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動物醫學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高校醫學期刊編輯提升研究生學術能力
“雙一流”建設是政府與高校共同推進的一項大工程,在該戰略背景下,醫學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當前,國內幾乎所有醫學院校均將在專業領域核心期刊發表一篇論著作為研究生學位授予的基本條件之一[1]。在很多醫學院校,甚至成為研究生獎學金及各類優秀評定的主要指標,這使得研究生作者的投稿比例越來越高。筆者對溫州醫科大學所屬的《中華眼視光學與視覺科學雜志》《溫州醫科大學學報》《肝膽胰外科雜志》等期刊近年來研究生作者的論文數量進行大致統計,發現研究生發表的論文均占了較大比例。但是在編輯工作實踐中,筆者發現研究生作者群由于缺乏科研和論文寫作經驗,與其他作者群相比,稿件中總是存在各種問題。一直以來,充足、優質的稿源是高校醫學期刊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期刊擁有和保持核心競爭力的源泉,但近年來不合理的學術評價體系使得國內的大量優質稿源外流。面對此種現狀,高校醫學期刊如何在“雙一流”建設中通過相應的對策培養優秀作者群,拓寬稿源值得我們編輯深思。為此,筆者對《中華眼視光學與視覺科學雜志》研究生作者稿件中存在的常見問題進行分析后,提出提升研究生學術能力的一系列策略,以期培養研究生作者群,增加優質研究生稿源,達到研究生作者群和期刊共發展的雙贏效果。
1研究生作者稿件中的常見問題
1.1寫作欠規范
醫學研究生由于初涉科學研究或者進行科學研究的時間較短,論文寫作經驗不足,甚至不知道醫學學術論文該如何寫,所以稿件常存在寫作不規范,可讀性差的問題。筆者對雜志近兩年來的研究生來稿進行分析后,發現寫作方面欠規范主要包括:論文題目不準確,表述累贅,未能概括全文;單位和作者署名隨意,中英文表述不對應;中英文摘要不夠簡練,未能體現全文的主要內容,甚至出現摘要內容和論文內容不符現象;前言內容闡述條理不清,寫一大堆概念性內容,而未能闡述研究背景;研究方法表述不清,讀者無法重復研究;醫學專業術語混用,量和單位使用混亂,圖表和公式使用不規范;文內語言表達不規范,語句不通順;參考文獻著錄信息錯誤,著錄項目不全,引用的文獻無代表性等。
1.2科學性不夠
稿件的作者只有大量地查閱相關資料,認真地研究、分析數據,并認真地在科學實驗研究中進行探究,以最充分、最真實有力的實驗論據作為立論的依據,才能保證稿件的科學性[2]。顯然很多初涉科研的研究生做不到以上要求,對相關研究領域的背景和研究進展情況不了解,常出現選擇的實驗方法不科學,得到的實驗數據不準確,投到編輯部的稿件邏輯結構不清晰,論述缺乏依據,結論與結果混淆或者結論只是簡單重復結果的內容,未能與其他研究結果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比較,得出的結論無說服力等問題,導致論文的科學性不夠。
1.3存在學術失信行為
科技期刊注意正確使用黏粘
最近在審讀醫學期刊發表的幾篇醫學論文時,先后多處驚詫地見到“粘膜”“粘附”“粘蛋白”“粘結”“黏連”等錯用詞,因此很有必要對“黏”“粘”的正確使用再進行一次辨析。
“粘”“黏”原是同字異形,但“粘”有2音2義,而“黏”只有1音1義。
按《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釋義:“粘”讀zhān時,是動詞,義為“使連接”,即“黏的東西附著在物體上或者互相連接:麥牙糖粘在一塊兒了”,或者“用黏的東西使物件連接起來:粘信封”;讀nián時,是形容詞,同“黏”字。“黏”只有nián一個讀音,是形容詞,義為“像糨糊或膠水等所具有的、能使一個物體附著在另一物體上的性質:黏液,黏米,黏稠,膠水很黏”。
為什么實踐中會頻頻出現“粘”“黏”使用混淆的情況呢?原因確實比較復雜。在古漢語中,“粘”“黏”2字是通用的,均讀作nián。1955年的《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將“黏”作為“粘”的異體字予以淘汰,而2013年國務院的《通用規范漢字表》又確認“黏”為規范漢字。此后“粘”“黏”2字的使用就有了《現代漢語詞典》明確指出的分工:“粘”讀zhān,只表示“使連接”;“黏”讀nián,表示“具有連接的性能”。遺憾的是不少人不了解這一文字變遷歷史,至今仍在執行已廢除的《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的規范,這是亟須糾正的。
