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建筑垃圾資源化運用及污染防治,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必要性 1.1建筑垃圾處置不當帶來的危害 1)建筑垃圾中的廢塑料、涂料、油漆不僅是難以生物降解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還含有大量有害的重金屬元素。2)廢砂漿和廢棄混凝土塊中含有大量的水化硅酸鈣和氫氧化鈣等化學物質,直接填埋將會造成地下水的污染。3)建筑垃圾的廢石膏中含有大量硫酸根離子,簡單填埋后在厭氧條件下會轉化為硫化氫劇毒氣體,嚴重影響居民的身體健康。4)將建筑垃圾不經過任何處理而簡單填埋,不僅占用了大片土地,還可能導致填埋區域的地表產生沉降和下陷現象,危及地表建筑物和地面植被的安全。 1.2城市化進程導致建筑垃圾產生量劇增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必然導致建筑垃圾產生量的增加;而且隨著商業競爭的加強和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商鋪和居民住宅二次裝修、重復裝修現象普遍,也產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這些數量龐大的建筑垃圾如不能妥善處理,不僅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也將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 1.3城市化進程導致可供建筑垃圾回填利用土地緊缺 由于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土地資源越發緊張,原本用于回填建筑垃圾的郊區和偏遠農村已不具備回填條件,對解決建筑垃圾的出路問題產生了嚴重的影響。通過實踐發現,利用破碎機把簡單分類的建筑垃圾進行破碎篩分,可以把建筑垃圾合理再生利用。一方面解決了建筑垃圾的處理問題,另一方面減少了每年購進建筑骨料的費用,同時也解決了一部分人員就業問題。因此,推進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勢在必行。 2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現狀 2.1國外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經驗 德國在利用建筑垃圾制備再生骨料領域處于世界領先水平。早在10多a前德國的碎舊建筑材料再生利用率已經達到了60%,建筑工地廢物的再生利用率也達到40%,道路開挖廢物的再生利用率則高達90%,德國聯邦環境基金會總部的建筑就是采用了舊混凝土集料[1]。美國建筑垃圾的綜合利用大致可分為3個級別:第1級“低級利用”,如現場分揀利用、一般性回填等,占建筑垃圾總量的50%~60%;第2級“中級利用”,如用作建筑物或道路的基礎材料、建筑用磚等,約占建筑垃圾總量的40%;第3級“高級利用”,如將建筑垃圾還原成水泥、瀝青等再利用[2]。日本在1977年率先制定了《再生骨料和再生混凝土使用規范》。1991年又制定了《資源重新利用促進法》,規定建筑施工過程中產生的渣土、混凝土塊、瀝青混凝土塊、木材、金屬等建筑垃圾,均須送往“再生資源化設施”進行處理。據有關資料報道,東京在1998年對于建筑垃圾的重新利用率已經達到56%。目前,日本在住宅小區改造過程中,實現了建筑垃圾就地消化[3]。 2.2國內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經驗 邯鄲市余泥渣土制磚項目于2004年12月正式投入生產,年處理余泥渣土40余萬t,設計年產量1.5億塊標準磚。深圳市已建成投入使用的建筑垃圾處理設施共有9座,其中建筑垃圾受納場5座,建筑垃圾綜合利用廠4座。以中信華威塘朗山建筑廢棄物綜合利用廠為例,該廠共建有2條生產線:一條生產線主要用于處理廢棄混凝土,將其還原為建筑骨料;另一條生產線主要處理廢棄的磚、石、沙、瓷磚等。該廠年消化建筑垃圾100萬t,生產再生骨料30萬m3,建筑砌塊35萬m3。昆明市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包括固定式、移動式和過渡式3種。固定式現有2個示范項目,年處置量400萬t,東片區、西片區各設1個,主要處理建筑廢棄混凝土、磚塊等,資源化處置后生產道路骨料、墻板、透水磚等產品。移動式建筑垃圾處置設備現有1套,在西山區紅廟村城中村改造項目工地使用。過渡性處置場現有5個(主城四區及呈貢縣各建設了1座),主要以回填、復墾、覆土綠化形式消納棄土、余泥。上海虹橋綜合交通樞紐工程10.2km2內新建的道路項目充分利用樞紐內建筑垃圾及渣土作為筑路材料。該項目為區域改造建筑垃圾循環利用提供了有效的范例。天津、石家莊、武漢等地通過堆山造景解決建筑垃圾處置問題,同時為城市增添了山體公園。 3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究 3.1主要產品① 再生骨料:各種規格的再生骨料產品提供給下游企業。②墻體材料:空心砌塊、透水磚、植草磚、路緣石等。③道路材料:道路底基層材料、道路結構層材料。④復合材料:窨井蓋、落水箅子、樹池蓋板等。⑤副產品:分選出的廢鋼鐵、鋁、銅、玻璃、塑料等可利用的副產品直接銷售。 3.2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模式 3.2.1固定式資源化利用廠 固定式建筑垃圾處理模式的處理工藝見圖1,其優點如下:1)可以實現建筑垃圾高效、全面資源化處理。采用固定式處理模式分選出建筑垃圾中的不同組分,將其歸類再進行相應處理,可以有效解決建筑垃圾組分復雜、難以分選的問題,為建筑垃圾高效、全面的資源化處理利用提供條件。2)可以有效保證建筑垃圾資源化產品的質量。