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建議,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2(X)4年6月5日江蘇省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工作委員會在東南大學召開了兩年一次的“計算機基礎教學研討會”,教育部、省教育廳、全國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研究會、東南大學、省有關高校、出版社和電腦公司的代表參加了會議,與會的省高校有120多所,代表150多人。會議的主題是傳達并研討兩個重要文件,第一個是:教育部制訂的新世紀我國高校“計算機基礎教育白皮書”〔’〕;第二個是:教育部高教司組織制訂的高等學校文科類專業“大學計算機教學基本要求”(2003年版)[z1(該文件的正式出版物見參考資料[3])。 現把這兩個文件的要點作一介紹,并結合兩個文件的精神對我院的計算機基礎教學就個人的理解和思考提出建議。 一、對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思考和建議 上世紀末高校的計算機基礎教學曾明確地提出了三個層次的課程體系,即計算機文化基礎、計算機技術基礎和計算機應用基礎。 進人21世紀,形勢發生了很多變化: 1.社會信息化不斷向縱深發展,各行各業的信息化進程不斷加速。電子商務、電子政務、數字化校園、數字化圖書館等已向我們走來。 2.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生的計算機能力要求有增無減,計算機和外語水平成為衡量大學生業務素質與能力的突出標志。 3.中小學計算機教學開始步人正軌,教育部已制訂出規劃和大綱,在21世紀前10年內要逐步普及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高校新生的計算機知識起點有顯著提高。 4.計算機技術更多地融人了專業科研工作和專業課的教學。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為很多專業課教學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各專業對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也有了更加明確和具體的要求。 5.大多數高校的計算機基礎教學已經有了良好的基礎,許多高校有了相應的計算機基礎教學組織機構,有了一支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普遍加大了對計算機設備的投人,學生的上機環境和教師的工作條件有了明顯的改善,校園網及學校信息化建設已初具規模。 在這樣的形勢下,對新世紀的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思考與建議是: 1.計算機教學的目標和定位: 目標:培養學生具備利用計算機解決本專業領域中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理解計算機科學的一些思想和收稿日期:2《刃4只拓ee24方法、構筑學生合理的知識結構以及素質教育。 定位: (l)掌握計算機軟硬件的基礎知識。 (2)具備使用典型的專用軟件(包)和工具來解決本專業領域中問題的能力。 (3)具備利用數據庫技術對信息進行管理、加工和利用的意識和能力。 以上三條是對每一個大學生的基本要求。 (4)具備通過建模編程、在本專業領域中進行科學計算的基本能力(偏理工科專業) (5)掌握計算機硬件的基本技術與分析方法,具備利用計算機硬件及接口技術解決本專業領域中問題的基本能力(偏工科類專業) (6)具備專業領域中計算機應用系統的集成與開發能力(較高要求,對部分學生)后三條是針對某些學校、某些專業或部分學生的。 2.計算機教學的構成和分工: (1)大學公共基礎課層面上的計算機基礎教學: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如同數學、外語一樣,是一門或一組必修的基礎課,內容不針對某一專業,主要涉及計算機基礎性和通用性的概念、技術和應用,如程序設計、數據庫技術、多媒體與網絡技術、以及硬件技術基礎等。在培養學生的計算機知識、能力、素質方面起到基礎性和先導性的作用。 (2)與專業教學相結合的計算機教學:計算機技術日益深人到各專業領域,在專業課的教學中已大量涉及計算機的知識與技術,一些專業課已將計算機軟硬件作為必備的工具。決定了學生在本專業領夢中應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水平。 (3)隨著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普及,大學計算機文化層次的教學內容下移到中小學,但各地區發展不平衡,新生的計算機水平差異很大,解決這個問題的建議是:計算機文化基礎課開成選修課或開出不同檔次的課程。 上述三部分的計算機教學有區別、又有銜接,注意學習期間不要斷線。 3.