根據《通用規范漢字表》,參照《現代漢語詞典》,本文開頭提及的錯用詞“粘膜”“粘附”“粘蛋白”“粘結”,均應改為“黏膜”“黏附”“黏蛋白”“黏結”(如黏結力,一種將物體黏合在一起的力);“黏連”,因其是動詞,義為身體內的黏膜或漿膜由于炎癥病變如腹膜發炎時,腹膜與腸管的漿膜粘在一起,所以應改為“粘連”。
在科技期刊中,與“黏”相關的詞常見的有:“黏度”,表示液體或半流體流動難易的程度,作為量名稱,GB/T3102―1993《力學的量和單位》中列出的“[動力]粘度”和“運動粘度”,均應改為“[動力]黏度”和“運動黏度”;“黏液”,指人和動植物體內分泌的黏稠液體;“黏著力”,一種用膠質把物體固定在一起的力;“黏合劑”,一種能使2個或多個物體粘在一起的物質;“黏土”,含沙粒很少并具有黏性的土壤;“黏蟲”,一種晝伏夜出專門為害稻、麥、玉米等的昆蟲,其成蟲的前翅中央有2個淡黃色的圓形斑紋,后翅尖與邊緣黑灰色;“黏菌”,一類介于動物和植物之間形態各異的微生物,是研究生物化學、遺傳學等的重要材料;等等。
而與“粘”相關的詞不多,常見的有“粘貼”,義為用具有黏性的物質使紙張或其他東西附著在另一種東西上,如粘貼大字報。
如何提升臨床醫學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
【摘要】在職人員以研究生畢業同等學力申請臨床醫學碩士學位工作做為學歷教育的一種補充方式,既為醫療人員搭建了繼續醫學教育的平臺,也為醫院提供了提高醫療水平和科研水平的平臺,可有效提高醫療衛生水平。但是由于同等學力人員的自身工作特點以及其他因素,其學位論文質量參差不齊。針對這一現狀,從學校、導師、同等學力人員三個方面提出提高臨床醫學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的對策。
【關鍵詞】研究生畢業;同等學力;碩士學位;臨床醫學;學位論文;論文質量
1背景及現狀
1985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下發了《關于在職人員申請碩士、博士學位進行試點工作的意見》,我國開始試點進行同等學力人員申請碩士學位研究生教育工作。1990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關于授予具有研究生畢業同等學力的在職人員碩士、博士學位暫行規定》,正式開展在職人員申請學位工作。1998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下發《關于授予具有研究生畢業同等學力人員碩士、博士學位的規定》,使得在職人員申請學位工作更加規范化、制度化[1]。2013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在職人員攻讀碩士專業學位和授予同等學力人員碩士、博士學位管理工作的意見》,對培養單位提出了明確要求,以提高在職人員培養和學位授予質量。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門下發《關于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繼續教育三階段有機銜接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標準化、規范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2015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下發《關于授予具有研究生畢業同等學力人員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和中醫碩士專業學位的試行辦法》,為臨床醫生申請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制定了詳細的辦法。正在接受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住院醫師或已獲得《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證書》的臨床醫師可以申請同等學力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而以研究生畢業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的臨床醫生大多是從事多年臨床工作的骨干,其臨床技能已達到較高水平,不能參加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因此不能申請專業學位,只能申請學術學位。