在如下問題: (1)由于學生來自不同地區,區域經濟水平存在差異,相應的計算機普及教育不同步;其次,新生分別來自于職高和普高,職高類學生已普遍學習了基本的計算機操作,基礎相對較好,而普高類學生高中階段部分沒有開設計算機課程。正是由于基礎的差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也存在很大差別:課程內容對基礎好的學生吸引力不大;導致有些基礎較好的學生在課堂上無所事事,影響其他同學學習;而基礎差的學生,則普遍反映內容太多、難度太大,老師講課太快,上機實驗課的內容根本無法及時消化。 (2)教師將講授內容做成電子教案和教學課件進行課堂演示,信息量大、速度快,使學生無法邊聽課邊做筆記,給學生的印象較淺,容易遺忘。 (3)多媒體教學還停留在傳統的滿堂灌教學模式上,實質上只是將傳統教學方式的黑板換成了計算機和大屏幕,教師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體,以教師傳授為主,學生仍然處于被動地接受老師灌輸的地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仍然沒有充分調動起來,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4)由于過多注重課堂教學,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上注重對軟件使用的講解,而忽視了對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導致教學效果不佳。有的學生課堂聽課認真,上機也能完成各項實驗任務,但遇到實際問題仍然解決不了,造成學用脫節的現象。 (5)應試教育色彩濃厚,近幾年“雙證制”逐漸被高職院校接受,幾乎所有的高職院校,都強調學生要獲得全國計算機一級或二級證書。通過計算機等級考試成了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的基本目標,課程的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課時等都受到等級考試的影響。很多學生雖然通過了等級考試,但是并沒有真正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 2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 2.1高職計算機基礎教材開發的改革 高職教材開發應符合職業教育特征,擺脫理論化、系統化的本科教育模式,著重突出其技術應用性及可操作性,應達到如下基本要求: (1)體現高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用性,開發高職教材前,應按照高職教育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第一線高技能人才的要求進行崗位能力分析,注重對實用技術的學習和訓練。把教學重點放在應用技術的掌握和新技術的傳授上。 (2)內容結構力求理論與實踐融合有理論有實踐的教學內容及課堂教學組織模式,能更好的促進學生知識掌握及能力形成。高職教材的開發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相融,吸納大量實例配合教學,并安排相應的實訓內容進行強化訓練。 (3)教材的“立體化”教材應該適合學生自學,除每章安排實訓和習題外,還應隨書或網站提供“自主學習實訓軟件”、“全書電子教案”和“多媒體輔助學習課件”,方便學生自主學習。同時教材還應配套出版過程化考試軟件,使學生可以階段性地對自學情況進行自我總結和評價。 2.2教學方法的改革 (1)分類、分層次的組織教學,分層次進行培養。在學生入學時進行網上計算機基礎水平測試,由學生自愿報名參加,按照課程主要內容分模塊進行測試,學生根據各個模塊的通過情況選擇后期的學習內容,全部通過者給予學分認定,可以免修該課程,再選修其他計算機類課程,突出專業特色和實用性。針對學生的特點,采取分層次培養(基本型和開放型)。基本型主要面向大部分學生,要求學生掌握基本原理與方法、掌握主要技術與方法、并能夠綜合運用。進行實驗內容設計時,以基礎與驗證知識型(所占比例約為30%)和綜合設計型(所占比例約為30%)并重的策略。開放型主要面向部分優秀學生,要求學生進行創新,進行實驗內容設計時,以培養研究能力和創新意識為目的。 (2)要開展“主導-主體”教學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研究,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因為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教師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高職計算機基礎教學要充分利用計算機多媒體網絡環境,改變以往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實施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新型教學模式,使學生學習逐漸地從被動接受型向自主學習型發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應該始終處于主體地位,教師要通過網絡教學平臺使有限的“課內學習”變成“全程性學習”。典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策略包括自主學習型策略、網絡協作學習策略及基于資源學習策略等。這些策略都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適合計算機素養個體差別較大群體的教學實施,并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個體的學習主動性。