建筑垃圾資源化工程的生產、技術與管理都將由專職隊伍負責,同時設立科學的管理與檢驗制度,可以根據原材料性質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技術方案,從多方面保障再生產品的質量。3)可以成為建筑垃圾消納及資源化產品的調節器。當建筑垃圾大量產生無法及時資源化處理時,建筑垃圾暫存區可以作為臨時堆場及時清除城市建筑垃圾。當城市建設對建筑垃圾資源化產品需求量較大時,可以通過調整年時工作基數、提高工作效率等方式增加產量,資源化處理建筑垃圾暫存區儲備的建筑垃圾,滿足市場需要。4)可通過規模化生產,并采用多種環保措施,避免對周圍環境造成影響。 3.2.2移動式設備處理 移動式設備處理模式可以在拆遷現場將廢混凝土、廢磚破碎成再生骨料,在拆遷區域附近若有道路材料拌和廠或砌塊制備廠則可進一步深加工,可以將現有社會資源整合進入建筑垃圾資源化領域中,逐步建立起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鏈,其處理工藝見圖2。此方案的優點有:1)就地資源化處理,就地使用,避免了從拆遷區域到處理廠的遠距離運輸,降低了運輸成本。2)可緩解因固定式處理基地的選址、規劃、環保、土地等手續帶來的建設周期長等問題。3)便于建立臨時性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鏈。#p#分頁標題#e# 3.2.3堆山造景 根據建筑垃圾基本不污染大氣和水環境的特點,并借鑒天津、石家莊等城市堆山造景的成功經驗,由市規劃、國土等部門協調,對選取地塊堆山造景,可對地面采取HDPE膜等防滲處理方式后,將無法就地回用的建筑垃圾堆山造景,實現建筑垃圾處理和廢物利用的雙贏。此方案的優點為工藝技術簡單、對改善周邊環境有益。 4污染防治措施 4.1污水 防治目標:污水零排放。防治措施:項目污水主要是生活污水和設備清洗產生的污水,可建立專門的污水處理設施,污水處理后成為達到一級標準的中水,直接用于墻體材料車間的生產用水,實現項目污水零排放。 4.2粉塵 防治目標:達標排放。防治措施:①系統自帶的防塵設備(各種除塵設備);②對建筑垃圾進行適當的噴淋處理;③根據風向、周邊環境等因素,合理布局生產流程;④粉塵產生設備的封閉處理;⑤項目周邊建立隔離綠化帶。 4.3噪聲 防治目標:不超過GB12348—2008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要求的限值。防治措施:①設備自帶的降噪措施;②根據周邊環境等因素,合理布局破碎系統位置;③廠房等設施的封閉處理;④項目周邊建立隔離綠化帶。 4.4固體廢物 防治目標:有效處理。防治措施:一般情況下,我國建筑垃圾中混雜有不超過5%的生活垃圾。通過人工、設備的分選措施可進行有效去除,這部分生活垃圾是項目固體廢物的主要來源,可送往填埋場或焚燒廠進行處理。 5需要解決的相關問題 5.1落實項目用地 落實項目用地是當前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重點和難點。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屬于環保項目,管理不當還會影響周邊環境,有必要通過行政手段劃定合理的用地,以確保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項目的實施。 5.2項目投資主體 結合當前市政公用行業市場化的發展趨勢,提供以下2種投資主體模式:1)采用BOT模式運作,通過招商方式確定投資和運行主體。該方案界面清晰且不需要政府直接投資,但政府劃撥土地與企業投資主體在現行土地利用制度上可能存在一定問題,在投資收益測算方面政府相對處于被動。2)由政府委托專業機構設計并投資建設,通過招標方式分別確定建設和運行單位。按照政府建設項目對建設單位支付工程建設費用,對運行單位收取一定的回報。該方案審批環節相對簡化,投資收益測算清晰,但政府一次性投入較大。 5.3建立配套政策 做好建筑垃圾處置單位的扶植和政府支撐,主要體現如下:1)政策支持。盡快將示范項目列入專項規劃,并出臺和完善相關配套政策,規范和監督建筑垃圾的處理。2)資金支持。政府以直接投入、無息或貼息貸款、政府補貼、專項資金等方式向項目補貼建設資金,支持項目的建設。3)場地支持。項目用地實行土地劃撥或免費租用的形式。4)清運支持。政府參與協調和監督,通過制度、經濟等手段規范清運單位的行為,確保建筑垃圾不流失和失控,并免費運輸到基地;或根據運距以處置費的形式補貼給處置單位。5)產品采購支持。將建筑垃圾資源化再生產品列入政府采購范圍,市政工程中的公用工程、基礎設施建設等所使用的相關建筑材料優先使用建筑垃圾資源化再生產品;出臺有關政策鼓勵相關產業使用再生資源產品。6)配套措施支持。為項目提供電力、水利、交通等方面的便利措施和優惠政策。 5.4建設配套收運管理體系 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是建筑垃圾管理體系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解決建筑垃圾出路問題的關鍵所在,但要有效解決建筑垃圾資源化問題,必須建立全面的建筑垃圾收運管理體系。1)加強建筑垃圾源頭管理。通過建筑垃圾源頭管理,既解決建筑垃圾拋灑滴漏問題,也解決了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問題,更可以加強建筑垃圾品質管理,杜絕生活垃圾等混入,提高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2)加強運輸過程管理。加強運輸過程管理不僅可以規范建筑垃圾全程監管、促進資源化利用,也可有效改善城市環境和空氣質量。可通過資質管理、定額管理、考核管理、信息化監管等方式開展。3)加強中轉設施建設和管理。由于建筑垃圾從產生到資源化處置場具有一定的距離,可結合實際設置一定數量的建筑垃圾臨時消納中轉儲運點,疏堵結合,遏制偷倒亂倒現象,同時實現建筑垃圾的初步分選。中轉儲運點的選址可考慮利用土地儲備空閑地塊,提高閑置土地的使用效益。有條件的中轉儲運點可配置粉碎碾壓機械,提前將建筑垃圾進行細化,便于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