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先秦道家的生態倫理觀,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十分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以老莊為代表的先秦道家從道法自然的生態倫理原則;天人合一、萬物平等的生態自然思想;萬物并作、吾以觀復的生態循環意識;知足寡欲、見素抱樸的生態消費思想;“小國寡民”、“至德之世”的理想生態社會構想等方面表達了對生態問題的深刻見解。對其生態倫理思想進行挖掘、探討和學習,對當今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對我們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有重要的啟迪作用。 一、道法自然的生態倫理原則 人作為萬物的一部分,其活動要依據所生存的自然環境。道法自然要求人順應自然規律,尊重自然價值,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第25章)人雖為域中四大之一,但也由“道”而生,更需循“道”而行。“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經》第51章)自然是道、天、地、人應該遵循的法則,自然是指事物的自然本性,在人、地、天、道的系統里,自然是它們最終依歸的對象,人類不是宇宙萬物的尺度,應當維護自然萬物的和諧發展。不僅如此,“道”還是萬物生化必須遵循的規律。即“道”是統領一切規律的總規律。張岱年解釋為:“凡物有所動,皆系遵循一規律而不得不動;凡物之生,亦系遵循一規律而不得不生。然各物的規律并不是相離立而不相干的。此等規律實有其統一,為更根本的規律所統一?;蛘哒f,一切規律都根據了一個大規律。”〔1〕即“道”是統領一切規律的總規律。老子還指出:“治人事天,莫若嗇。”(《道德經》第59章)表達了個人修養和治理天下好比收割莊稼一樣要因勢利導的思想。王弼《道德經注》說:“道不違自然,乃得其法。”〔2〕這種自然主義觀點是“典型的東方有機論的生成論哲學”,〔3〕蘊含有深厚的生態學意義。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認為世間萬物都是自然本真的存在,“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獸固有群矣,樹木固有立矣”。(《莊子•天道》)“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有自也而不然。惡乎可?惡于可。惡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莊子•齊物論》)萬事萬物的變化都是有規律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莊子認為要尊重自然,在自然中關照自己,與自然和諧相處。“夫道,于大不終,于小不遺,故萬物備。”(《莊子•天道》)從有區別地對待的角度來看,萬物各有不同;但若能領悟道,并能從無所不包的道的角度來看待萬物,則會發現萬物皆有精微至極無處不在的道,無物能離開道,即所謂物物有一太極。對于萬物的種種特性,大道僅有顯隱之分,而非有無之別,并始終持續發揮著對萬物生化的種種作用。 二、天人合一、萬物平等的生態自然思想 天人合一、萬物平等的整體生態觀念,是老莊思想的基礎和前提。而“道”既可理解為原點,也可理解為規律,注也體現出“道”的復雜內涵。即“道”既化生萬物,又是萬物(包括人)所必須遵循的準則。以“道”為基礎既是應然的,也是必然的。也只有“天人合一”,才是道、天、地、人的和諧統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以一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天下正。”(《道德經》第51章)天地萬物得“一”才能得到完滿。在此基礎上的“天人合一”,才是真正的統一于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第42章),強調道是世界的本源,社會的運行規律應該效法天地之道。莊子則進一步擴充了“道”的內涵,不同于以往的人生于天地之間,而是抹殺了天地萬物與人的區別,即“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天地一指也”,“道通為一”。“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與天為徒;其不一,與人為徒。天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莊子•大宗師)就是說不管你喜歡與否,萬物都是齊一的,人要因順自然,消融于自然才能達到和自然的和諧一致。莊子“磅礴萬物以為一”(《莊子•逍遙游》)的理想都是把人與自然融為一體,將社會秩序與自然秩序合而為一。 三、萬物并作,吾以觀復的生態循環意識 在中國的古代哲人看來,整個宇宙是一個流衍創生的系統。老子認為,天地萬物是“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道德經》第51章)。