依托和發揮計算機學科優勢,統籌學校的計算機教學: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有計算機系或專業,但在一些學校中,計算機教學分為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教學和非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教學,并形成一支專門從事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師資隊伍,使計算機專業與非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教學處于分離狀態,這帶來了一些弊病。 建議在有條件的高校中,將計算機教學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統籌規劃、協調組織。在師資培養、課程建設、實驗室建設等方面積極組織計算機系的教師參與,使計算機系在非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4.為學生營造多樣化的計算機學習氛圍: 專業的要求、個人的興趣、項目的驅動、就業的導向。多種因家致使學生學習計算機的熱情不減,對計算機課程的期望值也在升高,希望能開出不同檔次、不同類型的計算機課程,以滿足各自不同的需求。因此,在統籌規劃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前提下,應該考慮為學生選修計算機課程提供更大的選擇空間。 (1)計算機系的部分課程向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開放,讓其選修。 (2)開設計算機輔修專業(或雙學位),學一個主修專業,再學一個輔修專業,有利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p#分頁標題#e# (3)設立一些計算機與其他學科交叉的課程供選修。 (4)計算中心(或類似機構)可以面向全校學生開設一些技能性的培創l{課程,將計算機教育引人第二課堂。 計算機基礎核心課程、實用性的選修課程、計算機專業類課程、融人各專業的計算機課程,共同構筑了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的選課菜單。 5.教學環境建設與教學方法、手段的改革: 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集中上課”和“上機輔導”是兩個主要的教學環節。教學手段和方法為:單純的“黑板+粉筆”;“計算機+大屏幕,’;“網絡化教學平臺”。 網絡化教學平臺是在校園網支持下的現代化教學環境,是當前的發展方向。 網絡化教學平臺的建設包括: (1)功能設計要充分考慮教學過程中的師生行為,將傳統教學中的主要環節融人其中,做到信息可見、過程可控、資源可重用;功能簡潔實用,不宜過多。 (2)師生界面要能夠定制,以滿足課程或教師的不同需求。 (3)課程主頁可包括以下欄目:公告欄、課程信息欄、電子教案欄、教學資源欄、答疑區、作業區、討論區、測試區等。 (4)資源建設是核心,為學生提供學習教學課件、參考資料、查詢手冊和聯機幫助信息。為教師提供素材庫、試題庫等備課資源。 網絡化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理想的數字化學習環境,支持研究型學習、案例式學習、發現式學習、資源型學習、協作型學習等多種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個性化發展,計算機教學應該在這方面進行有益的嘗試。 應根據具體情況選用教學環境、應用教學方法和手段,要揚長避短,合理搭配,為我所用。檢驗教學環境、教學方法和手段好壞的唯一標準是教學效果。 6.加強實驗教學,注重能力培養: 實驗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上機動手能力,知識綜合應用能力,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和團隊精神等。計算機基礎課的實驗學時與講課學時之比一般應不低于1:1。 實驗課可以是:課堂教學的上機練習、也可以單獨設課(如硬件實驗、案例開發等),在完成實驗報告、通過考核后即可獲得學分。 上機實驗的類型: (1)基礎與驗證型實驗:涉及相關知識點,理解、驗證、鞏固型。(2)設計與開發型實驗:項目、課題型;重在案例教學,是教改重點。(3)研究與創新型實驗:研究題目,培養研究能力和創新意識。建議各校在保證一類實驗基礎上,著手第二類實驗的開設,有條件的嘗試開出第三類實驗。7.在課程建設中要積極引入國產軟件:軟件在計算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當前,高校計算機課程所采用的教學軟件也逐漸趨于多樣化,但國產軟件比較欠缺,甚至是個空白,所以如何在計算機課程中引人國產軟件,應納入計算機教學改革的議事日程。8.教材建設要體現課程特點:教材建設是計算機基礎教學下一步的改革重點,建議:(l)基礎核心課程教材,強調基礎性、系統性,基本概念、基本技術與方法。(2)教材反映計算機技術的新發展,特別是技術性、應用性的內容。(3)要編寫一些有專業特色的計算機教材。(4)要重視案例課程的教材研究,適應教師指導下學生自學的教學模式。(5)要重視實驗教材的建設。 9.