但不管申請學術學位還是專業學位,臨床科研能力都是同等學力人員申請碩士學位所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經過統計我校2007-2018年的數據(只有學術學位)分析發現,申請臨床醫學碩士學位的同等學力人員共有4030人,其中29.8%的人員通過國家的英語和醫學綜合兩門統考,26.8%的人員進入學位論文撰寫階段,13.2%的人員進入論文盲審階段,而最終只有12.2%的人員取得碩士學位[2]。相較于全日制研究生,存在同等學力人員的培養過程不完善、培養質量不過關、管理不夠規范等問題,導致同等學力人員的學位論文質量普遍較差[3]。在各省碩士學位抽檢中,同等學力人員的論文出現不合格的比例較高。同等學力人員日常忙于臨床工作,其英語水平有待提高,科研水平也亟待提高。如何提高同等學力人員的科研和學術水平,讓他們的學位論文質量達到與全日制研究生“同質化”[4],是擺在多數高校面前的重要難題。基于這種現狀,筆者從學校、導師、同等學力人員自身三個方面提出提高臨床醫學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的對策。
2學校加強質量監控
2.1加強科研設計方面課程考核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中明確規定了授予碩士學位的一項要求即是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臨床醫學碩士學位就是要具有臨床科研能力,要具有學術研究的興趣,能夠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問題并展開相關研究[5]。而這些能力的初期是通過課程學習或聽講座獲得,后期是通過跟隨導師具體做課題或寫論文獲得。一方面要對科研設計課程主講教師的資格進行認證,既是臨床方面的專家教授,也是科研課題成果突出的學者。而真正具備帶教此門課程資質的教師并不多,因此要鼓勵具備任課資質的專家積極參與該課的授課;另一方面要將科研設計課程做為同等學力人員的必修課程,并加強對學習該課程的知識內容掌握程度考核,這樣便于他們在今后的科研設計中能夠靈活運用科研設計方法。另外要加強醫學論文寫作、醫學統計學課程的教學考核,課程重點應該是結合案例說明相關內容,教會同等學力人員如何在臨床實踐中開展問題研究時準確運用統計學知識和方法,按正確方式方法書寫論文[6]。
科技期刊編輯的老師與學生角色
科技期刊編輯的兩大主要基本職能是對科技論文進行審查把關和加工整理,這要求編輯既應善為人師,即做作者的老師,幫助作者提升論文的學術和寫作質量,凸顯論文的閃光點;又應善于做學生,向別“人”學習,以提升自己的學術素養和編校技能,這里的“人”不僅指生物學意義上的人,還包括書本、網絡等。因此,科技期刊編輯兼有老師與學生兩種角色。目前,關于科技期刊編輯學生角色的論述較多,許多編輯同人探討了編輯學習的意義、重要性、途徑等[6-9],而對編輯老師角色的論述較少,而將兩種角色結合起來的論述則更少。為此,筆者對科技期刊編輯的老師與學生角色做以淺析,以強化編輯同人對自己角色的認識,在工作中能時刻扮演好這兩種角色,發揮好自己在科研成果傳播中的應有職能。
1科技期刊編輯的老師角色
1.1良好的職業道德是編輯為人師的前提
科技期刊編輯需具有甘愿為人做“嫁衣”的奉獻精神和良好的職業道德,這是其為人師之基礎。認識決定行動,編輯應對編輯工作的社會作用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要有職業榮譽感,這樣才能全心全意為這份工作默默奉獻自己的一切。試想如果編輯對自己的工作在認識上出現偏差,認為編輯是剪刀加漿糊、是為人作嫁而自己衣不蔽體的工作,甚至認為編輯在奉獻的同時也應適當給自己撈點兒好處,那他肯定干不好本職工作。人是生活在各種社會關系網中的,編輯也不例外,在日常的工作中,編輯經常會碰到自己同學、同門、朋友、老師的稿件,在處理這些稿件時,若編輯缺乏基本的職業道德,則會走歪路,想方設法(直接或間接干預專家審稿、選擇審稿較寬松的專家審稿)使原本達不到發表要求的稿件順利發表。另外,當前的論文有愈演愈烈之勢,這與部分編輯部工作人員在金錢面前喪失職業道德不無關系。因此,編輯要加強職業道德修養,要本著對社會、對作者和讀者負責的態度,守住最基本的職業道德底線,公平、公正、客觀地對待每篇稿件,做到以質取文,不徇私情,自覺抵制論文。編輯工作是一項勞心費神的腦力勞動,工作辛苦、勞累,在處理寫作質量欠佳的論文時,難免會上火生氣。這時編輯要學會換位思考,需認識到作者和編輯在科研成果創造和傳播中職能分工的差異,在書寫修改意見時要措辭溫和,與作者電話溝通時語氣要平易近人,對作者的幫助要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切不可高高在上,對作者橫加指責,更不能惡語相向,以免傷害了作者的感情,使作者對編輯和刊物留下不好的印象。因此,編輯對作者耐心、親切的態度也是其必需具備的職業素養之一。
