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證券市場問題解決,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解決證券市場的問題靠市場化準則 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經濟轉軌過程中發展最快、影響最大、對社會觸動較深的領域,莫過于跌宕起伏的證券市場,證券市場已成為市場體系中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 中國的證券市場發展速度十分驚人,短短的十余年就走過了西方證券市場幾百年所走的路程。證券市場對推動國企改革、轉換企業經營機制、改革投融資體制、合理配置資源、提高企業國際竟爭力、.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發揮了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然而必須看到,同西方成熟的證券市場相比,我國證券市場還處于初級階段,深深烙上了不成熟的印記。本應是市場化程度最高的市場,卻處處滲透著計劃經濟的色彩;盡管是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市場,但也是行政力量最大、扭曲程度最高的市場,難怪人們戲謔地稱中國股市為“政策市”,實在貼切不過。 在計劃經濟條件下由政府催生的股市呈現著種種怪狀:行政部門通過行政手段和行政層次,控制了從股票發行到上市、從初次融資到再融資的過程,股票市場的競爭機制、資源配置市場化機制被削弱。政府、企業把股市的功能定位于幫助國企解困的融資層面上,引致大多數上市公司忙于圈錢,上市不轉制,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形備而實不至。另外,股市呈現出一種封閉式的格局,股票不但被分割為A股、B股和H股,且各類股本結構中的國有股、法人股不能流通,同股不同權,同權不同利。再者,股市投資者隊伍以散戶為主、機構為輔,由于多方面原因,中小投資者往往處于不利地位。更由于市場監管不力,法制建設滯后,一些違法違規者不按合法游戲規則操作,弄虛作假、做莊、操縱股價盛行,造成股票市場劇烈震蕩。 股市存在的許多問題,其源蓋出于它的先天不足、市場發育不良。因為股市一問世就是在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激烈抗爭的夾縫中成長起來的,它是雙重體制的結晶,而股市出臺的一些不完全反映股市內在要求的政策和措施,也只是“摸著石頭”探尋的產物。因此,為了股市的健康、深人、持續的發展,必須加快證券市場的市場化進程。 年初,由一些全國最著名的大師級的經濟學家挑起的股市大論戰,沸沸揚揚,著實讓國人擔心了一陣。筆者認為,雙方爭論的實質,是到底要發展什么樣的市場及如何發展這個市場問題。現在看來,解決問題的答案只能是盡量減少雙重體制在股市中的磨擦,加快證券市場市場化的進程,用市場化的準則來解決股市中存在的問題。 二、加快證券市場市場化進程的路徑選擇 (一)發行制度市場化 證券發行制度的市場化是指發行制度由過去的審批制向核準制再向注冊制演變,發行定價機制市場化。核準制的實質是對發行人的素質判斷由承銷商和證監會共同決定,發行價格由發行人與承銷商依據市場認可程度共同決定,完全是市場行為。這種發行制度是整個股市市場化的突破口,也是整個證券市場制度結構調整的一個重要方面。核準制的好處在于:有利于克服地方政府配置資源的短期行為和尋租行為,市場化的發行實際上是企業選擇信譽高的承銷商、承銷商力保優質企業上市、投資者獲得較高投資回報的動態博奕過程。很明顯,此博奕的均衡就是參與三方的均贏;有利于防止包裝上市,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從而改變二級市場的運行效率。 發行價格市場化后,一、二級市場的價位差將縮小,一級市場將承擔風險;在取消發行額度后,炒“殼”資源的傾向會得到遏制,投資者的投資理念發生重大變化,有利于加快我國發行市場的國際化進程。 (二)退市機制市場化 退市機制打破了公司只上不退的計劃經濟的做法,是證券市場市場化方向的重大標志,它會給我國證券市場帶來深刻的影響:退市機制將對上市公司的管理產生有效的約束和激勵作用,有利于上市公司勵精圖治、規范運作,從而提高上市公司的整體質量,減少證券市場的系統風險。