因此,人類對待萬物,應“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道德經》第64章),“衣養萬物而不為主”(《道德經》第34章)。所以說,“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道德經》第13章)意思是說,圣人要想治天下,首先要愛護自己的身體,連自己的身體都不愛護的人,怎么能把天下托付給他呢?老子在這里要強調的是“無為”,主要的手段就是“愛護自己”尤其是愛護自己的身體,倘若圣人身體總是出現問題,那么人民群眾還敢把天下托付給他嗎,他還敢去治理天下嗎?莊子指出自然萬物在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之中。“種有幾,得水則為繼,得水之際則為蛙蠙之衣……久竹生青寧,青寧生程,程生馬,馬生人,人又反入于機,萬物皆出于機,皆入于機”(《莊子•至樂》)。這種看法雖然并不科學,但卻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萬物之間存在著種種聯系。“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始卒若環,莫得其倫,是謂天均。天均者,天倪也。”(《莊子•寓言》)莊子認為萬物的基礎是其所謂的“幾”,“幾”可理解為道與道的運行,所以說:“萬物皆出于幾,皆入于幾。”“機”就是“幾”,也是道的另一個名號———“自然”。而“天均”,則體現了人與萬物在自然環境中的循環流轉化生。莊子認為,萬物形體不同,卻相互化生,從而構成生物世界的循環演化。#p#分頁標題#e# 四、知足寡欲,見素抱樸的生態消費思想 道法自然的生態倫理要求人類“少私寡欲”,以抵制各種外在的的誘惑,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針對當時人們追求名利財貨、過分放縱欲望的現實狀況,老子提出了“知止”、“知足”的利用自然資源的態度。老子認為和諧乃是維持循環往復的自然系統所應遵循的法則。“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道德經》第44章)“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貽”。(《道德經》第32章)不要放縱自己的欲望,使人的欲望與自然界的承受能力保持合理的張力。追求過多的物質享受對人的身心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經》第12章)過多的物質享樂都足以導致人們身心失衡,追求過多即為不知足,“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經》第46章)。因此老子提倡“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道德經》第19章),“去甚、去奢、去泰”(《道德經》第29章),去除過分、奢侈和驕縱的行為,節制感官享樂。過度的物質追求不符合自然之道,主張回復自然常態,提倡過簡樸的生活。“保此道者不欲盛,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道德經》第15章),是說不過分追求滿足,順其自然,適可而止,就能長?;盍?,生生不息。 “知止其所不知,至矣”(《莊子•齊物論》)。“平為福,有余為害者,物莫不然,而財其甚者也”(《莊子•盜跖》)。莊子認為能夠滿足生存需要就是有福,除此之外則為有害之物,多余的財貨其實是禍不是福。“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鼴鼠飲河,不過滿腹。”也就是說,鷦鷯鳥筑巢,也就占用一枝之地,鼴鼠在河邊飲水,不過就是喝飽肚子。所以人要以實際需要利用萬物,節制過多的物質欲望。只要能夠滿足基本的生存需要,過多的消費就是一種奢侈,要“少思寡欲”、“量腹而食,度形而衣”,“食足以接氣,衣足以蓋形,適情不求余”。對自然資源進行愛護,適度利用。“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以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知之所無奈何。”(《莊子•達生》)洞悉生命的真正價值,就不會追求對生命無謂的外物;洞悉命運的自然安排,就不會知其不可而為之。由于人類過多的索取,則會有種種反常的情況,“云氣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黃而落,日月之光蓋以荒”(《莊子•在宥》)。 對莊子而言,欲望只會逐漸對人的生命加深傷害,使人的形體、精神、本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可謂使人性發生異化。因此他不僅主張寡欲,更要求無欲。而唯有“坐忘”,才能使欲望得到克服和消解,“坐忘”,首先是忘物,其次是忘己,再次是物我兩忘。崇儉抑奢、摒棄浮華的修身養性信條今天依然具有時代啟示意義。 總之,老莊的生態倫理思想,用整體的和辯證的思維方式,思考和感悟人與自然的休戚相關、生死與共的關系,其獨特的生命力和科學性,為我們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在環境危機日益嚴峻的今天,挖掘其獨特的生態環境倫理價值,對于我們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