1.2深厚的專業知識是編輯為人師的專業保證
科技期刊不同于一般的大眾讀物,有很強的專業性,這就要求編輯必須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在科研成果的傳播中發揮審查、把關的作用,在編輯加工文稿時才能提出專業、中肯、易為作者接受的修改意見和建議。如筆者在處理一篇動物遺傳育種方面的論文時,發現作者提供的一張電泳圖片的目的條帶形狀很規整,亮度非常高,筆者根據自己做電泳試驗的經驗判斷作者可能對目的條帶進行了修飾,遂與作者進行了溝通,作者承認其確因原圖效果不理想而用作圖軟件對目的條帶進行了處理。筆者隨即建議作者在嚴格控制實驗條件的前提下重新進行電泳實驗,最后作者提供了一張效果非常理想而且可信的照片。另外,筆者在處理畜牧獸醫方面稿件的工作實踐中,還經常遇到作者將基因與蛋白混為一談;對試驗步驟介紹不連續,中間出現跳躍,有些重要的試驗步驟被缺省;將電泳圖片DNA標樣的圖注誤寫為DNA分子質量標準,或將DNA標樣各條帶長度標反等錯誤。若編輯沒有相關的專業知識此類錯誤是很難發現的。因此,科技期刊編輯必須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這是其為人師的專業保證。
1.3精湛的編校技能是編輯為人師的職業保證
期刊科學論文體的進化
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發達,僅唐代的8000余卷藏書中,就有4000余卷與歷算、天文觀測、農業生產、醫學和工程技術相關。春秋戰國時期《呂氏春秋》中的《任地》《審時》《辯土》被認為是我國最早的3篇論文,其中出現了一般論說文體的引經據典、提問題、擺現象、陳述觀點等寫法,甚至還出現了用“一曰”“二曰”“三曰”等漢語數字標識二級標題層次的最初形態[1]。然而,我國真正意義上的科學論文,特別是期刊科學論文在清代中期的《吳醫匯講》中方才初見端倪。這之后,相繼有李善蘭(1811—1882)、徐壽(1818—1884)等中國科學家發表了有關素數以及律管研究等原創論文,從而表明李約瑟(JosephNeedham,1900—1995)關于到18世紀中國科學除中醫學、農學外,“中國科學便和世界的科學匯成一體”,“已不易分辨出中國思想家和觀察家所作貢獻特殊風格”的說法[2],有一定偏頗,起碼以李善蘭、徐壽為代表的一批科學家在接受和融通西學的能力與水平同樣處于世界前沿。這表明我國期刊科學論文體早在清代中期和晚期已形成了具有現代意義的論文樣式,并最早出現在中醫學、數學、聲學等領域。
1最早的期刊中醫學論文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至清嘉慶六年(1801)的《吳醫匯講》,既是我國最早的醫學雜志,也是中華第一刊[3]。該刊相繼發表41位作者的94篇醫學文章。其中發表在《吳醫匯講》卷一王云林的《禱告藥皇誓疏》,葉天士的《溫證論治》,以及唐大烈的《張、劉、李、朱后當以薛、張、吳、喻配為八大家論》(圖1)已經具備了中醫科學論文的基本特征。該刊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發表的王云林(1645—1710)《禱告藥皇誓疏》是迄今所見中國繼承傳統醫德以來最早的醫者誓詞,亦即中國版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它傳承了孫思邈(541—682)《大醫精誠》的內容,也在“忍辱安貧”方面豐富了其內涵;但更重要的是它將其條理化、誓言化,標志著我國醫德作為一種準則、一種信條、一種規范的表述,開始萌芽和生發,是中醫業逐漸走上成熟的標志之一。“藥皇”,即藥王,《吳醫匯講》指韋慈藏、啟玄子、王冰,后世供奉的藥王也有唐代名醫和我國醫德的提出者孫思邈;“疏”,即分條陳述,祝告文。它在形式上,已有篇首刊眉(《吳醫匯講》卷一)、騎縫刊眉、按篇編碼(便于重新分類再版)、主編者(長洲唐大烈立三氏纂輯)、審閱校對者署名(門人沈文燮玉調氏校訂)、作者署名與簡介(王云林:“諱家瓚,號緘齋,?贈文林郎,徐州府學教授。年六十六歲,歿于康熙庚寅。此篇系令曾孫繩林授梓。繩林名丙,號樸莊,吳縣恩貢生,世居包衙前”)[5]、論文篇名(《禱告藥皇誓疏》)、文末附載孫岱東、唐大烈的審稿意見和編輯評語等。在立論、舉例、分析、論證上,第1步,提出問題,依據文中注類型的參考文獻,如“竊聞《詩》云……《書》曰……又曰……此列圣所垂之明訓也”,引用了《詩經•大雅》和《尚書•大禹謨》有關善惡吉兇的論點,并由此提出是否會“惠迪吉,從逆兇,惟影響”?[6]即是否行善即有百祥,作惡即有百殃,從于道德有福,違反常道就會有兇咎?