高素質的師資仍然是關鍵: 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建設將是今后計算機基礎教學與改革的關鍵。 必須提高師資隊伍的層次,主講教師中80%人員要具有碩士或更高學歷;教輔人員應不低于本科學歷;各類人員應限定為計算機專業(或相近專業)。 保證從事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教師每2年中有不少于3個月的進修學習時間。 對于教師隊伍管理方面,要制定考核制度,引人競爭機制。 對于從事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教師,學校應給予必要的政策傾斜,使他們能安心計算機基礎教學工作。 要穩定一支高素質實驗師資隊伍,一類是設備維護隊伍,一類是實驗輔導隊伍,要加強對實驗隊伍的考核量化,提出有效的考核激勵機制,使他們感到有奔頭,自覺提高工作積極性和責任感。 ro.建立計算機基礎教學的評價機制:為保證計算機教學質量,促進教改,應建立計算機教學的評價體制,制定具體的檢查內容,評價標準及實施細則,主管部門應檢查落實。 評價標準的參考內容: (1)是否有明確的組織機構負責規劃、組織計算機教學,是否有明確的單位承擔計算機基礎教學。(2)是否形成了一支穩定的從事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師資隊伍。(3)在學生的培養計劃中,是否體現了對學生的計算機知識與能力的培養,符合白皮書要求的教學大綱。(4)是否制定了近幾年的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建設目標和具體規劃,措施是否落實。(5)計算機課程引人國產軟件的工作是否有具體規劃和配套措施。(6)計算機課程的考核是否注意平時成績的評定與上機能力的考核。(7)計算機基礎課是否充分并恰當地利用了多媒體教室和網絡化教學平臺。(8)計算機實驗室硬件配置及環境能否滿足計算機教學內容及實驗教學的要求。(9)學校是否有固定的專項資金和設備的投人,用于計算機實驗室及網絡教學平臺的建設。 評價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加強和提高計算機基礎教學工作。 二、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內容組織與課程設置 1.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目標 #p#分頁標題#e# (1)掌握計算機軟硬件的基礎知識,以及程序設計、數據庫、多媒體、網絡等方面的基礎概念與原理,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2)熟悉典型的計算機(網絡)操作環境及工作平臺,具備使用常用軟件工具處理日常事務的能力。(3)應用計算機進行信息處理:程序設計和問題求解、數據庫技術、多媒體技術。(4)培養良好的信息素養,能夠利用計算機手段進行表達和交流,利用Intemet進行主動學習,為專業學習奠定必要的計算機基礎。 2.計算機教學內容的組織及其結構描述 計算機基礎知識的結構分為四個領域:(l)計算機系統與平臺;(2)計算機程序設計基礎;(3)數據分析與信息處理;(4)信息系統開發。計算機基礎知識領域涉及的內容分為三個層次:(l)概念性基礎;(2)技術與方法;(3)應用技能。 3.課程設置 (1)《大學計算機基礎》(2)《計算機程序設計基礎》、《c或c++語言程序設計》、《c++或java語言程序設計》、((vB、vC++或Delphi語言程序設計》(3)《計算機硬件技術基礎》(微機原理與接口、單片機原理與應用)(4)《數據庫技術與應用》(5)《多媒體技術與應用》(6)《網絡技術與應用》對于不同的專業,建議各校采用“1+x’’方案,即:《大學計算機基礎》+若干必修選修課程,例如:電子控制類專業:《大學計算機基礎》+必修《計算機程序設計基礎》、《微機原理與接口》、《單片機原理與應用卜選修《網絡技術與應用》等。科學計算類專業:《大學計算機基礎》+必修《計算機程序設計基礎》、《多媒體技術與應用》+選修《數據庫技術與應用》等。信息管理類專業:《大學計算機基礎》+必修《計算機程序設計基礎》、《數據庫技術與應用》、《網絡技術與應用》、《信息安全保證)}+選修《多媒體技術與應用》等。輔助設計類專業:《大學計算機基礎》+必修《計算機程序設計基礎》、《計算機輔助設計》+選修《多媒體技術與應用》等。基本應用類專業:(中文、外語、歷史、哲學、藝術、醫學等)《大學計算機基礎》+選修《數據庫技術與應用》、《多媒體技術與應用》等。關于高校文科類專業的大學計算機教學基本要求(課程標準),請參閱陳[s]。建議各校開設的選修課有:Web數據庫設計與應用、網絡程序設計、XML程序設計、軟件開發環境與工具等。 4.《大學計算機基礎》的主要教學內容: 基礎知識、操作系統基礎、計算機應用基礎、信息系統安全社會責任、信息化社會法律意識與道德規范 三、對我院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思考與建議 根據對文件要點的思考與理解,有以下的認識和建議: 1.計算機基礎教育白皮書是教育部對新世紀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綱領性指導文件,雖然主要是針對本科教學而言的,但對于高職高專類學校也具有明確和具體指導意義。 