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圍手術期危險產生原由淺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作者:歐海恩 謝東 單位:海南省海口市人民醫院
患者疾病類型包括:剖宮產189例,宮外孕91例,子宮肌瘤161例,癌癥手術109例。兩組患者均排除有嚴重肝腎疾病、嚴重心肌疾病、血液疾病、免疫系統疾病、精神疾病、認知障礙等患者。兩組患者的年齡和疾病類型等無明顯差異,經統計學分析,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總結分析2010年550例患者圍手術期危險因素。于2011年患者圍手術期中采用風險管理方法:
(1)預防性使用抗生素[4.5]對剖宮產手術患者、反復進行陰道檢查且距離手術時間在9小時以上、子宮全切手術、手術范圍大、手術后需要留置導管、手術時間長、惡性腫瘤、整形修復數數、手術術野會有感染危險的患者。一般口服給藥在手術前(1~2)小時,靜脈或肌肉注射給藥在手術前(0.5~1)h。
(2)手術后麻醉藥物維持手術后給予抗菌藥物48小時,如患者未感染,則48小時后不再給予抗生素。
(3)預防深靜脈血栓有效評價患者發生深靜脈血栓的危險程度,對低危患者不給予預防性干預,并鼓勵患者手術后早期活動,中度危險患者手術中給予彈力繃帶或彈性襪對下肢進行加壓,手術后給予低分子右旋糖酐靜脈滴注3d,每日500ml;高危患者手術中及應用彈性襪或者壓力泵對患者下肢加壓,手術后持續使用彈性襪一周,術后第一天給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第二天開始每天給予低分子肝素0.4ml直至患者出院。極高危患者手術前即每日給予低分子肝素0.4ml,無出血傾向不給予止血藥物。術中使用彈性襪,術后持續使用彈性襪兩周。
(4)腹部切口裂口預防手術中合理使用電刀,防治切口感染,對有營養不良、貧血等患者積極給予干預,有效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圍。手術后保持患者足夠血容量,并做好保暖和鎮痛。
觀察指標觀察2011年與2010年兩組患者圍手術期危險因素發生率和患者對我院醫療衛生服務的滿意度。
數據處理將我院的實驗數據均錄入SPSS18.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取95%可信區間,當P<0.05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的危險發生率和滿意度比較均采用例數(n)、百分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
經總結發現,婦產科患者圍手術期危險因素主要包括:圍手術期感染、深靜脈血栓形成和腹部切口裂開。通過風險管理后,患者的風險發生率明顯降低,其對我院醫療衛生服務的滿意度提高,與2010年比較具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1)。實驗組患者中,544例患者對我院護理工作表示十分滿意,滿意度達98.91%。對照組患者中,502例患者對我院護理工作十分滿意,滿意度達91.27%。實驗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χ2=10.51,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婦產科患者圍手術期危險因素較多,主要包括圍手術期感染、深靜脈血栓形成和腹部切口裂開[6]。圍手術期感染原因包括手術術野準備不當、院內較差感染、手術時間長、術中出血多且不能及時給予補充、麻醉條件較差、盆腔有血腫、換藥不良、腹腔引流不暢等[7,8]。深靜脈血栓是由于妊娠和產褥期的血流動力學和凝血系統發生變化、手術、長期臥床、肥胖等因素導致,其發生基礎為血流緩慢、血液高凝狀態和靜脈壁損傷。腹部切口切開原因為:切口縫合技術缺陷、切口張力突然增加、切口脂肪液化、異物殘留、藥物應用、切口感染、糖尿病和營養不良等[9,10]。
針對以上因素,我院醫生積極采用風險管理,圍手術期合理使用抗生素、使用彈力襪、低分子右旋糖酐和低分子肝素、糾正營養不良狀態等。實驗組患者的圍手術期風險明顯降低,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而這種風險管理,使患者住院期間更加安全,可確保患者住院治療更加安全。總之,婦產科圍手術期容易發生的危險較多,使用風險管理能夠降低患者的風險,起到積極的預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