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文學價值考量方法,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當今文學價值已進入學術視野。上世紀90年代,北京師大李春青先生著述《文學價值學導論》一書,對文學價值做過系統探討,富有啟迪性。本文試從文學影響力、文學傳播力、文學增值力三個普適性向度切入,考量文學價值。 一、文學影響力 文學影響力,是指文學作品在社會傳播過程中所引發的感染效應、震驚效應、輻射效應、證同效應、啟迪效應、凈化效應、彌補效應、幽默效應、諧謔效應、衍生效應、溢出效應、誘導效應、象征效應、心理對應效應、美感效應。考量文學價值,文學影響力是一個繞不開的因素。一部文學作品一經問世,便成為社會公共精神財富,人們消費它、臧否它。越是經典名著,文化品位越高,其影響力就越大。任何作品,都要在公眾參與、時間檢驗的文化坐標上接受考驗、評定價值。時間成就經典,讀者點評價值。 考量文學價值,基本條件要看文學作品是否體現了文學永恒性元素。古今中外的所有文學創作,有許多本質相通、相同或相近的永恒的思想蘊涵,如歷史感、民族感;人性美、人情美、個性美;愛情、生死、苦難;正與邪、善與惡、美與丑的搏斗,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情感與理智的矛盾等,這些跨越時代與國度的共同的文學因素,稱之為文學永恒性元素。[1] 丹納在《藝術概論》中講,一部作品要吸引人,必須寫出時代、地域、種族的特性,只有如此,才能在作品里表現出廣闊的空間。 審視文學影響力,應關注讀者參與、社會環境融入兩個向度。 1.形成讀者群。文學傳播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是:以作品為中心,以作家、讀者為基本點。美國當代文藝理論家艾布拉姆斯在《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與批評傳統》一書中提出“藝術家、藝術品、欣賞者和世界”的文學四要素說。讀者是文學作品的消費群體,離開了讀者,文學作品就會失去文化消費市場。 文學作品在傳播過程中,形成了特定的讀者群、閱讀場。譬如兒童讀者群、青年讀者群、婦女讀者群、老人讀者群、知識分子讀者群等。離開了特定讀者群,作家作品等于失去人脈市場。作品培養了特定的“追星族”“粉絲”。擁有廣大讀者群的文學作品當數小說、民間傳說、故事。擁有廣大觀眾群的文藝當數影視劇、戲劇、相聲、小品。 2.融入社會度。文學反響力由其融入社會度來考量。文學作品問世后,大致產生以下三種傳播效應:轟轟烈烈、平平淡淡、冷冷清清。轟轟烈烈者,如曹雪芹的《紅樓夢》問世后風靡京都,民謠云:“開談不說《紅樓夢》,縱讀詩書也枉然。”又如被稱為“無產階級戰歌”的《國際歌》及“全世界規模最大、戰斗力最強的群眾詩歌總會”的天安門詩歌運動。 有些文學作品,由于不合時宜,被列入“禁書”慘遭封殺,此屬文學影響力的反例。大部分作品由于讀者群小,或無人問津,而泯沒于世。 關注文學作品的社會融入度,涉及多維要素。 《唐詩排行榜》前言,推出的評價唐詩排行榜標準是:“為了統計唐詩在后代傳播接受過程中的關注度,我們采集了四個方面的數據:歷代選本入選唐詩的數據,歷代評點唐詩的數據,20世紀研究唐詩的論文數據和文學史著作選介唐詩的數據。”并依此標準評出了唐詩中關注度知名度最高的一百首詩。[2] 凡能入心、入目、入口、入耳、入用、入評(評論、評獎)的作品,即使產生一次性審美效應,也可算做有影響力。讀者人群、文學評論、文學運動、文學事件、小說點評、詩話、創作逸聞軼事、文壇花絮等,都可視為考量文學價值影響力的切入點與參照系數。 二、文學傳播力 1.出版率。出版發行量大,反映社會需求強勁,覆蓋面廣。名著與時尚讀物,發行量較大。有的作品曾多次再版,說明文化消費市場暢通。 2.翻譯率。翻譯是實現跨文化交流的津梁,許多文學名著是通過翻譯走向世界的。通過翻譯,拓寬了傳播途徑,繁榮了文壇,實現了文化資源共享。 3.評介率。評價推介是為作品做廣告,把文學作品廣而告知大眾,起著導讀領航作用,促進作品盡快進入讀者的閱讀視野,是出版發行中的造勢行為。歷代流傳的詩話、文學軼事,當今的《中華讀書報》《中華書目報·社科新書目》《新華書目報·讀者新書目》等即是。 4.閱讀率。文本只有經過閱讀,進入閱讀期待視野,才能轉化為作品。閱讀率高,說明作品有市場占有率,作品魅力大,輻射力強,有人脈。 5.解讀率。按照接受美學的觀點,決定文學作品歷史地位和價值的因素是讀者的接受意識。對于作品的解讀,是讀者參與閱讀的反饋行為。解讀是深度閱讀,是二度創作,是踐行“對話理論”,從而發現意義、創造意義,從“顯文本”中發掘“隱文本”。