2.“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含義應理解為:是大學公共基礎課層面上的一門或一組必修的基礎課程,相當于包含通常所說的計算機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或者理解為是計算機文化基礎類和計算機技術基礎類的課程;由于中小學信息技術類課程的開設,原先大學所學的計算機文化基礎類課程已下移至中小學;因此大學期間,學生要學的計算機課程應包含“計算機基礎”類課程和“與專業相結合的計算機應用”類課程。 3.明確“非計算機專業”類學生和“計算機專業”類學生的區別;“非計算機專業”類學生的包含范圍非常廣,包括理工、文史、醫農、藝術等類學生;目前文科類學生的大學計算機教學基本要求已經制定,并已出版。對于我院的絕大多數專業,都屬于“非計算機專業”,今后這些專業的有關計算機教學計劃的制定,建議一定要參照這兩個文件的要求。 4.我院的計算機基礎教學工作已進行了六年,對照新世紀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要求,特別是計算機基礎教學的評價機制的要求,提出如下建議: (l)我院的計算機基礎教學,總的來說,是由信息系承擔的,當然有的系的教師也在本系進行計算機基礎方面的教學工作;但我院確實沒有明確的組織機構在負責規劃計算機基礎的教學工作,所以建議由分管教學的副院長和教務處牽頭,組織全院各系共同討論我院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建設目標、具體規劃、體制、教學計劃制定和其它有關問題,并進一步落實。 (2)在信息系有一支從事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師資隊伍;但這支隊伍不能說是很穩定的,要穩定這支隊伍,建議領導要采取措施,包括引進、管理、待遇、進修提高等;同樣,實驗師資隊伍,包括設備維護隊伍和實驗輔導隊伍,也面臨相同的問題。 (3)建議教務處組織各系制定教學計劃的老師認真學習兩個文件的精神,在制定學生的培養計劃時,一定要體現對學生的計算機知識與能力的培養,制定出符合白皮書要求的教學大綱和計劃。 (4)《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作為大學生人學后第一門必修的計算機基礎課,這門課如何設置?教材如何選?如何教?如何與省計算機等級考試一級B相銜接?目前我們教這門課的教師面臨著很多問題: 一是,人學新生的計算機基礎水平比以往有很大提高,但程度上參差不一,程度高的學生能否通過人學后的考試,成績在優良以上者可以免修該課程并取得學分。根據白皮書的建議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計算機文化基礎課開成選修課或開出不同檔次的課程,這一建議在我院如何實施? 二是,江蘇省計算機等級考試中心推薦的“凡學計算機信息技術教程”和實驗指導兩本書,教師們一致認為對高職高專類學生太深,理論性內容太多;實驗內容主要靠學生自學完成,這種教學方式不適合我院的學生。但如果不選這套教材,我院是否還繼續參加省計算機等級考試的一級B和其他語種?如果照此情況發展下去,我院的通過率將會更低,我院的計算機基礎教學如何與省里同步發展?#p#分頁標題#e# 三是,目前我院使用的教材“計算機應用基礎(windowsZ儀舊版)”已趨落后,如何選擇適合我院學生情況的教材?根據教育部文科類專業的大學計算機教學要求,公共基礎教學的內容由十大模塊組成,對不同的專業還有不同的組合方式【3],這樣一來,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工作,要求將更加細化、更加因專業而施教,教材的選用也更復雜,這件工作迫在眉睫,我們感到必須認真組織有關系部討論,具體落實。四是,教這門課程的教師流動性太大,往往新來的教師教了一個學期,就去教別的課程,真正長期教這門課的教師太少,建議固定一些教師長期教這門課,并開發出或引進一個實用的網絡化教學平臺,采用互動的教學方法,在教師輔導下,供學生選修和自學,最后通過考試取得學分。 (5)根據我院生源的特點,除“大學計算機基礎”外,其它的計算機基礎類教材盡量選用“理論夠用,重在實踐”的高職高專類教材,加強實踐教學和案例教學,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并爭取開出多種類型的課程供學生選修。 (6)計算機課程引人國產軟件的工作要有具體規劃和配套措施。例如辦公自動化軟件,可以考慮采用無錫永中Offices或金山WPSOffice,等。 (7)建議研究和著手建立用于計算機基礎教學的網絡化教學平臺,對于不同的課程建立不同的網絡化教學平臺,可以從一兩個課程著手,有現成的優秀的就引進,沒有的就自己開發,把這一建設從無到有,逐步地發展起來,這是當前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的發展方向。 (8)根據招生情況,每學年應有固定的專項資金和設備的投人,用于計算機實驗室、網絡化教學平臺的建設,并引進優秀的軟件和國產的軟件,不僅更新硬件環境,也要更新軟件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