第2步,分析問題,以作者自己命運多舛,一線單傳,6個兒女皆殤,到無論貧富,先懷悲憫,兢兢業業于中醫外科家傳而相繼得二子的例證,說明《詩經》《尚書》所言不謬。第3步,解決問題,提出結論性建議,即“王家瓚七誓”,要求兒子謹守此誓,并專門救濟“貧病無告,煙火不繼之家”和“每有不堪之慘”的患者。由此可見,其論證有理有據,論文的基本要素皆已具備。其選題也符合“發前人所未發”的求新原則。這篇《禱告藥皇誓疏》的宿命論或佛教因果報應說自然應予批判,但也有謀事在人、勸人向善、多做好事的積極成分,“謀事”就是要有醫德。郭月霞也認為“雖文字不免摻雜迷信,然本意在宣揚醫德”[7]。唐大烈門人顧景文在隨同溫病學奠基者葉天士游洞庭山時,在舟中口述筆錄其言談,并特約發表的《溫證論治》一文,最早提出“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8]的認識,形成了察舌、驗齒、辨斑疹、辨白疹等診治方法,將其發展變化分為衛、氣、營、血4個階段,漸成外感溫病和辨證施治的金科玉律,從而與《內經》的熱論、張仲景的《傷寒論》一樣,均成為論述外感熱病證治的劃時代的代表作,也是溫病學說走向鼎盛的奠基之作。該文經唐大烈修改潤色后,首刊于《吳醫匯講》。此后,《臨證指南醫案》《醫門棒喝》《溫熱經緯》等醫著競相轉載,奉為圭臬。其弟子吳鞠通、章虛谷、王孟英等,以及兒子葉奕章、葉龍章等,也都傳承光大,成為著名醫家。《禱告藥皇誓疏》《溫證論治》與春秋戰國時期最早的3篇農業栽培論文相比,在引經據典、推求本源、解釋疑難、論斷推理方面有許多共性;但不同的是其載體形態開始由圖書向連續出版的期刊過渡,出現了署名、作者簡介、連載、特約稿、編輯評語、同人評審、隨到隨鐫等新的形式,文體也有了口述筆錄、述評、短評、講稿、遺著再整理等多樣化體裁,除引用經典以外,也以自己親身經歷為例,特別是其“發前人所未發”“兩說并采”等做法,成為我國圖書論文體向期刊論文體轉化的一個標志。
2最早的期刊數學論文
清同治十一年(1872),同文館在北京創刊的《中西聞見錄》相繼發表了中國數學家的一批數理天文學論文,在我國期刊科學論文演化史上具有特殊意義。其中,以1872年第2、3、4期連載發表的中國數學家李善蘭的《考數根法》(圖2)[9]一文最為重要。它標志著中國人對素數問題,即費瑪定理最早的研究。李善蘭在翻譯《幾何原本》后9卷時,開始沿用《數理精蘊》的譯法將素數譯為“數根”。偉烈亞力從李善蘭處得到一個判定素數的方法,將其譯成英文,并于1869年5月10日給香港的一家英文雜志《有關中國和日本的札記和答問》(NotesandQueriesonChinaandJapan)寫信,附上李善蘭所得的這個定理,當月,便被冠以“中國定理”(ChineseTheorem)發表于該雜志,即若2p-2≡0(modp),則p為素數,亦即費爾瑪(PierreFermat)定理的逆定理。當然已知其定理不真,但它引發了許多討論和爭論。李善蘭采納歐洲人對“中國定理”的意見,發表了《考數根法》,從而成為我國素數研究第一人[10]。在該文中,李善蘭并未列入“中國定理”,想必已知費爾瑪定理的逆定理不真,故給出了自己的素數判定定理,又給出了4種判斷素數的方法,得到了相當于費爾瑪小定理的理論。他在全然不知西人素數論的情況下,獨立地獲得了近似結果,雖說晚于歐洲,但亦首開我國數論研究之先河,功不可沒。1897年,《湘學報》轉載該文,同年又被收入《西學新政叢書》之《算學名義釋例》《中西算學九種》之四、《湘學報類編》本和《湘學報大全集》本等。此外,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中國數學家戴煦(1805—1860)的《求表捷法》,涉及冪級數、對數和三角函數造法,運用級數計算對數和常用對數,得到了與牛頓相同的結果,遂由傳教士艾約瑟(EdkinsJoseph,1823—1905)譯成英文,在倫敦刊行,也堪稱19世紀中期我國數學家的重要成就之一。傳教士所辦期刊科學論文體的特點是科學消息報道、科學問答、科學論文翻譯、科學論文編譯等體裁的大量使用,甚至是百科全書、教科書上科學知識的選擇性連續介紹,很少有純粹的科學論文體,即便有,也是以社論、評述等形式出現的一些有關科學與社會問題的論述。因此,在此背景下李善蘭發表的《考數根法》等原創性科學論文就具有特殊的意義。它雖然在科學論文的論證方式、符號體系使用、公理化概念的建立等方面還是落后于西方,但這畢竟標志著中國學者促使科學論文體走向近代化的重要進步,特別是在號稱“科學之母”的數學領域獲得突破,就更顯得彌足珍貴。
3最早的期刊聲學論文