有利于投資者增強風險意識,樹立價值型的投資理念。有利于規范證券中介機構的運作。現在所要作的工作是:必須準確掌握好市場退出標準,確立市場退出的批準權限,特別注意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 (三)機構投資主體化 證券市場成熟的一個重要標志是從散戶短期投資為主轉變為機構投資者長期投資為主。我們必須通過多種途徑,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迅速壯大機構投資者實力,改變目前散戶過大的狀況。可采取“超常規、創造性”的辦法培育機構投資者,即在存量資本上對現有機構投資者增資擴股,通過兼并、收購、上市等,壯大資本實力。在增量資本上全方位引進新的機構投資者。盡快形成開放式基金、保險金、養老基金、中外合作基金、私寡基金,共同參與發展證券市場的框架體系。 (四)國有股、法人股流通市場化 改變上市公司結構,讓國有股、法人股盡快流通起來是加快證券市場市場化進程的重要方面。國有股減持的基本原則是:“公平、效率、穩定,’;國有股減持方案應按照市場化原則來設計和操作;國有股減持應是多元化途徑,不能固守一種模式;國有股減持在量上要適度、并且要分批、分類解決;國有股的減持應引人增量資金。 (五)股權結構多元化,法人治理結構合理化 具體步驟是,應抓緊通過國有股的流通和轉讓,引人民營的法人、機構和個人投資者,以解決產權殘缺的問題。同時,嚴格按照《公司法》的要求來規范董事會、經理人員和股東的行為,真正形成相互監督,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結構。特別在當前,要引進獨立董事制度,保證獨立董事在董事會占一定的比例,賦予其較大的決策權。 (六)證券市場法制化 法制化是推進證券市場市場化的重要保障。我們必須盡快出臺《投資基金法》、《投資顧問法》、《證券文易法》、《證券投資者保護法》等,從而最終形成我國證券法律監管體系的完整框架。完善法律法規體系,有必要補充的內容應及時補充,對市場的發展形成羈絆的條文應及時加以修改,對《證券法》應出臺配套實施細則,并做好有關法律法規的銜接。證券市場的法制化不僅要求有法可依,更要求有法必依、違法必究。#p#分頁標題#e# (七)交易品種多樣化、交易場所層次化 證券市場走市場化、國際化之路,必須有豐富多彩的交易品種和多層次的交易場所。隨著理性投資者的增多和市場規模的擴大,有關部門可研究旨在提高證券市場的有效融資功能和防范市場風險的衍生金融產品,并在適當的時候加以推出。建立完善多層次的市場體系,是中國證券市場發育成熟的標志,當前最主要的工作就是通過設立創業板市場,扶持高科技企業的成長。還要重視研究地方或區域性市場的建設問題。 (八)政府監管職能準確化 在推進證券市場市場化的過程中,政府監管職能的準確到位至關重要。政府應是證券市場的裁判員,不是運動員和教練員。政府監管的立足點,應放在維護市場“三公”的原則上,為市場參與者提供一個信息披露充分,交易公平高效的環境,保護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利益,而不應為了所謂控制市場風險,去管理應由市場決定的事情。政府應建立市場平準基金。 (九)證券市場國際化 證券市場的國際化包括:證券投資者的國際化,證券籌資者的國際化,證券經營機構的國際化,也包括市場規模和結構的國際化、交易手段的國際化,與市場配套的法律法規、會計、稅收、匯率制度的國際化,證券監督的國際化,以及人才的國際化等等。具體措施包括:完善資本市場運行體系和運行方式,逐步與國際市場接軌;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培育“航空母艦”級的中國證券商。 (十)中介機構市場化 中介機構是證券市場的橋梁和民間警察。中介機構是保證證券信息有效性和保持各類投資者合法利益的主要力量,證券市場的秩序主要應由中介機構而不是主要由政府部門或監管機關來維持。因此,加強中介機構的公正性、客觀性、獨立性是加速證券市場市場化的迫切要求。我們應該做到:提高中介人員的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加強中介機構的獨立性;建立中介機構的持續調查和監督制度;完善法規,嚴格經濟責任和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