此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改革,還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團結協作意識和學習探究能力的培養,產生“立體化”的教學效果。 (3)任務驅動,重視上機實踐環節。“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建構主義教學設計原則強調: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大的任務或問題相結合,以探索問題來引動和維持學習者學習興趣和動機,創建真實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學習,學生必須擁有學習的主動權,教師不斷地挑戰和激勵學生前進。目前,“任務驅動”教學法已經形成了“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基本特征。教師進行“任務”設計時,要仔細推敲每個知識點、統籌兼顧,為學生設計、構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中掌握知識、技能與方法。例如用WORD做個通知、廣告、簡單文書、報刊排版;等用EXCEL制作學生成績表、財務報表等。通過這種教學與訓練,使學生能夠熟練地利用計算機完成一些基本的文秘方面的工作,在信息技術和計算機網絡高度發達的今天,這些都是從事各行各業的職業技術人員必備的素質。#p#分頁標題#e# (4)與開放式實驗室相結合。計算機公共課程可以依托開放式實驗室,建立學生自主學習的環境。 學生課余時間可以在該實驗室進行自學,有教師進行答疑指導,實驗室所配備機器中都安裝有計算機公共課所需軟件及考試系統,學生可以自由進行考試練習。基礎差的學生可以在該環境中鞏固練習所學知識,而高水平同學可以互相交流,在教師指導下將實踐與理論結合,組成興趣小組,在某一方面深入研究。教師同時結合實驗室管理統計分析軟件對學生利用該實驗室自學情況進行跟蹤調查,建立一個詳細的信息庫,包括學生學習時間、內容、學習成果等,從而了解學生掌握課程情況,調查教學效果,及時反饋、修正,再進行反復。通過對信息庫的統計分析發現優秀學生,鼓勵其參加各種學術交流活動及各種競賽活動,將計算機知識更好的應用到專業學習中。 2.3輔助性教學網站的開發與建設 實驗教學網站的開發可以從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學習。網站主要給學生提供如下資源:學習資源系統、網絡答疑系統、作業提交系統、網絡考試系統、網絡評價系統。 (1)學習資源系統主要包括教學大綱、考試大綱、教學課件、授課計劃、習題集、教學錄像、知識難點動畫演示、學生優秀作品、課程電子講義、教學案例與素材、課程新技術介紹、課程常見問題、相關網站等,主要是供學生自主學習。 (2)網絡答疑系統主要包括課程常見問題的解釋,基本概念的提煉,分知識模塊討論區。分模塊討論區主要是給師生提供交互的空間與場所,教師可以及時答疑,及時了解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不足,學生也可以相互交流、學習。 (3)作業提交系統主要是為學生提供便利的服務,并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展示的平臺,給實驗、作業等電子文件提供一個存儲空間,實現電子化作業批改。教師批改后也可以挑選出優秀的作品,進行展示。搭建FTP服務器即可實現,學生進行身份驗證后才能訪問。 (4)網絡考試系統主要是幫助學生及時發現平時學習的問題和改正錯誤進行的自我測試,同時減輕老師批量閱卷的工作量。可以自動抽題,自動生成試卷、自動評分,涉及的題目類型以操作為主。 (5)網絡評價系統主要是調查學生的學習基礎和教師的教學效果,讓老師及時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和教學中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改革課程的內容和教學方法。使用網絡進行問卷調查、分析,可以獲得及時、有效的反饋信息。 2.4考試方法的改革 目前,學校檢驗教學效果比較有效的手段就是考試。計算機基礎課程除了要考查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外,還需要著重考核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及利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考核內容還應該包括對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考核。傳統的考核方式是完全筆試、筆試+機考或完全機考,這種在期末一次性的考試方式不能全面客觀地反映每個學生的真實水平。我院設計開發了一套開放式的考試系統,將理論知識部分(約占20~30%)與操作技能部分(約占70~80%)按比例分階段建立試題庫,根據階段性的授課進度,進行隨機抽題上機考核作為平時測驗成績,使學生重視平時的實踐環節。學期結束時,可以采取綜合出題方法進行機考,也可以根據規定題目或者自擬題目通過上機實踐將所學知識設計成一個作品,綜合評定學生的成績。 3結束語 新形勢下,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正在發生巨大的變革。同時,隨著計算機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計算機基礎課程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應不斷著眼于應用,著眼于未來,不斷更新內容,構建新的課程體系,以適應飛速發展的社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