古代的小說評點、現代的文藝評論即是解讀行為。 6.摘抄率。閱讀過程中,好作品常能引人入勝,有人尋章摘句、探賾索隱,精心摘錄名言警句、精彩片段,整理成名人名言錄、編成描寫詞典、比喻詞典、議論文大全類的壓縮餅干式辭書,供青少年學生作為寫作參考工具書。近年來,剪報、文摘報之類的媒介,專事摘錄工作,為讀者提供閱讀快餐。 7.轉載率。經過閱讀市場篩選,有價值的好作品被人們認可選擇,被紛紛轉載應用,擴大了作品影響,實現了信息共享。 8.收視率(上座率)。文學作品被改編為影視劇或戲劇,通過大眾傳媒進入千家萬戶,擴大了作品的傳播范圍。收視率、上座率成為追求票房價值的衡量指標。 9.點擊率。在互聯網時代,文學作品進入網蟲視野,任由人們曝曬瀏覽下載。因此,點擊率成為透視作品市場占有率的重要窗口。#p#分頁標題#e# 10.引用率。在寫作、交談、演講活動中,人們采取“拿來主義”,常引用詩文佳句、文學典型,既開發了作品的使用價值,也契合了學術界影響因子之說。 11.爭鳴率。有的文學作品問世后,引發強烈爭鳴,叫好者有之,叫罵者有之。毀譽參半,置身焦點。從傳播角度分析,這種爭鳴有利于擴大作品知名度。那些被打成“毒草”、列入“禁書”的作品,尤能引人關注。 12.獲獎率。獲獎是對于文學作品價值的認可評價,具有一定榮譽效應。譬如諾貝爾文學獎、魯迅文學家、茅盾文學獎、冰心散文獎、“五個一工程”獎等獎項,具有一定的權威性。相對而言,能入獎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學品位。 13.反彈率。優秀的文學作品在沉寂一段后,又“梅開二度”,顯示出新的價值。文學反彈,是一種文學資源開發、價值再現。接受美學認為:文學作品具有“功能潛力”,即具有發揮某種社會功能的可能性,但功能的實現,是在接受的過程中完成的。 14.入教材率。某些經典作品,作為范文入選教材,成為文學啟蒙讀物:載入文學史,供讀者研習欣賞。語文課程,為青少年涉獵文學提供了文本、時間、師資保障,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人們通過語文課程走近名家名著。 15.傳承率。文學的生命力在于傳承,否則就會中斷“文脈”。作品不僅要有老讀者,還要培養新生代讀者。唯此,作品才有生命力。文學作品的常青藤,是靠前赴后繼的讀者群接力打造的。民間文學是靠世代口耳相傳維系生機的。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奇”、哈薩克族的“阿肯”(民間歌手),就是本民族民間文學的傳承人。傳播形式多樣,如哈薩克族民間文化藝術有“木沙依拉”(詩歌朗誦)。 三、文學增值力 1.續編率。作品續編是指后續作者在閱讀原著基礎上,遵循“空筐結構”“召喚結構”理論,運用發散性思維,在原著基礎生發出新的內容。這是一種踵事增華或狗尾續貂式的工作。一則表明作品的輻射效應;二則表明續編者的靈感創意。名著孕育續編,不乏范例。作品的文化底蘊越厚,孕育新作的概率越高。 2.改編率。根據原著改寫成另一種著作,叫做演繹作品,如把小說改編成電影劇本。改編是再創作。最近幾年,文學作品借助大眾傳媒,實現美麗轉身。例如,把小說、神話傳說、民間史詩、報告文學等文本,改編成電影、電視、動漫、戲劇、相聲、小品、廣播劇、舞蹈、歌劇等形式,快速傳播到民眾之中,寓教于樂。作家蔣子龍指出:“經典是經得住改編的,中國的所有戲劇門類都從四部古典名著中吸收了無盡的營養,僅京劇就有200多部‘三國戲’。經典同樣也經得住糟蹋,無論現代影視作品怎么隨心所欲地改編和解讀,都傷害不了經典,并讓他們照樣能大賺其錢。[3] 互聯網普及千家萬戶,許多人不看書,往往通過觀看影視了解作品。今后,作品的傳播,唯有與大眾傳媒聯姻,走改編之路,才能暢銷。 3.戲說率。大眾文化時代流行俗文化,年輕人以諷刺、幽默、搞笑的視角戲說名著。惡搞是一種網絡亞文化現象,解構傳統、顛覆經典、自娛自樂成為網絡風尚。戲說拓展延伸了原作的傳播,戲說運用剝皮詩、仿詞、套用修辭手法寓莊于諧,催生諧謔效應。 4.研討率。文學作品一旦發表,便進入評論家視野,任人評說。文學評論家們撰寫文章,臧否作品,褒貶得失。有的作品竟然引發研討會,評論家們激揚文字,或美化,或惡評,探究其文化意義。 出乎意料,有時一個作家、一篇文章、一首詩、一本書,被演化為一個文化圈、一個文化符號,或形成一個流派。無疑,能引起人們敬畏的作家作品,具有相當的文學價值;能躋身“?學”或“研究會”的作家作品,具有較高的文化品位。 5.商業率。近年來,人們不僅追求文學的社會效益,更追求文學的經濟效益。千方百計地開發文化產業,從中“淘金”。魯迅作品中的許多地名、人名成為注冊商標,就是明例。 總之,考量文學價值,文學影響力是表象,文學傳播力是過程,文學增值力是結果。