中國科學家徐壽發表于《格致匯編》第3年第7卷(1880年8月)的《考證律呂說》一文,亦為我國有重大影響的科學論文之一。《格致匯編》的主編者傅蘭雅,本來把此稿寄到英國,請一位聲學家評審,但這位聲學家對中國科學家的研究頗為贊賞,結果被推薦到英國《Natuer》雜志,于1881年3月10日以《聲學在中國》為題發表。徐壽對樂律學有獨特的愛好,青年時代即曾復制古樂器,晚年熱衷于律管的管口校正實驗,研究律管的半黃鐘與正黃鐘不相應的問題,得出“兩支相差八度的同徑管,其管長比為4/9”的最新結論,推翻了黃鐘律管與長為其一半的半黃鐘管應該剛好相差八度音的傳統說法,從而攻克了困擾人們上千年的一大難題。晉代的茍勖(?—289)和明代的朱載?(1536—1611)都曾對此有所研究。徐壽在朱載?“理雖近似”,但“尚未密合”結果[11]的基礎上,縮小管長,用九寸長(1市寸=3.3•cm)的開口銅管實驗,發現按傳統做法截去其一半并不能得到八度音,但再截去半寸稍長一點,則能準確地得到八度音。他反復截取不同管徑的銅管進行驗證,所得數據均完全一致,從而否定了弦管同律論。然而,這與英國物理學家丁鐸爾(J.Tyndall,1820—1893)《聲學》(徐建寅,傅蘭雅譯)1874年由上海江南制造局刊行的有關論述不符。清光緒六年(1880)十月,徐壽讓傅蘭雅將此結果譯成英文,向丁氏求教。同時,他們將信件也寄給了《Nature》雜志。最終,徐壽的研究結果雖然使用的實驗材料最簡單、最原始,但卻得到了與英國物理學家瑞利(LordRayleigh,J.W.Strutt,1842—1919)勛爵在《聲學理論》(《TheoryofSound》)中發表的理論推算公式相同的結果。1881年3月10日,徐壽的實驗結果以《聲學在中國》為題在《Na-ture》雜志發表,并以“編者按語”宣布“一個古老定律的現代科學的修正已由中國人獨立地解決了”[12]。徐壽用中文在《格致匯編》發表的《考證律呂說》和《格致匯編》主編者傅蘭雅在英國尋找專家評審,并推薦到《Natuer》發表一事,加之傅蘭雅要將《格致匯編》打造成“中國的《科學美國人》”的辦刊抱負,使《格致匯編》漸成19世紀中國文明進程的標志,不僅發表了諸如關于巴斯德細菌學說的科學家演講體、傅蘭雅考察英國工業的考察報告體等一批新的科學論文體裁,而且論文所涉內容也越來越廣泛,遍布于數學、熱學、光學、電學、力學、化學、天文學、植物學、動物學、地質學、工程技術,甚至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自然科學史等各個領域,大大豐富了我國期刊科學論文的題材體裁。
臨床醫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改革
一、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思路
充分認識實踐教學對高素質應用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徹底改變傳統教育模式下實踐教學處于從屬地位、實驗課依附于理論課、沒有明確教學目標的狀況,使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平行協調、相輔相成。基礎學科打破學科間的壁壘,加強課程間的交叉融合,將主干課程的實驗教學從所屬課程分離,按學科性質開展課程實驗的整合性研究,設置獨立課程,使實驗教學課程化;科學合理地安排每個實踐教學環節,加大綜合性、設計性和創新性實驗項目的研究和實踐,編寫與改革配套的整合性實驗教材;專業學科強化臨床基本技能的訓練和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加大床邊教學、模擬教學、仿真教學和PBL教學的改革力度,探索專業實踐技能的考核評價方法;加強有利于提高醫學生綜合素質的實踐教學環節的改革與創新。
二、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的初步實踐
根據實踐教學改革的總體思路和原則,我們對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研究,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構建了基礎實踐、專業實踐和綜合實踐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
2.1基礎實踐模塊
基礎實踐包括醫學基礎技能實驗和專業基礎技能實驗兩大實踐教學環節,主要培養學生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
2.1.1整合構建基礎實踐實驗課程群
血管外科專業規范化培訓
醫學人才培養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保障。2015年《關于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的意見》與《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政策出臺,規定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在完成碩士學位授予要求的同時,需完成為期33個月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新的專業型碩士培養方案是臨床能力與科研能力的同步培養,要求研究生在畢業時具有扎實的臨床實踐能力且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符合我國對于臨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有利于提高臨床醫療工作水平,促進臨床研究與轉化緊密結合,推動醫學事業的發展和創新[1]。
近年來,隨著全國醫科院校和規培基地醫院不斷實踐和經驗積累,逐漸形成了成熟的規培管理制度,各醫院也因地制宜,在規培輪轉政策基本要求下做出許多嘗試性調整。但由于臨床輪轉工作繁重,專業型研究生經常分身乏術,無法在科研能力和臨床實踐中達到很好的平衡,導致科研能力無法得到有效提升。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于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提出統籌優化臨床培養內容和時間,促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有機銜接,加強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臨床科研思維和分析運用能力培養。意見的提出對專業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能將專業型研究生單純當作規培生,重臨床而輕科研,忽視對科研能力的培養。本文結合血管外科的學科特點,闡述血管外科專業型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提高其科研能力的思考和建議。
1血管外科專業型研究生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飲食結構改變、檢查技術的革新和人民群眾體檢意識的增強,我國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病人口不斷增加,血管疾病的發病率也相應增高。血管疾病種類繁多,并發癥多,治療比較困難,出現相關并發癥的概率明顯高于其他外科[2]。雖然血管外科在我國已有數十年的發展歷史,但仍然是一門非常年輕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專科屬性。在為期33個月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血管外科研究生只有3~6個月的時間在血管外科輪轉學習,跟隨導師學習的時間有限,可自行支配的時間少。血管外科常用的腔內介入操作和傳統開放手術相比,學習曲線短,但不規范的操作會帶來嚴重并發癥,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掌握規范的專科技能。因此,專業型血管外科研究生留給科研學術能力的培養時間更為匱乏,重臨床輕科研的現象極為普遍。目前,對于專業型研究生沒有統一的科研能力考評機制,醫院也缺乏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引導機制,在研究生課程設置中,受限于專業型研究生的課時安排,科研配套的課程內容缺乏深度與廣度,科研學習效果欠佳。
2科研能力在血管外科研究生培養中的重要性
血管外科臨床治療手段包括藥物治療、傳統開放手術、腔內血管治療和復合手術等。隨著腔內技術的不斷完善,很多原先需要開放手術的疾病已逐漸轉為腔內治療。腔內治療器械的生產制造需要依托科研水平的提升,而臨床醫生長遠的發展同樣需要良好的科研能力。專業型研究生作為高水平應用型人才,是未來臨床工作中的領頭羊。具備科研能力是臨床工作進階成長的前提。在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的背景下,血管外科專業型研究生更應當具備扎實的臨床技能和科研素養,要兼顧科研與臨床兩個方面,使其不僅要“學會”,更要“會學”[3]。通過系統學習,在閱讀大量文獻的基礎上掌握實驗方法,運用特有的科研思維解決臨床中發現的問題,把握醫工結合,讓臨床治療更精準,促進醫學科技創新。科研與臨床是融會貫通、相輔相成的,二者互為補充,不應被割裂。
3提高科研能力的思考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